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药剂量与用法教学要求: 1、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 2、熟悉确定中药剂量大小的原则 3、了解特殊煎法有哪些? 4、熟悉中药服用方法第一节 用药剂量(用量) 一、中药应用剂量的单位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与现今有很大差异明清以来采用16进位制:斤、两、钱、分,即1斤=16两=160钱 现今中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一分=0.3g 一厘=0.03g 二、中药应用剂量的含义 用药量称剂量,剂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单味药物的成人一日量一般指这1项) 如:麻黄 用量3-10g,桂枝3-10g 2、方剂中各药的相对用量 如:六一散中的滑石与甘草的分量比是6:1 3、制剂中的实际服用量 如:六一散,每次服9g 左金丸每次服1.5-3g 三、确定用药剂量的原则 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①凡有毒、峻烈的药物,剂量宜小,应严格控制在安全限度内。
②质地轻、较易溶解的花、叶类剂量宜小 如菊花、薄荷、灯心草,质轻,以发挥药效,用量宜轻3-10g 质地重、难于溶解的药物、矿石、贝壳类,剂量宜重 如:磁石、珍珠母、代赭石等药物用量宜大,一般在30g以上 2、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 处方用药多时,其单味药用量宜小; 处方用药少时,其单味药用量宜大; 主药用量宜大,辅药用量宜小; 单味药用量大,复方药用量小; 同样药入汤剂用量宜大,入丸散剂用量宜小 3、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 急病、重症用量宜大;轻病、慢性病剂量宜小; 体质壮实剂量宜大,年老体弱、小儿用量宜小 老年人可稍低于成人量3/4; 小儿:1岁以下用成人量1/4 1-5岁用成人量1/3 6-15岁用成人量1/2 16岁以上可用成人量 3、根据季节、地区确定剂量夏用热药,冬用凉药,用量宜小;夏用凉药,冬用热药,用量宜大;寒冷地区、低洼潮湿地区用温热药,用量宜大温热地区,用寒凉药用量宜大,用温热药用量宜小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包括煎药法、服药法。
一、煎煮方法1、煎煮器具以砂锅、砂罐、搪瓷器皿为好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2、煎药用水及步骤用水必须洁净,一般可用泉水、河水、自来水、井水等 3、入药方法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另外,有些药物煎法比较特殊 几种特殊煎法: ①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后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 如:磁石、牡蛎等;有毒药物如附子、乌头久煎可降低毒性,故应先煎30-60分钟,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其它药物全部煎好时方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木香、砂仁等③包煎对花粉、细小种子及研末的矿石类药物,如旋复花、辛夷花(药材有毛)、葶苈子(细小种子)、滑石、海金砂等,可用纱布或其它薄布将药包好,再入锅内煎煮,避免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 ④另炖或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宜切小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2-3小时,服时再兑入药液内,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它药物吸收,造成浪费如贵重而又难煎出味的羚羊角,应另煎2小时取汁服 。
⑤烊化 胶质、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同煎易粘附其它药渣及锅底,煎焦影响疗效宜另行烊化,在与其它药汁兑服如阿胶、饴糖 ⑥冲服 散剂、丹剂、小丸、自然汁以及其它芳香或贵重药物不需煎煮,宜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如肉桂末、三七粉、紫雪丹、六神丸等 ⑦泡服含挥发油、容易出味、用量又小的药物,可用开水半杯,或将煎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如西红花、肉桂等 二、服药法 (一)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来说,多数药宜在饭前服 驱虫药、攻下药宜在空腹时服(晨起) 健胃药、对胃药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补益药宜在饭前服 镇静安神药宜在睡前服(30分-1小时) 截疟药宜在发作前1-2小时服 急病则须迅速服用 (二)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1日1剂,分2~3次服用;病重病急的,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 (三)服药冷热汤剂宜温服;止呕药宜冷服、频服;发汗药宜热服,服后加被以助药效;祛寒药宜热敷,清热药宜冷服;真寒假热用热药宜冷服;真热假寒用凉药宜热服;丸散剂一般宜用温开水冲服。
1.何谓剂量?剂量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2.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有哪些? 3.中药入煎剂时,常有哪些特殊的煎法? 4.简述中药的服药法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