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分两大节一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二在理论成立阿赖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07.52KB
约42页
文档ID:587987396
分两大节一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二在理论成立阿赖_第1页
1/42

分兩大節:一、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二、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所知依分第一58 所知依異名n阿賴耶識n阿陀那識n心n阿賴耶n根本識n窮生死蘊n異熟識: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59 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分兩科一、釋名以證本識之有體二、遮異釋60 釋名以證本識之有體分四科甲、阿賴耶教(分二:引經證、釋名義)乙、阿陀那教(分二:引經證、釋名義)丙、心教(分三:引教、釋意、釋心)丁、聲聞異門教戊、總結成立61  第二章、所知依  第一節、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   第一項、釋名以證本識之有體    甲、阿賴耶教     一、引經證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 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 謂薄伽梵於《阿毗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62 伽陀n即偈頌,又分為:q孤起頌(伽陀、偈陀):與前後文沒有關係 例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q重頌(祇夜、耆夜):重說長行的文義 例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63 無始時來界n無始:向前推不到第一因n界:因,即種子64 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n一切法: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行法n諸趣:q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q五趣:n天(欲界天、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空天)n人n地獄n餓鬼n畜生n這顯示流轉的相貌65 及涅槃證得n顯示由於阿賴耶識能攝藏清淨法種子,所以能證涅槃66 即於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勝者:菩薩顯此教理唯對菩薩開示67 無明無明↓行行生有生有本有本有死有死有中有中有生有生有識識↓名色名色 ￿￿￿觸觸￿￿￿↑→六入六入→受受→愛愛→取取─→有有──→生生─→老死老死      二、釋名義n如是且引《阿笈摩》證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69 阿笈摩n為「阿含」的異譯n意為「傳來」,過去經文以背誦方式口耳相傳;或說佛法的道理由過去諸佛展轉傳來n本來《阿含經》特指四部阿含: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現在泛指一切大小乘經典70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n「有」即三有,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n在三界受生,欲界有不善業;色界、無色界因為定力攝持,沒有粗顯的不善法,但是內心愛著自己所成就的定境,還有癡、愛、見、慢煩惱活動,所以都是雜染品法n或說「有生」就是有為法、生滅法、因緣法;但此處唯說「雜染品」,不說無漏清淨品71 於此攝藏為果性故n造業因的是前六識,前六識活動時,在阿賴耶識熏習成種子相對於造業,種子是果阿賴耶識(心田)末那識意識 眼 耳 鼻 舌 身 72 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 n當果報現前時,有情自體、受用的境界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生現行;阿賴耶識能生起一切法,一切法由阿賴耶識所攝,所以名為因識73 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n阿賴耶識的性格:q無覆──沒有煩惱心所相應;無記──苦、樂、捨三受中,唯與捨相應q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n阿賴耶識一類恆時相續無間,為一切法根本所依,第七識緣之故執為我n第七不執餘識為自我的原因:q餘識不常而有間斷;善、惡、無記三性前後轉易,非同一類74    乙、阿陀那教    一、引經證n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

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75 n阿陀那:執持義n深:有我執的凡夫不能窺其底蘊──凡n細:二乘趣寂聲聞不能通達其微細境──愚76    二、釋名義n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77 n執受:執持而有覺受q執謂執持,令不壞爛q受謂領受q安危共同,識去身固壞,身壞識亦去n一切自體取所依故q自體:三界五趣的根身如胎生者正結生時,執取父母精血攝為自體n「相續」有情異名,心識相續生命不斷,故名相續n結生;捨前生已另取餘生,由識執受得彼生故,名為結生78    丙、心教    一、引教 此亦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三 此中意有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第二、染汙意,與四煩惱恆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者、無明此即是識雜染所依識復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79 等無間意(緣);八識心王都有等無間緣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眼識→意識→…………意識→耳識→眼識→意識→……………………深度睡眠…………意識→末那→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80 染汙意阿賴耶識(心田)末那識第七識(末那識)活動時,念念與薩迦耶見、我慢、我愛、無明一起活動使得前六識都被我見、我慢、我愛及無明染汙了我見、我慢、我愛及無明81 n薩迦耶見:「薩迦」是身,或名壞聚;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會變異,名為壞聚。

其中沒有常恆住、不變異的體性,但是外道認為其中有我,名壞聚見 此處指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我此處指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我n有我的執著→我慢(心高舉)n有我就有我愛→貪n身見、慢、貪,都是因為無明(不明白緣起無自性的道理)而生起;因無明而有生死82 七種慢(六識)n慢:於劣計己勝,於似計己似n過慢:於似計己勝,於勝計己等n慢過慢:於勝計己勝n我慢:第六識執著五蘊有我;第七識執阿賴耶識為我n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n下劣慢:於勝計己少分劣n邪慢:實無德謂己有德83 因此論中說:n識(前六識)復由彼第一依(等無間緣)生;即前一念識要滅去,第二念才生起n究實說,八個識都要前一念滅去第二念才生起,都有各自的等無間緣n(前六識)由第二(染汙意)而雜染84 了別境義:前六識阿賴耶識(心田)末那識不緣外境,唯緣阿賴耶識意識 眼 耳 鼻 舌 身 外境85  結 識復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86      2、染意存在之理證 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汙意?謂此若無,不共無明則不得有,成過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又訓釋詞亦不得有,成過失故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污成過失故,於中若無我執我慢又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故,謂善、不善、無記心中;若不爾者,唯不善心彼相應故,有我、我所煩惱現行,非善無記是故若立俱有現行,非相應現行,無此過失87 一、不共無明n又名為恆行無明n第六識的無明有時候不行,例如起善念、作善事的時候;n但是第七識的無明沒有間斷;是生死輪迴的根本88 二、五同法n又名為五同法喻n眼識要依眼根才能了別青黃赤白的色境;耳識要依耳根而了別聲境;鼻識要依鼻根才能了別氣味;舌識要依舌根才能了別味境;身識要依身根才能了別觸境;n依五同法喻,第六識(精神性的活動)也要依止根才能在境界上活動;顯示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根89 三、訓釋詞n「訓」以簡釋難n心:集起,積集種子,生起現行n識:了別,認識色、聲、香、味、觸等境界n意:?理應指思量義n思量,恆審思量,即相續不間斷地執著阿賴耶識為我90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末那→阿賴耶識→無想定是外道修的定,執著無想定是涅槃滅盡定是三果以上的聖人,已經得非想非非想處定,他作休息想,滅去第六識、第七識,入滅盡定四、無想定與滅盡定無差別;五者、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汙91 六、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n善心中有我執n不善心中有我執n非善非不善心中也有我執92 是故若立俱有現行,非相應現行,無此過失 n俱有現行:即第七識相應的我執,比喻如地球的自轉n相應現行:第六識相應的我執,如在地球上的有情自主性的一切活動93 不承認染汙意的過失:n一、不共無明的教法不成立;n二、五同法喻不成立;n三、訓釋詞不成立;n四、無想定、滅盡定二定無差別;n五、生無想天的有情應無我執生起;n六、一切有情恆有我執隨逐,若不承認,則善心、無記心中應無我執 94 以四頌作結  此中頌曰:此中頌曰: 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訓詞,二定別,無皆 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訓詞,二定別,無皆成過失。

成過失   ((無想生應無無想生應無,,我執轉我執轉))成過成過我執我執恆恆隨逐隨逐,,  一切種,無一切種,無有有 離染 離染意意無有無有,,二三成二三成相違,無相違,無此此((一切處一切處,,  我執不應有我執不應有))  真義心當生,常能為 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障礙,,俱俱行一切行一切分分,,謂謂不不共共  無無明  95 第一頌 此中頌曰: 此中頌曰: 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訓詞,二定別, 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訓詞,二定別,無皆成過失無皆成過失n此即六種過失的前四種 96 第二頌 無想生應無我執轉成過;我執恆隨逐一切種無有(接下一頌的「離染意」)  若無染意,即有六種過失的第五、第六種 97 第三頌 (「一切種無有」)離染意,無有,二三成相違;無此,一切處我執不應有n第二、第三句重說五種過n「二三」不是序數,是分別指二事、三事:q「二事」:佛所開示的不共無明、五同法喻q「三事」:訓釋詞、二定別、無想生中我執恆行這三件事n一切時我執可得也不能成立;第六種過失展98 第四頌: 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  n「真義心」即能證真理的心n如果沒有第七識,我們應當一切時都能見真理。

因為末那識的俱生我執作祟,令有情在一切時中都有我的執著而不能契入真理;從這個地方得知有不共無明的存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