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PPT优秀课件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06MB
约182页
文档ID:59098325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PPT优秀课件_第1页
1/182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张金振)参考文献:《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DD2006- 01 主要内容1、总则2、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代号、 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3、矿区实测地质剖面4、地质填图5、探槽原始地质编录6、探井原始地质编录7、坑道原始地质编录8、钻孔原始地质编录9、采样及编录 1、总则1.1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原始地质编录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部分1.1.1 现场编录:指在野外现场,编录人员用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保留下来的宏观和微观地质现象的记录1.1.2 整理:指在室内,编录人员根据野外测量结果和采集到的标本、样品的鉴定及测试数据,对现场编录的内容进行修正、补充、制图、制表、整饰和归档的过程1.2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1.2.1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全面原始地质编录中,对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要认真、细致、全面,记录要真实、客观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大小等数据要准确,采集标本、样品的规格和数量要满足要求编录时,应将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加以区分编录工作必须在现场进行,严禁事后记录。

1.2.2 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进行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用掌上电子计算机编录时,原始资料和数据应按规定格式及时存盘、入库1.2.3 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应吻合原始地质编录的文、图、表必须互相对应、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工整,字体规范1.2.4 工具、量具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量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报告应与原始地质编录一同归档1.2.5 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原始地质编录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值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CB 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1.2.6 记录设备和材料原始地质编录应使用规定的记录设备和材料文字记录使用野外记录本,图、表用80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260mm或其2n倍(n=0,1,2,3,4)现场记录及绘图时,应使用碳素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碳素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用掌上电子计算机编录时,按有关规定执行 1.2.7 编录方法及图件、表格应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原始地质编录编录中所使用的图件样式见附录A,使用的表格格式见附录B。

1.2.8 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在野外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先作野外手图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工作告一段落,修订地质界线和制图要素后,再按要求整理转绘成清图,清图经质量检查确认,项目技术负责人核实批准后,作为原始资料保存1.2.9 编录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1.2.9.1 钻探施工的质量监督a)钻孔编录人员要随时到施工现场检查核对岩矿心摆放顺序及采取率、孔斜、简易水文观测等质量指标是否满足要求,配合施工单位搞好质量管理工作b)对钻探施工人员填写的钻探施工班报表,钻孔施工概况表、孔深校正和弯曲度测量记录表、钻孔回次记录表和提交的岩矿心要认真查看,若发现问题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1.2.9.2 槽、井、坑探施工的质量监督槽、井、坑探编录人员应到施工现场检查施工的工程是否符合“地质勘查坑探规程”要求1.2.10 编录人员技术准备编录人员在编录前,必须熟悉矿区的地质设计、地质情况和与矿区勘查有关技术规范、规程、规定1.2.11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修改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改动除非经研究、论证、实地核对、项目负责人批准,可对原始编录中的地层及地质体代号、编号、矿体编号、工程编号、岩矿石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部分进行修改。

但这些改动必须采用批注的形式进行,注明修改原因、批注人及修改日期,不得在原始资料上涂抹修改 2 2、、 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代号、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代号、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2.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表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表项目项目代号代号项目项目代号代号地质观察点D组合分析样ZH勘探线1、2、3⋯水样S剥土BT老硐(老窿)LD采场CC钻孔ZK探槽TC水文钻孔SHK园井YJ照片ZP浅井QJ电影DY竖井SJ录音带LY斜井XJ录像带LX平坑(平硐)PD磁带(电算用)CD斜坑(斜硐)XD磁盘(电算用)CP沿脉坑道YM(激光)光盘JP 项目项目代号代号项目项目代号代号穿脉坑道CM标本B石门SM定向标本DB采坑CK构造标本GB薄片b水化学分析样SH光片g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样 TR煤岩标本MY原生晕样Y化石标本HB次生晕样C动物化石标本DH水系沉积物样SW植物化石标本ZH风(氧)化带样FY孢粉化石标本BF岩(土)力学试验样 YL自然重砂样Z物性测定样WX基本化学分析样H大体重样T光谱分析样GP小体重样XT化学全分析样HQ同位素年龄样TW岩石全分析样YQ选矿试验样XU单矿物分析样DF外检样WJ •2.2 2.2 地质点与剖面编号地质点与剖面编号•地质点、实测剖面、录像、录音、磁带、磁盘、标本、样品,均用全矿区顺序编号。

即:矿区代号、类别号、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号码允许不连续、缺号,但不许有重号•2.3 2.3 勘探线编号勘探线编号•勘探线按勘探阶段最密的间隔等距离编号中央为0线,两侧分别为奇数号和偶数号在预查普查阶段,可以预留那些暂不布置工程的勘探线•例:某矿区在勘探阶段深部工程间距应为200×200m,地表工程线距为100m,主矿体为东西走向,勘探线布置为南北向,则中央为0线,往西每100m依次编号为1、3、5、7、⋯⋯;由中央往东每100m依次编号为2、4、6、8、⋯⋯如在预、普查阶段,只设计800m或400m间距勘探线,为了减少图面负担,可以只保留800m或400m间距的勘探线(而预留其余线号,随勘探程度提高逐渐补充),见图1 图图1 勘探线编号示意图勘探线编号示意图 •2.4 2.4 工程编号工程编号•2.4.1 探矿工程由工程代号、勘探线号及勘探线上(包括勘探线附近)该类工程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如××矿区2号勘探线上的第一个探槽编号为TC201,18号勘探线上的第一个钻孔编号为ZK1801•2.4.2 在勘查程度很低,尚无法确定勘探线的矿区和工程少的小矿区,可按工程类别及施工顺序统一编号例如:钻孔ZK1、ZK2,探槽TC1、TC2,但需在设计中作出规定。

•2.4.3 对远离勘探线的采场、采坑、石门、竖井、老硐等及其它零星工程可按全矿区顺序编号 •表2 地质编录工作所需用品一览表2.5 地质编录工作用品地质编录工作用品地质编录工作所需用品见表2工作用品名称剖面测制填图槽探井探坑探钻探化探采样水工环地质锤√√ √ √ √ √ √ √√罗盘√√ √ √ √ √    √放大镜√√ √ √ √ √   √√测绳(皮尺)√  √ √ √       钢卷尺√√ √ √ √ √   √√手持GPS√√ √ √     √ √√计算器√        √ √ √ 数码相机√√ √ √ √ √ √ √√三角板√√ √ √ √ √    √量角器√√ √ √ √ √    √图板√  √ √ √       讲义夹√√ √ √ √ √ √ √√图包√√ √ √   √ √ √√矿区地形图√√ √ √     √ √√厘米纸(50×35cm)√  √ √ √   √   铅笔(2H)√√ √ √ √ √ √ √√ 工作用品名称剖面测制填图槽探井探坑探钻探化探采样水工环小刀√√ √ √ √ √ √ √√橡皮擦√√ √ √ √ √ √  √文具盒√√ √ √ √ √ √ √√基点用木桩√√ √ √ √   √   毛笔、油漆或防水符号笔√√ √ √ √ √ √ √√照明灯具     √ √     √√大铁钉       √       重球       √       斧头   √       √   标杆(2~3m)   √           样桩   √ √ √   √ √ 样品袋√√ √ √ √ √ √ √ 标本包装纸√√ √ √ √ √   √ 剖面及坑探工作基点基线记录表√  √ √ √       剖面及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   √       地表及坑道工程样品记录表√√ √ √ √   √ √ 矿区标本记录表√√ √ √ √ √   √ 样品签、标本签√√ √ √ √   √ √ 地质点线记录表 √             照相记录表√√ √ √ √ √ √    工作用品名称剖面测制填图槽探井探坑探钻探化探采样水工环坑探工程记录表   √ √ √       园井记录表     √         钻孔地质记录表         √     钻孔采样记录表         √     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     小体重样记录表   √ √ √ √     大体重样记录表   √   √       水文地质点卡片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表              √坑道地下水动态观测记录表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表              √河流(缓沟)记录表              √ 3.3.矿区实测地质剖面矿区实测地质剖面•矿区实测地质剖面包括:实测地质剖面(简称实测剖面)和实测勘探线剖面。

•3.1 3.1 实测剖面实测剖面•3.1.1 目的•为了研究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体的基本特征,划分填图单元,统一技术要求矿区填图前至少应实测1~2条完整的剖面•3.1.2 准备工作•3.1.2.1 剖面位置的选择•剖面位置应选择在地质体相对出露齐全、基岩露头较好、构造较清楚或较简单、岩石变质或蚀变较浅、矿层(体)与围岩关系清楚的地段,剖面线方向应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 •3.1.2.2 剖面踏勘•剖面线的位置基本选定后,应实地踏勘,了解露头出露情况,构造种类及形态,地层组合及岩性特征,侵入岩种类、分布、岩性及岩相变化、接触关系等;确定填图单元、标志层划分和位置、矿化带、含矿层或蚀变特征及位置、化石层位、主要构造性质、特征,重要标本、样品采集位置,剖面总体方位、工程揭露地段等•3.1.2.3 编制实测剖面设计书•实测剖面设计可单独编写,也可在项目工作设计中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剖面线位置、总体方向、工作量、完成期限、比例尺及精度,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编号、规格、数量等实测剖面比例尺可参照表3 在设计中予以确定•实测剖面的分层精度可根据剖面的比例尺大小确定凡在剖面图上宽度达1mm的地质体均应划分和表示,对于一些重要的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化石层、矿化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等,如厚度达不到图上1mm,也应将其放大到1mm表示。

•表表3 3 实测剖面比例尺参考表实测剖面比例尺参考表矿区地质图实测剖面图勘探线剖面图1∶250001∶2000~1∶10001∶5000~1∶100001∶100001∶1000~1∶5001∶2000~1∶50001∶50001∶500~1∶2001∶2000~1∶50001∶20001∶200~1∶1001∶1000~1∶20001∶10001∶1001∶500~1∶1000 •3.1.3 剖面测制•3.1.3.1 测制组人员组成及分工•测制组一般由3~4人组成,包括组长、前后测手及作图员组长由地质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含地质工程师)担任,全面负责剖面测制技术工作具体担任地质观察、分层、布样和地质记录;前后测手及绘图员,由技术员或地质工担任,主要负责测量剖面导线方位、长度、坡度、标注导线点、打桩、测量岩层产状、采样(标本)、绘制自然剖面图和剖面导线平面图主干剖面(指完整的地质剖面)测制时,矿区所有技术人员都应参加•3.1.3.2 测制方法•在剖面的起点处打入写有A0(A剖面)编号的木桩,后测手持测绳的端点站于A0处,前测手持测绳向剖面前进方向推进,在地形明显变化处或与A0点有一定距离处设置导线点1打入编号为1的木桩或用油漆在基岩上写上编号1。

前测手用测绳丈量该导线斜长,前、后测手分别用罗盘测量导线方位和坡度(均要求误差≤3°内取平均值),并将上述测量数据记录于剖面记录表中以此类推,测制A0~1,1~2、2~3导线的斜长、方向、坡度(坡度角记录时,上坡为正、下坡为负)绘出剖面导线平面位置图,见图2 图图2 剖面导线平面位置图剖面导线平面位置图在导线布置的同时,要求作剖面导线平面图和自然剖面图地形线3.1.3.3 绘制剖面导线平面图根据各导线的斜长和坡度,计算出各自的平距,然后在确定了正北方向的图纸上,按各导线方位角及平距将剖面位置绘制在矿区实际材料图上如:0~3剖面导线已知:0~1斜长22m,方位角20°,坡度15°1~2斜长30m,方位角30°,坡度20°2~3斜长26m,方向25°,坡度30° 根据公式:平距=斜长×坡度角余弦则:0~1平距=22m×COS 15°=21.25m1~2平距=30m×COS 20°=28.19m2~3平距=26m×COS 30°=22.52m依次将上述各导线按方向及平距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即成剖面导线平面图,见图3图图 3 剖面导线平面图剖面导线平面图 •3.1.3.4 绘制自然剖面图地形线•在剖面导线平面图的基础上,按各导线点相对标高和比例尺及地形地貌特征,将导线徒手勾绘为较园滑的地形线。

即成为自然剖面图地形线图图4 剖面导线平面图及自然剖面图地形线剖面导线平面图及自然剖面图地形线 •3.1.3.5 分层•仔细观察导线附近出露的基岩,根据比例尺及矿区的实际要求,按野外地质标志将岩性、成分、结构、构造、生物组合等具明显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地质体的地层或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岩性层或岩相带等,作为描述、反映矿区地层特征的基本组成部分•3.1.3.6 剖面投影•投影方法有:铅直投影法、直接读数投影法和产状投影法•a)铅直投影法或直接读数投影法一般用于剖面地形线和分层界线的投影上图中:A2~3导线,坡度与地形坡度一致,地形线不需投影,J1与J2界线直接与导线相交,交点在导线上读数(5m、13.2m)即为界线位置A3~4导线地形线形态变化较大,J31、J41分别为界线点J3、J4在导线上的垂直投影点,上述投影点在导线上读数点与地形线上的铅直高度为点的实际位置图图5 剖面投影示意图剖面投影示意图 •b)产状投影法用于在导线两侧一定范围内测量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等的投影作法是将测量出的产状和采集的标本、样品,按岩层走向或倾向方向投影到导线上,并在导线相应的地形线上标注•3.1.3.7 记录•剖面测制中,应将实测的数据和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记录在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中,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见附录B 表B.1。

表中的分层地质描述部分应记录: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矿物成分、风化、其他物理特征、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岩(矿)脉、地质构造、标本、样品采集等内容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可作素描图或照相(见附录B表B.2)•3.1.3.8 物化探工作•视需要开展物化探工作,物化探工作应与剖面测制同时进行,如岩石化学剖面测量(原生晕)等•3.1.3.9 地物地貌标注•剖面通过的居民点、水系、地形制高点、重要地物及探矿工程等,可视需要选择性的标注在剖面图上或导线平面图上 •3.1.4 野外资料整理•剖面测制资料必须当天整理,避免造成资料积压、混乱或出错•3.1.4.1 文字记录•文字记录应当表述清楚、数据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文、图、样品应对应吻合,数据着墨•3.1.4.2 自然剖面图•应核对、完善自然剖面图•3.1.4.3 标本、样品整理•应整理标本、检查样品,按附录B中表B.18“标本登记表”的要求逐一登记,确认无丢失、无遗漏后,填写岩矿与测试样品送样单,及时送实验室鉴定和化验 •3.1.5 剖面图的室内绘制•室内绘制剖面图的方法有展开法和投影法•3.1.5.1 展开法•当导线方向变化不大时,用展开法绘制剖面图。

将各次所测的不同方向的导线,按其斜距和坡度角依次连接在每一导线的起点标注导线方位角,分层等位置就是野外投影在导线上的斜距读数,导线上的倾角按换算后的视倾角绘制但产状为实测倾向、倾角,见图6展开法绘制剖面图时,下方的导线平面图意义不大,成图时可以省略不绘图图 6 展开法实测剖面图展开法实测剖面图 •3.1.5.2 投影法•导线方向多变、转折点较多时,用投影法(一次投影)绘制剖面图首先在图纸的下方,•绘出一条代表剖面总体方向的水平投影基线,然后把各种地质要素标绘在这条基线的相应位•置上,构成路线地质图•当导线方向变化不大时,可将路线地质图上地质界线与导线交汇点直接投影在剖面图上•进行剖面绘制•如:实测•导线0~1斜长20m,方向31°,坡度+5°•导线1~2 斜长15m,方向29°,坡度+8°•导线2~3 斜长21m,方向30°,坡度+10°•导线3~4 斜长16m,方向31°,坡度+6°•总剖面方向为30° 根据各导线斜长和坡度,计算得出各导线平距和导线两端高差导线0~1平距=20×Cos5°=19.92m,高差20×Sin5°=1.74m导线1~2平距=15×Cos8°=14.85m,高差15×Sin8°=2.09m导线2~3平距=21×Cos10°=20.68m,高差21×Sin10°=3.65m导线3~4平距=16×Cos6°=15.91m,高差16×Sin6°=1.67m依据上述数据绘制成剖面图,见图7所示。

图图 7 一次投影法绘制剖面图及导线平面图一次投影法绘制剖面图及导线平面图 •路线地质图是根据导线计算的平距和方向所绘根据各地质要素在剖面导线上的斜距,计算为平距后,绘于导线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地质界线则绘出走向线或分层界线,其它地质内容(如产状、标本等),按规定的图示标注在平面图上•3.1.6 地层厚度计算•地层厚度按各导线分层进行计算•厚度计算公式:D = 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地层真厚度(m)•L:导线斜距(m) •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形坡度角(±°)•γ:剖面导线与地层走向线的锐夹角(°)•(注: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公式中用加号计算;当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公式中用减号计算 •例如:某实测剖面中某段导线记录如下:•导线2~3,斜距25m,方向35°,坡度+10°•0~5m:砂岩•5~23m:白云质灰岩,产状200°/60°(20m处)•23~25m:泥岩•计算白云质灰岩层厚度:•L=23-5=18m,α=60°,β=10°,γ= 走向110°-方向35°•代入公式 D = 18×(Sin60°×Cos10°×Sin75°-Cos60°×Sin10°)= 13.27m •推荐公式:(1982年成都地院文朴)•M=L(sinε cosβ-cosε sinβ cos(λ-φ))•式中:•M—岩层真厚度•L—导线斜长•ε—导线坡角•β—岩层倾角•λ—岩层倾向•φ—导线前进方位•该公式的优点是不论导线如何转向只需将计算结果求代数和后取正值即可。

•3.1.7 实测剖面图的内容•3.1.7.1 实测剖面图的图面内容•实测剖面图上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剖面图、平面图及责任签等(见附录A 图A.1)作图时,剖面图的西、北西、南西、南端应放置在剖面图的左边,而东、北东、南东、北端放在剖面图的右边剖面图自左至右总体方位应小于180°如果有物化探工作,其曲线图可视情况放在实测剖面图的上方或单独成图•3.1.7.2 实测剖面图上的主要内容•剖面起点坐标、方位、垂直标尺、水平标尺、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岩性、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及标本、样品编号、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如图8 b 和附录A图A.1所示)如有放大素描图应在剖面上方绘制并用箭头指示位置•3.1.7.3 导线平面图上的主要内容•方位、导线(长度以平距计)和导线号、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矿体、蚀变带、断层、采样点、探矿工程、地质产状、各地质内容编号及代号、重要地物等(如图8a 所示) 图图 8 A—A′实测地质剖面图实测地质剖面图 •3.1.8 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3.1.8.1 编制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在实测地质剖面工作(野外测制、文字图件整理、标本样品测试、地层厚度计算、作剖面、平面图等)全部完成后,应对测制的若干剖面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

•3.1.8.2 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的内容•比例尺(能表达地层、岩体和矿体结构基本特征)、图例(采用矿区统一图例)、地层时代、地层名称、地层符号、分层号、分层厚度、岩层厚度、柱状图(用规定的线条、花纹符号表示不同的地层岩体、矿体及其接触关系)、简单岩性描述(注明有代表性的样品、标本、化石和矿产)、责任签等见附录A中图A.2 •3.1.9 实测剖面小结•实测剖面工作结束后,应编写剖面小结,内容如下:•一、前言•叙述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测量方法;工作起止时间、工作单位、主要工作人员;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及样品数量等•二、地质成果•1、区域地质:简述测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特征•2、地层:依地层年代由新至老对剖面进行分层叙述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位叙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分层或填图单元详述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关系及标志层特征和分层的识别标志•3、岩浆岩:岩浆岩形态、产状、岩性(岩相)组合、穿插关系、接触蚀变类型及矿化情况•4、构造:包括断裂及褶皱,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对地层或矿层破坏,以及控矿特征等。

•5、矿产:含矿层、矿体及矿化线索应作详细叙述•6、新发现、新进展及新认识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编写剖面小结时,不同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剖面小结的内容作适当调整•3.1.10 实测剖面应提交下列资料•a)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b)标本、样品登记表•c)实测地质剖面图•d)综合地层-岩矿体柱状图•e)音像记录表•f ) 岩矿石标本、样品及送样单•g)鉴定及测试成果•h)实测剖面小结 •3.2 3.2 实测勘探线剖面实测勘探线剖面•3.2.1 矿区勘探线剖面布设•布设矿区勘探线剖面时,应照顾到矿区各地段或相邻矿区,勘探线剖面应尽可能垂直矿体(带)走向、等间距布设,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布设为放射状或网格状,主要控制矿体的探矿工程应沿勘探线布置•3.2.2 勘探线地形剖面测制•勘探线地形剖面用仪器法测制对剖面上的探矿工程(槽、井、坑、钻)位置和各种主要地质界线(如矿体顶底板界线、重要断层线等)必须用仪器定位勘探线的端点要埋设水泥桩,水泥桩要编号并测量位置坐标(X、Y、Z)•3.2.3 勘探线剖面的内容•勘探线剖面要反映探矿工程的种类、数量、位置间距及相关关系,样品分布与品位,从而反映矿区勘查工程对矿体的控制程度、矿体形态、产状及变化特征,矿体圈定的合理性及各类资源储量分布的合理性。

4.4.地质填图地质填图•4.1 4.1 目的任务目的任务•7.1.1 1∶10000~1∶25000 地质填图(以下简称填图)的目的任务是:了解测区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床(区)远景•4.1.2 1∶5000~1∶1000 填图的目的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4.2 4.2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4.2.1 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4.2.1.1 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1∶50000~1∶250000)地质图也应收集•b)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c)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的资料•d)测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草图•e)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4.2.1.2 确定填图比例尺•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4.2.1.3 确定填图范围•a)1∶10000~1∶25000填图范围,一般在矿区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b)1∶1000~1∶5000填图范围,通常为矿区或矿段(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4.2.2 填图准备工作•4.2.2.1 准备矿区地形图•矿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4.2.2.2 踏勘•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4.2.2.3 人员组成•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应由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

•4.3 4.3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4.3.1 观察路线布置•填图工作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首先将实测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手图上,•再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逐渐•展开图图 9 穿越法填图穿越法填图 •4.3.1.1 穿越法填图•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路线距离,垂直(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路线观察路线要根据填图精度和基岩出露情况考虑点距和线距,见图9•4.3.1.2 追索法填图•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见图10图图 10 追索法填图追索法填图 •4.3.2 地质点布置•4.3.2.1 地质点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a)基本点: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4.3.2.2 地质点密度及数量•a)地质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见表4 •表表4 4 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注:地质界限上的点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求保证对重要地质界限的有效控制•b)基本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应大于地质点总数的70%•c)简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0%,草测为50%填图比例尺地质界线上的点距(m)每平方千米地质点数(个)构造简单构造中等构造复构造复杂杂1∶10000100~2004060801∶500050~100801201501∶200020~501602403001∶100010~25320480600 •4.3.3 地质点定位•4.3.3.1 现场标注点位•将写有地质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地质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以示点位,并在“⊙”旁边写上地质点号若需要仪器定测的地质点,应在地质点附近挂上小红布条,以方便找点。

•4.3.3.2 测量坐标•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4.3.3.3 精确定位•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4.3.4 地质点记录•在地质点测量到的坐标数据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都要记录在地质点记录表中(表式及内容见附录B中表B.3)如果采用照相、录音等形式记录地质现象时,应按附录B中表B.2的要求,填写音像记录表•4.3.4.1 矿区名称:用矿区代号(在矿区设计中规定)表示•4.3.4.2 点号:指地质点编号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4.3.4.3 位置:GPS 的定位坐标及明显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4.3.4.4 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等 •4.3.4.5 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 表示1 号地质点到2 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但必须:•a)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b)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c)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d)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4.3.4.6 地质描述•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内容主要有: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4.3.4.7 岩矿石标本、样品编号: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4.3.5 地质界线勾绘•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

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4.4 4.4 野外资料整理野外资料整理•野外填图中形成的文字、图、实物等资料,要求当天内完成整理,不允许多天后累计整理•4.4.1 文、图、实物资料的核对•整理文字记录、手图、实物(标本、样品、照像)资料时,应核对点号、层位代号、标本及样品编号、位置及各种数据等,确认无误后,再分别进行整理若发现问题,必须到野外核实,方能补充和修正,不允许回忆补充修正•4.4.2 地质点记录表的整理•应检查地质点记录表中填写内容是否齐全,文字是否通顺、有无错漏字、用语是否准确;素描图是否需要完善;检查后,给数据和素描图上墨•4.4.3 手图整理•检查手图中的地质点、观察路线、产状、填图单元代号、标本、样品、照片等位置、数据以及界线勾绘有无错漏,确认无误后着墨 •4.4.4 编制实际材料图•4.4.4.1 用与手图同版的、未折叠、无皱纹、无缺损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将手图中填绘的全部内容(地质点、路线地质、标本、样品、产状、已施工工程、各种地质界线、断层线等的位置、编号、代号)转绘到底图上,加上图框、图名、图例(按矿区统一图例)、比例尺、责任笺等,形成实际材料图(样式见附录A 图A.8)。

实际材料图应在野外填图过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证填图中出现的遗漏、错误、争议等问题能在野外得到弥补、修正和统一•4.4.4.2 实际材料图转绘方法与要求•首先丈量手图上地质点及其它内容的坐标数据,然后依据手图上各点的位置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也可以用灯箱透视将手图上的内容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展绘过程中做到:•a)按坐标方格网,依一定顺序逐个进行;•b)先用铅笔展绘,待自检和组内检查无误后,再上墨对地质界线或断层线的推测地段不要急于上墨,要等证据确凿后再上墨;•c)在展绘点丈量坐标时,要对手图经野外使用、折叠出现的图纸收缩误差进行平差处理,将误差消除在每个方格网中,避免产生累计误差 •4.5 4.5 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4.5.1 资料清单•a)地质观察点记录表•b)音像记录表•c)标本登记表•d)地质填图工作总结•e) 实际材料图•f ) 岩矿石标本(实物)及送样单•g)鉴定及测试成果•h)地质图(反映填图阶段成果)•4.5.2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的内容•a)概况:目的任务,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以往地质工作评述(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完成实物工作量;•b)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c)矿区地质: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矿床;•d)结语: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步工作意见。

5 . 5 .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探槽原始地质编录•探槽原始地质编录的对象是经地质、施工管理及施工人员三方现场验收,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并已达到地质目的的探槽(含样沟、剥土、采场以及其它的天然露头)•5.1 5.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8.1.1 组成编录组•探槽编录组一般由2~3人组成包括:组长、作图员,测手(可兼任)•5.1.1.1 组长•一般由熟悉探槽编录工作的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担任全面负责编录工作,主要承担地质观察、分层、布样和文字纪录工作组长应掌握有关规范、设计及工作细则,熟悉探槽周围地质情况•5.1.1.2 作图员•作图员一般由熟悉探槽编录绘图工作的技术人员担任协助组长工作,主要负责素描图的编制,同时兼任组内合适的其他工作•5.1.1.3 测手•测手一般由技术人员或熟练的地质工担任主要负责编号、打桩,基线布置、测量各类数据、采集标本及各种拣块样 •5.2 5.2 原始地质编录原始地质编录•5.2.1 观察、分层、布样•组长带领编录人员共同观察拟编录探槽中的地质现象(必要时还应观察探槽附近有关地质现象),确定编录壁及基岩面、分层并布样•5.2.1.1 确定编录槽壁•探槽素描一般只作一壁一底展开图。

当两壁上基岩露头的地质现象可对应吻合时,东西向或大致东西向的探槽选北壁,南北向或大致南北向探槽选东壁若首选壁的基岩露头不理想时,可选择对应的另一壁一般情况下以首选壁为主、对应壁为辅•5.2.1.2 确定基岩面•槽壁上的风化基岩高度应不小于30cm,通过观察正确判断残坡积物与风化基岩的界线•5.2.1.3 分层•应首先确定分层单元,分层单元视矿体复杂程度而定,一般同矿区填图单元一致,复杂矿体的分层单元应小于矿区填图单元分层厚度及夹石剔除厚度,按工业指标或设计要求进行,不同矿(化)体层,不同矿石类型和工业品级、不同岩石类型和较大构造应分开•5.2.1.4 布样•应根据探槽对矿体的剥露情况布置样品,在保证样品代表性及槽样规格的前提下,可在槽底布样,也可在槽壁上布样化学分析样应按规格连续布置,必须穿越矿层及矿化层,并且在矿层顶、底板有控制样样槽应尽量垂直于矿层走向布置,样品对矿层控制既不间断也不重复,同一个样品不可垮跨层布设 •5.2.2 设置基线•5.2.2.1 基线位置选择•基线位置宜选择在基岩与浮土的分界线附近,但工程起、止两个端点应布在地表当探槽过长或有拐弯时,应分段设置基点及基线,见图11。

图图 11 基线布设图基线布设图 •5.2.2.2 操作方法•在基点处打上编好号的基线桩,然后用皮尺拉紧,固定在两个基线桩上部就成为基线,第一条基线起点为零•5.2.2.3 测量方位角及坡度角•组长及测手分别作为前、后测手,用罗盘测定皮尺的方位角和坡度角,二者的读数误差在3°之内时,取平均值作为基线的方位角和坡角•5.2.2.4 基点基线记录•将测量的基点基线数据记录于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中,表式及要求见附录B中表B.4•5.2.2.5 文字记录•槽探编录的文字记录,按附录B中表B.5“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如果采用摄像、照片等形式记录地质现象,应按附录B中表B.2的要求,另外填写音像记录表•a)槽底不同的岩性层、含矿层(体)、蚀变带、断层及破碎带等界线,以槽底(壁交)界线(点)铅直投影到基线交点的读数为准,槽壁地质现象以及样品、标本、产状等位置,则按产状水平投影在基线上读数为准•b)记录时,应针对该段反映的主要地质体或地质现象,有侧重的进行例如描述矿层(体),要抓住矿石特征,重点描述矿石成因的特征和现象描述断层,应记录断层特征(含断层面、破碎带、两盘相对移动方向等),达到反映断层性质和破坏程度等要求。

•c)文字记录内容应与素描图上的内容完全吻合,在编录过程中,记录人员和作图者应经常核对,发现问题现场修正 •5.2.3 绘制素描图•素描图是通过测量槽壁及槽底上的各类地质编录要素(界线、产状、标本及样品位置等)与基线的相对位置,按比例缩小后描绘到坐标纸上的槽壁、槽底展开图根据探槽长度和地质复杂程度,素描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1∶200见附录A 中图A.3•5.2.3.1 基本要求•5.2.3.1.1 槽壁图一般绘于•素描图的上方,槽底图绘•于素描图的下方,槽底与•槽壁之间应留1cm以上间隔•(以便标注产状、样号等)•,槽底按正投影绘成等宽的•长方形,其宽度一般为1~1.5•cm;若遇特殊情况,需绘另•一槽壁时,应投绘在槽底的•下方,见图12 •5.2.3.1.2 作图时,应根据地质体的形态(如透镜状、波状、分枝状等)特征勾绘,保持素描图中地质体的形态与实际吻合•5.2.3.1.3 一般按比例缩小后宽度•大于1mm 的地质体均应勾绘到•素描图上有特殊意义的小矿体•或地质现象虽小于1mm,也应放•大表示,其方法是从该点引出图•外,作一幅放大素描图见图13图图 13 特殊地质现象放大素描图特殊地质现象放大素描图 •5.2.3.1.4 作大坡度槽壁图时,槽壁图可分段垂直上下移动,形成锯齿状(槽底图仍连续)。

这时要注意各段之间的地质要素应严格吻合,见图14图图 14 上下移动槽壁示意图上下移动槽壁示意图 •5.2.3.2 作图基本步骤•作图员应面向编录壁作图•a)合理布置各绘图要素首先准备好坐标纸然后根据探槽的长度、高差等,确定图名、比例尺、基线起点、槽壁、槽底、责任表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在坐标纸上的相应位置,原则上应布局合理,整齐美观使用矿区统一图例•b)绘制基点、基线以图上确定的第一条基线为起点,编号为0(基点位置画2mm直径的园圈、园心加点,下同)开始,用测出的坡度角在坐标纸上画出基线并按比例尺确定基线在图上的长度、基线的终点为基点1•c)测手测量各地质要素点坐标测手测量并报出各地质要素特征点相对于基线的坐标位置•d)槽壁素描各导线起点读数均为0m,设各点铅垂投影到基线上的位置为Xm,即皮尺上的读数,该点•距基线的铅垂距离为Ym(分基•线上或基线下,用标杆丈量出•数据),作图员可据此将各点•位置投到图上、并分类连接成•图如图15,图图15 槽壁投影素描示意图槽壁投影素描示意图 •地表点a垂直投在导线上的点为a′,a′在皮尺(导线)上的读数为5.5ma点距导线的垂距a~a′为1.9m(读成基上1.9m),则a点的X坐标=5.5m。

Y坐标=基上1.9m,据此可在图上确定出a点位置,再依次确定出地表b点的位置这样依次连接o、a、b点即成地形线(地表线)将c、d、e点相联为基岩线;将f、q、j点相联为槽底线;将k、i点相联为矿体顶界;将n、m点相联为矿体底界•e)槽底素描•测手将槽底上的各编录要素点先按地质走向投到槽底与槽壁交界处,然后再垂直投到基线上报出该点在基线上的一个读数点(X坐标),作图员即可将该点自基线上投影到槽底图上将地质体、样品等绘出(因槽底为平面图,故无Y坐标点)破碎带控制点a、b及样槽控制点c、d、e、f各点在基线上的投影点分别为a’、b’、c’、d’及f’,据其在导线上的读数在图上反投影到槽底上,然后根据走向素描成图,见图16•f)测量的产状、采集的标本、拣块样的位置应用符号标注在图上(方法同上) •5.3 5.3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探槽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a)音像记录表•b)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c)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d)槽、井、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及送样单•e)标本登记表•f)岩矿石标本•g)鉴定及测试成果•h)探槽素描图 6 6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探井原始地质编录•探井包括园井和浅井。

园井主要用于地质填图中遇到第四系覆盖,而槽探又达不到地质目的时,用以了解第四系厚度及下伏基岩岩性因其施工方便,在矿区勘查中经常使用浅井主要用于覆盖区揭露矿化、蚀变带、矿层和物化探、重砂异常•6.1 6.1 园井园井•6.1.1 园井施工•6.1.1.1 园井的施工深度一般不超过5m,但如果第四系稳定性好、井下不充水或少水,经安全人员实地查看批准,在有预防措施的条件下,园井深度可适当加深•6.1.1.2 园井揭露至基岩0.3~0.6m 深度即视为达到地质目的当施工条件有利,而且矿层厚度较小,在允许的施工深度内可以揭穿矿层时,园井可起到浅井的探矿作用,这时,园井也要求刻槽取样 •6.1.2 园井地质编录•6.1.2.1 编录组人员组成•编录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全面负责编录工作,安排并协调其他组员工作•6.1.2.2 基点、基线布设•园井基点设在平行勘探线方向的直径与西半圆交汇处的井口边基线自基点用皮尺铅直布设到井底,由基线处沿逆时针方向展开、素描•6.1.2.3 文字记录和作图•依次将基线通过的地质界线、产状、样品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记录于“园井地质记录表(附素描图)”(见附录A中图A.4)中,并作图。

由于园井范围小,所揭示的地质现象有限,编录时可以作简单的素描图和文字记录 •6.2 6.2 浅井浅井•6.2.1 浅井施工•6.2.1.1 浅井的施工深度较大,为便于井壁支护,一般施工成方井,有时也施工长方形井•6.2.1.2 施工浅井时,为防止井壁支护对所揭露地质现象的遮盖,施工人员应及时通知编录人员及时编录和采样后,再作支护•6.2.2 浅井地质编录•6.2.2.1 编录组人员组成•编录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全面负责编录工作,安排并协调其他组员工作•6.2.2.2 浅井素描图比例尺•用于揭露矿层(体)或地质界线时,素描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对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矿种和地质现象,可放大到1∶50•6.2.2.3 浅井编录壁•一般浅井编录第一壁首选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正东壁各矿区应作统一规定•浅井基点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线自基点铅垂布设(见图17) 图图17 基点、基点基线布设图基点、基点基线布设图 •6.2.2.4 作图方法•6.2.2.4.1 浅井壁展开作图法•选北壁作第一壁后,北壁不动,从北壁与西壁交线处断开,将西、南、东三个壁同时作逆时针旋转,直至与第一壁构成一个平面,则为浅井四壁展开图,见图18、图19。

图图 18 四壁展开平面示意图四壁展开平面示意图 图图19 井壁展开剖面示意图井壁展开剖面示意图 •6.2.2.4.2 浅井壁地质要素投影方法•浅井壁上各地质要素采用垂直投影方法,基线作铅垂坐标,钢卷尺作水平坐标进行投影作图•a)点的投影方法•点的投影如图20所示,在浅井第一壁和第二壁上分别采了薄片标本b1、b2两块•b1位置投影,用钢卷尺自b1点呈水平状交于基线1.5mA点处,A点至b1水平距1.4m,即b1坐标为基线1.5m,水平1.4mb2位置投影,用钢卷尺自b2点呈水平状交于第一壁与第二壁交线上B′点,再自B′点水平延长交于基线上B点•2.3m处,b2至B′水平距1.5m,即b2坐标•(第二壁上)为基线上2.3m,水平1.5m•最后利用b1、b2坐标数值展绘于浅井展开•图的第一壁和第二壁上图图 20 浅井中点的投影图浅井中点的投影图 •b)界线投影方法•在图21a中,选北西壁为第一壁(注:第一壁为主壁,应选图示的第二壁),它垂直勘查线方向,所以第一壁和第三壁上反映了铁矿层的走向方向,第二壁和第四壁平行勘查线方向,壁上表现的是铁矿层的倾斜方向ABCD及EFGH分别为铁矿层的顶、底界面,投影素描铁矿界线时,只需要投影A、B、C、D、E、E、G、H 8个点的垂直坐标即可,因为它们分别位于浅井四壁的交线上,它们的水平坐标均可视为零值。

图图 21 界线投影示意图界线投影示意图 •用点的投影方法,A、B、C、D四点的坐标为:•A点铅直坐标数1.8m;B点铅直坐标数1.8m;C点铅直坐标数4.8m;D点铅直坐标数4.8m•最后将各点的铅直坐标,在浅井展开图(见图21b)每两壁交线上分别找到A、B、C、D点的位置,根据地质界线的实际情况连接相邻投影点,即为浅井展开图上四个壁的铁矿层顶界线,按此方法再依次投影E、F、G、H 4个铁矿层底界线点•6.2.2.5 浅井素描图的内容及要求•a)图面上应有图名、图例、比例尺、垂直标尺、方位、分析结果表和责任签图内应有岩性分层界线、矿层(体)界线、蚀变带,断层及破碎带、样品位置及编号、产状等,见附件A中图A.5•b)素描图应真实、准确地反映地质现象,凡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在不同比例尺的素描图上宽(厚)度≥1mm,长度≥3mm者,都应在图上反映如素描图的比例尺是1∶50,实际地质体宽(厚)度≥5cm,长度≥15cm,对于尺寸不足的重要地质体在素描图上要夸大表示 •6.2.3 野外编录步骤和要求•6.2.3.1 野外编录步骤•a)确定第一壁按照矿区统一规定,在浅井工程实地位置,确定第一壁及其方位,同时丈量浅井四壁规格。

•b)布设基点(木桩)、基线在第一壁和第四壁交汇的井口处,打入编有浅井编号的木桩即为基点,基点亦是浅井的坐标点基线是用皮尺的零米点固定在木桩(基点)上,并沿第一壁和第四壁铅垂悬挂而成•c)绘制浅井空白图作图人员在进入井下之前,丈量井口四壁规格,在方格米厘纸上,按照比例尺将1、2、3、4 壁依次展开,同时绘上基点,基线和第一壁方向,即为浅井空白图,作为井下编录使用•d)记录、采样在观察地质现象和测量各种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文字记录和采样文字记录的内容和要求同槽探采样应填写“槽、井、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格式和内容见附录B中表B.20•e)投影—编绘素描草图按照点投影、线投影的方法和要求,对浅井编录壁(两壁或四壁)上各分层界线、矿层(体)界线,断层线等以及样品、标本、产状位置等地质现象进行投影,将投影点展绘到空白图的相应位置上,然后连接相同性质的投影点构成各类界线,标注样品标本号、产状数据等,形成素描草图 •6.2.3.2 野外编录要求•a)浅井编录应随施工进度分段进行在分段编录的全过程中,要求每次编录的基线布置都应从井口基点处统一从零米开始悬挂皮尺,以保证上次编录末端井深与这次编录的开始井深数据完全吻合,避免重新布设基点出现井深误差。

•b)浅井施工、编录及采样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防垮塌、掉块,及时架箱支护特别是编录、采样时,应安排专人留守井口,防止掉块、掉物伤人施工及编录人员在井下作业必须佩带安全装备•6.2.4 室内整理•6.2.4.1 素描图整理•a)根据矿区统一图示图例,完善各岩性层花纹、代号及其它规定的内容•b)对完善后的素描图,编录人员经自检、互检后,全部上墨•6.2.4.2 文字整理•a)应核对文字记录和素描图,以达到文、图完全一致核对时,应从井口开始逐层进行,检查界线井深、矿层井深、断层井深、岩性与花纹、样品井深及编号、产状位置、数据等是否吻合,如有差错,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修正•b)检查记录中的地质用语是否恰当、准确,如有错、漏之处,及时改正•c)对记录中所有数据全部上墨.•6.2.4.3 清理样品、登记、送样 •6.3 6.3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a)音像记录表•b)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c)槽、井、坑探工程采样登记表、送样单•d)标本登记表•e)岩矿石标本•f) 鉴定及测试成果•g)园井素描图•h)浅井素描图 7. 7.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坑道原始地质编录•7.1 7.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7.1.1 技术准备•坑道地质编录人员应了解和熟悉矿区,特别是坑道附近的地层、岩石、矿产、构造以及岩性分层、矿层、岩矿石特征等和掌握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有关规定、编录程序、方法、质量要求等。

•7.1.2 人员准备•坑道地质编录组一般2~3人组长负责综合地质观察和投影工作,一名助手负责绘制坑道素描图,另一名助手负责文字记录其余工作由组长协调•7.1.3 安全生产准备•对坑道地质编录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编录前必须带好安全帽和照明用具,对老硐应检查有无危险岩块及有毒气体存在 •7.2 7.2 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7.2.1 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坑道地质编录一般在坑道掘进后,视掘进进度、顶壁稳固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矿区设计要求,在现场分段进行编录•7.2.2 坑道地质编录要求•7.2.2.1 施工管理•a)坑道的掘进质量要求较高,为满足设计要求,掘进必须在测量密切配合下逐段地进行,一般情况下,定向坑道不允许偏离设计方向和改变设计坡度,沿脉坑道应沿矿脉总体方向掘进•b)坑道掘进后应检查坑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顶和壁是否平整,未达到要求应补作工作,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进行地质编录•c)编录前的坑壁应用水清洗干净•7.2.2.2 技术要求•a)比例尺常用1∶50~1∶200•b)坑道素描图一般坑道素描图要求用压平(顶)法展开,当坑道形态规则时,采用规则形态绘制两壁一顶,见图22。

坑道形态不规则时,按实际形态素描(顶、壁分开绘制)若矿体形态简单、组份均匀、两壁变化不大时,也可只绘制一壁一顶,沿脉坑道应按设计要求以一定间距绘制掌子面素描图 图图 22 压平法绘制坑道图压平法绘制坑道图 •7.2.2.3 素描图精度要求•按选用的比例尺,凡在图上厚度大于1mm、长度大于3mm 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均应划分并在图上表示,如遇特殊地质现象,应放大比例尺作素描(或照相)•7.2.2.4 素描图制作要求•a)坑道方向变化上在15º之内时,素描图绘制不作特殊要求,连续绘制,在导线起点处标明方位即可,见图23图图23 坑道转弯小于坑道转弯小于15°连续绘图连续绘图 •b)坑道方向变化在15º以上时,要求分段编录,编录时在顶板上留出叉口,弯壁上留出空白(注意,导线始终为连续的),叉口开口在内弯角度较小一侧,叉口的夹角即方向改变的角度值,见图24当坑道方向变化较多时,在坑道素描图的下方应画一个坑道平面位置图图图24 坑道方向变化大于坑道方向变化大于15°时不连续绘图时不连续绘图 •如在沉积岩中编录时,岩石成层性明显,坑道坡度改变后,坑道壁上的倾角线、顶板上的走向线在投影时,方向和角度都有变化,出现岩石花纹不连续,用直线在转向处分开,见图25。

图图 25 坑道坡度变化较大时坑壁不连续绘图坑道坡度变化较大时坑壁不连续绘图 •7.2.3 基点、基线布设•7.2.3.1 基点布设及定位要求•a)坑道基点要求沿坑道顶板中心线布设,基点又称中线桩坑口的基点为坑道的起点•b)坑口基点用GPS定位,坑道内各基点由地质人员用半仪器法测定待地质编录完成后,坑口基点及坑道内主要矿层底板及拐弯大于15°的基点应经仪器精确定测提供X、Y、Z坐标数据•c)基点编号从坑口开始,向坑道内按顺序依次编号,坑口基点编号为坑道编号+0点(例CM001-0),坑道内各点依次编1、2⋯⋯号•7.2.3.2 基线布置•基线是由皮尺系在两个相邻(基点)中线桩上构成布置基线时要求:•a)有测量仪器测定基点时,基线(皮尺)长度与两基点测定的距离应相符•b)编录人员自行测定基点时,皮尺(基线)不可拉得太紧、也不可放得太松,以避免造成较大的累计误差(皮尺应经常用钢尺校正)基线应测量距离(m)、方向(度)、坡度(正或负)基线记录应分段进行,通常从坑口基点到坑道内第一个基点之间,作为第一段基线,首先编录,记录成0~1;往后依次为1~2,2~3,依次类推,见图26 图图 26 坑道基点、基线设置示意图坑道基点、基线设置示意图 •7.2.4 综合观察和分层•7.2.4.1 综合观察•对坑道两壁基岩应进行系统地敲打和观察,观察岩石中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及其变化,确定岩石名称;观察岩石的蚀变情况、蚀变矿物、蚀变程度、蚀变带范围以及矿化种类、强弱、与蚀变的关系、矿体厚度、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目测含量)等;观察断裂、裂隙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特征及宽度、断层性质、切割矿体程度等,目的是为详细划分不同的岩性层、掌握蚀变或矿(化)体赋存位置、成矿有利因素、矿体破坏情况等。

•7.2.4.2 分层•7.2.4.2.1 无矿岩层的分层•按矿区填图单元,结合岩石组合、构造、蚀变等变化特征进行分层标注分层的代号,编录中无论是文字记录还是作图,都要对厚度在图上大于1mm、长度大于3mm的不同岩性层进行划分 •7.2.4.2.2 矿层的分层•对矿(化)层中不同的矿体、矿化类型、含矿岩石、矿石工业品级进行划分在分层的基础上,对坑道两壁及顶板上基岩出露的各种岩性、矿体分界线(尤其要对含矿层中划分的不同矿体、不同类型、不同品级的矿石出露范围、断层、裂隙等界线),用油漆(或防水符号笔)标注,使其醒目,便于作图投影时方便•如某矿区Ⅰ号铜矿体内分别有1品级和2品级矿石段,用笔画出界线并选择矿体的适当位置,标注ⅠCu1及ⅠCu2,见图27图图27 实地标注矿体代号实地标注矿体代号 •7.2.5 投影与作图•7.2.5.1 穿脉坑道投影与作图•7.2.5.1.1 素描轮廓图•穿脉坑道轮廊按设计规格和选择的比例尺绘制在坐标纸上(要求坑道施工与设计相差不大),见图28图图 28 坑道素描轮廓图坑道素描轮廓图 •7.2.5.1.2 坑道顶板地质界线的投影与作图•以基线作水平标尺,钢卷尺作垂直标尺组成平面直角坐标。

以图29为例,F1与顶板左边线、右边线、基线交点分别为A、B、C•A点坐标:投影人员用钢卷尺自A点垂直1~2基线,与基线交于a点,A~a距离为Aa,a至基点1的距离(皮尺读数)为1a,作图员按比例尺在基线上读取a位置往左边线读取Aa长度即可确定A点在图上的位置;同样原理,读取1b距离及Bb长度即可确定B点在图上的位置;•C点坐标:因C点在1~2基线上,它的水平坐标即是基点1至C点距离1c,而垂直坐标则为0m图图 29 坑道顶板地质界线投影图坑道顶板地质界线投影图 •7.2.5.1.3 坑道壁上地质界限的投影与作图•以F1断层界线投影和作图为例,见图30F1与左顶界、右顶界、左壁底、右壁底的交点分别为A、B、C、D,各点垂直投影到基线1—2上的读数分别为a、b、c、d,作图员在轮廓图的基线上按比例尺读取a点位置并垂直基线投影到左顶界上即得A点,以同样方法将b点位置投影到右顶界上即得B点;基线上C点先垂直投影到左顶界,再垂直投影到左壁底得C点,同样方法将基线上a点投影到右壁底上得D点,然后连结CABD即成F1界线•坑道内在壁上及顶上采取的样品、标本及位置、测量的产状位置等用同样垂直投影方法展绘至素描图相应位置上。

图图 30 坑道壁上地质界线投影图坑道壁上地质界线投影图 •7.2.5.1.4 地质体上各投影点的选择•在选择投影点时,要求能基本控制地质体的大致形态,在连图时,还应参照实际地质体界线形态勾绘•呈直线形态的界线,应在直线的上端和下端各选一个点投影,然后连接两点即可•呈弧形线的界线,投影点选择至少三点,上下各一点,中间弧顶一点即可•波浪线界线,投影点可全部选择在波峰顶上或选择在波谷底处,再用钢卷尺测出波峰至波谷距离,并参照实际形态勾绘•断层破碎带或地质透镜体,投影点的选择,要以能控制住破碎带宽度、断层面形态和透镜体的尖灭端或膨大部份为原则•7.2.5.1.5 坑道素描图的内容(编录用图)•坑道素描图应绘于方格厘米图纸上,内容有:顶板基点位置及编号(或坑道素描图成图后,只保留坑口基点)、基线方位、水平比例尺、图例、各地质体分层界线、断层线及编号、矿层(体)界线及矿体号、岩矿石标本采集位置及编号、测量各种产状位置及数据,刻槽样沟位置及编号,见图31. 图图 31 坑道素描图上应表示的内容示意图坑道素描图上应表示的内容示意图 •7.2.5.2 沿脉坑道投影与作图•7.2.5.2.1 沿脉坑道顶和壁的投影和作图•沿脉坑道顶和壁的投影和作图方法与穿脉坑道同。

•7.2.5.2.2 掌子面素描图•沿脉坑道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按一定的间距作掌子面(坑道横截面)素描图掌子面素描图和坑道素描图的壁、顶规格应完全吻合,比例尺也应相同•掌子面素描图的投影和作图方法基本上与顶、壁的投影和作图方法一致,只是基点布设在顶板•中线上,以中线距离为准,基线•布设是一端系在基点上、另一端•自然下垂(铅垂),见图32O为顶板中线上一点(基点)、B、C为矿体顶板界线与两壁的交点B点坐标:水平坐标是BD长、垂直坐标是OD长C点坐标:水平坐标是CF长、垂直坐标是OF长 •7.2.5.2.3 掌子面理想轮廓图•坑道标准形态应是顶板基本为一水平面,两壁斜度一致且壁面平直,坑道横切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但在实际施工中,往往部分地段的顶呈弧形或壁凹凸不平,所以在投影作图时,应将坑道视为一理想规则形态,绘制轮廊图,作法是将需投影的各类界线或地质现象按产状自然延长或缩短,使其落在理想的规则图形中,再投影和作图如图33,实线表示实际施工坑道的形态,虚线构成的规则梯形表示理想的投影作图图形N 为实际顶板基点、N′为理想基•点(作图基点),投影矿体顶界AB• 时,不能投影A 点和B 点,应该投•影A′点和B′点。

图图 33 不规则坑道投影图不规则坑道投影图 •7.2.5.2.4 掌子面素描图的放置•掌子面素描图是坑道素描图的附属部份,它与坑道素描图的关系应明显表现出来一般的摆放形式如图34,图中坑道图顶板的0、1点是基点,A点是表示掌子面投影的基点位置,掌子面图顶界中心的A点应与坑道顶板上的A点重合,其顶和壁的轮廓要与坑顶和壁的素描图吻合图图 34 坑道与掌子面位置图坑道与掌子面位置图 •7.3 7.3 坑道文字记录坑道文字记录•10.3.1 基点、基线记录•首先将基点的编号及已定测的坐标、基线编号、长度、方位角及坡度记录于附录B 中表B.4“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中•7.3.2 文字记录及要求•a)以分层为单元,按编录基线顺序,从坑口向内,一段基线接一段基线地依次在附录B 中表B.5“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中记录分层界线位置、断层线位置、标本及样品采集位置、产状测量位置在基线上的读数•b)岩性描述与矿层(体)描述应分层进行,如一条基线包涵了两种岩性层时,应分段进行描述;如果几条基线只控制了一种岩性层时,则将几条基线距离合并作一次性描述•c)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中的“地质描述”一栏,主要记录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岩性、穿插关系、厚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特征蚀变及矿化等。

•d)记录的基线坡度、分层位置(距离)、断层位置、矿体顶底界线位置、测量产状、采集标本等位置和数据都要求与素描图完全一致•例如:某坑道素描图与文字记录为:•基线0~1,长15.6m,方向20º、坡度1º•0~6.7m:紫红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继续作岩石特征描述和补充描述)产状25º•∠30º(3m处),标本B1(4.2m处)•6.7~15.6m:紫红色致密块状赤铁矿⋯⋯(继续矿石特征描述和补充描述)产状21º∠59º(6.7m处矿层顶板)、标本B2(12m处矿石)•基线1~2,长18.3m,方向22º、坡度-1º•0~5.2m:紫红色致密块状赤铁矿⋯⋯(继续矿石特征描述或者注明“特征同上”字样)产状19º∠60º(9.5m处矿层顶界)•5.2~18.3m: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继续岩石特征描述和补充描术)•基线2~3,⋯⋯•7.3.3 坑道采样记录•坑道顶、壁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填写“槽、井、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B.20•7.3.4 坑道施工概况记录•坑道施工并编录后,应填写“坑道、钻孔概况表”格式及内容见附录B中表B.6 •7.4 7.4 编录资料整理编录资料整理•7.4.1 文字记录整理•a)检查记录表填写的内容是否齐全,描述的地质内容是否全面、准确、专业用语使用恰当否、有无错漏字等。

•b)核对文字记录与素描图上内容是否吻合,若出现文、图不一致的情况时,必须及时到现场核实后处理•c)记录表中的数字要求全部上墨•7.4.2 素描图整理与成图•a)仔细检查素描图,查看有否地质界线的错连或漏连现象等•b)素描图上的各种数据(方向、产状、标本号、样品等)、分层界线、断层线等以及其它内容,经核对后,上墨•c)对编录的坑道素描图进行整饰,全图上墨坑道素描图样式见附录A 中图A.6•7.4.3 编写坑道编录小结 •7.5 7.5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a)音像记录表•b)坑道、钻孔施工概况表(见附录B 表B.6)•c)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d)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e)槽、井、坑探工程采样记录表、送样单•f) 标本登记表•g)岩矿石标本•h)鉴定及测试成果•i)坑道素描图•j)坑道编录小结 •7.6 7.6 老硐地质编录老硐地质编录•老硐指已废弃又无地质记录及开采记录的旧坑道老硐地质编录应根据地质勘查需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7.6.1 老硐勘察•编录前,应对选择编录的老硐进行勘察,查看是否有暗井、坍塌、冒顶、有毒气体;是否有野兽、毒蛇等,若有问题应及时撤离,确保编录人员安全。

做法是:硐口专人留守,两人以上人员进入老硐,并相互保持一定间隔,遇到岔硐口时,设置出口方向路标,严禁单人进入老硐•10.6.2 老硐地质编录•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老硐地质编录•a)编录方法可综合运用实测剖面及探槽、浅井、坑道的编录方法,绘制老硐平面图、剖面图编录中,仍可布设基点、基线,基点、基线设在硐顶、硐壁均可•b)编录要求对有地质意义或有代表性的老硐,要进行专门测量,除掌子面外,要按一定间距和在老硐膨大(闹堂)、狭缩和转折部位详细观察、记录和采样 •c)采样方法老硐采样一般用捡块法或刻线法采样时,需注意查看原来矿体富集部•位,布样时,要仔细分析主矿体延伸方向,以免将硐壁上残留的零星矿层或次要矿层作为采样或描述对象•7.6.3 老硐调查、编录应提交的资料•a)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b)坑道素描图(或平面图、剖面图)•c)音像记录表•d)标本登记表及送样单•e)鉴定及测试成果 8 8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钻孔原始地质编录•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8.1 8.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8.1.1 技术准备•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 •8.1.2 编写钻孔设计书•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钻孔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b)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c)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d)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e)孔深校正及要求(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f) 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 •8.2 8.2 钻孔地质编录钻孔地质编录•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综指导,确保钻探质量•8.2.1 检查整理岩矿心•8.2.1.1 检查钻孔施工记录•在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钻探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B.7)“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B.8)中记录的回次进尺、井深、有关水文观测数据等是否齐全、准确•8.2.1.2 检查整理岩矿心•在施工现场,将岩心箱依井深顺序排列仔细检查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放有无拉长现象,发现岩矿心顺序有颠倒的,应予以调整,发现破碎的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时,应恢复到正常长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机场当班记录员更正班报表。

•8.2.1.3 检查岩矿心样品签•确保岩矿心样品签(见附录B表B.11)的孔深、进尺、岩心长度、回次号等数据准确无误•8.2.1.4 岩矿芯编号•将>10cm 的岩心及>5cm 的矿心编号,用红油漆(或防水符号笔)写在岩心或矿心上•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例:某孔中第5回次,有7块编号的岩心,其中第3块编号为5 •8.2.1.5 岩矿心拍照•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8.2.2 观察记录•8.2.2.1 分层•尽可能对全孔或较长井段的岩矿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按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岩矿心分层例如:某钙芒硝矿区ZK402孔中,按不同的岩性、矿石类型划分出:第四系冲洪积层、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紫红色白云质粉砂岩、中—细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构造角砾岩、粗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岩、紫红色白云质泥岩等8种岩性的17个分层 •在第一分层结束后放入一个分层标签(见附录B中表B.10)或分层隔板,如遇分层界线刚好在某一段完整的岩心中时,则用钉锤或劈样机自分层处将岩心劈开后放入分层标签,见图35。

图图 35 完整岩心分层示意图完整岩心分层示意图 •8.2.2.2 记录回次数据•a)填表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的编号、起止孔深、岩心长度、残留岩心、进尺、采取率等记录与附录B中表B.9“钻孔回次记录表”的相应栏目内其中:“止孔深”应为经过校正的孔深;“岩心长”应为经过编录人员检查、整理并认可的实际岩心长度•b)残留岩心的处理残留岩心的长度一般以施工人员测量为准,当未进行残留岩心测量或残留岩心测量不准,使其岩心长度大于进尺时,残留岩心可按下面办法由编录人员进行处理见图36图图 36 残留岩心处理图残留岩心处理图 •①在岩心完整时,以本回次岩心采取率为100%计,将超出部分推到上回次计算,如继续超出可继续上推,最多只能上推三个回次•例:第9回次进尺4m,岩心长4.9m,大于该回次进尺0.9m的岩心作为残留向上推到第8回次(第9回次采取率现为100%)•第8回次原进尺4.5m,岩心长4.2m,现加上第9回次上推的0.9m残留岩心,则岩心长为4.2+0.9=5.1m,超过进尺0.6m继续上推至第7回次,则第8回次采取率现为100%(该回次原采取率93%应更正为100%)第7回次原进尺4m,岩心长2.9m,采取率73%,现加第8回次上推的0.6m残留岩心,则岩心长为2.9+0.6=3.5m,采取率为88%,岩心长度小于进尺,无残留上推,至此,第9回次残留岩心处理完毕(第7回次原采取率73%,应更正为88%)。

如残留岩心处理中,上推三个回次后继续超出,应寻找原因,再作处理•②如岩心破碎为砂状、粉状和不在同一岩性中钻进而用反循环采心工具采取的岩心,一般不准上推 •c)回次采取率计算•①当同一岩性段内,连续五个回次的总进尺大于或等于该岩性段岩心总长度时,要计算五个回次平均采取率(“进尺”为本回次止孔深减上一回次止孔深,如本回次止孔深89.63m,上回次止孔深为85.24m,则本回次进尺为89.63-85.24=4.39m)•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矿层(包括含矿层、矿化蚀变带)及其顶板3~5m要求计算回次采取率,方法如下:•回次“采取率”= •8.2.2.3 记录分层数据•按附录B中表B.12“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的要求填写分层数据分层数据应对应于表中左侧的回次位置填写•如在第2回次中分层,则对应于2回次横格中填写序号:为本分层的顺序编号回次岩心长:为本分层所处回次内属该分层的岩心长度•如图37中第2分层底界在第7回次的7 至7 岩心之间岩心长为1.3+1.2=2.5m在一块岩心内部分层也如此处理图图37 回次岩心计算图回次岩心计算图 •8.2.2.4 换层孔深计算•从一个分层变换为下一个分层时称为“换层”,换层时所处钻孔深度称为换层孔深。

根据换层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回次内换层、回次间换层及空回次换层三种情况计算换层孔深•a)某一回次内换层时,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 如图 38图图 38 5 回次内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回次内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 •b)两个回次间换层时,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如图39图中,在5回次,6回次之间换层5回次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5回次终止孔深=25m5回次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5回次终止孔深-5回次残留岩心长=25-0.2=24.8m图图39 两个回次间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两个回次间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 •c)空回次换层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也可根据上下层岩石的相对硬度、破碎情况确定合适比例,如图40图图 40 空回次中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空回次中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 •分层厚度=本分层底板的换层井深-前一分层底板的换层井深•图 41 中7 层厚度=135.43-128=7.43m•分层采取率= ×100%•图 41 中7 层采取率= ×100%=78%•分层计算结束后,将有关数据填入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的有关栏目中,同时将换层孔深填入“岩矿心分层标签”见附录B 表B.10。

图图 41 分层采取率计算图分层采取率计算图 •8.2.3 地质描述•应在仔细观察岩矿心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观察岩矿心中的矿层(矿化层)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构造部位及分层界线等,并将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测量的数据等记录于附录B中表B.12“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中•8.2.3.1 岩矿石定名•地质描述前,首先应给岩矿石定名定名一般以一个分层为单位,名称应能反映出岩矿石的颜色、构造、结构、矿物成份及矿化等基本特征定名时,要根据分层中岩矿石种类、主次及分布特点定名,有以下几种情况:•a)分层岩性基本上只有一种,可单一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b)分层中出现两种以上岩石呈互层状产出,可复合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与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互层•c)分层中出现次要岩石夹层,复合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夹(也可为“间夹”、“偶夹”)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 •8.2.3.2 观察及描述的主要内容•a)岩石特征岩石颜色(原生及风化颜色)、构造(层状、片状、板状、流纹状、流状、条带状)、结构、矿物成份、风化特征(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及其它物理性质(光泽、断口、硬度、比重)等。

•b)蚀变特征蚀变岩石类型、蚀变带内蚀变矿物的变化、蚀变带与矿化或矿体的相互位置、空间关系等•c)矿化特征矿化的种类、矿石特征、矿层、矿层与顶底板接触关系,产状(测量矿层顶底板介面轴夹角,测量矿石原生构造的轴夹角等)等•d)次生构造断裂、褶皱、节理、劈理、破碎带的特征、类型、产状及后沉积作用构造,如结核、瘤块,裂隙充填形成的岩墙等•e)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观察和收集古生物、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出层位、化石种类及分布特征等在观察岩心时,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作大比例尺素描图或照相、录像•f) 测量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岩心轴夹角是了解地层、矿层(体)、岩(矿)脉,地质构造的倾角,编制地质剖面图、计算地层和矿层(体)厚度的基础数据通常用量角器法测量,步骤如下: •首先找出要测量的标志面在岩心上的总体方向,找出标志面在岩心上的最高与最低点可用红、蓝铅笔划一条线),如图中AB;•将岩心柱面(图中CD)紧靠岩心隔板;•将量角器的零度边(图中ab)与标志面(AB)平行,同时将量角器的0点与标志面(AB)同岩心柱面(CD)的交点(0)重合;读出岩心柱面在量角器上的读数(70°)即为轴角见图42图 42 测量轴夹角示意图 •8.3 8.3 钻孔资料整理钻孔资料整理•11.3.1 文、图、实物资料整理•a)对野外记录的数据、素描图上墨。

•b)检查文字记录中,是否有错字、漏字、专业用语是否准确,修正其错误•c)核实各种数据,计算、整理样品、标本,包括编号、登记、包装、填写送样单等•8.3.2 编制钻孔柱状图•在资料整理的同时,根据编录的地质资料,包括岩性、分层、断层、矿化、蚀变、轴夹角,钻孔方位及倾角等,绘制钻孔柱状图•钻孔柱状图按图A.7图式及内容制作•钻孔柱状图采用矿区统一图例•比例尺各矿种要求不一,一般采用1∶100~1∶500若钻孔中某一岩性段过大时,可以采用压缩法绘图即这一段的岩性花纹可不按实际井深或厚度绘制,在岩性花纹中用两条断开线表示缩减,两条线之间为4cm,见图43 •8.3.3 编制原始地质编录小结图图 43 压缩钻孔柱状图绘图法压缩钻孔柱状图绘图法 •8.4 8.4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a)音像记录表•b)坑道、钻孔概况表•c)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d)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e)钻孔采样登记表(见附录B 表B.13)•f) 标本登记表(见附录B 表B.18)•g)鉴定及测试成果•h)钻孔柱状图•i) 岩矿心音像记录载体•j)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小结•k) 钻孔质量验收报告(见附录B 表B.14)•l) 孔位坐标定测成果 9. 9. 采样及编录采样及编录•9.1 9.1 采样采样•9.1.1 实测地质剖面采样•实测地质剖面主要采集标本、分析样和特殊样。

采样方法主要为拣块法•a)标本按设计,主要采集一套系统的岩矿标本(包括鉴定及陈列标本)•b)分析样视需要,采取少量的化学分析、光谱、岩石全分析样•c)特殊样按设计,采取古地磁、地质年龄等样品•9.1.2 地质填图采样•地质填图主要采集标本和化学分析样采样方法主要为拣块法•a)标本视情况补充部分岩矿标本•b)化学分析样(简称化分样)对发现的矿体露头或矿化点,采集有限的化学分析样及光谱样 •9.1.3 槽、井、坑、钻探矿工程采样•槽、井、坑、钻探矿工程主要采集标本、化分样和技术样•a)标本视情况补充部分岩石标本,采取一定量的矿石光片鉴定标本,方法是拣块取•样•b)化分样主要采取化学分析样、少量光谱样及岩石全分析样化分样为刻槽取样,在钻孔岩心中为切(劈)分样•c)技术样按设计采取大、小体重、湿度、松散系数、抗压强度、裂隙性样及加工技术样方法有刻槽、剥层、全巷、矿区劈取等,按相关规定及矿区设计要求采取 •9.2 9.2 岩矿鉴定标本采样岩矿鉴定标本采样% %•9.2.1 采样目的•a)研究岩石和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岩石矿物的变质、蚀变现象,确定岩石、矿物的名称•b)配合物相分析,确定矿石氧化程度,划分矿石类型。

•c)配合加工技术试验,提供矿石加工和矿产综合利用方面的资料•9.2.2 各类标本的采集•9.2.2.1 陈列标本•矿区地质工作初期,应采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全部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矿石的系统陈列(标准)标本陈列标本随工作进展逐步充实完善•9.2.2.2 岩石鉴定标本•在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中,应按地层的层序及不同岩性逐层采取岩石鉴定标本;对岩浆岩要从接触带至岩体中心或由内向外,根据岩相变化系统采取;对变质岩要在不同的变质带内采取,并注意采集含有划分变质带标准矿物的标本;采集反映构造特征的标本如定向标本(应注明产状和方位) •9.2.2.3 矿石研究标本•a)应根据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矿物组份、结构和构造、蚀变深浅或变质程度、矿石和围岩的关系等特征采集矿石研究标本•b)采集矿石研究标本应在采取技术样品的同时进行标本应有代表性用以研究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中各种矿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结构、构造,以及测定矿物粒度和含量,了解矿石与围岩的关系等•c)应由浅而深地采集矿石物相鉴定标本,用以划分矿床的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9.2.3 标本采集的规格及数量•标本规格,以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满足制作光、薄片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

一般陈列标本为3×6×9cm,鉴定标本可小一些在矿区实测剖面时,系统采集的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标本应一式两块,一块送鉴定,一块作陈列标本 •9.2.4 标本编号•各类观察点(地质点、实测剖面及探矿工程中及其附近)的标本编号为观察点(或工程)号+标本代号(或观察点号)+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如15号地质点的1号陈列标本为:D15B1或BD15-1,2号探槽中第5件薄片样为TC2b5或bTC2-5•在不至引起混乱的前提下,可分别或全部省略工程(点)标本代号如在素描图及地质记录表以及标本登记表中只需写B1、B2⋯⋯即可•9.2.5 标本的登记、包装和送样•9.2.5.1 标本登记•岩矿标本应在原始地质记录(含素描图)及实际材料图上注明采样位置和编号,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在标本上用防水符号笔填写标签,并将有关数据填入“标本登记表”(见附录B 表B.18)中,以防混乱•9.2.5.2 标本包装•标本与标签(见附录B 表B.19)一起包装装箱时箱内应放入标本清单,箱外须写明标本编号及采样地区 •9.2.5.3 送样•a)应填写标本鉴定送样单,注明岩矿产状,鉴定要求并视需要附剖面、柱状图或素描图•b)岩矿鉴定样,一般需留手标本,用以核对鉴定成果并帮助地质人员提高对标本的肉眼观察能力。

•c)某些需要磨制定向、定位、光薄片的岩矿石标本,应在标本上圈定明显标志,并在送样单中加以说明•d)收到标本鉴定成果后,应及时补充到记录中,必要时还应修改原记录 •9.3 9.3 化学分析样采样化学分析样采样•9.3.1 采样目的•通过矿样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有益、有害元素(组份)的种类和含量,确定矿石质量,矿体与夹石、围岩界线,研究各组份间的关系及空间变化规律•9.3.2 采样准备•应准备样品袋(一般用白布缝制,可装5~10kg矿样)、园钎头(数支)、扁钎头(数支)、手锤、小型石材切割机、刷子、采样布(一般准备2×2m的两块,1×1m的两块;油布或编织布)、称、钢卷尺、罗盘、样签、采样登记表、符号笔、毛笔、红油漆•9.3.3 布样原则及要求•a)布样应在观察、分层的基础上进行•b)样品应沿矿体厚度方向、分矿石类型、品级、分段连续布置在探槽中的位置一般在靠近编录壁的槽底或编录壁的下部,在坑道中的位置一般在首选壁的下部腰线上或掌子面上•c)同一件样不得跨越不同矿种或不同矿层,见图45•d)同一件样不得跨越不同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见图46 图图45 不同矿种(层)分开取样示意图不同矿种(层)分开取样示意图图图46 不同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应单独取样不同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应单独取样 •e)单样样长代表的真厚度一般不应超过该矿种的工业可采厚度,如图47a 中,铜矿一般工业可采厚度1~2m,而现在布样长度代表真厚度达4m,样品过长,应分为2 件样,见图47b。

图图 47 单样样长所代表的真厚度一般不超过该矿种的工业可采厚度单样样长所代表的真厚度一般不超过该矿种的工业可采厚度f)钻孔岩心中,同一件样不得跨越不同孔径,见图48图图 48 同一件岩心样不得跨越不同孔径采取同一件岩心样不得跨越不同孔径采取 •g)钻孔岩心中,同一件样不能跨越回次采取率相差较大的回次,见图49图图 49 同一件样不能跨越回次采取率相差较大的回次同一件样不能跨越回次采取率相差较大的回次h)矿层中夹石(脉岩)厚度≥剔除厚度(矿区设计中应确定)时,矿石与夹石分别采样;见图50矿层中夹石(脉岩)厚度小于剔除厚度时,应合并到相邻低品级矿石样中自然贫化,见图51图图￿ ￿50 夹石与矿层夹石与矿层采样采样示意图示意图图图￿ ￿51 脉岩剔除原则脉岩剔除原则i)矿层的顶底板必须各有一件控制样品 •9.3.4 样品编号原则•化学样编号为工程编号+化学分析样代号+该工程中本类样品顺序号组成(其它手标本、薄片、光片、大小体重等样品编号原则类似)如TC11号探槽中的1、2号化分样编号为TC11H1、TC11H2,CM0201穿脉坑道中5、6号样编号为CM0201H5、CM0201H6等•在实际工作时,在不致引起混乱的前题下,可分别或全部省略样品代号。

如实地标注样号时,可以只写H1、H2⋯⋯,在样品登记表及素描图中可以只写H1、2、3⋯⋯,见图52图图 52 采样平面图中省略工程及样品代号示意图采样平面图中省略工程及样品代号示意图 •9.3.5 刻槽采样规格和方法•9.3.5.1 采样规格(样槽的断面宽×深cm)•应根据矿体厚度、矿石结构、构造、矿化均匀程度,经过试验或类比其它矿区确定常见规格有5×2~10×3(铁、铜、铅、锌、钼、镍)、5×2~10×5(锰、铬、铝土矿)、5×3~10×5(锑、汞、钨、锡、磷)、10×3~20×5(岩金、钴土、铍、铌、钽、煤⋯⋯等)•9.3.5.2 采样方法•a)检查样品分布地段是否平整,如有突出或凹陷应铲平•b)用油布或彩条布封闭四周样槽,避免样块崩失或混入非样岩块•c)用钢卷尺量好样槽宽度及长度并用钎头顺钢卷尺画出样槽开口位置•d)有条件时用切割机沿样槽四周切入到标准深度,然后用钢钎和手锤等工具取出槽内样块,铲平槽底,并清扫干净样屑 •9.3.6 样品编号、包装、称重•9.3.6.1 样品收集、称重•当刻完一件样后,必须将沾落在取样布上的矿块、矿屑、矿粉收集、装袋并及时称重一件样分装几袋时要称总重量(kg)•9.3.6.2 填写采样签•称重后应及时填写样签,一件样分装几袋时,每一袋样品都必须用防水墨汁填写一张样品签(见附录B中表B.19),并折好放进样品袋中。

•样签中主要填写:编号、产地、总袋数、第几袋、采集人•9.3.6.3 包装及编号•样品装入样袋,放进填写的样签后,样品袋口必须用绳扎牢,每袋样品的外面用防水笔写上:探矿工程号、样号、第几袋/共几袋如1号穿脉坑道的1号样、装有三袋则每袋上面相应写上:CW1H1 1/3袋、CM1H1 2/3袋、CM1H1 3/3袋 •9.3.7 标记采样点•用红油漆在刻完的样槽底或壁上写样号(H1、H2⋯⋯),以作标记•9.3.8 填写采样记录表•地质编录人员、采样工每采完一件样,应及时将有关数据填入槽、井、坑探工程采样及分析结果登记表中(见附录B表B.20)•9.3.9 质量检查•地质编录人员应对样品的刻取质量及时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有•a)样品号与样品长度实地检查样号、样长与素描图是否吻合,如有问题,应及时查清原因,现场纠正或处理•b)样槽规格编录人员需实地检查样槽规格,看每个样槽刻取是否平直,刻取的宽度和深度是否与要求一致,若出入过大,应及时返工 •通常是用理论重量与样品实际重量相比较的方法•误差计算公式:•误差Q=[理论样重(Q1)-实际样重(Q2)]÷理论重量(Q1)×100%•如某铁矿规定采样重量允许误差≤5%,H1号样样长1.1m,样槽规格7cm×3cm,比重3.6,•样品实际称重8.4kg(Q2)。

•样品理论重量公式Q=V×D(V为样槽体积、D为矿石体重)•V=i×h×L(单位cm)(i为样槽宽度、h为样槽高度、L为样槽长度)•则:Q1=(0.07×0.03×1.1)m×3.6=0.008316吨,换算成:0.008316×1000≈8.32kg•Q = ×100% = ×100% = -0.96•说明样重未超差 •9.3.10 岩矿心取样方法•9.3.10.1 取样工具•a)劈样机:传统的岩矿心取样工具•b)切割机:推荐使用小型手提石材切割机,其取样质量及速度均优于劈样机•9.3.10.2 取样方法•a)较完整的岩心及较大的岩块,用切割机(劈样机)进行二分之一切分,矿化均匀且样品重量能保证时,可以四分之一切分•b)在劈分时,如果矿心中矿化不均匀或矿化具方向性时,为了使切开的两侧岩心矿化较均匀,劈开面应尽量垂直于矿化集中面•c)当岩心破碎呈小岩块、岩屑、岩粉时,无法用劈样机劈分,而改用拣块法取样这时要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一般处理方法,将小块岩心敲打二分之一做样品,其余的岩屑、岩粉应混合均匀后取二分之一做样品•9.3.10.3 补写岩心编号•如果劈分样品样品时将原岩心编号破坏了或作为样品取走了,则应在另一半岩心上补写相同的岩心号。

•9.3.11 化学分析种类•化学分析包括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等分析项目根据矿石中有益、有害组份及工业用途决定•9.3.11.1 基本分析•目的是了解矿石中主要有益、有害组份含量,为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和品级,进行资源量估算提供依据当经过一定数量的基本分析、证实某些有益组份含量或有害元素含量变化不大,不影响矿体圈定时,可不再做基本分析项目•9.3.11.2 组合分析•目的是了解矿体中具有综合回收利用的有益组份或影响矿石选冶性能的有害组份含量,分析结果可用于伴生有益组份的储量计算或划分矿石类型及品级分析项目一般根据光谱全分析或化学全分析结果确定在基本分析中的项目不再做组合分析项目组合分析取样是在基本分析结果出来后,根据有益、有害组份含量变化大小,由几个至十几个(或更多)的基本分析的副样组合而成通常是同一工程或相邻工程构成的同一矿体,同一块段,同一类型品级的基本分析副样组成(即参与同一个组合样的基本样不得分布在不同储量级别块段、不同矿体、不同类型、品级矿石)组合原则是按基本分析样长比例提取采样重量组合样重量一般100~200g经岩矿鉴定和对主矿段一定量的组合分析成果足以证明矿床中无综合利用价值或有害元素低于工业指标要求的组份,可少做或不再续做。

•9.3.11.3 化学全分析•目的是全面了解各种矿石类型中各种元素组份的含量,通常在做化学全分析以前,先做光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样取样,可利用组合分析副样或单独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一般每个矿区内每种矿石类型可作1~2件•9.3.11.4 光谱全分析•目的是了解矿石及围岩中有几种有益、有害元素及它们的大致含量光谱样可以是拣块样,也可以用具代表性地段的基本分析副样和组合分析副样进行•光谱分析结果是提供确定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全分析项目的依据•9.3.11.5 物相分析•目的是了解某些矿床的自然分带和确定矿石自然类型•物相分析样可在基本分析副样中抽选(必须及时进行,以免副样变质影响分析质量)或专门采样采样一般是自地表至原生带上部按一定间距采取,以确定分带界线(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 •9.3.12 化学分析样品的内外检•9.3.12.1 内检是指由原实验室检查基本分析的偶然误差内检样由送样单位从副样中抽取,编密码送原分析实验室进行检查,检查的数量不少于原分析样品总数的10%如果送样单位对某些分析结果有疑问时,也可指定一定数量的样品重新检查•9.3.12.2 外检是指其他实验室检查原实验室基本分析的系统误差。

外检数量一般为基本分析样的3~5%,但小型矿床外检样品应不少于30 个外检样由送样单位分期分批向基本分析单位指定送外检的号码,然后由基本分析单位将付样送具备相应资格的外检单位若基本、外检两者分析结果出现系统误差时,双方各自检查原因,若无法解决,则报主管部门批准进行第三方的仲裁分析,若仲裁分析证实基本分析是错误的,则应详查其原因,如无法补救,应全部返工•9.3.12.3 相对误差(平均误差)=两次分析平均误差数÷原分析平均含量 •9.4 9.4 可选性试验样采样可选性试验样采样•9.4.1 采样目的•对矿石的可选性能进行初步评价•9.4.2 技术要求•通过进行矿石物质组成和化学成份的研究和相对简单的选矿方法和流程,得出初步的选矿结果资料,如精矿、尾矿品位,回收率及伴生组份综合利用的可能性•9.4.3 采样原则•a)采集的样品应有充分的代表性矿石的有益有害组份、品位、结构、构造、泥化情况等均应与样品所代表的品级、类型基本一致•b)为了解不同类型矿石混合选冶性能,而需采集混合矿石样时,可将矿区内几种类型矿石按各自所占储量比例分采后混合为一件选冶样 •9.4.4 采样重量及方法•采样重量根据需要确定。

数十至数百公斤不等•采样方法取决于矿石成分的复杂程度和矿化均匀程度,通常采用刻槽法、剥层法、全巷法及矿石劈取法•9.4.5 样品包装•样品应装入有防潮设备的箱中,内附标签、样签上注明送样单位、矿区、矿种、样号、采样地点、共几箱、本箱为第几箱、箱外用防水墨笔写明与样签相同的内容•9.4.6 送样要求•样品必须附采样说明书,说明试验目的和要求,简述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组份、结构、品级,说明采样方法、样品重量及包装情况,并附必要的地质图件 •9.5 9.5 矿石体重样矿石体重样•采取矿石体重样目的是测定矿石单位体积的重量,用于储量计算矿石体重样包括小体重样和大体重样矿石体重样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分别采取,并应考虑矿石品位和分布的代表性•9.5.1 小体重样•9.5.1.1 取样数量•每一矿石类型(以工业类型及品级为主)20~30件每一矿体不少于30件•9.5.1.2 取样位置及方法•在探槽、探井、坑道及矿心中用拣块法采取•9.5.1.3 样品体积•一般为60~120cm3,(3×4×5)—(4×5×5)cm•9.5.1.4 测定方法•一般用封蜡排水法或塑封排水法(用塑料袋密封后抽成真空)在野外进行测定。

•a)封蜡法分别测定干燥矿样重量(P1),封蜡矿样体积(V)及重量(P2),蜡的比重(d),则小体重XT1=P1 ÷(V- )•b)塑封法塑封法的原理同蜡封法,不同的只是用塑料袋替换蜡封闭矿样(用注射针管抽成真空),由于塑料袋很薄、很轻,其体积和重量可以忽略不计,方法较简便易行•只要测定出塑封矿样的重量(P)及体积(V),则小体重XT = •9.5.1.5 填表、送样•小体重样测定体重后,应将小体重样采样及测定的数据资料填入附录B中表B.21“矿区岩(矿)石小体重采样登记表”中并把样品送实验室做基本化学分析若矿区统计认为矿石品位与体重密切相关且矿石品位与体重变化较大时,应作体重与品位分布曲线图,以修正不同矿段、矿体的体重值 •9.5.2 大体重样•采集大体重样的目的是修正风(氧)化松散矿石中的小体重样数字•9.5.2.1 取样数量•每一矿石类型为1~3个•9.5.2.2 取样重量•一般不小于0.125m3(即长、宽、深均为0.5m)•9.5.2.3 取样位置•在坑道、探槽、探井、人工露头点采取•9.5.2.4 取样方法•a)规则形态样坑取样法。

先将矿体表面铲平,在矿石表面上用工具凿取一个四壁及底部都较平整的正方形或矩形体,取出矿块称重(P)并较精确地测量样坑的长、宽、深(插图53a)后计算出体积(V),一般测量2~3次,误差≤5%时取平均值,则大体重T=•b)非规则形态样坑取样法先将矿体表面基本铲平,用较大的塑料薄膜(袋)放入样坑内,用充水方法测定出矿样的体积(插图53b),样坑可以任意形状,采样比较简单,测出的体积也较准确 图图 53 大体重样坑示意图大体重样坑示意图9.5.2.5 填表大体重样测定体重后,应将大体重样采样及测定的数据资料填入附录B中表B.22“矿区岩(矿)石大体重采样登记表”中 •13.6 13.6 采样应提交的资料采样应提交的资料•a)槽、井、坑探采样及分析结果登记表•b)矿区岩(矿)石小体重采样登记表•c)矿区岩(矿)石大体重采样登记表•d)标本登记表(光、薄片登记表)•e)岩石化学采样登记表•f)各类样品送样单 附录 A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中主要图件的图式及内容(规范性附录)图A.1 实测剖面图 图 A.2 综合柱状图 图 A.3 探槽素描图 图 A.4 园井地质记录表(附素描图) •图 A.5 浅井素描图 图 A.6 坑道素描图 图 A.7 钻孔柱状图 图 A.8 实际材料图 返回 表表 B.2 B.2 音像记录表音像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 第 页 / 共 页记录形式记录编号记录地点记录对象实物大小、范围数码图像文件距离地质意义记录人: 日期: 年 月 日注:记录形式指:摄像、照片、录音 返p46 基 点基基 线线编 号坐标(m)编 号长 度(m)方位角(°)坡 度(°)表表 B.4 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槽、井、坑探工程基点基线记录表项目(矿区)名称: 工程号: 第 页/总 页记录人: 日期 检查人: 日期 返p55 返P94 返P101 返101 返104 返102 返107 返117 返117 返P24返117 返122 返P94 返140 返142 原始地质编录细则•1、原始地质编录地质观察描述操作细则表•2、实测地质剖面操作细则表•3、探槽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4、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5、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6、基本分析样采样编录及分析质量监控操作细则表基本分析样采样编录及分析质量监控操作细则表 工序名称技术要求工序类别主要操作步骤(内容)及要求控制点注意事项责任者岩性观察描述正确定名一般⑴岩石颜色(新鲜面、风化)结晶程度⑵结构、构造;⑶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⑷岩石变质程度、蚀变、矿化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切忌印象描述地 质 编录员岩层观察描述正确分层一般⑴岩相划分;⑵岩性变化;⑶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⑷包体特征;⑸化石产出情况产状次生构造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正确识别原生构造和接触变化重要⑴接触带特征;⑵侵入岩岩相变化;⑶原生构造;⑷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⑸接触带产状变化接触变化接触面类型及特征构造特征的观察描 述全面观察综合分析一般⑴结构面的性质;⑵破裂面内的充填物特征;⑶构造产物;⑷破裂面旁侧同序次或低序次构造面特征;⑸压、张、扭配置构造的观察和综合考虑结构面特 征后生变化矿化特征的观察描 述准确识别矿物关键(1)矿化特征;(2)矿体特征目估品位品位变化情况围岩蚀变的观察描 述正确划分蚀变类型一般⑴蚀变规模;⑵蚀变种类;⑶蚀变强度;⑷蚀变分类;⑸蚀变与围岩的关系;⑹蚀变与矿化的关系识别蚀变种类不同蚀变叠加原始地质编录地质观察描述操作细则表 工序名称技术要求工序类别主要操作步骤(内容)及要求控制点注意事项责任者剖面位置的选择 掌握工作区内基本地质特征一般⑴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剖面,详细踏勘,全面了解工作区内岩石地层出露与分布;⑵研究区内基本构造格架和构造形态发育分布情况;⑶确定标志层;⑷选择岩层及岩相出露较完整、标志层发育、构造变动较小地段岩层出露好、构造较简单、标志层正确确定标志层技术负责剖面布置基本垂直地层构造线走向一般⑴沿剖面线方向实地检查岩层露头分布情况,主要露头插旗标记;⑵沿岩层走向可左右平移剖面实测位置,左右摆动不大于100m,若平移距离大于100m,可布置辅助剖面;⑶地表覆盖地段采用槽、井探工程揭露剖面方位剖面线平移时岩层层位衔接技术负责剖面测制 地形、工程及主要分界线点采用全仪器法测定关键⑴工程原始编录;⑵经纬仪线法测定地形剖面线;将剖面线起止点准确标定于地形图或航空照片上;⑶按导线顺序精心观察正确划分层位界线,准确记录;⑷逐层进行地质观察描述;⑸逐层采集岩矿、光薄片、化石标本;⑹按剖面测制记录表格逐项填好各项测量数据;⑺绘制信手剖面;⑻剖面导线平距及测点高程计算;⑼地层厚度计算: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形坡度角;γ—剖面方位与岩层走向之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岩层层位划分及接触关系剖面起止点要反复交会检查地质组长测量组长剖面图绘制采用垂直投影法绘制重要⑴垂直地层走向选定平面基准线方位和高程基准线;⑵根据导线测量长度及方位绘制导线平面图;⑶按地质分层在平面图上绘制导线地质平面图并标上各种地质要素(平面图宽度3~5cm);⑷将导线平面图上各种测点垂直投影到平面基准线上;⑸利用导线端点所测算高程展绘于地形剖面图上(平面图与剖面图相距10~15cm);⑹将基准线上各测点地质要素垂直投到地形剖面上,绘制地质剖面图剖面投影基准线方位的选定导线测量误差校正地质组长测量组长剖面地质研究依据不同比例尺正确划分填图单位重要正确划分填图单位,利用岩石地层学划分岩组或岩性,建立地层层序(包括火山岩);岩浆岩按岩石学划分岩石类型、岩相带及侵入岩的期次;变质岩划分变质相带 正确划分填图单 位实测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500~1/5 000地质组长技术负责实测地质剖面操作细则表 工序名称技术要求工序类别主要操作步骤(内容)及要求控制点注意事项责任者探槽布置位置、方位及长度与设计符合关键⑴研究设计工作部署,明确施工目的;⑵实地查对地形、地物标志,正确布置工程(或仪器测量布置);⑶地面打木桩标记,并编注工程编号工程位置设计与实地位置核对地质组长技术负责工程施工⑴按布设位置、方位、规格要求施工;⑵槽底控制在新鲜基岩下0.5 m左右一般⑴清理场地;⑵破土;⑶掘进;⑷清理槽底槽底⑴施工中槽壁安全坡度角始终保持5~10°;⑵新鲜浮土碎石堆放槽口外0.3~0.5 m;⑶槽深一般不超过3 m,如超过3 m者则施工梯状槽;⑷注意安全槽探工人工程验收⑴规格、深度完全满足地质观察、素描作图和采样要求;⑵保证编录和采样人员安全一般⑴系统检查工程内地质界线、产状是否清楚;⑵敲邦检查有无坍塌悬石深度及地质界线、产状非构造变动的假产状地质组长地质编录准备掌握规范、设计及工作细则的有关要求一般⑴查阅有关设计资料,研究工程周围地质情况;⑵学习掌握原始编录规范、设计及有关工作细则要求原有资料仅供参考编录地质员地质编录⑴编录必须现场进行;⑵贯彻原始编录规范,执行设计及有关工作细则关键⑴填写工区(矿区)名称、工程编号;⑵系统踏勘了解工程揭露情况,统一认识,确定分层界线;⑶量具检查、挂基准尺丈量绘图,测量产状;⑷深入观察研究,逐层进行描述,参照原始地质编录地质观察描述操作标准;⑸典型地质现象用大比例尺素描图补充或照相;⑹布样、采样;⑺现场检查核对分层、地质观察描述、作图、布样、采样测量读数必须复诵后作图;描述不漏项,文、图相符并与实地吻合编录地质员地质组长探槽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 工序名称技术要求工序类别主要操作步骤(内容)及要求控制点注意事项责任者坑口测定及坑道布置位置、深度、方位、坡度必须与设计相符重要⑴坑口坐标计算,下达定位测量通知书;⑵实地测量定位;⑶地面标记、打桩、编号定位测量定位必须复测检查技术负责测量组长工程施工执行施工合同及有关坑探工程规程和规定要求一般⑴签订施工合同书,明确施工要求;⑵下达施工通知书,提交预想平面图、剖面图和穿、沿脉位置平面图;⑶随施工进度监控施工方位及工程规格;⑷根据工程地质情况的变化下达任务变更通知书或终止通知书 坑探工人、地质组长、测量组长工程验收完全满足设计和地质观察素描作图要求一般⑴系统检查工程方位、规格、断面、坡度;⑵穿脉坑道穿过矿体并控制其顶底板;⑶敲邦问顶有无坍塌、冒顶、片帮、悬石等不安全因素;⑷消除悬石;⑸冲刷清洗坑壁断面规格及深度主矿体分支复合及平行矿体的控制地质编录准备掌握编录规范、设计及有关工作细则要求一般⑴研究设计及工程地段平、剖面资料,了解各地质体在三度空间上可能的变化;⑵学习研究坑道地质编录规范、设计和有关工作细则,统一素描作图法已有资料仅作参考编录地质员地质编录贯彻原始编录规范、执行设计及有关工作细则关键⑴填写工区名称、工程编号;⑵工程系统踏勘了解,统一认识,确定分层界线;⑶量具检查、挂基准尺丈量绘图,测量产状及界线;⑷深入观察研究,逐层进行描述(参照表QB/C-4);⑸典型地质现象用大比例尺补充素描或照相描述;⑹布样、采样;⑺现场检查核对分层,地质观察描述,作图,布样、采样测量制图读数必须复诵;描述不得漏项;文、图相符并与实地吻合编录地质员地质组长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 工序名称技术要求工序类别主要操作步骤(内容)及要求控制点注意事项责任者施工前地质工作严格执行设计一般⑴研究设计布孔;⑵编制预想钻孔柱状图,提出施工要求;⑶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⑷下达钻机安装通知书;⑸检查孔位、孔斜、方位。

⑹检查岩矿心编录用品、备品;⑺下达开孔通知书 孔位、孔斜、方位及时修编预想钻孔柱状图技术负责地质组长编录地质员测量组长地质编录前检查工作按钻探规程或施工合同书一般⑴检查岩矿心的编号、摆放是否有颠倒,核对班报表、岩心票;⑵检查岩矿心采取率;⑶检查简易水文观测资料;⑷监督测斜、丈量钻具校正孔深,并汇总有关资料;⑸向技术负责或施工单位反馈工程质量问题 岩矿心编号、长度、采取率、报表、水文记录、测斜、校正孔深表、物一致编录地质员地质编录前准备工作掌握原始编录规范、设计及有关工作细则一般⑴研究设计,了解工地的基本地质情况;⑵学习研究规范、设计、工作细则要求,掌握有关编录工作方法  设计、工地地质情况原有资料仅作参考编录地质员一次地质编录贯彻执行部颁钻探原始编录规范、工区设计、钻探编录工作细则关键⑴填写工程编号及开孔日期;⑵深入观察研究,正确划分层位,准确丈量分层岩矿心长度;⑶逐层精心编录描述,参照表QB/C -4;⑷技术负责现场检查见矿情况;⑸计算采取率和换层孔深;⑹自检、互检,向地质组长反馈钻探工作质量分 层切忌混层编录编录地质员地质组长技术负责终孔地质工作 设计及施工合同一般 ⑴下达终孔通知书及终孔后工作要求或任务变更通知书;⑵下达测井通知书;⑶下达封孔通知书、监控封孔质量;⑷填写岩矿心入库移交单,岩矿心安全入库;⑸孔位定测及埋石⑹填写钻孔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稳定水位、封孔、岩矿心复核孔内地质情况变化编录地质员地质组长测量组长水文地质员技术负责采样工作 执行设计及采样工作细则;按采样操作标准重要⑴小组检查、现场核对岩矿心;⑵布样,填写样牌,计算样品孔深;⑶样品劈取、装袋、称重布样采样切忌混样及样品串号地质组长编录地质员采样工人二次编录细致、深入重要⑴根据化学分析结果复查补充矿化特征描述,补采矿体边界控制样;⑵补充专题研究编录内容;⑶编制大比例尺素描或地质照相;⑷补采专题研究样品 矿化特征补充采样要有矿体边界控制样编录地质员钻孔资料整理资料齐全完善一般⑴整理测试分析成果,填写各种原始登记表册;⑵钻孔资料“三级”检查签字;⑶装订成册,交付使用 “三级”检查填写好资料归档目录表编录地质员地质组长技术负责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操作细则表 工序名称技术要求工序类别主要操作步骤(内容)及要求控制点注意事项责任者布样沿矿体厚度方向,根据可分辨的矿石类型、品级首尾相连分段连续布样重要⑴考虑矿体产状;⑵确定采样部(槽壁、槽底、井壁、坑顶、坑壁、掌子面);⑶划定矿体、岩石类型、品级界线;⑷按确定的采样长度分划样品界线;⑸实地标注样号;⑹向采样工人交代样品的划分规格考虑矿体产状、正确分段非沉积层状矿床,样品连续,不允许跳动布样;沉积层状矿床样位不在一个水平或直线上注意层位连续,避免漏采或重采负责布样地质员、采样工样品刻取采样面平整,样位准确;样槽规格要合乎要求关键⑴清理样位,现场平整采样面;⑵铺设采样布及围子,备齐采样工具;⑶刻取样品;⑷用刻槽样板随时检查样槽规格;⑸样袋编号、收取样品、填写采样标签并随样品装袋;⑹样品称重,若超过理论重量允许误差,则查找原因或返工重采;⑺包装、保管、备送样品长度、规格、样品编号⑴防止混样丢样;⑵样品须“三吻合”(实地、样袋、采样标签)采样编录按采样原始编录规范要求填写采样登记表,要求数据准确,字迹清晰重要⑴根据采样标签存根填写采样登记表;⑵作采样部位的大比例尺素描图;⑶补充矿化特征描述采样编号及采样位置有坡度的样槽要记录方位和坡角负责样品地质员填写送样单样品编写清晰,分析项目明确重要⑴对照采样登记表,检查核对样品及包装;⑵填写送样单,并根据地质矿化类型、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组合或光谱分析结果确定分析项目;⑶根据矿化类型及矿化分布特点以类比方法或试验方法确定样品加工缩分系数(K值) ;⑷提交委托任务书,提出分析报告提交日期;⑸送样单及任务书由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分析项目送样单至少二份技术负责、负责样品地质员 送样及样品交接保证样品安全、无误一般⑴对照送样单逐一查对样品数量、编号(包括采样标签的查对)及包装安全;⑵在送样单上双方签名认可无误;⑶送样单由送样和收样单位各持一份样品包装及装卸、运输安全样袋编号要清晰、规整负责样品地质员样品加工质量监控执行地质矿产实验测试质量管理暂行规定一般⑴样品加工要遵照切乔特公式(Q=Kd2)并编制加工流程图和建立作业生产线;⑵样品加工流程中要建立作业流水卡片记录;⑶加工损失率<5%;⑷在加工缩分废弃副样中应提取3 %~5 %进行内部检查样品加工流程及作业记录检查样要另编注记,避免与正样混淆;加工损失率和副样检查分析误差计算要定期呈报送样单位接受监控样品加工组长、化验生产管理员分析质量监控执行地质矿产实验测试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关键⑴收到分析报告后及时提取内外检样品,内检比例不小于10 %,外检比例不小于5 %;⑵内、外检样品由送样单位从副样库中提取,并编密码送出;⑶送样单位收到内、外检分析结果后及时进行误差计算;⑷向测试单位及时反馈内、外检误差情况,并提出处理意见内外检样要密码送样分析结果与地质观察出入较大时提出内检或重新采样分析;内、外检样品按批次提取并注意不同品级的分布,边界品位以上的样品应占主要比例技术负责基本分析样采样编录及分析质量监控操作细则表基本分析样采样编录及分析质量监控操作细则表 综合整理制图辅助工具1、换算视倾角2、坐标旋转3、自由导线法测点坐标及投影距离计算4、图上坐标与实际坐标互换工具5、勘探线剖面上钻孔数据计算 •欢迎指正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