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38KB
约44页
文档ID:591179665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_第1页
1/44

第五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回避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合议制度 一、基本制度概述(一)概念: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是在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或几个阶段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起重要作用的行为准则二)类型:1.合议制 2.公开审判制 3.两审终审 4.回避制 二、合议制度(一)合议制度的概念 合议制度,是指由3名以上单数的审判员、陪审员组成或由3名以上单数的审判员组成的审判庭,代表法院行使审判权,并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与作出裁判的制度   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区分合议制与合议庭,合议庭是按照合议制组成的审判组织¡合议制是与独任制相对的审判组织形式¡独任制是由一名审判员代表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审判组织形式¡基层法院(包含派出法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可以适用独任制 独任审判 特别提示¡ 1.在特别程序中,一般适用独任制,但对于选民资格案件,以及重大疑难的非讼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

¡ 2.公示催告程序中,在公告审理阶段适用独任制,在除权判决阶段,则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 3.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也应当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 (二)合议制度的作用1、发挥集体智慧,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  2、避免与防止个人专断,出现错误的裁判   3、保证和提高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 (三)合议庭的组成  1、组成数量:三人以上的单数   2、组成类型:   (1)一审合议庭组成:   A、由审判员组成或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   B、二审发回的重审案件,原审法院按照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2)二审合议庭组成:    全部为审判员,无陪审员;(3)再审合议庭组成:    A、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B、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合议庭合议庭组成组成第一审民事案件发回重审案件第二审民事案件再审案件审判员+陪审员审判员按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审判员原来是一审按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二审或上级法院提审按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3、审判长的确定  (1)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  (2)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的,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

(四)合议庭的评议原则与要求   1.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2.评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合议庭成员签名   3.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 (五)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   1、审委会的地位:    法院内部的最高审判组织   2、审委会的职权:    (1)对本院生效的判决裁定的审判监督程序的决定权    (2)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讨论决定权   3、与合议庭的关系:    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 试题精练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下列关于审判组织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第二审程序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B.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法院可以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 C.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只能采用独任制 D.独任制只适用于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 试题精练¡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下列关于审判组织的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再审程序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B.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C.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陪审员不参加案件的合议庭¡D.中级法院作为一审法院时,合议庭可以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作为二审法院时,合议庭则一律由审判员组成 三、公开审判制度(一)概念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

所谓向群众公开,是指允许群众旁听案件审判过程,主要是庭审过程和宣判过程 所谓向社会公开,是指允许新闻记者对庭审过程作采访,允许其对案件审理过程作报道,将案件向社会披露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功能 1.恣意限制功能;2.审判结果正当化功能;3.舆论监督功能;4.法制宣教功能 (三)公开审判公开的对象 1、公开审判公开的对象是案件的开庭审理和宣告判决阶段的活动 2、两绝对:评议绝对不公开;宣判绝对要公开完整审判过程完整审判过程审前准备审前准备开庭审理开庭审理裁判形成裁判形成宣告判决宣告判决 (四)公开审理的例外 1、一律不公开的情形:(法院依职权)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2、可以不公开的情形(依当事人申请) 1) 离婚案件 2)商业秘密案件 由当事人申请,法院裁量是否公开。

(五)公开审判的程序要求 1、公告:开庭3日前通知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要公告(案由、当事人姓名,时间、地点); 2、事实认定:证据要出示、辩论、质证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3、宣判:所有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当庭宣判,10内发判决; 定期判决的,立即发 4、法律后果 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而未公开审理的: 1)当事人上诉的第二审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2)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院可以决定再审; 3)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法院应当决定再审 试题精练¡关于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 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 众、社会公开¡B.公开审判是指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一律¡ 公 开进行的制度¡C.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 的案件¡D.离婚案件,属于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法 院决定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试题精练 试题精练 四、两审终审制度(一)概念 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二)功能: 1. 民事权利补救功能; 2. 裁判效力确定功能; 3.法律适用统一功能 (三)适用范围:   1、两审终审的裁判:第一审裁判,当事人不服,可上诉至上一级法院(二审法院),二审法院做出的裁判,为终审裁判,当事人不得再次上诉   2、两审终审的例外:即一审终审制 1)最高法院一审的案件; 2) 一审中适用调解结案的案件; 3)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 4)确认婚姻效力的案件 五、回避制度 (一)概念 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设立依据: 一、把直接参与审判的人视为受利益驱动和感情约束的一般人,或假定其为不能摆脱不正当利益的控制和特定感情约束的人 二、通过制度维持审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回避的适用人员范围: 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 鉴定人、翻译人、勘验人。

(证人没有回避)   适用时间范围:民事诉讼审判程序的始终,无论是一审,二审还是再审 (三)回避的适用情形: 1.是本案当事人 2.是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3.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如特殊亲密或仇嫌关系,审判委员会委员在参加审委会讨论案件中,如果符合回避情形的,也应当自行回避 概括:和人有关系、和事有关系、有其他关系 (四)回避的程序 1、回避的提出方式: 1)申请回避:当事人提出申请(要说明理由); 2)自行回避:回避主体主动提出 2、回避的提出时间: 1)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 2)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才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3、回避的决定权限:(1)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由审判委员会决定;(2)审判人员(含陪审员),由院长决定;(3)其他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由审判长决定 审判委员会院长审判长院长审判人员其他人员在《刑事诉讼法》中是两级,审判长没有决定权; 4、回避的处理:1)法院对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应在申请提出 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2)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3)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五)回避的法律效力(1)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暂停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如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强制措施等2)作出回避决定以后诉讼程序继续进行;(3)法院决定驳回回避申请而当事人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4)违反回避制度要发回重审 试题精练 试题精练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