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讲义会议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91884453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讲义会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讲义会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讲义会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讲义会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讲义会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讲义会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讲义会议(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现状与发展现状与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邱军1引引 言言粮食总产提高的提高主要依靠单产的增加,贡献率达到85.8%,单产提高的一个很大要素就是品种的改良和更新换代,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43%以上。区试审定对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推广应用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制度,确定了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育、选、推三阶段发展模式,育种家育出成型稳定的品种后,需要由区试审定进行试验、评价,从中选拔出先进的、可靠的适宜生产使用的好品种,区试审定的结果决定着生产上将推广什么样的品种。2u品种区试是通过多年多地点的品种比较试验比较试验,包括区域试验、生产试

2、验及抗性鉴定、品质分析等相关试验,测试评价品种的产量、抗性、品质、适应性及其农艺性状,确定品种的生产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为农作物品种审定和品种区域布局提供依据,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公益性、基础性的工作。目前,是由农业主管部组织的第三方试验第三方试验。u农作物品种审定是我国农作物品种发放品种发放管理的基本制度。小麦品种区试审定为小麦产量“九连增”奠定了坚实的品种基础,有力促进了我国小麦产业的发展。什么是区试审定?什么是区试审定?3内内 容容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制度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制度1国家小麦品种区试概况国家小麦品种区试概况2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情况3“十五十五”以来国家小麦

3、品种区试审定工作以来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工作4改进措施和建议改进措施和建议6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54一、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制度一、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制度590年代,明确了区试审定的法律地位,1999年争取到了国家财政专项经费,国家区试快速发展,带动省级区试发展,确立了国家和省两级独立试验基础上的审定机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防止品种乱引乱推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国家和省陆续开展了品种区试工作,60年代中期省里成立品审会,1981年国家成立品审会,区试审定制度逐步形成。2000年种子法颁布,确立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省两级强制审定制度,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和推广速度明显加快。稻、小麦、玉米、棉花

4、、大豆、油菜、马铃薯及各省确定的1-2种。1、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形成形成发展发展规范规范62、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制度、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制度73、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u1981-1994年:建立、探索阶段。认定为主,省级试验和审定为核心时期,国家审定明显滞后推广。u1995-2000年:完善阶段。审定认定并重时期,省级试验逐渐过渡到国家试验为基础。u2001-2011年:规范、提升阶段。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品种区试审定体系,开展了品种退出,国家试验为核心。8二、国家小麦品种区试概况二、国家小麦品种区试概况l区组设

5、置 根据小麦种植区划、耕作制度、历史品种推广使用情况、生产实际和生态类型,共设13个区组,冬麦9个、春麦4个。9l冬麦(9个区组、区域 试验144个试点、124个承担单位) 长江上游冬麦组20、长江中下游冬麦组19、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20、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9、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18、黄淮冬麦区旱肥组14、黄淮冬麦区旱薄组12、北部冬麦区水地组11和北部冬麦区旱地组 11 。生产试验点共84个。l春麦(4个区组、区域试验47个试点、46个承担单位 ) 东北春麦早熟组9、东北春麦晚熟组10、西北春麦水地组17和西北春麦旱地组11 。生产试验点共35个。 近年每年参试品种400个次左右(含

6、对照),试验点覆盖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70多个承担单位,涉及的从业人员上千人。10 到2011年国家共审(认)定小麦品种360个,有审定编号366个(小偃6号、邯6172、石麦15号、良星66、山农20、中麦175各有2个编号),国审品种占全国审定小麦品种的10%左右,国审品种数并不多国审品种数并不多。强筋品种43个、占12%,弱筋品种9个、占3%,中筋或品质指标不均衡品种占85%,审定品种类型审定品种类型的比例基本与我国各类型小麦的消费量比例相符。到2012年已有141个国审小麦品种公告退出,占国审品种数的39.2%。三、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情况三、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情况11注:实际审

7、定小麦品种360个,有6个品种各审定了2次。强筋品种43个、12%,弱筋品种9个、3%,其余为中筋或品质指标不均衡品种。12注:国审品种退出从2008年开始。13“十五十五”、“十一五十一五”期间国家期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特点审定小麦品种特点国家审定小麦品种239个(审定编号242个)142001-20102001-2010年度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的比例年度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的比例作物作物参试品种数参试品种数完成试验报审品种完成试验报审品种数数审定品种数审定品种数通过审定比例(通过审定比例(% %)水稻水稻4461446164464453153111.9 11.9 玉米玉米5570

8、55704894893613616.5 6.5 小麦小麦2333233329129124224210.4 10.4 棉花棉花88888814614613013014.6 14.6 大豆大豆1763176330630621021011.9 11.9 油菜油菜1103110322522521221219.2 19.2 马铃薯马铃薯2682684343343412.7 12.7 合计合计1638616386214421441720172010.5 10.5 1、审定通过比例较合适、审定通过比例较合适152、每年审定品种数相对稳定、每年审定品种数相对稳定163、品种产量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品种产量整体

9、水平有较大提高17几个主产区组几个主产区组“十一五十一五”国审品种产量比国审品种产量比“十五十五”国审品国审品种产量提高种产量提高10%以上以上18“十一五十一五”黄淮冬麦区审定的水地品种亩产在黄淮冬麦区审定的水地品种亩产在530公斤以上公斤以上194、品种抗性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国家区试审定对品种抗性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对抗倒性、个别区组的抗病性和抗冻性实行一票否决,并不断完善抗性鉴定方法,提高抗性要求,从源头上保证了生产用种的抗性水平。 问题:近年黄淮麦区赤霉病有加重趋势,选育品种没有抗的类型,绝大多数高感,少数中感。黄淮麦区北片冬季冻害、南部春季冻害常有发生,抗寒性鉴定方法、评价需进一步完

10、善。205、审定品种主导生产、审定品种主导生产n国审品种面积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主导生产。2001年,国审品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41%,2010年达到60.5%(图)。这些品种主要是2001-2010年间审定品种,占总面积的59.3%。目前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的品种 (共70个左右)中,国审品种占60%以上。n审定了一大批优良品种。郑麦9023、济麦22、百农AK58、西农979、郑麦366、周麦18等。2010年100万亩以上品种69个,其中2001-2010年国审品种36个,占53.6%;500万亩以上品种中13个,其中2001-2010国审品种12个,占92.3%。216、强筋小麦优

11、势区域强筋品种较少、强筋小麦优势区域强筋品种较少222001-20102001-2010年国家小麦区试各区组国审品种数量情况年国家小麦区试各区组国审品种数量情况国家小麦品种区试组别“十五”审定品种数(个)“十一”五审定品种数(个)合计(个)长江上游冬麦组121224长江中下游冬麦组5813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232952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71128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141731北部冬麦区水地组51217黄淮冬麦区旱地组707黄淮冬麦区旱肥组077黄淮冬麦区旱薄组066北部冬麦区旱地组336东北春麦早熟组7714东北春麦晚熟组81422西北春麦水地组358西北春麦旱地组167合计10513

12、7242注:实际共审定239个品种,其中邯6172、石麦15号、良星66各审了2次。冬麦189个、占78.9%,春麦51个、占21.2%,而面积只占小麦总面积的7%左右,比例不平衡,特别是东北春麦的2个组。强筋27个(冬麦18个、春麦9个),弱筋6个,按中筋审定的153个7、各区组审定品种数不太均衡、各区组审定品种数不太均衡23 “十五”以来,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小麦产业发展,立足生产需求,着力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区试审定体系不断完善。在品种导向上在品种导向上坚持以产量为基础,推进多抗、优质、广适、专用品种的审定,严控品种风险。四、四、“十五十五”以

13、来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工作以来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工作 24(一)(一)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区试区试审定体系审定体系1 1、制定系列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系列标准和管理措施2个标准: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小麦、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小麦,推进了区试审定的规范化;区试年会制定的品种续试标准,规范了区试品种评价。 管理措施:规范品种命名、规范试验申请和报审、试验地封闭管理、信息真实性承诺等。252 2、开展、开展DNADNA指纹检测工作指纹检测工作 将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到种子管理中,逐步建立完善了小麦品种DNA指纹检测方法和技术指标,申请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小麦品种鉴定 分子标

14、记法,制定了疑似品种田间种植鉴定方案。区试同步加强对参试品种和参试行为的监管。5年间共检出达续试标准的11个品种与现有品种无明显差异、2个品种中途更换参试品系。3 3、完善抗病性鉴定方法完善抗病性鉴定方法 2009年开始,将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鉴定改接种鉴定为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抗病鉴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问题:标准和方法要衔接好。264 4、开设冬春性鉴定试验开设冬春性鉴定试验 2008年开始,设置了冬春性鉴定试验,准确鉴定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和春水组参试品种的冬春性类型,防范因品种定性不准造成品种使用风险。5 5、调整试验播种密度调整试验播种密度 根据近几年生产上

15、小麦播种量增大这一新的情况,2011年适当提高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和春水组的试验播种密度,冬水组由原来的12万-16万基本苗提高到16万-18万,春水组由原来的15万-20万提高到20万-22万株,使品种区试紧跟生产实际。276、及时更换对照品种,提高审定品种水平 长江上游冬麦组:川麦107川农16(2008) 川麦42(2010)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豫麦49(2001) 新麦18 (2006)周麦18(2009)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豫麦18 偃展4110(2006)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石4185(2001) 良星99(2011)北部冬麦区水地组:京冬8号(2000) 中麦175(201

16、0)黄淮冬麦区旱肥组:洛旱2号 洛旱7号(2010)北部冬麦区旱地组:西峰20号 长6878(2005)东北春麦早熟组:辽春9号辽春17号(2007)东北春麦晚熟组:新克旱9号克旱20号(2007) 垦九10号(2010)7、优化调整试验组和试点布局根据小麦生产实际和部分地区小麦种植制度变化,调整试验组和试点布局,对8个区组的19个试点进行了调整,2005年黄淮旱地组分为旱肥和旱薄组,使国家小麦区试组设置和区试点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区试是以点推面,肯定是点越多越准确,但这一方面受经费限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提高试验点的经济有效性。28(二)(二)加强执行管理,提高加强执行管理,提高区区试审定水平

17、试审定水平1 1、加强试点监督检查,提高试验质量加强试点监督检查,提高试验质量检查试验、考察品种表现292 2、加强参试行为监管,提高试验品种水平加强参试行为监管,提高试验品种水平一是推行试验品种密码编号,2007年开始对主产区主要类型区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春水组和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的试验品种实行统一密码编号。对其他未进行统一密码编号的区组的品种不同试点供种是否一致也进行了监管。同时,对试验实行封闭管理。二是对参试品种进行DNA指纹检测和转基因成分检测。三是对进入生产试验的品种进行标准样品保存。四是要求品种选育单位申请品种试验时进行信息真实性承诺。五是要求强筋和弱筋品种申请试验时提交

18、品质检测报告,通过系统选育或辐射诱变选育的品种申请试验时提交与原品种差异性的相关材料。303.加强区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区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采取室内授课、田间现场观摩和模拟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分年分批对区试人员进行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的区试技术队伍。3132334 4、改善试验条件,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试验条件,改进工作方法 试验报告电子化、试验过程可视化区试站的规划和建设34(三)开展已审品种退出工作,规范小麦品种市场(三)开展已审品种退出工作,规范小麦品种市场2008年停止推广品种34个 ,2009年29个,2010年10个,201

19、1年17个,2012年49个,共141个。此举终止了农作物品种使用终身制,开创了品种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规范了小麦种子市场,对解决当前市场品种相对较多、假冒侵权等不良现象起到积极作用,保护了新品种选育者和品种使用者的利益。 35(四)(四)开展新品种开展新品种示范展示示范展示,推动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推动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是品种区试审定的后续工作,是宣传和促进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有力抓手。 2003-2011年,累计安排小麦新品种展示点216个(次),展示品种1369个(次);示范点242个(次

20、),示范品种213个(次),示范面积57万亩。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培训班以及多种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大提高了审定品种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速度。36l几个统计数据几个统计数据2001-2010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239个,编号242个(邯6172、石麦15号、良星66各个编号),按第一选育单位有100个单位(院属所按院统计)。省级科研单位审定96个,国家级科研单位审定12个,地市级科研单位审定114,企业审定20个;几个地市农科所育种实力强河南审定品种最多,57个,安徽相对较少37五、存在的问题五、存在的问题1u国家和省两级区试审定协调不够2u区试审定与新品种保护衔接不够3u对区试审

21、定投入不够各自独立开展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国家与省级、省级间缺乏协调。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未实现有效衔接。一是区试经费严重不足。二是试验基础条件薄弱、手段落后。三是试验人员待遇低下。38五、存在的问题五、存在的问题4u对参试单位监管不够5u对区试审定宣传认识不够 参试品种数量骤增 。存在盲目参试、中途更换品种、 一品多名重复申请审定、“跑点”要照顾等行为,甚至采用威胁恐吓手段,严重干扰区试审定的正常工作。公众对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审定只是品种发放的基本条件,不是品种种性安全的保证。品种多乱杂的核心问题不在区试审定。取消品种区试审定,不符合我国国情,主

22、要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制度可以长期坚持不变。笔者笔者笔者笔者认为认为认为认为39六、改进措施和建议六、改进措施和建议(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尽快完善全国统一的品种管理信息数据库尽快完善全国统一的品种管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建立品种名称注册登记平台品种名称注册登记平台,确,确保品种信息的唯一性保品种信息的唯一性;定期召开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联席会议,加强;定期召开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调。改进沟通协调。改进DUS测试手段,测试手段,实现区试实现区试DNA指纹检测与

23、新品种保护测试间指纹检测与新品种保护测试间结果共享,结果共享,加强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的衔接。加强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的衔接。(一)(一)(一)(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区试审定保障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区试审定保障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区试审定保障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区试审定保障能力尽快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品种管理,强化品种管理,提供法律保障提供法律保障。不断完善。不断完善品种品种区区试年会制度试年会制度,增强品种评价意见的广泛性,增强品种评价意见的广泛性。实行品种试验、检测收费制度,减。实行品种试验、检测收费制度,减少大量低水平品种少大量低水平品种随意随意参试

24、。参试。40六、改进措施和建议六、改进措施和建议(四)(四)(四)(四)加强监督监管,提高品种准入门槛加强监督监管,提高品种准入门槛加强监督监管,提高品种准入门槛加强监督监管,提高品种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品种进一步完善品种DNA指纹库,加强对参试品种和参试行为的监管。适时调整指纹库,加强对参试品种和参试行为的监管。适时调整审定方向和要求,建立差异性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区试审定与市场接轨。及审定方向和要求,建立差异性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区试审定与市场接轨。及时更换对照品种,提高品种时更换对照品种,提高品种选择压力选择压力,为优良品种的选拔创造条件。,为优良品种的选拔创造条件。(三)(三)(三)(三)加

25、强体系建设,提高试验支撑能力加强体系建设,提高试验支撑能力加强体系建设,提高试验支撑能力加强体系建设,提高试验支撑能力一是一是优化试验方案,优化试验方案,完善试验点布局,加快区试站建设步伐完善试验点布局,加快区试站建设步伐,加强试验点基加强试验点基础设施建设,础设施建设,改进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和试验精确度改进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和试验精确度 ;二是增加区试经;二是增加区试经费,提高区试人员待遇;三是加强试验队伍费,提高区试人员待遇;三是加强试验队伍建设,强化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进行表彰。教育,定期进行表彰。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调动积极性,提高试验质量。

26、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调动积极性,提高试验质量。41六、改进措施和建议六、改进措施和建议(五)(五)(五)(五)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区试审定的认识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区试审定的认识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区试审定的认识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区试审定的认识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区试审定的了解,提高各部门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区试审定的了解,提高各部门、各、各种子管理机构对加种子管理机构对加强区试审定工作的认识,客观对待同质化品种偏多的现实问题,统一思想,强区试审定工作的认识,客观对待同质化品种偏多的现实问题,统一思想,调整思路,增强做好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整思路,增强做

27、好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六)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自我调整完善能力(六)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自我调整完善能力(六)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自我调整完善能力(六)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自我调整完善能力区域试验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要随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进行科学区域试验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要随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进行科学调整和完善。布局、方案、评价指标、对照品种调整和完善。布局、方案、评价指标、对照品种等等。42指导思想指导思想l目标: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强抗性、加速新品种推广、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l要求:科学准确(试验、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客观规范(

28、实是求是、行为规范、统一)、公平公正(结果、第三方组织管理的试验、生命线)l措施: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和公正;科学掌握标准;加大品种筛选力度,出好品种。l服务:为生产服务,保障农业用种安全和用种需求,关注农民需求,确保农民利益,为政府宏观农业政策服务;为科研服务,通过合理的试验布局、科学设置试验和对照品种,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为产业服务,筛选的品种符合产业需要,小麦产业-机械化作业(熟期一致、抗倒、易脱粒)、适应性广(区域、地力肥力、播期)、品质专用化(适合工业化生产),种子产业。43探讨几个问题探讨几个问题探讨几个问题探讨几个问题审定品种比例(审定品种比例(1:3:6)1为优秀、3为优良、

29、6为一般品种1为主栽、3为搭配、6为区域性或局限性品种1为应用10年以上、3为5-8年、6为3-5年品种1为利用价值大、3为较大、6为一定利用价值品种1为无风险、3为风险小、6为有风险但可预控品种抓一选三控六,品种不可能抓一选三控六,品种不可能 十全十美十全十美品种区试的熟期、密度、肥力因素的设计品种区试的熟期、密度、肥力因素的设计单因素试验,同一试验中难以设计多个因素。差别化试验听着科学,实际很难操作。试验田肥力控制试验田肥力控制略高于大田生产,不能太高脱离当地生产水平 44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发展历程发展历程u1954年,全国种子工作会议提出“认真进行品种区域性

30、审定”u1956年,农业部组织全国性农作物品种联合试验,省级跟进,国家、省两级区域试验逐步形成u60年代中期,各省陆续成立品种审定委员会u1981年,农业部成立第一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家、省两级区试审定制度初步形成。国家审定作物多、品种少、审定内容简单、技术体系不完善、无法律保护和经费支持,认定为主,审定滞后推广u1991年,颁布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明确了区试审定的法律地位u1995年,农业部明确全国农技中心负责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组织管理u1999年,争取到了区试专项,解决国家审定滞后推广的现象,确立了国家和省两级独立试验基础上的审定机制u2000年,种子法颁布及其配

31、套规章出台,确立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区试审定制度。46LOGO47482001-2010年年通过通过3个以上国审品种(编号)的单位个以上国审品种(编号)的单位序号序号选育单位选育单位品种数量(个)品种数量(个)序号序号选育单位选育单位品种数量(个)品种数量(个)1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农科院131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2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1117石家市农科院石家市农科院43洛阳市农科院洛阳市农科院818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44新乡市农科院新乡市农科院819辽宁省农科院辽宁省农科院45淮阴农科所淮阴农科所820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46邯郸市农科院邯郸市农科院721山东省

32、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47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722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48绵阳市农科所绵阳市农科所723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49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624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310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625漯河市农科院漯河市农科院311周口市农科院周口市农科院626赤峰市农科所赤峰市农科所312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627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313中国农科院中国农科院614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515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里下河地区农科所5492001-2010年年各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数各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数20个省市,按品种选育单位所在省市统计50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