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微循环五、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n定义: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定义: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n功能: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功能: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微循环能控制流经组织的血流量进而影响全身动脉血压微循环能控制流经组织的血流量进而影响全身动脉血压和静脉回流量,微循环处组织液生成和回流还影响血管和静脉回流量,微循环处组织液生成和回流还影响血管内外的液体分布内外的液体分布(一一)微循环组成与通路微循环组成与通路典型的微循环由典型的微循环由7 7个部分组成:个部分组成:微动脉微动脉 :环形平滑肌控制血流量,环形平滑肌控制血流量,受受N和体液调节和体液调节(总闸门)总闸门)后微动脉后微动脉 :微动脉分支成更细的后微动脉微动脉分支成更细的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入口处稀疏平滑肌缠绕,控制部毛细血管入口处稀疏平滑肌缠绕,控制部 分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分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受局部体液调节受局部体液调节(分闸门)分闸门) 真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物质交换的场所通血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 动动-静脉吻合支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微静脉受受N和体液调节和体液调节 (后闸门)后闸门)微循环的通路微循环的通路n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微动脉微动脉 →后微动脉后微动脉 →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 真毛细血管网真毛细血管网 → 微静脉微静脉特点特点:数量多(全身约数量多(全身约400400亿根),管壁薄,通透性大,迂回亿根),管壁薄,通透性大,迂回曲折,交错成网,穿插于组织间隙。
血流缓慢,交换面积曲折,交错成网,穿插于组织间隙血流缓慢,交换面积大大(1000m(1000m2 2) ),交替开放(,交替开放(2020%开放)%开放)功能功能::物质交换物质交换n2、直捷通路直捷通路微动脉微动脉 → 后微动脉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微静脉特点特点:短而直,血流速度较快,经常处于开放状短而直,血流速度较快,经常处于开放状 态,骨骼肌中较多 态,骨骼肌中较多功能功能: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回流到心脏,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回流到心脏, 保持循环血量相对恒定 保持循环血量相对恒定特点特点:管壁厚管壁厚,流速快,流速快,无物质交换功能,皮肤无物质交换功能,皮肤中较多中较多功能功能:参与体温调节参与体温调节3、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s微动脉微动脉 → 动动-静脉吻合支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微静脉A-V吻合支吻合支(二二)微循环的生理特点微循环的生理特点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1.血压低血压低 小动脉微动脉血流阻力大,血压降落大小动脉微动脉血流阻力大,血压降落大。
血液进入真毛细血管后,血压明显下降血液进入真毛细血管后,血压明显下降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A端约端约30-40mmHg,,V端端10-15mmHg 为组织液生成和回流提供动力为组织液生成和回流提供动力2.血流慢血流慢 毛细血管分支多毛细血管分支多,数量大,其总截面积大,因数量大,其总截面积大,因而血流最慢,约而血流最慢,约0.3-0.7mm/s,,为主动脉中流速的为主动脉中流速的1/500为血液与组织间物质交换提供充足时间为血液与组织间物质交换提供充足时间微微静静脉脉微微动动脉脉3.潜在血容量大潜在血容量大安静时,安静时,cap仅仅20%处于开放,可容纳全身%处于开放,可容纳全身10%%的血量,全部开放其潜在容量极大的血量,全部开放其潜在容量极大4.灌流量易变灌流量易变迂回通路是间断迂回通路是间断开放的(开放的(5-10次次/分交替),分交替),开放时,灌流量开放时,灌流量↑;关闭时血流锐减关闭时血流锐减开放、开放、关闭受总闸门、分闸门控制关闭受总闸门、分闸门控制(三)(三)微循环的调节微循环的调节神经调节:交感神经(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微动脉、微静脉收缩,阻力微动脉、微静脉收缩,阻力↑ 微循环的灌流量和流出量均微循环的灌流量和流出量均↓体液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体液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 血管紧张素等血管紧张素等体液因素体液因素→微动脉、微微动脉、微 静静 脉脉产生缩血管效应。
产生缩血管效应局部代谢产物(局部代谢产物(CO2、、乳酸、腺苷、组胺、乳酸、腺苷、组胺、K+、、H+)) 多能使多能使局部血管舒张局部血管舒张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 局部代谢局部代谢 产物调节产物调节(四四)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Substances Exchange组织细胞之间的空隙为组织间隙组织细胞之间的空隙为组织间隙,其中充满组织液血液与细胞,其中充满组织液血液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需通过组织液这间的物质交换需通过组织液这中间环节进行中间环节进行毛细血管壁很薄,主要由单层毛细血管壁很薄,主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血管壁通透性内皮细胞构成,血管壁通透性很大,能使血液和组织液之间很大,能使血液和组织液之间在此进行物质交换在此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n1、扩散扩散 Diffusionn2、滤过和重吸收滤过和重吸收 Filtration and Reabsorptionn3、吞饮吞饮 Pinocytosis1.扩散扩散Diffusion是血液和组织液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血液和组织液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浓度差.通透性.交换面积扩散速率 =扩散距离2.吞饮吞饮pinocytosis .大分子液体物质,如血浆蛋白等,也可经 这种方式通过管壁进行交换3.滤过和重吸收滤过和重吸收 液体及小分子物质由毛细血管内向组织液移动液体及小分子物质由毛细血管内向组织液移动——滤过滤过液体及小分子物质的反方向移动液体及小分子物质的反方向移动——重吸收重吸收 组织液组织液 滤过滤过 重吸收重吸收血浆血浆六.组织液的生成Formation of Interstitial Fluid 组织液的特点:1、绝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抽不出)2、极小部分呈液态,可自由流动。
体液占体重的60%,约1/3是细胞外液,组织液占细胞外液的3/4组织液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n来源: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n结构基础: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n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差)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静水压) )说明说明::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约有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约有0.50.5~~2 2%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以滤过%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以滤过方式进入组织间隙其中约方式进入组织间隙其中约90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1010%进入毛细淋巴管%进入毛细淋巴管(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正常:生成与重吸收保持动态平衡,故血量与组织液量维持相对稳定正常:生成与重吸收保持动态平衡,故血量与组织液量维持相对稳定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4.淋巴回流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 →水肿病理情况血管壁的通透性↑部分血浆蛋白滤过入组织液↑组织液胶渗压↑→水肿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水肿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组织液↑ →水肿七、淋巴液的生成 Formation of Lymph n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n全身的淋巴液经淋巴管收集,最后由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导入静脉。
全身淋巴管和淋巴结示意图全身淋巴管和淋巴结示意图(一)淋巴液的生成 Formation of Lymph n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淋巴液n正常成人安静时:120ml/hr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100ml通过胸导管,20ml通过右淋巴导管)n每天生成2~4L淋巴液(二二)淋巴液的回流淋巴液的回流 Return of Lymphn淋巴管壁平滑肌+瓣膜 = 淋巴管“泵” 能推动淋巴流动(三三)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Lymphatic Return1 1、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2 2、回收组织液中蛋白质,维持血浆胶渗压、回收组织液中蛋白质,维持血浆胶渗压.75-.75-200200g/dg/d3 3、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肠道脂肪肠道脂肪8080~~9090%是经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是经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4 4、、防御和免疫功能防御和免疫功能1.何谓微循环?试述微循环三条通路及生理意义何谓微循环?试述微循环三条通路及生理意义。
2.简述组织液生成的动力简述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复习题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