陈鹤琴琴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1a “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识的,不知什么是好,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举一一动动可可说说一方面受一方面受遗传遗传的影的影响,一方面受响,一方面受环环境的境的约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时候,候,环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 ----陈鹤陈鹤琴琴2a掌握儿童心理掌握儿童心理实实施家庭教育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的原那么家庭教育的原那么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的方法3a掌握儿童心理实施家庭教育• “ 假设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 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的。
〞•陈教授在阐述家庭教育理论时, 特别告诫年轻的父母, 必须重视掌握儿童的心理, 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不洞察儿童的心理, 那种教育那么是违背规律的育目的无成效的4a根据他的长期观察, 归纳出普通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孩子是“ 生来好动的, 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游戏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 冬运动身体就容易强健, 心境就常常快乐, 知识就容易增进, 思想就容易启发〞 •2.小孩子是好模仿的, 从语言到行动, 是以大人为“ 一面镜子的〞 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 务使己身堪有作那么之价值〞 •3.小孩子是好奇的好发问种种问题, 好作出好奇的动作, 这是“ 小孩子得着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门径〞5a•4.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他们喜欢动作, 并希望事情成功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去做各种有益的事情, 培养自信力与独立自主的品格•5.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让他们与天然界相接触, 与劳动人民相往来, “ 以增长他们的知识, 以强健他们的身体, 以愉快他们的精神〞 •6.小孩子是乐群的交往是小孩子的一种社会心理需要, 从小就寻求伴侣与友谊, 否那么“ 就会孤独寂寞〞 •7.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 听了称赞的话非常快乐。
大人的称赞可以满足小孩子上进的要求6a• 儿童心理是施行家庭教育的依据, 但这心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迁的• 婴儿时代, 小孩子都是在家里, 父母就是他理想中的人物, 父母的一举一动他都要模仿, 父母的话他是肯听的 • 幼稚园, 父母与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量是相等的到了小学, 儿童的理想人物就不是老师, 而是世界的伟人了但是, 他的同学差不多可以控制他的行动, 他的同学怎样做, 他也怎样做在这个时候, 他喜欢成群结队, 发生团体的活动, 进行独立交往了他们有了“ 自己管理, 自己生活, 自己思想, 自己做人, 这样一种愿望〞 •我们了解儿童各时期不同心理的变化规律, 就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了7a家庭教育的内容•【1】开展儿童的智力• 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武装儿童, 开展他们的智慧才能是父母的首要任务• 要开展儿童的智力就要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在学校学, 也要在与自然界接触中自己掌握8a• 在我家里办了一个幼稚园, 凡天气晴和的时候, 我们就带幼稚生到外边去游玩, 这种郊游对于小孩子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的影响。
等到孩子大一些, 便带他们到社会里去, 让他们辨藏麦、识斗秤, 看做工⋯ ⋯ 体察社会生活, 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人可以帮助, 使他们的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使智慧得到开发9a•【2】培养良好的美德• 我们的国家有悠久的厉史, 我们的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做父母的要继承优良的传统, 使它在儿童身上发扬光大陈教授认为, 一个人最坏的心理就是“ 利己心太重〞 , 如果这种人“一旦得志, 卖国祸民, 丧权辱国, 种种事情, 亦或有之〞 ;要教育小孩子学老实, 不做伪, 从而“ 使他们将来成为老实的青年, 那么于国家、将来都不无裨补的〞 ; 做父母的从小就要培养儿童具有同情行为, 关心人, 保护人, 体谅人, “ 在家庭里在社会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 假设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 那父不父, 母不母, 子不子, 家庭就不成为家庭; 假设社会没有同情行为, 尔虞我诈, 人人自利, 社会也不成社会了〞所以大公无私, 敬孝父母, 尊敬师长, 扶老携幼, 助人为乐等风气, 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是儿童应具备的美德10a•【3】养成独立自强精神•“ 凡小孩于自已能够做的事, 做父母的不要代替他。
〞 •这是养成儿童独立思想, 锻炼自强精神的好方法陈教授认为, 小孩好动与他的能力的开展有密切关系多动就能多得经验, 多开展他的能力一般做父母的都希望小孩子自己管自己, 自己生活, 自已思想,自己做人, “但是实际上做父母的常常违反这种愿望, 反而使小孩子没有时机去管理自己, 没有时机去自己生活, 也没有时机去独立思想〞 一切包办代替, 使小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通病•陈教授告诫年轻的父母说, 你们应当明了自己的责任是帮助小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 而不是干预替代他做事情•正确的作法应该是: 但凡小孩子能够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 但凡小孩子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自己想, 创造各种环境, 提供各种方便, 让小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培养广泛的兴趣, 以增进各种条件下的处事能力例如, 要为儿童创造游戏环境、艺术环境(音乐、图画、审美)、阅读环境从而开阔儿童的视野, 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11a•儿童独立生活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1〕可以开展他的肌肉;•〔2〕可养成他勤俭的性质;•〔3〕可使小孩子知道做事的不易和世务的艰难; • 〔4〕并且可以养成独立的精神•“不亲自做事情, 那么不知别人的劳苦, 不知世务的艰难, 只有一班少爷公子, 只知驱使人们替他们去做事情, 他们自己日惟三餐、夜惟一梦、终日不做一事。
因此他们戏嬉好闲, 毫无进取精神〞 , 这就是对剥削阶级子女的写照, 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事实证明是绝不会有长进的12a•【4】 练成健康的体魄•自幼就养成健康的体魄, 是陈教授主张打好“ 三育〞 根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说: “ 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 , “ 假设身体不健全, 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 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的〞 在黑暗的旧中国,陈教授目睹中国人体之孱弱, 不禁感慨万分他说, 如此衰弱的人民, 国家哪里能强盛呢? 他认为, 应振兴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 强健我们民族的体质做父母的要帮助儿童搞好各种体育锻炼, 并要养成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良好的卫生习惯, 他详尽地谈到了培养儿童卫生习惯的问题诸如舒适的房间、充足的睡眠、良好的饮食、规律的起居、及时的医疗等等, 逐一提出了要求并指出作法13a•【5】 培养儿童为公的人生观•培养儿童为公的, 即为人民群众效劳的人生观, 是父母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陈教授指出: “ 我们做父母的应当按照小孩子的年龄知识而予以适当的作事动机〞 小孩年纪小的时候, 可以用个人感情去鼓励他作事的动机, 如说: 这样做“爸爸妈妈喜欢〞 , 那样做“ 爸爸妈妈要骂的〞 , 年纪大的时候, “ 我们须教他叫明了作事是要顾到公共祸福的〞 , “作恶是有损于己的, 也是影响社会的〞 。
通过这样的动机教育, 使儿童从小就树立起为祖国、为人民效劳的思想, 和勇于为公捐躯的抱负14a•做父母的还要善于培养儿童明辨善恶是非的观念平日做父母的对善恶是非种种事情,应当有明确的态度, “ 以辞色来表示他们的赞许与不赞许的意思给他们的小孩子听听看看〞 , 以父母的行动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开阔, 要让孩子自己独立的评价某件事情的好坏, 做父母的可以帮助区分, 从而影响和支配孩子做出我们所期望的高尚行为来•陈教授说: “ 今日的孩童即他年之成人, 今日之孩童不能顾虑他人的安宁, 那么他年之成人即将侵犯他人的幸福为要使小孩子将来成为有道德的人物, 当小的时候使他慢慢知道顾已顾人之道〞 这是儿童思想建设的根本大计15a家庭教育的原那么•1.父母以身作那么•2.刚柔并济•3.循循善诱•4.公平正直•5.合理满足需要16a•父母自身的品德、操行、模范行为是对子女施教的最重要的条件父母在家庭中事事对子女做出典范, 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陈教授指出, 儿童的一举一动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 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和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 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父母。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 要小孩子品行好, 我们的品行先要好〞 因为小孩子降生以后主要是在家庭中受父母及长辈的启蒙教育; 孩子们慕仿的最初对象是父母; 孩子的最初语言和生活本领也是由父母传授的这种血缘关系的影响, 对儿童心身开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陈教授说: “ 你的一举一动, 都在小孩子的镜子里可以反映出来〞 , 要作到以身作那么〞17a•“刚柔并济〞 , 就是对待子女既要钟爱保护, 又要严格要求; 对小孩子的错误既要重责其事, 又要晓之以理父母教育子女的尺度不能宽严不一, 相互矛盾•陈教授指出: 中国家庭教育的通病是: 父亲往往失之过严, 易失子女之爱心; 母亲往往失之过宽, 易失子女之敬意因为大人的要求不同, 子女必然无所适从, 因而对子女失去教育力量父母的威信是有效的教育子女的根底•必须创造团结友爱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以子女为“ 伴侣〞 , 沟通感情, 没有隔膜, 给孩子以精神力量18a•这是陈教授所主张的对儿童教育的根本原那么他指出, 小孩子是纯洁而天真的, 生来在头脑中是什么观念也没有的, 各种观念的形成, 靠父母的教育, 受现实环境的影响比方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什么是荣耀, 什么是耻辱等观念的形成和建立, 都是通过对待具体事物的处理, 从具体到抽象, 从低级向高级的认识过程建立起来的。
也是经过“ 知〞 、“ 情〞 、“ 意〞 、“行〞 的心理活动过程来完成的所以陈教授说: “ 对于教育小孩子, 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 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 “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他提倡启发儿童的天资, 激起兴趣, 树立典范, 使儿童居于主动的地位, 不是受抑制, 而是很快乐的去做各种事情对小孩子作事的结果要客观的评论,“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批评小孩子的工作〞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9a•做父母的对子女所提出的要求, 对他们的物质待遇、亲疏态度和所犯错误的处置, 应采取公平一致、不偏不倚的正直态度•这是维持正常父子关系、保持家庭团结和睦、发挥教育效力的保证•陈教授指出: “ 偏爱子女, 适足以害子女〞 •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偏爱偏爱的一般对象多是“ 老疙瘩〞 , 或多姊妹中的唯一男孩, 或是多兄弟中唯一的女孩; 有些还以容貌分亲疏, 容貌俊秀、资质灵敏的父母宠爱; 容貌丑陋、资质愚鲁者父母嫌弃偏爱的实质是溺爱, 即失去原那么过分的骄龙, 特别是对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溺爱的现象尤为严重受到溺爱的儿童不管在物质待遇和家庭地位上均处于“拔尖〞 的地位他们养尊处优、飞扬跋扈、为所欲为。
从而在他们身上滋生了挑吃、挑穿、不尊重长辈、不爱惜东西、任性发脾气、不团结友爱、不爱劳动、独立生活能力差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种行为多数得到父母的默许, 受到袒护, 因而使孩子产生了不道德行为的“ 合理感〞 , 逐渐滋长了离解的、背离正确道德原那么的自私自利、寄生腐朽的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心理可见父母的偏保护短, 文过饰非, 竭力隐匿缺点错误, 实际上贻误了孩子的一生20a•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 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 动机产生的根底那么是需要所以掌握儿童需要的结构, 合理的满足儿童的需要, 才能控制和激发儿童的行为儿童的需要随着年龄、知识的增一长是逐渐开展的, 层大结构也是由低到高不断变化的他们的需要大概可以分为五层:• 一.是吃穿住生活方面的需要;• 二.是免遭危险平安上的需要;• 三.是结交伙伴进行交往的需要; • 四.是学习知识的需要;• 五.是愿意做成各种事情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这些不同的需要, 我们应当合理地给予满足21a家庭教育的方法• 陈教授家庭教育方法的中心思想是: 鼓励儿童的积极性、相信儿童的自觉性、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本着这一出发点, 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22a•( 1 ) 实地施教法: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 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 使优良的正确的刺激深刻在小孩子的脑经里〞 。
所以父母要注重身教, “ 示范给他看〞 •(2 ) 积极的暗示法: •“ 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小孩子〞 , 比用消极的命令有效父母可以用语言、行动、他人的具体事例, 用电影、电视、寓言中的故事等加以暗示, 以此来表示父母的愿望和要求这种暗示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 并可得到及时影响行为的效果23a•(3 ) 鼓励教育法: 爱听赞扬话是儿童的普遍心理, 父母、老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其上进心, 产生前进的动力; 及时表扬其好的行为, 辅以物质奖励, 就能起到强化高尚行动的作用•( 4 ) 游戏教育法: 把教育寓于游戏之中, “ 这样就可以减少许多的痛苦和麻烦, 也可以消灭许多严重拘束的气氛, 可以使得小孩子乐于听从父母的指使〞• 此外, 陈教授还介绍了代替法、自助法等2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