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原卷版)

刚**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0.31KB
约9页
文档ID:590014245
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原卷版)_第1页
1/9

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农历岁时的形成和发展与沁河下游所在的豫西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联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春秋时期,人们在四大节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构成八大节气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至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与郭守敬等人共同研订《授时历》此历已将一年推算为365.2425日,指导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农业生产所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农人对自然规律和农时的科学认识与适时把握,至今仍指导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沁河下游流域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阶段均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得较为紧密小麦播种期第一,白露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人开始播种小麦第二,秋分农人开始上粪犁地,准备小麦播种工作,正如民谚曰:“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

第三,寒露该地大部分区域开始播种小麦,“寒露至霜降,种麦莫商量”可见此时种麦的紧迫性第四,霜降适宜播种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此时进入小麦播种最紧张的时段第五,立冬农人们可抓紧最后的机会种晚茬麦第六,小雪该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小麦播种必须结束小麦成长期第一,大雪小雪和大雪期间的降水对麦苗过冬至关重要第二,冬至小麦进入冬眠若期间雨水较丰、气温较高、光照较多,会诱发小麦提前起秆,不利于过冬第三,立春万物复苏,麦苗开始返青民谚有“立春三日晴,米麦好收成”之说农人开始锄地施肥,为麦苗茁壮成长提供养分第四,春分麦苗生长加速,民谚有“麦过春分昼夜忙”的说法第五,清明麦苗已长高民谚有“雨水无雨天要早,清明无雨多吃面”第六,谷雨小麦开始抽穗,一个多月后便可收割民间亦有谚语:“一穗二穗,四十天上场小麦收获期第一,立夏小麦穗已出齐,农人们便开始做麦收的准备工作,比如碾场、平整打麦场等第二,小满麦粒渐趋饱满,麦穗开始泛黄,即将成熟,正谓“立夏麦穗齐,小满饱了粒”第三,芒种人们开始收割小麦,抢种玉米和谷子此时是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俗称“火麦连天”“收麦如救火”“龙口夺食”等第四,夏至麦垛堆起,颗粒归仓,麦收基本结束。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小麦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化;同时,春季和夏季的提前以及秋季和冬季的推迟反映了四季转换的时间变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对农业生产的安排产生影响相应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农人在参考二十四节气的同时,更多地参照本地物候的变化,以正确指导麦作生产摘编自代高峰《地方性知识耦合:沁河下游流域的小麦耕作与二十四节气》)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天文学观测,促进了古代气象学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某种程度上带有天文学的思想体系和特色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气象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

它属于龙山文化陶寺遗址,考古专家确定其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遗址通过实地模拟观测,专家们确定,陶寺早期遗址的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代价值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人们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是参考二十四节气来安排B.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法宝,是人们总结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仍有重要价值。

C. 二十四节气对于天气预报和公共服务研究有启示作用,如二十四节气的预报会对与二十四番花信有关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D. 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若是发生变化,在指导麦作生产时就需要参照本地的物候情况,根据变化进行适时的农事调整2. 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朝代为序,证明了二十四节气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B. 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大量谚语,使得语言具有生活气息,并且有助于读者理解C. 材料二以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为例,是为了表明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很重视观测气象D. 材料二直接指出利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利用气象预报更具有意义和价值3.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二十四节气关联农业生产的一项是( )A.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B.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C.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D.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沁河下游流域的气温变化与小麦种植A. 阳历11月20日前后,气温较低,不利于小麦发芽成苗,已不再适合小麦播种B. 阳历12月20日之后,进入全年最冷季节,小麦基本停止生长,处于冬眠状态。

C. 次年日均气温逐渐回升,恢复到0℃以上,麦苗结束冬眠状态,返青并开始生长D. 沁河下游地区冬小麦全生长期为200天左右,把握气温变化是小麦生产的关键5. 假如你是一位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准备到农村去指导农民朋友科学种植小麦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你会为农民朋友们的农业生产活动提出哪些指导性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冬天里的一道实味戴一怡在江南的寒冬,土地总还是含得住水分的,桥边、路旁到处流动着绿意,像翡翠的冷,幽碧寒凉我的家乡温州算是温暖之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称为“温州”一年中白天温度达到O°C左右顶多半个月,冬日的气温一般维持在6℃-10℃若遇上天气晴好,太阳大放光辉的几天,那温度又“噌噌”一路攀升,突破15℃走在街上风和日暖,墙头的绿植倾斜腾挪而出,岸边的杨柳枯黄犹带绿,垂于水面袅袅婷婷,周遭的一切都浸在细软的镜中摩登的红男绿女们都还是大衣纱裙和衬衣西装的装束,不禁让人疑心进入到“小阳春”里去了但你若以为温州的冬天始终是这样一派和煦的模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它若动了冷的真格,真比冰霜还要冷上几分它的冷是湿冷,因着多雨水、靠海的缘故,人像是泡在冰水里,侵入到骨子里去的。

即使见识过风大若雷、白雪皑皑的北方人,也直呼受不了温州磨人的冬天我在北方度过几次冬天,外面虽雪深几尺,寒风呼啸,但只要把自己从头到脚“武装”全备,“哒哒”走起来,绝没有想象中的冷待进入室内,把门帘一挑,无论是商场酒店还是茶馆酒肆,里面都有集中供暖或置着炭盆暖炉,直叫人温暖如春若恰逢飘雪,大可附庸风雅一番,倚窗品茗赏雪,屋外银装素裹,屋内俏丽若春而在温州过冬,冷得虽彻骨,却鲜少遇到下雪天,与雪像是绝了缘周边的邻居如台州、杭州都已下雪,唯有温州“按冰不动”,所以温州人对雪总有种爱而不得的奢望今年倒是稀奇了一回,竟下了次小雪,虽然细得同米筛子里漏下来似的,也足够温州人民激动的了①大人、小孩冲出楼道,跑向户外,叫着蹦着,宛如置身冰雪世界虽然这雪连雪花都称不上,只能叫做雪粉,未落地已在空中消融,却满足了人们对雪的遐想虽然下雪的日子实属凤毛麟角,但晨霜总是有的你若肯起早,上近郊去走一走,那又是不一样的感受清晨,天色微亮,太阳未现,寒风割面,空气倒是出奇的甘洌,深吸一口,酷爽十足路旁的香樟、榕树和红豆杉依旧葱笼,只不过从新绿转成了老绿,暗了几个色度田野里呢,放眼望去挨满了一垄垄的菜蔬,阳光还未照进,尽是一片碧阴阴。

白霜降在枝头,覆在草叶间,笼在菜蔬上,白绿相间,真如一块冷玉铺在菜蔬上的白霜粒粒晶莹,犹如蘸在粽子上的白糖,看着就心生欢喜温州的冬天,在我眼里就像是经过霜冻的卷心菜,油碧翠绿,甜味倍增我不善于烹饪,却得了小炒卷心菜的秘诀,加点盐和白醋,翻炒后是满口的鲜甜脆嫩太阳逐渐爬高,金光照耀大地,慢慢从郊外踱回城内,全身热乎,阳光正浓冬日兼具冷和阳光,加之温州靠山临海,物产富饶,山珍海味,样样俱全,正是家家户户晒制美食的最佳时节屋前矮树上、门前木架上、阳台网镂上,到处挂满和铺满了下酒的鳗鱼干、油炸后酥脆可口的龙头鱼卷、水蒸后别有一番风味的鱿鱼卷,还有小朋友佐料炒年糕美味到何程度?我台州的大学同学有一年年底来温州游玩,我端上蒸熟的酱油肉,香气浓郁,肥瘦肉相间,色泽油亮黄灿只一口,她便直呼这味道惊为天人,继而苦着脸直抱怨台州离温州只有2小时路程,为何没有此物?待太阳升至穹顶最高处,便是一天中阳光最好的时候,晒太阳是天底下最惬意的享受为了让嘴不那么空着,人们又纷纷拿出芙蓉糖、双炊糕、油枣等温州特色糕点我最喜欢其中的冰糖炒米,清甜酥脆,上面还撒着金秋里的桂花,季节在食物里交融相遇当然还有瓜子、果仁及自家晒制的番薯干,大家尽情咬着、嚼着、笑着、说着,身上、心里皆一片暖洋洋。

口渴岂可无甘蔗,从一捆里抽出几根紫皮或绿皮甘蔗,“咔咔”几刀下去,可随心所欲地劈成几段②我觉得吃甘蔗有种“绿林大盗”的豪爽,“嘶啦嘶啦”用牙齿撕下条条颇硬的外皮,露出里面白白的果肉,继而是“丝儿丝儿”声,那是嚼着甘蔗,甜汁入喉的回甘声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吃甘蔗的场景最是带劲,大伙端出长条凳摆在大院里,坐着、站着或直接蹲在矮围墙上,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嘶啦”声,甘蔗皮纷纷而下,直接堆在地上,最后用扫帚一扫,还可烧火取暖,真是物尽所用③一个小物件、一件小事情散落在生活的角落里毫不起眼,但用感情的线仔细串联起来就如一条珍珠项链般夺目,戴在“生活”这袭华美的衣裳上,让人心藏珍惜随着日影西斜,夕阳下山,人们渐浮归家意裹挟着外面的寒气和湿意踏入室内,进入家里,心里浮满暖意,因着冷,人们对暖更加眷恋一室灯火,几张笑脸,幢幢声影,充满了人间烟火味一家人围炉吃火锅,好驱散冬夜里的寒,不断“腾腾”上升的白热气,锅底翻滚着的全黄菌菇鸡汤,舀出来喝上一碗,真是妥帖至极喝完头汤,大伙便开始放入梭子蟹、虾姑、鱼片和牛羊肉卷等,一锅的青、红、黄、绿,让人眼目和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饱足休憩片刻后,可喝茶、可泡脚,冬夜里人们总是对暖无限地靠近。

而一通温暖的床铺更是冬夜里的灵魂,厚实的床垫,绵软的被子,让身有所暖,心有归属④如果“生活”是位新郎,那我们都是他聘的新娘,注定一生要与他并肩而立,那我们就应该打心眼里仰慕他、信任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