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肢体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肢体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PNF技术 运动模式命名原则•正常的运动模式是由肢体粗大运动模式和躯干肌肉的协同作用组合而成;•大脑的运动中枢只能产生和组织这些运动模式而不能有意识地将某一块肌肉从运动的模式中分离出来;•但分离运动来自粗大运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先进行个别肌肉的收缩,使之产生分离运动,然后把分离运动整合,变为日常生活动作特点特点•螺旋对角交叉的运动模式;Ø屈曲 伸展Ø外展 内收Ø外旋 内旋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 •符合正常的生理上的运动形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的排列;•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一的肌肉运动组成;•对角线形式运动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肌肉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所有对角线形式运动都跨越中线,能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对角线形式的运动总是合并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最高形式之一运动模式的分类运动模式的分类•单侧模式 指一侧肢体的上肢或下肢•双侧模式 指双侧肢体的上肢或下肢- 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对称性交叉和非对称性交叉 肩肩D2F屈曲屈曲D1F屈曲屈曲D1E伸展伸展D2E伸展伸展屈曲(肩)外旋(肩)旋后(前臂)桡侧屈(腕)外展(肩)腕伸展指伸展伸展(肩)内旋(肩)旋前(前臂)尺侧屈(腕)内收(肩)腕屈曲指屈曲髋髋D2F屈曲屈曲D1F屈曲屈曲D1E伸展伸展D2E伸展伸展屈曲(髋) 踝关节背屈足趾伸展外展(髋)内旋(髋)足外翻伸展(髋)踝关节趾屈足趾屈曲内收(髋)外旋(髋)足内翻特殊手法技术一、主动肌定向技术 反复牵拉(收缩) 节律性启动二、拮抗肌反转技术 动态反转 节律性稳定三、放松技术 收缩-放松 保持-放松3.3.反复牵拉(反复牵拉(repeated contractionrepeated contraction))•理论理论Ø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强化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强化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Ø反复牵拉主动肌,增加起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适用范围适用范围Ø肌力较弱:1、2级的肌力;Ø由于肌无力或强直不能起始运动Ø疲劳;Ø运动知觉降低。
1.1.节律性启动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rhythmic initiation))•首先在现有的关节活动范围内先被动地、缓慢地、有节律的活动肢体数次,并告知患者感受运动感觉;•接着让患者参与运动,辅助地诱导患者主动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最后主动或稍微抵抗治疗师给予阻力的情况下完成相同的动作;•适用范围适用范围Ø起始运动困难;Ø位置觉迟钝的患者;Ø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Ø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4.4.慢逆转慢逆转((slow reversalslow reversal))•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地、交替地做等张收缩;•屈曲与伸展的方向连续进行诱导训练;•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协同肌收缩,松弛拮抗肌;•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耐力及协调性•适用范围适用范围Ø主动肌力减弱Ø主动关节活动范围降低Ø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差Ø易感疲劳2.2.节律性稳定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rhythmic stabilization))•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适用范围适用范围Ø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不稳定;Ø疼痛;Ø平衡能力低下。
6.6.收缩收缩- -放松放松((contract-relaxcontract-relax))•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被动地把肢体放置到新的关节受限的活动位置;•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适用范围适用范围Ø可增加无痛范围内的关节活动度;Ø获得肌肉的放松;Ø可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使之易于活动;Ø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5.5.保持保持- -放松放松((hold-relaxhold-relax))•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肌(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 保持6~10秒,然后放松3~5秒;•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适用范围适用范围Ø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Ø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松;Ø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 治疗方法的特点治疗方法的特点•属于易化技术的一种治疗方法;•螺旋对角交叉式的运动模式;•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平衡反应;•屈、伸肌相互交替收缩,以维持一动作或姿势的稳定;•反复刺激、反复自我学习的过程;•极具开发潜能、较难掌握的一种技术•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Ø利用较强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好的部位)来易化较弱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差的部位)。
•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Ø只有在控制好头部、躯干的控制后,方可恢复远端的运动或精细动作•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化或加强Ø反射的活动对于动作的维持与再学习是极其有益的PNF的治疗原理的治疗原理•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Ø动作发育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不断地向前发展;Ø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运动•正常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取决于肌肉的正常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取决于肌肉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 Ø主动肌与拮抗肌的相互协调与平衡;Ø肌肉的离心性收缩的能力等•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 •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Ø运动功能发育的顺序为治疗提供了大的发展方向;Ø四肢的运动与头部、躯干的运动相互影响Ø四肢运动功能发育的顺序:双侧对称性 双侧非对称性 交叉性功能 单侧运动模式;Ø在具体治疗中,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有跳跃和重叠。
•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Ø通过反复的刺激与易化提高患者对某一动作掌握的能力;Ø利用语言、视觉与环境,使患者能把所学到的动作真正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有利于发展肌肉的肌力与耐力有利于发展肌肉的肌力与耐力Ø反复刺激和重复的活动可促进和巩固对动作的学习与掌握; Ø当某一动作重复到可自由支配与调节时,对运动的学习便到达了目的•通过促进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通过促进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Ø把ADL的动作细化,做为每一动作训练的目标•在治疗中,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与平衡反应在治疗中,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与平衡反应等来易化动作的完成等来易化动作的完成 视屏谢谢聆听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