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课件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92522972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218 大小:1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北京市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北京市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北京市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北京市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课件(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古典诗歌鉴赏高考语文高考语文 (北京市专用)1.(2017北京,1517,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五年高考A A组组

2、自主命题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北京卷题组(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案答案(1)C(2)B(3)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

3、“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解析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中“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疑难突破疑难突破井: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万井出”的意思是“万家井邑出现”。(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察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通过鸟雀声渲染

4、凄凉氛围,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和“客程遥”写雁声的急切凄惨,归程遥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知识拓展知识拓展(3)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悲苦的,可以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王维的晓行巴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

5、苦。王昌龄古意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晁补之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张耒感春十三首(其八)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五首(其五)笋改斋前路,蔬眠雨后畦。晴江明处动,远树看来齐。我语真雕朽,君诗妙斫泥。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意象的特征和感情色彩方面入手。例如:王维的诗整体选取的意象都

6、偏明亮向上,情感也并不消沉,哀而不伤;郦道元的诗和杜甫的诗选取的意象都偏消极暗沉,情感比较悲苦哀伤。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在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上行走。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极目远眺看得清两条支流。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用故里的声音啼叫着。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排解“我”背井离乡的愁情。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诗人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阵鸡鸣。水国乡民在舟中

7、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此可为一种说法。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自己的离别之情。本诗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来说,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2.(2016北京,1517,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

8、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注耿:微明的样子。(1)(难度系数:0.5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2)(难度系数:0.97)“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

9、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难度系数:0.5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答案答案(1)A(2)B(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10、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解析解析(1)“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与课内例句联系理解,如“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准确理解诗句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能割裂诗句之间的联系,如A项中的“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的时间,混淆了二者的时间。(2)“声色兼备”即为视听结

11、合的手法。A.“歌管”和“风摇九子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笛声”体现了听觉,“红旗”“天山雪”一红一白体现了视觉。C.“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3)本题可以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仿佛小桃源一般的西村,并回忆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自然的乡村环境的热爱和赞美。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的一个村庄游玩的经历,描写了农家的热情好客,道出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此诗富含哲理。思路分

12、析思路分析可以从写作素材的角度辨析,一写自然风光,一写乡村人情和民风民俗。可以从诗歌的主旨、情感角度辨析,游山西村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文本内容和情感的分析与比较的能力。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分别从景、物、人、情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条阐述。3.(2015北京,1617、19,1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醉翁操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注据本

13、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难度系数:0.5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

14、留存人间。(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难度系数:0.63)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难度系数:0.7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难度系数:0.5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

15、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答案答案(1)C(2)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解析解析(1)“朝吟夜怨”的“吟”并非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注

16、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2)A.用“龙吟虎啸”同时爆发,以及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来形容觱篥的声音变化多端、热闹非凡。B.这两句直接点明声音的“寥亮”、哀苦,且“江天寂历江枫秋”是以景写声,故不符合题意。C.分别用蜂与蝉的声音形容琴声的细长和铿锵。D.分别用敲击白玉和黄莺啼叫的声音形容胡琴声的婉转与柔和。易错词:嘈嘈切切。(3)本题考查比较鉴赏的能力。景色上,醉翁亭记是在整体描写琅琊山的景色,表现出不同季节景色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均有所涉及;醉翁操重在写泉鸣空涧的声音,表现泉水的清越响亮,相比之下,前者描写的范围更广。醉翁亭记中所描写的景

17、色以“热闹”为主,表现出太守与民同游的其乐融融;醉翁操则重在写空山的寂静,突显出泉水的天籁之声,一动一静,所营造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情怀上,醉翁操既体现出了欧阳修以山水自适的雅趣,也抒发了作者苏轼对山水的体悟与向往、对欧阳修的怀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而占主导地位的便是一种伤时感事的情怀。答题时,重点要放在对醉翁操的分析上,同时注意要有“对比”,不能将醉翁亭记完全抛开作答。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归纳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特点,可以从描写的对象、环境氛围等角度入手,描写的是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环境氛围是幽静的;阐释诗歌所表现的情怀,可以从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角度出发。4.(2014北京,14,1

18、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1)(难度系数:0.6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19、(2)(难度系数:0.77)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3)(难度系数:0.47)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答案(1)C(2)BE(3)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

20、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解析解析(1)C.“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与诗文内容不符。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禁不住春光的召唤,来到大自然里游玩,消受春光,玩得尽兴,以致衣服被石角钩破,藤条树梢迎面刺眼而来。钩衣刺眼,本是可憎可气之事,而在诗人则觉可喜,恰如俗言“痛快”,即愈痛则愈快,诗人运用反语,透过这些细节描写,可见诗人游玩尽兴,内心可喜。(2)B.“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含有国家兴亡之感。E.由“文物尽”“可儿坟”可知,历史朝代的更迭、兴亡。A.借用韦曲花,表达对春光的喜爱之

21、情。C.运用反言,夸赞终南雨后美景。D.借写在韦曲喝酒尽兴,表达游玩的喜悦。(3)刘岩隐居不做官,常常身穿黑衣头戴小乌巾,“小乌巾”即黑头巾,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佩戴。“何时”一词表达了一种急切和渴望,“占丛竹”表达了对韦曲春光美好的喜爱和向往,“头戴小乌巾”表达了对像刘岩那样的隐居不仕者的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求仕未果游历韦曲时写下的,我们从“何时”一词中隐约感受到此时杜甫在求仕与隐居之间纠结、彷徨,欲罢不能的无奈等复杂心情。解题思路解题思路从题干角度看,由注解可知,“常著缁衣小乌巾”是“隐逸不仕”的一个特征,借此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鉴赏诗的最后两句,从体味语言的特点角

22、度出发,“何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联系全诗来看,前文写的是韦曲的春景,尾联也体现出对春景的喜爱。评析评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难度适中。本题需要考生依靠注释所提供的信息来组织答案;此外还要明晓“小乌巾”这一典故的内涵。逐词分析句中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5.(难度系数:0.61)(2013北京,1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平原君,赵国重臣。(1)下列对本诗的

23、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答案答案(1)B(2)(示例)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24、,诗人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是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时,鲁仲连却笑着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解析解析(1)“后世仰末照”句是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遗忘。(2)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在答题时注意

25、结合诗句,答出“辅弼天下”“建功立业”与“不慕名利”“功成身退”这些要点即可。解题思路解题思路从题干角度看,“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首先,明确鲁仲连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德;其次,结合具体诗句,“鲁连特高妙”是写他的“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写他无私奉献的高尚人品,作者以此自比,表达对鲁仲连的仰慕,渴望像他那样建功立业,淡泊名利。赏析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起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芒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英名和功绩,令后人敬仰。他是一个视功名富贵为草芥的义士,诗人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

26、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在诗中以鲁仲连自比,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但又能淡泊名利的理想,且首尾呼应,感情真挚。评析评析(1)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难度适中。四个选项中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的考查,要求考生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理清作者行文脉络,把握诗歌主旨。解题时,应结合注释对每一项中的考点内容进行分析鉴别。(2)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的体察、阐发的能力,难度适中。题干要求“结合诗句”来谈,因此考生应就具体诗句分析出鲁仲连的人生理想,切忌不结合诗句,空发议论。1.(2017课标全国,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27、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B B组

28、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答案(1)BE(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2)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接着看有没有使用什么表达技

29、巧。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知识归纳知识归纳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双关、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0、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等。(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诗歌赏析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

31、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良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2017课标全国,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

32、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

33、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案答案(1)BD(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可知是为避免被扣留而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

34、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易错警示易错警示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

35、“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3)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3.(2017课标全国,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36、。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

37、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答案(1)CD(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解析(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

38、关系。(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着喜悦之情。知识归纳知识归纳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技巧(1)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2)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体会作者的感情。(3)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

39、“品准”。4.(2017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答案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40、。(3)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审题方法审题方法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歌

41、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安石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理解体会画面的特点,进而概括情感。(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疑难突破疑难突破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以动写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

4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而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中在某一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术效果。5.(2017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43、。(6分)答案答案(1)采地黄卖地黄(2)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

44、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和作用。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

45、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

46、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饲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

47、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6.(2017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答案(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解析(1)

48、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空”“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解答此类题,一是读懂诗句,正确理解诗句意义;二是抓住关键词语提炼概括;三是依据题干分点作答。(2)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疑难突破疑难突破认为此题难答,多为不能理解诗

49、人“系钓舟”是为何。因此,答题不能只关注尾联本身,还要联系前面相关诗句,如结合颈联的“空”“只”来理解。要能明白相关意象的含义,如“钓舟”多跟归隐有关。另外,要扎实掌握相关手法,准确说清其表达效果。7.(2017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江回两崖斗

50、,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答案(1)“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

51、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1.(2012北京,10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17分)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7分)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

52、“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53、)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答案答案(1)CDE(2)(示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登楼所见,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一层楼。(景)诗句看似平

54、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但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理)本诗将景与理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读者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景与理的关系)解析解析(1)金銮,明代散曲家,诗作不多,风流婉转,为后人所宗。本诗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一静一动,动静结合,而非C项概括的“以静写动,借静衬动”,艺术手法分析错误。“雨香飞燕促”中的“香”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A、B、C三项中诗人都是具体地实写嗅觉上的花香。D.诗人用嗅觉的“香”来表现视觉意象“春雨”。E.诗人用嗅觉的“香”和触觉的“润”来描绘视觉意象“雨”。

55、诗人调动身体各种感官捕捉审美对象,意象就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同时能勾起读者丰富的联想。(2)本题要求考生识记几首著名的景与理相结合的诗作的内容,并结合诗句描述景物特点,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分析景与理的关系。除本诗外,题干中的其他诗歌均为小学阶段重点背诵的篇章,考生虽然凭识记就能答出诗中的景与理,但容易忽略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而造成失分。评析评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和鉴赏。题干中已经明确告知考生本诗在写法上“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第题已对本诗写景特点作了具体分析,尾联的述理是建立在前三联的写景基础上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

56、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对有一定知识积累的考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了,需要考生联系知识积累,拓展延伸。对其中的“景与理”的内容和关系进行分析,这就使得不仅考查对具体诗作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还兼考查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具体阐发时,既可以依据柳堤写法进行推论式分析,也可以根据自己所选诗作进行具体分析,还可以把所选诗作和柳堤进行对比分析鉴赏,答题思路是多元的。2.(2011北京,1213,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

57、,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7分)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

58、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答案(1)B(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2)概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

59、,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谈自己的感受:(示例)我们从张耒教子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培养孩子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干什么工作,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好。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有追求,有远大的理想,理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实现。正如张耒所言:“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从这首诗歌的写作目的看,张耒教子用了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符合诗人的身份,也含蓄委婉,很有艺术。我们也要从尊重孩子的兴趣出发,善于和孩子沟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就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析解析(1)张耒的诗风格朴素自然。他出身贫寒,对广大人民的贫苦生活有所体察和了解。在苏门四学士中,他是最关心民生

60、疾苦的。本诗写出了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与关怀。B项中“歌一声”,理解为“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富于童趣”,与全诗意境不符,失去了张耒关心卖饼儿生活疾苦的内涵。“平实”主要是通过叙事来体现的,而“有韵味”主要是通过写景来体现的。抓住这两方面综合分析,就会得出答案。(2)第一问:此题要求概括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诗歌标题中可以看出,本诗是写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的。从内容看,是通过卖饼儿的事例来激励自己的儿子要有追求。从原诗“业无高卑志当坚”中可以看出诗人要求儿子要有志向,因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男儿有求安得闲”是教育儿子要有追求。以诗歌的形式来劝诫儿子,与陆游的示儿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枯燥说

61、教。第二问:谈自己的感受,关键是抓住自己读这首诗产生的共鸣,尤其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想法,言之成理即可。3.(2016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

62、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解析(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

63、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2)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

64、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4.(2016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

65、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2)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

66、”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然后思考“作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5.(2016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

67、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答案(1)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

68、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答出,给2分;答出,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析(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

69、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2)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的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6.(2016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

70、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2)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解析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

71、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2)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联中,“落日鸟边下”是动态描写,“秋原人外闲”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3)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既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

72、评析评析本题有三道小题,其中有两道考查“炼字”,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一道考查表现手法,涉及对诗意的把握。题目设题点较小,但都基于对全诗的准确理解与鉴赏,可谓切口小而挖掘深。解题思路:先熟读全诗,形成对诗歌意境的整体把握,紧扣王维诗的安闲清逸的风格特点和其人的寄情山水的性格特点;再具体思考题目要求分析的“点”,在整个诗意的观照下,联想想象,做出理性分析;最后,组织语言,形成答案。7.(2016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

73、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答案答案(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

74、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解析(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2)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8

75、.(2016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

76、果?(5分)(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解析解析(1)词的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纳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这与作者人生经

77、历有关,有共鸣之意。(2)“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凉。9.(2016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十口同离

78、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解析解析(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赏析其形式美,突破口是对仗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突破口是诗歌中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这一对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手法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物,实为抒

79、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情景交融。(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答案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

80、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10.(2015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

81、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答案(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明显的不同在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

82、留别是虚写,写的是诗人出发之前想象之景。(2)鉴赏思想情感,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的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偷偷回到家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情感。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的艰苦,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但思想上还是爱国情感占上风。11.(2015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注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

83、: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的,给3分;答出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

84、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析(1)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2)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

85、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馆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作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闻一多说:“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

86、缅怀往事,情调悲凉。”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12.(2015上海,1315,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注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鼍:鼍龙,扬子鳄。匕箸:羹匙和筷子。(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1分)()A.沁园春B.水调歌头C.雨霖铃D.八声甘州(2)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87、)()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3)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答案答案(1)B(2)B(3)(示例)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解析解析(1)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我们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由此判

88、定答案。(2)用碧霄龙喻闪电。(3)“生动形象”需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才能达到,借雨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怀。雨景的特点1分,情怀2分,效果的分析1分。13.(2015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89、分)答案答案(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2)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比拟,如“柳拂”。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解析解析(1)首先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即前六句,并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雨后”,排除写雨中的首句,即可从诗中第二至第六句概括出答案。(2)只要考生熟悉“艺术手法”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就很容易看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再按照要求“结合诗句说明”即可。从律诗的角度看,颔联、颈联一定是对仗的;从“柳拂鞍鞯”中可以看出

90、柳是动作的发出者,运用了比拟手法;根据颈联中的“红”“绿”这些表颜色的词语,“香”这样表嗅觉的词语,以及“拂”这样表触觉的词语,可以看出诗句运用了多角度及通感的描写手法。(3)从诗歌标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可知,诗人是雨后天晴时到城西苏家访友;由诗中写景字词及“痛饮”一词可知诗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喜悦之情;联系注释内容,再联系苏、黄二人的师生友情,不难得出诗人因苏轼贬后授职而对自己的仕途踌躇满志的感情。14.(2015江苏,10,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

91、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案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解析解析(1)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

92、作的顺序是前写新居外景,后写新居内事。关键信息点有:“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认得诗人”指志同道合。(2)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居”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松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作者亦是同好之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15.(2015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

93、,扫空眼底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案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

94、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解析(1)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考,写出与之匹配的相关诗句即可。(2)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第一句“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16.(2015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

95、宋词,回答问题。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答案(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2)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

96、无奈;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解析解析(1)鉴赏诗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2)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次要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的大意:心中沉闷极了,只想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

97、更加凄清寒冷。“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酒未醒”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7.(2015广东,10,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过大通驿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注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案答

98、案(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吹拂,江面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软”既是一语双关,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化视觉为触觉。(2)“过”,路过,经过,首联介绍经过大通驿的时间,晨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颔联写过大通驿时景物与地点的变化,远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便过了河湾,红树已在身后;颈联写通过大通驿的舒适心情;尾联则写通过大通驿的美景,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绘画美。解析解析(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

99、的用法。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18.(2015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明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100、3分)(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答案(1)要点: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1)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景。此诗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宇,银汉浮天,写得苍茫空廓。颔联状秋,写风过暗林,一叶飘零,露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2)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走笔抒怀,写卧病,写

101、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全诗从状景始,以纪怀收,而纪怀藉状景为铺垫,状景因纪怀见精神。诗的题目、小注也是组织答案的重要信息。19.(2015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目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

102、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2分)(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答案答案(1)春江花月夜(2)“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解析解析(1)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所涉篇目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要篇目。(2)邺都引全诗激情奔涌,慷慨悲壮;

103、而春江花月夜则显得格外幽美恬静。“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的身影,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得以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共存,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20.(2015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

104、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答案答案(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2)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

105、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解析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可知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进行说明。由“豁尔”可知是白天,由“月正圆”可知是夜晚;“山曲”“平川”“树杪”“峰头”等表现地点转移的词语体现空间变化。(2)本题是让考生体会诗人炼字的艺术奥妙和魅力。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考生须整体把握诗篇,才能领略到“荒”“瘦”二字的丰富意蕴。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荒烟

106、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则写出了山区农村苦瘠贫寒的面貌,表达出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解答本题需要从用字特点、意蕴等角度分析其妙处。21.(2015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答案(1)孤月当空,清辉

107、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解析(1)鉴赏诗歌的意境美,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前六句写的是:满月当楼,寒江潮涌,月洒波中,金光摇而不定;月临席上,光彩柔美;空山静寂,月明星稀。其次是要找准意象,前六句描绘的意象有“月”“楼”“江”“扉”“席”“山”“列宿”等。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画面即可。(2)虚,指回忆或想象;实,指眼前实景。回答本题只要弄明白

108、虚指什么、实指什么即可,本诗最后两句中,上句诗人遥想故园秋景,是虚写;下句回到现实,是实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22.(2015四川,13,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

109、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解析解析(1)这是一道语言赏析题,分析时主要从内容、形式和思想情感上入手。内容和思想情感可以合二为一;形式上主要针对表现手法来谈。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从听觉、视觉等感觉的角度来描写,突出幽静之意境。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便是这方面的经典名句。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

110、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体现的则是视觉感受,其中“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便有身临其境、恍若隔世之感了。(2)解答此题有三把钥匙:其一,诗歌中写景的句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二,“樊笼”的典故,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樊笼”一词,可以助读;其三,知人论世,结合对作者的了解来理解诗歌的情感。骆宾王一生坎坷,才高而位卑,不仅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还屡遭不幸,故生出去尘隐世之心,其热爱自然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注意题中“结合全诗”的要求。23.(2015重庆,1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

111、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答案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解析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炼句题。“高卧”二字是解题的关键,从此二字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在和放松的;对“插”字分析时要注意对意境画面进行描

112、述,并将山峰陡峭挺拔的特点概括出来。(2)联系前句“乱篙撑处”可知,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间景象;再联系下阕的第一句“天开”“画屏”,可见江景之美,所以着一“怕”字,来表现自己的担心,从而衬托出江景之美,写出了对江景之喜爱。分析时要联系具体诗句。24.(2014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

113、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案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解析(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蕴含的情感,还要指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抒情方面的作用。(2)词中末尾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点,结合上文景中所含之情,

114、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分析时,首先要翻译词句,由动作中归纳、提炼体现词中人物情感的肢体语言。25.(2014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答案

115、(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答出韦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析(1)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

116、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2)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醒,孤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庄“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第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第三句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的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

117、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郭震“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笑说”一词,“笑说”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指向。26.(2014大纲全国,12,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案答案(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2)“过”字把雨后

118、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析(1)本题问的是环境的特色,实际上要回答的就是意境。颔联中“闲门”二字点出此为常山道人隐居之地,则居住环境就在这一联中去分析。一个“静”字直接点出环境特点,再根据春草之闭门,可得其“幽”;然后联系颔联意象,分析是怎样营造出“幽静”意境的即可。(2)这是一道炼字题,可以按照“这两个字好在哪里”这一思路来分别解题。字的理解要放到具体诗句中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雨过之

119、后的松树颜色葱翠清新,最为好看;山势蜿蜒,随之曲折,以寻到水源。两个字,将“松”与“山”的特点点出,形象而有意蕴。27.(2014上海,141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20、(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答案答案(1)A(2)B(3)(示例)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解析解析(1)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近体诗。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属乐府诗一类,提

121、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2)“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了出来;“乱荷叶”写镜湖中女子很多,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忙碌着。(3)可围绕如下三个方面作答: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明白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更具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等;三、结合例子进行具体分析。28.(2014天津,14,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

122、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案答案(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暮”的含义,在文中找到与“暮”相关的具有暮春特征的具体意象即可。(2)首先找出描写桃花的诗句,一句“无人见”表明无法通过视觉直

123、接描写桃花的形态,但后文又写到“涧水香”,涧水是不应该有香味的,那么它的香味从何而来?只能是来自掉落的桃花。本诗虽未直接写桃花,却通过涧水之香暗写了桃花之香。(3)暮春中作者通过落花、柳绵、东风、斜阳、子规等带有明显感伤、哀愁特点的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中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言写出漫步春山的所见所感。通过流莺、飞燕、落花和涧水等意象,描绘出一幅优美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29.(2014江苏,10,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

124、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解析解析(

125、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情感。先通读全诗,通过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或动作行为以及侧面描写来把握情绪变化。第一句抓“驱驰”“闲”,第二句抓“空”字,第三句抓“怪”字,第四句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此为以景作结,情在景中。(2)通读全诗,诗歌并没有直接揭示受访者的隐士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一、二句写隐者所处的环境,三句写隐者的生活(打鱼、砍柴),四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回家时被雨淋湿的情景。(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一首诗描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门前正对着寒风侵袭、铺满积雪的大山,暗示诗人清高的品性。第二首结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淋湿的情景,侧面表达作者内心对寻访隐者的执着。注意

126、题干要求“分别赏析”。作答时先从内容分析入手,再分析表达效果。赏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首句即扣标题中的“休暇日”,作者在官场忙碌劳累九天时间,好不容易得到一日的清闲,于是兴致勃勃地前往寻访王侍御,没想到不遇而还,“空”字写出作者不遇王侍御后的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回家后想,以前一直奇怪王侍御的诗歌给人清冷的感觉,原来是因为他一直住在寒风侵袭、大雪满山的地方。结句暗示了王侍御诗歌风格的成因,侧面写出了对他的诗风、人格的赞美之情。全诗中作者的情感起伏波折,乘兴而去,怅惘而归,转而悟出了友人诗歌风格成因,也不虚此行吧。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诗歌首句便揭示隐者的居住环境,城郊的人几乎没

127、人认识这位隐者,住处用柴门做成,远处传来悲哀的猿啼声。这两句侧面描写了隐者居住环境的偏僻荒凉与住处的简陋。江边白石铺成的小路,只有打鱼砍柴的人经过,让人想到隐者的“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隐逸生活,最后写自己访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大雨淋湿衣服,侧面写出作者对隐者的情深与执着。30.(2014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2分)(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

128、异。(5分)答案答案(1)猿声(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解析(1)李诗“共听一声猿”借猿声表达与朋友的分离之愁;徐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2)李诗前两句描写了山色昏暗、暮雨繁密,寄寓愁情,寓情于景,并用“那堪”一词着意渲染;徐诗前两句描写清丽之境,后两句用典故写愁,从理性的角度点明:猿鸣声哀,自己不愁,却引人愁肠百结。31.(2014山东,14,8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

129、,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答案答案(1)艳丽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

130、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感知能力。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一是雨后园花的姹紫嫣红,一是月夜中树木高耸峥嵘,都具体地表达出诗人感受到的情味。答题的格式是“意境+句意+归纳”。(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内容,从一些关键词语入手,见微知著,注意准确理解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32.(2014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

131、大的样子。蓁(zh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案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庭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章法结构的理解的能力。诗歌三个段落,采用了相同的句式和反复的手法。每个段落只有少数字词不同,意义也相近,反复咏唱,情感强烈,是诗经常用的“重章叠句”的章法,又叫“复沓之法”。(2)题干

132、中说到的“比兴手法”,是被称为“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即以此物比彼物,大致相当于“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诗经中,两者常融于一体,合称为“比兴”手法。33.(2014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案答案(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

133、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只要结合诗歌内容作答即可。首联第一句就说“一点灯残”“酒醒”,第二句说“已携”,“已”紧扣题目中的“早”,说明很早就出发了。诗人在如豆的一点残灯里醒来,说明昨夜喝酒太晚,也忘记吹灯,就睡着了。昨夜的残酒气息

134、还在,残灯未灭,就携带一把剑孤独上路(首联画面呈现)。可见时间之“早”。颔联第一句“闻鸡唱”,说明此刻大地一片寂静,一两声的鸡叫呼唤人们该起床了。颔联第二句“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独”字,说明路上只有诗人孤身前行,可见时间之“早”。颈联第一句“白草近关微有路”中的“微”字,写出了靠近边关的地方,草上覆盖着大雪,因为天暗,也看不清前方的路在哪里。可见时间之“早”。(2)可以依“三步走”的方法进行解答:一是答其在诗句中的意思或呈现的场景;二是答该字所使用的手法;三是答诗人表达的感情。诗人在如豆的一点残灯里醒来,昨夜的残酒气息还在,携带一把剑孤独上路。此刻,只听到一声声的鸡叫,飞雪飘飘,诗人愁苦地望

135、着飞雪,独自背对着南行的大雁向北前行。大雁们尚有伴儿一起飞,而诗人只有一人一剑,孤身行走在去往边塞之地的路上。加上这一“背”字,把诗人的孤独和悲苦描写得淋漓尽致。34.(2014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案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

136、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解析解析(1)“意难堪”“着意衔”“修花口”“呢喃”“诉说”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珠帘半缄”三句,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慨物是人非,昔盛今衰。全曲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王谢堂前的繁华,实写眼前的衰败,抒发了感伤、哀怨之情。(2)本题考查意象和情感的把握。抓住“花落”“画栋修花口”的特点,结合全曲表达的情感作答即可。35.(2014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

137、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答案(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解析解析(1)“番腾妆束闹苏堤”,写西湖苏堤上游人如织,妆束漂亮,争相赏春;“凌波寸不移”,写游湖的女子定步不移,驻足凝神极尽其惜春之情

138、;末两句写游人直至暮色渐起,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2)以“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写暮春时节百花逐日凋零、芳春即将逝去的情景;以花落如雨、柳絮沾泥的具体场景,写尽了暮春时节触目皆是的凋残之景。点面结合,暮春之景跃然纸上,伤春之情充溢字间。答题时,一要回答点与面的具体内容及两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二要回答出点面结合之景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6.(2014广东,10,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2)

139、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答案答案(1)春天,辽阔的江面上漂浮着一叶扁舟,好像从江岸两边的树梢上穿过。令人忧伤的浓云和青草无边无际,扁舟上的布帆因为遥远已经比沙鸥还要小了。这是一幅独立江边遥望,水面辽阔遥远,扁舟孤单远行,愁云惨淡青草无际的送别画面。(2)“怪人催去早”意思是责怪行人被催促离开得太早。此句属于直接抒情。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了送别时的担忧、牵挂、伤感。“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把词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抒发到极致。解析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这里鉴赏的是景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题

140、干所说的“场景”,应包括描述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这也是构成答案的要点。(2)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怪人催去早”是这首词主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先理解“怪人催去早”的意思,再“结合全词分析”,最后指出它所传达的情感。赏析这首词描写送别情景,抒发离愁别绪。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凄清惨淡的送别画面。春天的江水满满当当渺茫无边,高高漂送一叶扁舟,好像从堤岸外的高高的树梢上飘过。天空弥漫的乌云叫人看了愁绪满怀,地上青草漫无边际,遥望那一叶扁舟的布帆已经变得比水面的沙鸥还要渺小。不着一个愁字,而离愁别绪充斥其间,可见作者融情于景手法之高妙。词人曾经在康熙年间进入两广总督吴兴祚

141、幕府做幕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备尝颠沛流离之苦,这首词便是他幕僚生活的一个缩影。“春江渺”一句点明时节、地点和场景,可谓凝练至极,引发读者想象。“断送扁舟过林杪”极力渲染春水之涨。水面越是辽阔无边,越能够衬托出扁舟以及舟上行人的孤单寂寞,越能写出送行者对行人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显示送行者遥望之久,依依惜别,牵挂之深,离愁之浓。词的最后三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确属最妙,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到极致。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读罢此等性情凝聚的词篇,怎能不为之黯然销魂!37.(2014江西

142、,14,8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案答案(1)论语。(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

143、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解析(1)“溪边自有舞雩风”中的“舞雩风”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为曾皙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句表达的人生理想,有各种说法。(2)本题要求“结合作者的思想”,要求考生对苏轼的儒道释的思想有一定了解。结合“本诗内容”,要把苏轼的思想和具体的文本结合起来分析。“舞雩风”的典故可根据儒家思想解读,也可以根据佛道思想解读,苏轼又多家皆修,所以答案也可以作两解。38.(20

144、14四川,13,8分)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答案(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

145、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属于炼字题。作答时,可按理解意思、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三个步骤进行。“常”与“偏”使客观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好像是“寒山”“新月”有意为之,增强了作者的悲秋之感。(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时,可通过诗歌中关键词和秋天的典型意象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提示考生逐联分析,这需要考生有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赏析标题中“秋暮”点明季节和时间,

146、由此联想到古人的“悲秋”情怀。首联通过庄子的典故表明终老山林的隐逸情怀,“闲吟”体现了一种闲适心情;颔联是说寒山常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中,在秋天落叶纷飞的季节,一弯明亮的新月斜挂在天空,其中用“寒山”“斜阳”“新月”“落叶”四个意象加重了悲秋之感;颈联是说眺望远处,烟水茫茫,远处天边鸿雁飞过,近处的菊花因为霜风猛吹,落满一地,失去了它的神韵,“烟水”“鸿”“霜风”“菊”四个意象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尾联是说二更时分,作者点燃蜡烛独酌,一直喝到北斗低横(夜已经很深了),也不想去看它,表现了作者的落寞情怀。这首诗在情感上先扬后抑。首联表明自己终老山林的隐逸情怀和秋暮吟望时的闲适心情,而后三联则表

147、明作者虽然想终老山林,但是悲秋的伤感之情始终难于消除和释怀。39.(2014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答案(1)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2)(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

148、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句的意思是“卷起帘子,把春愁全部放出去”。春愁本来是抽象的,在句中却承受了“放”这个动作,这是运用了比拟的

149、修辞手法,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具体的感觉,再结合比拟具体的表达效果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考生个性化评价赏析诗歌内涵的能力。“喜”是指春日美景使人欣悦自得,春愁已被放出,“对黄鹂语”充满恬淡悠然的情趣;“絮影香,春在无人处”,虽无人但充满了春意的美感;诗作未成固然可惜,但是梨花春雨也让人倍感欣喜。“愁”是指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抓住“无侣”“自对”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寂;“春在无人处”,无人品赏春光,体现惜春之感;想要吟诗却又被恼人的春雨打断未成,体现一种遗憾。分别以“愁”与“喜”为核心结合全词中能够表现出“愁”与“喜”的具体词句进行分析即可。亦可辩证理解,既有“喜”,也有“

150、愁”。40.(2014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答案(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

151、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的能力。这首曲子每句都有“山”字,属于“嵌字体”。“山”字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首,也有重复使用的,整齐中见参差,恰到好处地抒写出作者爱山恋山、怡然自乐的心情。(2)本题属于比较鉴赏题,综合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手法的能力。孙曲“扫山云惊散林鸦”一句,写作者在清扫石磴,因为云气氤氲,所以扫石磴犹如扫云一般。清扫石磴的声音本来是不大的,但居然惊得林鸦四散飞起,可见这山

152、谷是何等空寂幽深。而林鸦飞起时的振翅声,更反衬出空山幽壑的静谧气氛。王诗“月出惊山鸟”一句,写宁静的春山中,当月亮升起时,皎洁的银辉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通过动景,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41.(2013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

153、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翻译后概括。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

154、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棋戏、猎射驰驱的豪迈的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后两句中,词人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面展现。(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稍难。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第四、五句作者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蓄积而出。42.(2013天津

155、,14,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答案答案(1)轻微、新鲜、清爽等。(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

156、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解析解析(1)结合“凉”来理解“嫩”的含义。(2)结合大鹏、丹凤、北海、太阳、书剑、路茫茫等意象的内涵及其营造的意境作答。(3)结合例子指明虚写和实写的内容,以及词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即可。赏析此词上阕前两句为秋季的环境描写,用词清新,环境清爽。接下来两句词人运用想象为廓之加油祝福,“禹门”“桂”都是考试得中的意象。下阕中,词人运用大鹏、丹凤等豪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还塑造了一个儒雅刚健、很有

157、气概的书生形象,把辛词的豪放风格充分表现了出来。最后两句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真挚表达了对应考者廓之的美好祝愿。1.(2017北京海淀二模,1517,12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3)题。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洪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注本诗为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武陵源:桃花源。(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

158、翠、村落连绵,写出了乡野风景秀美而淡远的特点。C.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D.诗人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恬淡农事的喜爱之情。三年模拟A A组组 2015 201520172017年高考模拟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基础题组(2)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珪金陵怀古)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游日暮自湖上归)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159、)(3)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6分)答案答案(1)C(2)C(3)(示例)第二联运用远近结合和比喻(联想、用典)等手法描写景物。先写鸟儿从天空飞过,耳边传来远处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再写盛开的百花映带着流水,此胜境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解析解析(1)“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于文无据。诗人看到农忙景象,几乎忘了回去,驻足良久,诗人内心所想应是对农村闲适生活的一种喜爱和向往,而非“辞官归隐的决心”,诗人并没有流露出要“辞官归隐”的想法。解题思路

160、解题思路对诗歌内容的赏析对诗句内容的赏析往往在每一个选项的后半部分,如“写出了乡野风景秀美而淡远的特点”“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恬淡农事的喜爱之情”,要比对原句理解分析,避免先入为主,张冠李戴。还要能够借助注解,知人论世。(2)“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的意思是一切皆浑然天成,绝非作画、写诗所能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C项说的是景物的美好超过诗人的摹写,与题干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日暮自湖上归(陆游)我生本亦与人同,缘薄才疏剩得穷。细水自鸣沙渚外,乱山时出雪云中。僧归独趁残钟去,人散遥怜晚渡空。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3)题干说的是“第二联

161、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故要锁定第二联“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分析可知,运用的手法有比喻、用典、联想、远近结合、听觉视觉(或嗅觉)结合、虚实结合等。“赏析”则要结合诗句内容,指出其表达效果。赋分标准赋分标准答对两种手法,2分;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景色特点、表达效果等,4分。手法有比喻、用典、联想、远近结合、听觉与视觉(或嗅觉)相结合等;从听觉或视觉角度理解“鸟”、从视觉或嗅觉角度分析“花”均可。整体感知此诗前半部分写景,首联先写周围矗立的群山与葱翠的田野,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种境界。颔联采用以大托小的手法来写景,远近结合,有声有色:灵隐寺稀疏的钟声从飞鸟之外传

162、来;夹岸都是桃花,流水尽头便是桃花源。颈联富有哲理意味,说明一切都是天然形成,无须通过写诗作画展现其美;尾联写诗人自己看农民插秧,几乎忘了回去,表现出他对农民闲适生活的向往,使这首诗的意境得以升华。2.(2017北京西城二模,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绮罗香红叶张炎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注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

163、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于京城大都。舣:停船靠岸。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C.“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2)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融情于物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携锄秋圃自

164、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种菊)B.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对菊)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咏菊)D.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3)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答案答案(1)C(2)A(3)(要点)迟暮之感。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孤独飘零。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答出三点即可)解

165、析解析(1)“似花绕”写词人停船靠岸,见红叶飞舞好似春花,唤起“归路”,内心一片愁苦;“断霞千缕”写红叶随风飘舞于晚霞之中,令人心生凄凉。故C中“愉悦的心情”有误。易错警示易错警示赏析诗歌,须抓住能够表现出诗歌情感的关键词语。本词中的“愁”“孤”“倦”“飘零”等词都已暗示出词作的情感基调。(2)A.只是描写“种菊”,没有融情于物。B.侧重菊的“傲”。C.侧重“千古高风”。D.侧重“高情”。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常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便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如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166、水来。”这首诗借池塘来写读书的意义和情趣。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蕴含了要多角度看待事物的哲学道理。(3)应结合词句,逐句剖析,如:由“万里飞霜,千林落木”“羞见衰颜借酒”可知悲秋之思、迟暮之感;由“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可知羁旅之思、飘零之感;由“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可知故国之思;由“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可知坚贞之节。3.(2017北京东城二模,1618,15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千年调辛弃疾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

167、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注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之后。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四句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之典。传说天帝赏赐赵简子,日后赵简子接连攻城略地,成为晋国实权派。末三句借用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句意。(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手把青霓”与“霓为衣兮风为马”两句中的“霓”都是“彩虹”的意思。B.“径入寥天一”中“径”一

168、词写出了词人纵横驰骋、遨游天界上下的自由。C.“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模仿天帝口吻设想出的语言。D.“嶙峋突兀”意为“气势雄伟的苍壁突然出现”,给词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2)本词运用了借助古事委婉地抒发情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蕴丰富,表达凝练。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3)辛弃疾词作描绘出瑰丽神奇的仙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营

169、造出了(仙境名称)这一仙境,并借助诗词曲画等方式暗示了(姓名)、(姓名)等女子的不幸命运。(3分)本词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调动想象,对神仙世界进行了描写。简述这两首诗词所描绘的仙境及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答案答案(1)D(2)C(3)仙境名称:太虚幻境人物:晴雯、袭人、香菱、宝钗、黛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湘云、妙玉、熙凤、巧姐、李纨、可卿。(以上十五人中任选两位即可)(示例)描绘的仙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仙界与日月辉映,炫目辉煌;神仙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列队欢迎诗人的到来,场面盛大热烈。仙境在最高潮处倏然消失,诗人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千年调描写仙界宴饮的欢乐和天帝对词人的

170、赏赐,词人虽受到盛情款待,却依然主动回到人间。抒发的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借对名山大川的向往表达对权贵的反抗和对高洁傲岸人格的向往;千年调表达词人希望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对现实中的祖国的深深眷恋。解析解析(1)“嶙峋突兀”是写苍壁形体虽小,但气势雄伟,无“突然出现”之意。易错警示易错警示“突兀”在此意为“高耸”。此句描写苍壁位于丘壑之间,形象是高耸的,气势雄伟。(2)A.运用谢安的典故。B.运用汉代窦宪追击匈奴的典故。D.运用项羽的典故。知识拓展知识拓展A.谢安字安石,东晋名相。前秦南侵,宰相谢安临危受命,调度有方,破苻坚于淝水之上。谈笑,表从容镇定之意,有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B.后汉书

171、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D.楚汉相争时,项羽本占据天时地利,却选择分地而治,最终刘邦反败为胜,项羽于乌江自刎。(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感情的诗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反抗和不满,抒发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千年调中表达感情的词句是“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这两句描写苍壁形体虽小,但气势雄伟,借此表达虽然身在一丘一壑之间,却志在千里之外,以示“位卑未敢忘忧国”。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太虚幻境贾宝玉观赏会芳园的梅花后,在侄媳秦可卿的卧房里睡午觉,做了个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梦中,他遇到了袅娜翩跹的警幻仙姑。仙姑邀请宝玉到她居住的太虚幻

172、境一游。到了那里,忽见有一座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进入二层门内,只见两边配殿内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诸司。宝玉在“薄命司”里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入室,闻一缕幽香,品“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杯”酒,聆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仙姑又将其妹可卿许配给宝玉。宝玉与可卿柔情缱绻,难舍难分。次日,二人携手游玩,至迷津处,宝玉惊醒。整体感知小序中“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表明了写作的原因和心情。作者自以为得了天赐的石壁,精神为之一振;又看到所得的苍壁“势欲摩空”“有心雄泰华”,他似乎由此得了“天启”,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思想又在胸中激荡,追求理

173、想的精神鼓舞他在幻想的世界里纵横驰骋。在这样的心境下,这首词应运而生。全词展现了词人超逸不凡的胸怀,反映他爱国怀乡、精忠报国的思想,也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上阕写登天与周游。“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起句很有气势,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到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之中。接着描绘进入天宫的情景。词人在天国里上下周游,直到太虚之境,在那里饱览了天上的奇景珍物,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下阕写受赐与怀乡。“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这四句写天帝对词人的恩赐。这里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的典故。赵简子曾有病,五日不省人事,扁

174、鹊对赵的家臣说,昔日秦穆公也曾这样过,三天后一定会醒过来。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果然醒来,醒后对家臣说:我到了天帝那里,玩得很快乐,我和众神在中天游玩,欣赏了天上的仙乐和仙舞,天帝很高兴,还赐我两个竹篮子。辛弃疾把这个典故借用过来,描写自己想象中受天帝款待、赏赐的情景:天帝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他,在瑶池设下宴席,众多乐工奏起仙乐,天帝亲自斟酒,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予你。”这是至高无上的恩遇,只有当年将成霸业的秦穆公和将要拜为正卿的赵简子才得到过。辛用此典,可见其胸襟之博大,亦略显自命不凡。“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这两句描写苍壁的形象和位置。这苍壁形体虽小,但气势雄伟。作者这样写,大概是在表明

175、他虽然身在一丘一壑之间,却志在千里之外,“位卑未敢忘忧国”,也许作者正是这样来领会天赐苍壁的用意的。词的最后三句抒发怀念故土的感情。词人虽然在天宫受到盛情接待,过着美好的生活,但他仍然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和家乡,致使他的随从和马都悲伤起来。于是他辞别天宫,恍恍惚惚地回返尘寰。这里也反映出词人当时思想的矛盾,他虽然羡慕那醉眠的陶令,却又不甘心去过那种完全超然世外的桃源生活。苍壁的出现触动了他的积极用世思想,于是他借赋苍壁寄托着远大的抱负。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五彩缤纷的想象和光怪陆离的幻觉。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主客观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常常在诗歌中以幻想的方式求得精神的寄托和解脱。辛弃疾继承了屈原

176、的浪漫主义传统,在这首词中,通过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形象和理想的神仙世界。他在那里得到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受到礼遇和赏赐,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形成鲜明对照。4.(2017北京朝阳二模,1416,1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注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

177、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总因愁苦而变白。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2)“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3)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

178、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4分)答案答案(1)A(2)A(3)(白诗和辛词比较说明,各2分)(示例1)白诗直接抒情,一二两句说虽然自己刚到四十,身体还没有完全衰老,但因为愁多苦闷,已然满头白发了,感叹年华易老;辛词间接抒情,上片用青山类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得到赏识而不得、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苦。(示例2)两诗虽然都借动物来写愁,白诗相对直白,辛词更加隐晦。白诗三四两句无疑而问,说白鹭没有愁苦为什么也满头“白发”,借此说明自己是因为愁苦而满头白发,这就比较直接;辛词下片借调侃沙鸥浑身都是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愁苦,愁苦更加隐晦。解析解析(1)青山想与

179、高人叶衡说话,想要倾诉满腔的急切情感,而非“有攀附丞相之意”。(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没有化静为动。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赋予无生命的静态之物以生命,把静态写成动态。譬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这里,“孤云”可以来去闲游,“山”可以与人脉脉含情地相对而视,其中隐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如宋人王禹偁的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山峰本来就不会说话,但诗人却说它“无语立斜阳”,仿佛它原先能语、有语、欲语,使人感到这里的山峰有生命、有活力、有性格,顿使全诗充满

180、了生趣。(3)白诗显在直接抒情,因四十的年龄与白发不相称,直接点出白发因愁苦而生。辛词借景抒情,借苍翠的群山想要跟高人叶衡说话,表达自己也想要倾诉的急切心情;借青山徘徊表达自己虽有才干却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苦闷;借说鸟与愁无关,实则说愁与人关系密切,隐晦地表达收复失地无望、理想无法实现的愁苦之情。方法技巧方法技巧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或愁绪,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181、君?”(高適别董大)以乐景写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整体感知登上赏心亭,那逶迤的青山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他(叶衡)倾诉啊。其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而为低徊宛转之波,表现了无限的怅惘。词人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可是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无数青山也好像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不说愁,而愁极深;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人们都说头发总是由愁变白的,如果是这样的

182、话,那么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词人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阕歇拍低徊沉郁的气氛一扫而光了;然而仔细体味,就会察觉到那贯穿全词的“愁”字并未消失,或者说词人是在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愁没有关系。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自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鸟愁是虚,人愁是实。5.(2017北京顺义二模,1820,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水调歌头游览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

183、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注瑶草:仙草。金徽:金饰的琴徽。这里指琴。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的酒杯。长啸:长叹。(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用感叹句起首,以芳草如碧带出春色,激发读者兴味,引人入胜。B.“溪上”“桃花”等词,与首二句中“武陵”应和,也带出了作者的感情。C.“谪仙何处”二句,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来饮酒。D.“我为”三句,采用对比,显示出作者的清高和对谄媚者的不屑与轻蔑。

184、(2)下列与“明月逐人归”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并可成为对联的一句是(2分)()A.新晴原野旷B.白云随鹤舞C.冰壶含雪魄D.一天秋似水(3)这首词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都间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说明它们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案答案(1)C(2)B(3)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境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显示出陶氏对美好、平和、自然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首词中,作者写所游之地“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那里可以一展浩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正是因为陶、黄所处的现实社会中没有这样的境界,他们才如此热爱并

185、在作品里讴歌这样的境界。作者内心对现实的怨愤及其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趣,正是这样表现出来的。解析解析(1)此句的意思是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瑶草琪花(成语):原为古人想象中仙境的花草,后也形容晶莹美丽的花草。出自王毂梦仙谣“前程渐觉风光好,琪花片片粘瑶草”。(2)本句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拟人化,句子结构为“明月/逐人/归”,与题干相符的是B。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对联基本知识字数相等,

186、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相对位置词性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张挂的对联,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3)二者在主旨上都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如何表现”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从侧面考查了考生对桃花源记的背诵情况。赋分原则赋分原则引用陶、黄作品的内容各1分,对诗句做出具体分析并指出其表现的思想感情(对美好、平和、自然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各2分。整体感知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感叹句,赞美了瑶草的青翠可爱;“春入武陵溪”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意在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

187、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白云飘浮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心理。“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脱化而来的,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下片继续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

188、,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现出他对现实的不满。“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明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6.(2016北京海淀二模,1618,15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

189、、靴纹绉面注,记余戏语。注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1)根据词意,阐释“烈日秋霜”的含义。(3分)(2)本词下片虽无“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6分)(3)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答案答案(1)“烈日秋霜”比喻辛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刚烈正直的精神品格。(2)(示例)下片前六句暗写辛家人刚烈正直、不谄媚权贵,世间荣华富贵从不曾到辛氏家门,语言辛酸,也含有对钻营之徒的辛辣讽刺;结尾几句劝诫茂嘉弟不要玷辱辛家刚直忠义的家风,其中包含对官场谄媚风气的辛辣讽刺。

190、(3)(示例)这首词以调侃、幽默的笔调戏说严肃的家风话题,亦谐亦庄,别具一格。上片细参姓氏“辛”字所含“艰辛、悲辛、辛酸、辛苦”等多重含义,更品出“辛辣”滋味,暗示辛家的刚直家风。下片送别弟弟的玩笑语,既显兄弟情深,又劝诫弟弟不要忘记“烈日秋霜,忠肝义胆”的辛家“千载家谱”。整首词于家常戏语中见人格操守,正话反说中融道德家风。解析解析(1)前三句的意思:辛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词语的含义包括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等。这里的“烈日秋霜”用的是比喻义,结合语境分析即可。(2)要结合词句具体分

191、析。如“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写出了辛氏家门生活的艰辛,正因为这个姓,世间的荣华富贵都轮不到辛家;“但赢得、靴纹绉面”是说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赔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这是对当时的官场谄媚风气的辛辣讽刺。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先依次找出含有“辛味”的词句,再分析其中隐含的意味,如“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写荣华富贵从不曾来到过自己家门,辛酸之中,亦含有对世间荣华富贵的轻蔑。(3)结合诗句从如下角度作答:遣词造句“辛”字的含义;表现手法讽刺;语言风格聊家常,调侃、幽默,气氛亲切。分析要准确具体,要点明效果与妙趣。7.(2016北京西城二模,15

192、18,1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题。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捕鱼。B.三、四句描写的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

193、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C.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3)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4)同样是写渔夫,明代的孙承宗有渔家诗写道:“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相较于柳宗元的渔翁,你更认同哪一种渔夫形象?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答案(1)C(2)C(3)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

194、夜宿晨起,驾船捕鱼,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4)我更认同渔家一诗中的渔翁形象。孙承宗的渔家一诗刻画了一位迫于生计而艰辛付出的渔人形象。在寒冷的冬夜,渔人呵着冻僵的手拿起凝结冰雪的竹篙,费力撑船捕鱼,无比艰辛。解析解析(1)“由低沉转入昂扬”错,应为“转入闲适、自在、淡然”。易错警示易错警示A项中的“以时间为序”,在诗中表现为“夜傍”“晓汲”。诗歌中的三、四句写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渔翁人影;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所以B项说“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项中的“由低沉转入昂扬”与D项中的“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

195、格正相似”是矛盾的,陶渊明的诗风是闲适、淡然的,显然不是“昂扬”的,由此可见,C项是错误的。(2)题干诗句体现出的心境是闲适、自由的,而C项刻画的是渔夫叩舷卖鱼的形象,颇具市井气息,不够豁达。解题思路解题思路作者借景抒情,“岩上无心云相逐”写的是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着他的渔舟,这里暗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体现作者对悠然恬淡之境的追求。(3)本题答题思路:首先,结合诗句分析渔翁的形象特点,从“夜傍”“晓汲清湘”“燃楚竹”“欸乃一声”可知,渔翁是一位自由、闲适的形象;其次,要答出作者写渔翁的形象的目的,即表达自己被贬后想像渔

196、翁那样过寄情山水、自由自在、安闲的生活。(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无论认同哪一首诗,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考生可以从两首诗所表达的人物形象入手,渔家刻画人物时抓住了细节描写,“呵冻提篙手未苏”写出了渔翁的艰辛、不易;渔翁可从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等入手分析。解题思路解题思路首先,确定两诗中渔夫的形象:渔家中的渔夫身上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更有人间气息;渔翁中的渔夫有着一种超脱和淡然。除此之外,还要写出个人认同某一形象的理由。8.(2016北京东城二模,16、17、18,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刘克庄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

197、马总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鬚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注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于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鬚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而后又折服于李世民事。燕然未勒:燕然,燕然山。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98、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作者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C.“折腰”反用陶潜为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D.“怅”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刻石记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2)下片“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下列诗句中,没有运 用 这 种 手 法 的 一 项 是 ( 3 分 )()A.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登科后)B.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C.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D.城中桃李愁风雨,春

199、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3)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案答案(1)D(2)C(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词人赞颂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冒进误国,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随时准备抗金杀敌的决心,也表现出对报国无门的忧虑。全词塑造了一位为国忧心、老骥伏枥的爱国词人形象。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上片塑造了一位能文能武、期待建功立业的英雄

200、形象,借李密、虬髯客的事迹表现所与交游的人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下片回忆自己未能像古代英雄那样出击强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只能草草归故里的经历,如今华发苍颜,不能再展抱负,只好以酒浇愁。全词塑造了一个满腔忧愤的爱国词人形象。解析解析(1)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之情,而非“歉疚之情”。(2)A.昔日与今朝对比。B.封侯事与万骨枯对比。D.愁风雨的桃李与坚强的荠菜花对比。(3)要分析两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自我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且要分析出各自的表现手法。9.(2016北京丰台二模,1718,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注寻思万

201、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后又仕北周,本诗为其仕北周期间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对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对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B.“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C.“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练,对仗工巧。D.诗作

202、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B(2)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解析解析(1)“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

203、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2)提示:分析“琴”“书”两个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时,对两篇作品要分别作答。首先,找出两篇作品中含有“琴”“书”两个意象的诗句:本诗有“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归去来兮辞中有“乐琴书以消忧”。其次,分析句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前者表达了满床书卷翻遍、愁思仍难解的惆怅,后者则借抚琴传递出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10.(2015北京东城二模,1115,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屈原塔苏轼自注:在忠州,原不当有碑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

204、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注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其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南宾:即忠州。(1)本诗分三部分: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3)诗中代指屈原的

205、一项是(2分)()A.楚人B.奉佛人C.古人D.大夫(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A.屈原赴死之决绝世人眷怀之不绝B.富贵之短暂声名之无穷C.沧江之投饭龙舟之竞渡D.屈原持志之高洁作者景仰之无限(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一段15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涉及下列内容:时代;地位;著名作品;诗文名句;对后世的影响。(6分)答案答案(1)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与屈原的关系赞美屈原不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2)C(3)D(4)B(5)(示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有离骚天问

206、九歌九章等。其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作品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先河。他的崇高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是源于对他的纪念。解析解析(1)“投饭救饥渴”是指端午节向河里投粽子的习俗,“遗风成竞渡”是写赛龙舟的习俗传承了下来。“名声实无穷”是对屈原高洁品行的赞美。(2)本诗描写的是端午节的习俗。A.描写的是春节的习俗。B.描写的是上元节的习俗。D.描写的是七夕节的习俗。(3)屈原为楚国大夫。(4)选项中对比意味最强烈的是B项。用富贵时间的短暂对比反衬屈原声名影响的无穷无尽。(5)人物介绍要符合要求,要做到表达准确、语言顺畅。

207、1.(2017北京海淀一模,1517,12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鹭鸶来鹄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鹭鸶刘象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清软冷摇风。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几日下巢辞紫阁,多时凝目向晴空。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注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紫阁:指鹭鸶居所。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B B组组 2015 201520172017年高考模拟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综合题组(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B.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

208、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C.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D.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2)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唐庚春日郊外)D.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3)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6分)答案答案(1)D(2)C(3)来诗塑

209、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追求。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澄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光”,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如何谋取眼前之物。(3分)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如颈联写鹭鸶经常飞出低矮的巢穴面向高空凝视,尾联直接点出鹭鸶拥有冲天的志向和高飞的信心,现在不过是在磨砺羽翼,养精蓄锐,等待时机。(3分)解析解析(1)摩霄:接近云天,冲天,不是鹭鸶当下的生存环境,而是鹭鸶向往的理想环境。(2)A.黄牛峡滩水流为动,江边送别之景为静。B.“乌啼”为动,枫桥夜泊之景为静。C.前后两句都是动,而没有静。D.“万壑有声”

210、为动,斜阳中“数峰无语”为静。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动静结合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3)两首诗中鹭鸶的形象要从它们的神情、动作中分析、概括得出,要结合具体诗句,不能抛开诗句空谈。赋分细则赋分细则

211、来诗:答出鹭鸶悠闲,1分;答出鹭鸶有物欲、总在思考如何谋取眼前之物,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阐释,1分。刘诗:答出鹭鸶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等特点,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解释,2分。整体感知来鹄:头上细长的毛羽,单足翘立,站在清澈的溪水中,乍一看去,鹭鸶仿佛一副与世无争的安闲,可细观之,它好像一直在聚精会神地等鱼、虾出现。呵!如果能收起那份对鱼、虾的执念,它们应该就会获得真正的安闲了吧!刘象:这首诗先写鹭鸶在荷塘中低飞捕鱼嬉戏的情景,但此鸟“洁白孤高”,心怀摩天之志,暗暗地在锻炼自己的羽翅,终会有一天跟着鸾凰展翅高飞,离开原来生活栖息的苇丛。鹭鸶象征了一个孤芳自赏、潜心修炼、等待时机、冷眼

212、窥视朝廷的不甘寂寞者的形象。相关主题诗作拓展:宋欧阳修鹭鸶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欧阳修眼中的鹭鸶像个女战士,身边越是惊涛拍岸,耳边越是战鼓激昂,越是风狂雨斜、天摇地动,她就越发意静气闲、亭亭玉立,可能还是金鸡独立呢。唐杜牧鹭鸶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它们全身羽毛雪白,如穿着一个雪白的绒衣,衬托着青玉般的长嘴,成群结队地在溪中捕食鱼虾,洁白飘逸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荡漾。一旦被惊动了,它们就会远走高飞。在青山映衬下,那优美的姿态就像满树的梨花在晚风中飘落!宋曹衍鹭鸶波澜静处立身孤,氄雪攒霜腹转虚。尽日滩头延颈望,能销大

213、海几多鱼!我孤独地静静等候,虽然浑身像霜雪一样洁白,但肚子却很饿了。我整天独自站在滩头翘望着你朝廷有那么多的职位,给我一个小小的官当当,对你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唐郑谷鹭鸶闲立春塘烟澹澹,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这便另有一番情调了。春雨停了,也睡醒了,站在塘埂上,这晚风一吹,感觉还有点儿凉飕飕的。你看那打鱼的老头回来了,咱也到他船头去转悠转悠,说不定还能有啥收获。宋王禹偁泛吴松江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夕阳西下,余晖斜照,茫茫江面上飘荡着一叶小船,点点胭脂红的光洒落到船舱中。诗人独自吟诗已过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不是不能过江,而是

214、无意过江。能够理解诗人心意的恐怕只有水边的鹭鸶了。它们弯起一只脚,单足矗立在那里,不时地对着船舱,似乎在聆听着诗人的吟诵。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反映了他对险恶官场的无奈和自身的孤独。2.(2017北京东城一模,1518,1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摸鱼儿海棠刘克庄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注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

215、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漫:莫,不要。(1)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意思相近。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

216、,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2)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海棠仿佛美人般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3)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诗作语句中,“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有着十分矜持的态度;“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则都与她的结局有

217、关:前者通常指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后者则指冷落孤寂。这位才女是(2分)()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贾探春(4)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案答案(1)C(2)B(3)C(4)形象(要点):起初花色红艳(或艳丽);之后独自开放,无人关注;最后凋残。情感:要点一:抒发词人对海棠花的怜惜喜爱之情。要点二:以海棠的迟开、被冷落与最后的凋零自况,表达了对被当政者排挤、罢职的不满。解析解析(1)刘词中的“无聊赖”为“无所依凭”意;辛词中的“无赖”为“可爱”意。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

218、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赏析:淙淙流淌的小溪,岸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一座低矮的小茅草房就坐落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两位白发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在用地道的吴地土语交谈着,语调柔媚而又亲昵。大儿子去小溪东边的豆苗地里锄草去了,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编织鸡笼子呢;最讨人喜欢的还是小三儿,他正趴在小溪边剥着莲蓬。(2)A项中的“引”“衔”,C项中的“偷开”“翻书”,D项中的“护”“送”,都运用了拟人手法。(3)题干中有几处提示,“含蓄浑厚”“珍重芳姿昼掩门”均暗指薛宝钗,诗句体现出薛宝钗稳重、端庄、淡雅、宁静、自诩清洁的性格。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219、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均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4)概括形象要抓住海棠的特点,结合词句:万姝娇困,倾城色,墙头岑寂谁问,吹得胭脂成粉。思想感情的分析,要结合词句和创作背景。词人写作此词时处于罢职期间,故除对海棠的喜爱之情外,由“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可知,还有对被当政者排挤、罢官的苦闷和不满。赋分参考赋分参考形象,2分。意思对

220、即可。形象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未结合具体词句,酌情扣分。答海棠形态“未开”“已开”不得分。情感,4分。两层情感一层2分。未结合具体词句,酌情扣分。整体感知入春以来,持续低温,阴雨连绵,已经过了花期的海棠还迟迟未开。天突然放晴,暴暖三日,娇嫩的花儿又耷拉下脑袋,仿佛一位位慵懒欲睡的小美人。词人两鬓已有星星白发,犹如霜华点缀。他疑惑:该不是由于我日渐衰老,因而不再有赏花的缘分了吧?人已老去,才情尽减,情怀也不复昔年之健,恨无五色彩笔以歌咏海棠的风采格致,愧对名花啊!更使词人懊恼的是,海棠花也和那些薄命丽姝一样,空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却遇不着爱赏、卫护她们的人。她们寂寞地从院墙背后探出头来,秀靥半露,可

221、是又见谁来关怀她们呢?只有那东风在夕阳西下之时,百无聊赖之际,吹去了她们脸上的胭脂,使她们的脸色一天天变得憔悴泛白。词人感慨万端:名葩易萎,佳酿难熟,古往今来,这两样物事是天公最为吝啬、断不肯轻付与人的!光阴脚步匆匆,眼看着夏天就要来临。到那时,树上固然是绿叶繁茂,却再见不着海棠花的倩影;就连地下也将铺满苍苔,缤纷的落英也将无迹可寻。绵绵此恨,还不知怎样排遣哩!3.(2017北京西城一模,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

222、,花间相见惊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望夷宫:秦国宫名。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化用了“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2)下列各项

223、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A.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桃花源诗)B.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烝红霞。(韩愈桃源图)C.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3)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答案(1)B(2)D(3)诗人用重华代指英明的君主,“宁复得”即怎能再次得到,表达了对贤明君王的渴望和期盼。“经几秦”写百姓又经过了几次像秦末时那样的战乱,桃源中人也正是为“避时”而来到桃源,写出了诗人对历代百

224、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天下纷纷”写出了像秦末一样战祸不断、动荡不安的局面,而桃源中却是淳朴自然、人人平等,表达了诗人对平等、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解析(1)“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错,应为“描写了桃花源中与世隔绝、平静安逸、没有等级、没有压迫的社会生活”。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诗歌鉴赏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2)“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写的是渔人误入桃源及与桃源中人彼此感叹人世变幻的情景,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正面描写与

225、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例:“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这是侧面描写。例1:“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速行军;另一方面反映了军士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例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

226、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3)最后一句的意思: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又要经历多少次如秦末那样的战祸?诗歌写出了指鹿为马、害民伤财修建长城的统治者的荒谬无道,展现了桃花源中生活的安宁和平等;而世上仍然战乱不断,让人又不免泪落沾襟。表达了诗人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和批判,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对贤明君王的渴望和期盼。答题要点答题要点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要点三: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整体感知开头四句意在点出桃花源的来历。介绍赵高的指鹿为马,说明秦时朝政昏暗,大权旁落,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又以修筑长城而人民死者枕藉,表

227、明了民不堪命。下面引出对桃源避世的叙述。“此来”四句描写桃花源中与世隔绝、平静安逸、没有等级、没有压迫的社会生活。“渔郎”以下四句写渔人误入桃源及与桃源中人彼此感叹人世变幻的情景。最后四句借桃源中人之口,感叹天下纷扰不安,太平盛世一去不返。最后一句,不仅有感于改朝换代的沧桑之变,而且隐含历代的君主统治都与残酷短命的嬴秦相类似的意思,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反映出作者致君尧舜的高远理想,故全诗的意义也就超出了歌咏桃花源的范围,而富有强烈的现实精神了。4.(2017北京朝阳一模,1416,12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

228、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注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为之起名为“快哉亭”。张偓佺,名怀民,偓佺为其字,时亦谪居黄州。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1)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词句

229、,来写词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天籁”的说法。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2)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 项 是 ( 3 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

230、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答案答案(1)C(2)C(3)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2分)不同点: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志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两词上下阕情感有变化:念词由豪迈至悲郁再至洒脱,水词由悠闲至豪放。解析解析(1)“批评”有误,原文说的是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还硬说什么风有雄雌,不是选项解读中所说的“不知道”庄子的说法。解题技巧解题技巧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涉及对诗歌中词句的含意和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语境是解

231、题关键,一些关键的解读性质语句如“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借用欧阳修的词句”“不知道”等要与原文一一对照,看是否正确。(2)“巴山夜雨涨秋池”属于实写。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虚写“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等。虚写得好,可以使诗意含蓄蕴藉,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拓展诗的意境,给读者以广阔的审美空间和充盈的审美趣味。虚写的形式主要有:追忆过往之景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是虚写,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以虚衬实,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悲慨。设想未来之境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232、,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从对方角度着笔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不是从自己的角度落笔,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或其他事物的角度着笔。作者通过借彼写己的虚笔,曲折达意,委婉抒情。例如杜甫的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几句,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无限牵挂之情,却从对方的角度落笔,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感情更加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摹写梦境、仙境、想象之景苏

233、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几句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而之后抒发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抒发情志,阐发哲理例如,苏轼绝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先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是实写;后借景说理,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阐发哲理,是虚写。(3)其一,写景的不同,同是开阔美景,一壮美一优美。其二,表现手法上,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反衬自己;水词借景抒情。其三,情感抒发上,念词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失意

234、与忧愤,水词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其四,从情感的变化角度,念词由豪迈至悲郁再至洒脱,水词由悠闲至豪放。方法指导方法指导诗歌的比较鉴赏点形象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以及情感变化过程。意境。整体感知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迎接我的到来,你特意建了此亭,在窗户上涂上了青油与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

235、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情景,我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还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5.(2016北京海淀一模,1316,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却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延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且说(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见满地如银。昔金完颜亮有篇词,名百字令,单题着大雪,壮那胸

236、中之气: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1)下列填入百字令(又名“念奴娇”)横线处的诗句,与整首词最相合的一项是(3分)()A.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B.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2)按要求完成题。(10分)上面文字出自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作者借百字令一词的场景描写烘托了小说中(甲)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以赤壁“,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景象,烘托周瑜“,谈笑间,”

237、的英雄形象。(7分)上面文字以百字令烘托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3)下面世说新语选段中谢朗、谢道韫的语句与上文的百字令都描写了“白雪纷纷”的景象,请从二谢语句中任选其一,与百字令中任一写雪的词句进行比较赏析。(6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注胡儿:指谢朗。兄女:指谢道韫。(4)下列诗词中,以“雪”为吟咏对象的一项是(3分)()A.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挐。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B.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唐陆畅)C.

238、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鳞,世上如侬有几人?(五代李煜)D.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宋黄庭坚)答案答案(1)B(2)水浒传林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诗歌借助壮阔的雪景以及征夫的威猛形象,衬托出林冲激愤满怀、豪气冲天、英勇无畏(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意思对即可)(3)(示例1)谢道韫看“白雪纷纷”联想到“柳絮随风而起漫天飞舞”,将雪比作“柳絮”,突出其柔软纤细,描绘出一幅雪随风舞的灵动之景,谢的赞美、喜爱与欢愉之情蕴含其中;而百字令中大雪纷飞“六出奇花飞滚滚”用夸张手法写“平添山中丘壑”,可见风雪之大且猛,体现文中人物一腔的愤懑悲壮。

239、同为寓情于景,但情不同,雪景自然不同。(示例2)百字令中“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和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百字令将雪景比作白虎、白麟和散落的珍珠,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雪势之大,描绘出一幅苍凉雄浑的边塞战场雪景,与后文描写征夫的英勇豪情相呼应,营造雄浑壮阔的场面;而谢女的雪则如轻柔柳絮,随风飘舞,美丽轻盈,与她小女儿的浪漫情思相近,描绘出一幅烂漫的雪景,营造出悠闲浪漫的意境。(4)B解析解析(1)按照题干提示的百字令又名“念奴娇”的词牌名,联想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推断答案应为B项。(2)本题考查理解型默写和文学常识,注意书名号的书写。本题考查对人物

240、形象的概括,可从肖像、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由“烘托”二字可知,对于人物形象特点,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刻画。直接描写可以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间接描写可以从环境描写角度入手。词中描写了壮阔的雪景,衬托出林冲豪气冲天、英勇无畏的形象。(3)赏析形象:雪。要写出雪的特点。二谢中任一句、百字令上片中任一句。写雪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展示了什么风格。具体步骤:赏不足比较鉴赏辨别差异。可合在一起综合比较来赏析,也可按人分别赏析。(4)A.写的是李花。C.写的是浪花和桃花。D.写的是梨花。解题思路解题思路A项中有“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挐

241、”,可知是春天,后面的“万堆雪”应是比喻说法,描写对象并不是雪;B项中有“怪得北风急”,可知季节是冬天,后面的满天花飞应是比喻雪花;C项中写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将浪花比喻成白雪;D项由“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可知,诗中描写的季节是春天,由“风飘香未改”可知描写的是花。6.(2016北京西城一模,15、16、18,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杂诗王赞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仓庚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注王赞:西晋文人。商、参:二十八星宿之中的两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仓庚:指

242、黄莺。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B.第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C.壮士何慷

243、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3)本诗“昔往仓庚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参考资料诗经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答案答案(1)

244、B(2)C(3)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1分)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1分)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1分)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1分)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1分)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1分)解析解析(1)诗中无“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之意。解题关键解题关键作答时,对“商参”二字含义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二十八宿中的商

245、星与参星,商在东,参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后以“商参”比喻人分离不能相见,因此“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是错误的。(2)本诗情感基调是哀伤、酸楚的,C项是激昂的。(3)本题考查了诗歌创作中的三个主要元素:手法、内容、情感。将答题的思路与问题相配合,将手法、感情、内容分开答题,答案要有条理。7.(2016北京东城一模,1518,13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注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246、。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注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而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途经南昌时所作。(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B.“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云涨”“涛作”,景象多么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2)雨,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意象,下列诗句中,“雨”所承载的意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天街

247、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C.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D.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3)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的字,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等),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4分)答案答案(1)C(2)D(3)“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的,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1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2分)(4)(示例1)内容上:这三句写出了黄昏时分

248、,城头又响起了号角,传入了作者的耳中,引起了作者的羁旅之愁。作者的愁绪像号角声一样,萦绕于天空与心头,以景结情,回味无穷。(示例2)结构上:“黄昏”二字与上阕的“暮雨”相呼应,点出作词的时间,傍晚时分,伴着萧瑟的西风和潇潇暮雨,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将词人的愁绪融入到萧瑟的秋景之中,言有尽而情不可终。解析解析(1)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初读全词,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怀,表达对怀才不遇、光阴飞逝的失落和伤感。抓关键词语,挖掘字词蕴含的情感,如“云涨”“涛作”反映了词人心潮之激荡。综合理解词句含意,如“何处征帆木末去”并没有描写词

249、人伫立之久。结合全词,上下勾连分析,如“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2)A.初春时节,经过小雨的润泽,春草一片朦胧,表现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B.通过对雨后初晴的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作者对晴天和雨天不同天气的西湖美景的喜爱,对雨也是赞美和喜爱之情。C.写了春雨过后,山花烂漫,同样表现作者对春雨带来的春花的喜爱之情。D.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外,伴着雨声,看到离群的孤雁,不禁心生悲凉,表现一种孤独漂泊的心绪,与前三句不同。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意象与意境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有时,诗歌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

250、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词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往往是具体的,意境则是具体的意象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集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3)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情感,“岁月无多人易老”表现时光易逝和年华老去的悲慨,“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表现壮志难酬的愁绪。解题思路解题思路阐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体现了怎样的

251、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析此句主要结合上下文,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词人的情感。画线句是写景句,也是结尾句,作者所抒情之一般放在结尾句,因此画线句是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句子,同时以景结尾,具有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作用,故分析时把情和景结合起来即可。思路分析思路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诗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该句,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进而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指出诗句在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意

252、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2016北京朝阳一模,1517,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李纲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注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

253、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滔滔,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限。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2)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254、3)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答案答案(1)B(2)B(3)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2分)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侮。(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1)“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知识背景知识背景当苻坚南侵、大敌当前之时,谢安作为东晋宰相,以谢石统率全军,以

255、谢玄为前锋都督,还有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等协同作战。谢安深信他们的才能,放手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自己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若定,镇定自如。通鉴载:“谢安得驿书,知秦军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可见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词中称赞:“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即指挥如意。(2)“夜闻数声鸣鹤”一句暗含典故“风声鹤唳”。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败秦军,秦军在逃亡过程中,听到风声和鹤鸣,误以为晋军在追击,于是拼命逃亡,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A.鹤喻指的是隐士。B.闻鹤唳而心惊,形容听到

256、鹤鸣而惊慌,与题目诗句意境相同。C.黄鹤指昔日仙人的坐骑。D.鹤与猿都表现孤寂和凄凉的心境。(3)可参考注释。其一:李纲为两宋之交的爱国将领,力主抗金。其二:周雅为赞颂战功的诗篇,并结合词中“何曾专美”一句,表现对战功的赞美但同时希望统治者不要专美于目前的功劳。鉴赏方法鉴赏方法指出用典之处。解释典故内容。分析用典意图。说明用典作用(委婉含蓄、凝练、传神、形象、更有说服力等)。9.(2016北京丰台一模,17、18、20,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清明二首(其二)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

257、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水春来洞庭阔,白愁杀白头翁。注偏枯:麻痹。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蹴鞠:踢球。紫塞:泛指北方。汉主:指唐皇。(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2)本诗第三、四联中的“蹴鞠

258、”“秋千”“钻火”等涉及清明习俗。下列诗句与清明习俗或传说没有关联的 一 项 是 ( 3 分 )()A.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B.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C.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黄庭坚清明)D.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3)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答案答案(1)C(2)B(3)(示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

259、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解析解析(1)春水也如大雁一样如期回归,茫茫白逢春生长,诗人却无法回归,愁上加愁,并无喜悦之情。(2)A.踏青。C.介之推。D.扫墓。知识拓展知识拓展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春游踏青)。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

260、生,莺飞蝶双戏(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绿油油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后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焚烧后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泪水如同杜鹃鸟哀啼时吐出的血一般)。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

261、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3)结合全诗解释何为实景,何为虚景,何为动静,需写出表达效果,表达的思想感情。10.(2015北京东城一模,16,11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朱熹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注隐括:依某篇诗文原有的内容来将其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即为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牛山:在今山东临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

262、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1)下列对朱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江水浸云影”,写江水倒映出天空之云。一个“浸”字,写出了一江秋水的澄澈。B.“风景今朝是”两句,意即美好的自然现在依然存在,而曾经登临的人已成为过去。C.“无尽今来古往”三句,词人从时空变换角度抒发了对人生短暂、时有危机的无奈之感。D.富有理趣,是宋代诗词的特点之一。此词由景入情,表达了词人对人生、世事的理解。(2)下列画线诗句的

263、意境与“空翠渺烟霏”一句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A.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B.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C.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D.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3)隐括之作,贵在翻新。比较杜牧原诗,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朱熹此词的新意。(5分)答案答案(1)C(2)B(3)(示例)从所抒发的感情角度看:杜诗感慨何必要像齐景公那样独自泪下,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无人能幸免,语似旷达,其实充满抑郁伤感,聊以自慰而已;而朱词“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接前句“那更有危机”而问,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此乃新意。解析解析(1)原文为“那更有危机”,即“永远充满生机”或“哪有什么危机呀

264、”,所以“抒发了对人生短暂、时有危机的无奈之感”错。易错提醒易错提醒“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无尽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2)B项与例句描写的都是烟雾缥缈的景象;A、D两项写的都是烟雾消散的景象;C项的“凌”为“超过、逾越”的意思,故其描写侧重“山”而非“雾”。(3)可从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角度比较。所谓分析新意,意即指出词中独到之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考生可以从词句的关键词语入手,辨析、体悟词语的内在含义,从而把握朱熹此词的新意。例如,杜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中的“只”表达的是对人生无常的无可奈何,语似旷达实则伤感抑郁;朱熹词中“那更有危机”中的“那更”与“何必独沾衣”中的“何必”,则表现出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