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政府预算的编制2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23.50KB
约64页
文档ID:590477995
第三章政府预算的编制2_第1页
1/64

第五节第五节 预算收入支出的测算预算收入支出的测算ØØ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ØØ预算收入的测算ØØ预算支出的测算1 收支规模的测算收支规模的测算n n“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n n预算支出规模n n一个预算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公共支出的总额在一定程度反映政府满足公共需要的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n n绝对量指标:侧重于个体和静态的分析n n相对量指标:侧重总体和动态分析2 部门间资源配置3 n n最优配置会变化:n n社会的生产潜能会随着生产性资源数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如经济增长、天灾人祸n n社会对公共品和私用品的偏好发生变化,或者收入、财富的分配状况发生变化4 n n最大社会收益理论,对财政支出规模决定提出2个重要要求:n n最小检验:即任何公共部门的活动,其预期收益至少要超过预期成本;n n最大检验:即社会净收益(社会收益-社会成本)最大,或: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社会成本n n(无论是某一领域财政支出还是财政支出总额)(无论是某一领域财政支出还是财政支出总额)5 n n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n n经济因素:如人均收入增长、技术变化、经济体制变化、公共服务相对成本提升等;n n政治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是否存在非常事件等;政府机构效率的高低等。

n n社会因素:如人口状态 、环境、观念变化等6 n n预算收入规模n n一个预算年度内全部预算收入的总和n n可用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类指标反映n n影响预算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n n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规模、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规模、结构、价格价格n n经济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经济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7 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n n传统预测方法: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和初等的数学知识进行匡算,传统预测方法: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和初等的数学知识进行匡算,简单易行,便于预测简单易行,便于预测n n基数法:以上年度预算收支数为基数,通过分析计划年度基数法:以上年度预算收支数为基数,通过分析计划年度影响预算收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确定增减调节量,从影响预算收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确定增减调节量,从而测算出计划年度的预算收支数而测算出计划年度的预算收支数n n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数=上年度预算收(支)数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数=上年度预算收(支)数± ±计划年度计划年度各种增减因素影响调节数各种增减因素影响调节数n n影响预算收支的增减因素很多,包括国家出台重大的经济措影响预算收支的增减因素很多,包括国家出台重大的经济措施,财政与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价格、税种、税率、利率施,财政与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价格、税种、税率、利率和工资的调整等。

和工资的调整等 8 ØØ系数法:利用两项不同性质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系数法:利用两项不同性质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数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系数),已知其中一数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系数),已知其中一项求另一项项求另一项绝对数系数:绝对数系数:增长速度系数:增长速度系数:9 ØØ定额法: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测算预算收支ØØ比例法:利用局部与全部的关系,已知其中一项求另一项ØØ综合法;综合运用系数法和基数法测算预算收支10 现代预测方法现代预测方法n n时间序列预测法n n因果分析预测法n n经济模型预测法11 时间序列方法n n基本做法是收集需要估计的变量的过去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去预测计划年度的收支指标n n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n n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12 n n移动平均法:是通过对原有时间数列修匀,来测定移动平均法:是通过对原有时间数列修匀,来测定发展趋势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发展趋势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n n即采用逐项移动的办法分别计算一系列移动平均数,即采用逐项移动的办法分别计算一系列移动平均数,形成一个新的时间数列在这个新的时间数列中,形成一个新的时间数列在这个新的时间数列中,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动被削弱,从而呈现出在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动被削弱,从而呈现出在较长时间的基本发展趋势。

利用这种趋势线的较长时间的基本发展趋势利用这种趋势线的“ “平平滑滑” ”作用来预测近期未来的数值,再利用近期预测作用来预测近期未来的数值,再利用近期预测的数值和原有数列中的数值进行一次移动平均,得的数值和原有数列中的数值进行一次移动平均,得到趋势线的下一个坐标点,再利用趋势线的到趋势线的下一个坐标点,再利用趋势线的“ “平滑平滑” ”倾向预测随后的倾向预测随后的“ “远远” ”期未来的数值,如此延续期未来的数值,如此延续下去,就可进行移动平均预测下去,就可进行移动平均预测13 n n例:某地区2001年—2004年预算支出如下表所示,利用移动平均法预测2005年第1、2季预算支出数值14 移动平均法求预算支出趋势移动平均法求预算支出趋势单位:千万元单位:千万元年份年份季节顺序季节顺序预算支出预算支出三季移动平均三季移动平均四季第一次移动平均四季第一次移动平均四季第二次移动平均四季第二次移动平均2001 2001 1 11313- -- -- -2 2181812.00 12.00 - -- -3 35 510.33 10.33 11.00 11.00 11.13 11.13 4 48 89.00 9.00 11.25 11.25 11.25 11.25 200220025 5141413.33 13.33 11.25 11.25 11.38 11.38 6 6181812.67 12.67 11.50 11.50 11.75 11.75 7 76 611.33 11.33 12.00 12.00 12.25 12.25 8 8101010.67 10.67 12.50 12.50 13.00 13.00 200320039 9161616.00 16.00 13.50 13.50 13.75 13.75 1010222215.33 15.33 14.00 14.00 14.25 14.25 11118 814.00 14.00 14.50 14.50 14.88 14.88 1212121213.00 13.00 15.25 15.25 15.63 15.63 200420041313191918.67 18.67 16.00 16.00 16.88 16.88 1414252519.67 19.67 17.75 17.75 18.38 18.38 1515151519.00 19.00 19.00 19.00 1616171715 16 n n移动平均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修匀的程度,一般说来,项数用的越多,所得出的移动平均数目越少,修匀的作用越大 ;反之,项数越少,所得出的移动平均数数目越多,修匀的作用就越小。

17 n n指数平滑法:通过对最新数据加权而预测下个时期的数值n n三个数据要素:n n上一项的数据观测值;n n一个估计的因子权数,取值范围介于0与1之间;n n对最近时期的预测值和该时期实际实现数值之间的差数18 n n例例 某县某县19971997年年1 1季度的实际财政收入为季度的实际财政收入为50005000万万元,元,2 2季度的实际财政收入为季度的实际财政收入为45004500万元,由万元,由1 1季度季度的收入预测的收入预测2 2季度的收入也为季度的收入也为50005000万元,用指数万元,用指数平滑法预测第平滑法预测第3 3季度的财政预算收入季度的财政预算收入n n第第3 3季度预测值=第季度预测值=第1 1季度实际值+(第季度实际值+(第2 2季度实际季度实际值-第值-第2 2季度预测值)季度预测值)× ×因子权数因子权数n n如果取因子权数为如果取因子权数为0.30.3,,n n第第3 3季度预测值=季度预测值=50005000+(+(45004500--50005000))×0.3×0.3==48504850n n如果取因子权数为如果取因子权数为0.80.8,,n n则第则第3 3季度预测值=季度预测值=50005000+(+(45004500--50005000))×0.8×0.8==4600460019 n n可见,确定因子权数是关键。

如果预计在实可见,确定因子权数是关键如果预计在实际观测值中的随机性很小,可以使用较小的际观测值中的随机性很小,可以使用较小的因子权数,如果预期的随机性很大,则使用因子权数,如果预期的随机性很大,则使用较大的因子权数较为适当较大的因子权数较为适当n n与移动平均法相比,指数平滑法的主要优点是与移动平均法相比,指数平滑法的主要优点是只需要较少的数据资料只需要较少的数据资料20 因果分析预测法:n n运用统计联系方法,依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一些变量的数值来推测另一因变量的数值这种联系可能是前因后果,也可能是同步联系,或者是另外一种未经查明的变量发挥因果联系作用的结果 n n回归分析法包括:回归分析法包括:n n一元回归分析法一元回归分析法n n多元回归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21 n n一元回归分析法,用于因变量只受一个自变量影响的情况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所需的大量数据为已知的简单情况n n大体思路是根据已知估计一趋势线(直线或曲大体思路是根据已知估计一趋势线(直线或曲线),利用回归分析使趋势线最能反映事物的线),利用回归分析使趋势线最能反映事物的发展趋势,再依据确定的趋势线预测下个时期发展趋势,再依据确定的趋势线预测下个时期的数值。

的数值22 n n最小二乘法是回归分析中估计模型参数的主要最小二乘法是回归分析中估计模型参数的主要方法,也是测定长期趋势的常用方法其中心方法,也是测定长期趋势的常用方法其中心思想是通过数学公式,配合一条最佳趋势线思想是通过数学公式,配合一条最佳趋势线n n这条趋势线要满足下列两点要求:这条趋势线要满足下列两点要求:n n第一,原数列数值与趋势线上对应数值的离差第一,原数列数值与趋势线上对应数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平方和为最小;n n第二,离差的总和为零第二,离差的总和为零n n即:即:23 n n多元回归分析法:运用包括多个自变量的回归分析方程n n在现实经济中,因变量可能受到好几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多元回归分析比一元回归分析更为有用,可使均方误差更小,并且在选择多个自变量时,可容纳相对重要的变量因子,而剔除影响较小的变量因子n n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24 经济模型预测法:n n也称经济计量模型预测法,是目前经济预测领域中也称经济计量模型预测法,是目前经济预测领域中的一种主要方法的一种主要方法n n从广义上说,回归分析法中的回归方程也是经济计从广义上说,回归分析法中的回归方程也是经济计量模型,这里指的经济计量模型虽与回归分析具有量模型,这里指的经济计量模型虽与回归分析具有相同的数学基础,但回归分析假定自变量不受外界相同的数学基础,但回归分析假定自变量不受外界影响,且各自变量之间相互不发生作用,变量联系影响,且各自变量之间相互不发生作用,变量联系是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单项联系;而经济计量模型是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单项联系;而经济计量模型考虑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把相互考虑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把相互影响的变量放进多个方程求解。

影响的变量放进多个方程求解 25 预算收入的测算预算收入的测算1. 增值税 课税对象:商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实现的增值额课税对象:商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实现的增值额 纳税人:在我国境内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纳税人:在我国境内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税率:17%17%、、13%13%、、0 0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一般纳税人,采用购进扣税法计税,一般纳税人,采用购进扣税法计税,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 = 销项税额销项税额 – – 进项税额进项税额 (某一商品,无论经过多少流转环节,其增值税总额始终(某一商品,无论经过多少流转环节,其增值税总额始终 等于商品最终销售额等于商品最终销售额× ×税率)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 = 销售额销售额 × ×征收率征收率 26 n n增值税的测算: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分别产品品种增值税的测算: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分别产品品种按产量或产值测算。

按产量或产值测算n n按产量计划测算 增值税收入计划增值税收入计划 = = 计划课税数量计划课税数量× ×单位税额单位税额ØØ上年实际课税率上年实际课税率 = = 上年课税数量上年课税数量 / / 上年实际产量上年实际产量 × 100%× 100%ØØ今年课税数量今年课税数量 = = 计划产量计划产量 × × 上年实际课税率上年实际课税率ØØ上年实际单位税额上年实际单位税额 = = 上年税额上年税额 / / 上年课税数量上年课税数量ØØ今年增值税数额今年增值税数额 = =今年课税数量今年课税数量 × ×上年实际单位税额上年实际单位税额 27 n n按产值测算 增值税收入计划增值税收入计划 = = 计划产值计划产值× ×上年产值增值税税率上年产值增值税税率 上年产值增值税税率上年产值增值税税率 = = 上年增值税额上年增值税额 / / 上年实际产值上年实际产值 ×100%×100%n n快速测算法 计划年度增值税收入额计划年度增值税收入额 = = 上年度增值税收入额上年度增值税收入额 × ×((1 +1 +增长率)增长率)28 n消费税n n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n n目的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增加财政收入n n实行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方法n n从价定率, 应纳税额 =销售额 × 税率n n从量定额,应纳税额 =销售数量 × 单位税额29 n n实际工作中,财政部门的测算方法有:实际工作中,财政部门的测算方法有: 1. 1. 定额法定额法 计划年度消费税收入计划年度消费税收入 = = 计划年度课税数量计划年度课税数量× ×上年上年平均单位税额平均单位税额 上年平均单位税额上年平均单位税额 = = 上年实际消费税税额上年实际消费税税额 / / 上年实际上年实际课税数量课税数量 2. 2. 系数法系数法 计划年度消费税收入计划年度消费税收入 = = 计划年度产值计划年度产值 × × 系数系数 系数系数 = = 上年实际消费税税额上年实际消费税税额 / /上年实际总产值上年实际总产值 3. 3. 增长率法增长率法 计划年度消费税收入计划年度消费税收入 = = 上年度消费税收入上年度消费税收入 × ×((1 +1 +增长增长率)率)30 n n营业税 课税对象: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

课税对象: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 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比例税率税率:比例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 = 营业额营业额 × ×税率税率 计划年度营业税收入计划年度营业税收入 = = 计划年度营业额计划年度营业额 × ×平均税率平均税率 平均税率平均税率 = = 上年营业税税额上年营业税税额 / / 上年实际营业额上年实际营业额31 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ØØ课税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课税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ØØ纳税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纳税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ØØ税率:比例税率税率:比例税率ØØ企业所得税额企业所得税额 = =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 ×所得税税率所得税税率ØØ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 = 收入总额收入总额 – – 成本、费用和损失成本、费用和损失 + + 税收调整项目金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32 n n按计划年度销售额测算。

按计划年度销售额测算 计划年度所得税收入计划年度所得税收入 = = 计划年度销售额计划年度销售额 × × 平均纯益率平均纯益率 × ×平均税率平均税率 平均纯益率平均纯益率 = = 上年实际所得额上年实际所得额 / / 上年实际销售收上年实际销售收入入 × 100%× 100% 平均税率平均税率 = = 上年实际所得税额上年实际所得税额 / /上年实际所得额上年实际所得额 × 100%× 100%33 n n《《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规定:“ “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之日起1515日内,向税务机关预缴税款企业应当自日内,向税务机关预缴税款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年度终了之日起5 5个月内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个月内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n n故计划年度企业所得税入库数实际上是,上年年终故计划年度企业所得税入库数实际上是,上年年终后的汇算清缴数和计划年度后的汇算清缴数和计划年度1-31-3季度的预缴数。

季度的预缴数34 n n增长率法n n计划年度企业所得税收入 n n= = 上年企业所得税收入上年企业所得税收入× ×((1 + 1 + 增长率)增长率)35 预算支出的测算预算支出的测算n n经济建设支出n n国防费用n n行政管理费用n n事业发展支出36 uu基本建设支出ØØ指政府预算安排的属于基本建设范围的基本建设拨款和贷款支出ØØ计划年度基本建设拨款支出 ØØ= 计划年度基本建设投资额 + 为下年度储备 – 上年节余资金ØØ基本建设投资额,是用货币形式表示的计划年度基本建设工作量37 国防支出 l l财政用于军队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支出 l l具体包括:n n军费军费n n国防科研事业费国防科研事业费n n民兵建设费民兵建设费n n动员预编经费动员预编经费n n招飞事业费招飞事业费n n专项工程经费等专项工程经费等 38 和平冷战战争39 国防预算编制方法:国防预算编制方法:“计划计划—方案方案—预算预算”n n认为,国防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家不受侵犯,侵犯之敌或可能的侵犯之敌位于何方,可能动员的侵犯力量有多大,有效遏止这些侵犯所需的军事力量需求有多大,都是可以接近准确地估计出来,并量化为若干指标。

40 n n步骤:步骤:n n确定所需的军事打击力量规模,制定军事措施计确定所需的军事打击力量规模,制定军事措施计划;划;n n为执行计划拟定各种可以替代的实施方案;为执行计划拟定各种可以替代的实施方案;n n分析每一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选定成本最小而分析每一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选定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方案;收益最大的方案;n n汇总被选定方案所需资金,形成国防支出预算汇总被选定方案所需资金,形成国防支出预算41 n n例:现要通过发射导弹来摧毁敌人目标,敌人总目标数为100,每破坏一个目标收益为5,每枚导弹成本为0.4,导弹的边际贡献率递减,按每50枚导弹为一个单位,编制相应的收益表42 导弹发射的成本导弹发射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收益分析表方案(发射方案(发射导弹数)导弹数)破坏目标数破坏目标数总收益总收益边际收益(每边际收益(每5050枚导弹)枚导弹)总成本总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成本50505050250250250250202020201001007575375375125125404020201501508585425425505060602020200200929246046035358080202025025096964804802020100100202030030098984904901010120120202043 行政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n n具体包括:具体包括:n n行政管理费:人大经费;政府机关经费;政协经费;行政管理费:人大经费;政府机关经费;政协经费;共产党机关经费;民主党派机关经费;社会团体机关共产党机关经费;民主党派机关经费;社会团体机关经费。

经费n n外交外事支出:驻外机构经费、出国费、招待费以及外交外事支出:驻外机构经费、出国费、招待费以及其他外事费其他外事费n n武装警察部队支出:中央预算对内卫部队、边防部队武装警察部队支出:中央预算对内卫部队、边防部队和消防部队的经费支出和消防部队的经费支出n n公检法司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支出;法院支出;检查院支出;监狱支出;劳教支出法院支出;检查院支出;监狱支出;劳教支出44 pp行政管理费用按用途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行政管理费用按用途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测算:测算:n n单项定额法单项定额法 计划年度某项支出计划年度某项支出 = = 基本数字基本数字 × ×预算定额预算定额n n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法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法 计划年度行政管理费计划年度行政管理费 = ∑= ∑(基本数字(基本数字 × × 综合定额综合定额 ))+ + 专项补助专项补助n n基数加增长法基数加增长法 计划年度行政管理费计划年度行政管理费 = = 上年度预计执行数上年度预计执行数 × ×((1 + 1 + 增长率)增长率)45 事业发展支出事业发展支出n n内容:按部门可分为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内容:按部门可分为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经费、文体广播经费等。

生经费、文体广播经费等n n管理办法: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管理办法: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n n教育事业费的测算,主要根据几个因素:教育事业费的测算,主要根据几个因素:n n教育事业发展计划所规定的基本数字(如大中专学校招教育事业发展计划所规定的基本数字(如大中专学校招生计划);生计划);n n人员编制;人员编制;n n各项经费开支标准各项经费开支标准46 ØØ基数法 计划年度教育事业费 = 上年度预计执行数 + 计划年度各种因素的影响 ØØ单项定额测算法某支出项目经费数 = 基本数字 ×单项定额ØØ综合定额测算法 计划年度教育事业费 = ∑(各类学生人数 × 综合定额)47 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与有关指标的比例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与有关指标的比例年年 份份教育支出教育支出教育支出所占比例教育支出所占比例(%)(%)( (亿元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例占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 (含债务含债务) )比比例例占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 (不含债务不含债务) )比比例例19931993754.9754.92.182.1814.2814.2816.2616.26199419941018.781018.782.192.1916.1716.1717.5917.59199519951196.651196.652.052.0515.5415.5417.5417.54199619961415.711415.712.092.0915.2415.2417.8417.84199719971545.821545.822.082.0813.8613.8616.7416.74199819981726.31726.32.172.1713.1313.1315.9915.99199919991927.321927.322.352.3512.7112.7114.6114.61200020002179.522179.522.442.4412.412.413.7213.72200120012636.842636.842.712.7112.5612.5613.9513.95200220023105.993105.992.962.9612.6312.6314.0814.08200320033351.323351.322.872.8712.0312.0313.613.648 我国教育投入总规模及各种来源的比重我国教育投入总规模及各种来源的比重我国教育投入总规模及各种来源的比重我国教育投入总规模及各种来源的比重 12.8112.8112.8112.8116.0816.0816.0816.082.442.442.442.442.762.762.762.7655.6855.6855.6855.6865.9265.9265.9265.924637.74637.74637.74637.7200120012001200112.7812.7812.7812.7815.4515.4515.4515.452.962.962.962.962.232.232.232.2354.1954.1954.1954.1966.5866.5866.5866.583849.13849.13849.13849.1200020002000200012.2312.2312.2312.2313.8413.8413.8413.843.763.763.763.761.861.861.861.8654.2254.2254.2254.2268.3068.3068.3068.303349.13349.13349.13349.1199919991999199912.1012.1012.1012.1012.5412.5412.5412.544.814.814.814.811.631.631.631.6353.0953.0953.0953.0968.9268.9268.9268.922949.12949.12949.12949.119981998199819985.625.625.625.6212.8812.8812.8812.886.746.746.746.741.191.191.191.1953.6353.6353.6353.6373.5773.5773.5773.572531.72531.72531.72531.719971997199719975.085.085.085.0811.5411.5411.5411.548.338.338.338.331.161.161.161.1653.5753.5753.5753.5773.8973.8973.8973.892262.32262.32262.32262.31996199619961996 其他其他其他其他(%)(%)(%)(%)学学学学费费和和和和杂费杂费(%)(%)(%)(%)社会捐社会捐社会捐社会捐资资和集和集和集和集资办资办学学学学(%)(%)(%)(%)社会社会社会社会团团体体体体和公民个和公民个和公民个和公民个人人人人办办学学学学(%)(%)(%)(%) 其中:其中:其中:其中:预预算内算内算内算内教育教育教育教育经经费费(%)(%)(%)(%)国家国家国家国家财财政政政政性教育性教育性教育性教育经经费费(%)(%)(%)(%) 合合合合计计((((亿亿元)元)元)元) 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直接拨款、城乡教育附加、国有企业办学支出、校办企业减免税。

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直接拨款、城乡教育附加、国有企业办学支出、校办企业减免税49 世界各类型国家三级教育人均教育经费对比世界各类型国家三级教育人均教育经费对比世界各类型国家三级教育人均教育经费对比世界各类型国家三级教育人均教育经费对比((((19951995年)年)年)年)   1 : 2.6 : 21.61 : 2.6 : 21.61 : 2.6 : 21.61 : 2.6 : 21.61 : 2.0 : 17.11 : 2.0 : 17.11 : 2.0 : 17.11 : 2.0 : 17.11 : 1.6 : 11.41 : 1.6 : 11.41 : 1.6 : 11.41 : 1.6 : 11.41 : 1.5 : 12.91 : 1.5 : 12.91 : 1.5 : 12.91 : 1.5 : 12.9中国:中国:中国:中国:1996199619961996年全部教育年全部教育年全部教育年全部教育经费经费2001200120012001年:年:年:年: 全部教育全部教育全部教育全部教育经费经费 财财政性教育政性教育政性教育政性教育经费经费 预预算内教育算内教育算内教育算内教育经费经费1: 2.7: 3.01: 2.7: 3.01: 2.7: 3.01: 2.7: 3.01 1 1 1::::2.72.72.72.7::::12.812.812.812.81 : 1.2 : 2.91 : 1.2 : 2.91 : 1.2 : 2.91 : 1.2 : 2.91 : 1.5 : 2.21 : 1.5 : 2.21 : 1.5 : 2.21 : 1.5 : 2.2世界平均世界平均世界平均世界平均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初初初初级级:中:中:中:中级级:高:高:高:高级级国家国家国家国家类类型型型型50 n n2010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3.8万人,在学研究生153.8万人,毕业生38.4万人。

n n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n n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51 52 n n卫生事业费的测算卫生事业费的测算n n实行实行” ”定项补助定项补助“ “,是指医院的人员经费由财,是指医院的人员经费由财政拨款补助,其他支出项目由医院的自有收入政拨款补助,其他支出项目由医院的自有收入解决n n工资总额工资总额 = = 计划年度职工人数计划年度职工人数 × × 月平均工资总月平均工资总额额 × 12× 12n n计划年度卫生事业费计划年度卫生事业费 = = 计划年度病床总数计划年度病床总数 × × 每每床定额床定额53 第六节第六节 预算的编制程序预算的编制程序n标准预算周期 将每一个预算管理周期从时间序列上划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与绩效评价”三个标准阶段54 一、预算编制总体流程一、预算编制总体流程一、预算编制总体流程一、预算编制总体流程n n中央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实行中央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实行“ “二上二下二上二下” ”的基本的基本流程。

流程n n“ “一上一上” ”:部门编报预算建议数部门编报预算建议数n n部门编制预算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这几年主要是按部门编制预算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这几年主要是按照每年预算编制通知的精神和要求编制项目预算建议照每年预算编制通知的精神和要求编制项目预算建议数,并提供与预算需求相关的基础数据和相关资料,数,并提供与预算需求相关的基础数据和相关资料,主要是涉及基本支出核定的编制人数和实有人数,增主要是涉及基本支出核定的编制人数和实有人数,增人增支的文件,必保项目的文件依据人增支的文件,必保项目的文件依据n n然后层层审核汇总,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汇编成部门然后层层审核汇总,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汇编成部门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 55 n n“一下”:财政部下达预算控制数n n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由财政部各业务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由财政部各业务主管机构进行初审,由预算司审核、平衡,在主管机构进行初审,由预算司审核、平衡,在财政部内部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反复协商、沟财政部内部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反复协商、沟通,最后由预算司汇总成中央本级预算初步方通,最后由预算司汇总成中央本级预算初步方案报国务院,经批准后向各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案报国务院,经批准后向各部门下达预算控制限额。

限额n n涉及有预算分配权部门的指标确定,由财政部涉及有预算分配权部门的指标确定,由财政部相关主体司对口联系,其分配方案并入相关主体司对口联系,其分配方案并入“ “一下一下” ”预算控制数统一由财政部向中央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统一由财政部向中央部门下达56 n n“二上”:部门上报预算部门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限额,编制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n n“二下”:财政部批复预算n n财政部在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审核后,汇总财政部在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审核后,汇总成按功能编制的本级财政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成按功能编制的本级财政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报国务院审批后,再报人大预工委和财经委审核,报国务院审批后,再报人大预工委和财经委审核,最后提交人代会审议最后提交人代会审议n n在人代会批准草案后一个月内,财政部预算司组在人代会批准草案后一个月内,财政部预算司组织部内部门预算管理司统一向部门批复预算织部内部门预算管理司统一向部门批复预算n n各部门应在财政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各部门应在财政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15日内,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的预算,并负责具体执行批复所属各单位的预算,并负责具体执行。

57 58 二、部门编报预算的流程二、部门编报预算的流程n n部门或单位在编报预算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中央部门预算编报系统”,编制和上报部门预算建议数;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和上报部门预算数 59 60 三、财政部审核和上报预算的流程三、财政部审核和上报预算的流程n n财政部在管理部门预算的过程中根据现行管理职能将部门预算拆分给各部门预算管理司;n n各部门预算管理司通过预算专网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审核各部门的预算数据,向各部门下达部门预算控制限额;n n根据全国人大批准后的中央预算,预算司代表财政部统一向各部门批复预算 61 62 四、财政部批复预算的流程四、财政部批复预算的流程n n全国人大批准中央预算后,财政部在一个月之内将预算批复到各部门 63 64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