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1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69MB
约50页
文档ID:580298657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1_第1页
1/50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电图诊断1 概念v正常人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并按正常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v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搏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arrhythmias) 产生原因v一.激动起源异常:v1.窦房结起搏点本身激动的程序与规律异常;v2.心脏激动全部或部分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部位,称为异位节律; 激动起源异常:v1.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v2.异位心律: a.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b.主动性: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 产生原因v二.激动的传导异常:v1.传导阻滞,包括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最常见);v2.激动传导通过房室之间的附加异常旁路,使心肌某一部分提前激动,属传导途径异常 激动传导异常:v1.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各个部位)v2.病理性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I型和II型、三度)、室内阻滞(左右束支等)、意外传导(超常传导、裂隙现象、魏登斯基现象)。

v3.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产生原因v三.激动起源异常和激动传导异常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引起复杂的心律失常表现 激动起源异常v1.自律性异常:起搏与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其动作电位4相跨膜电位常不稳定,发生缓慢舒张期自动除极,后者达到阈电位后便引起新的动作电位,即产生冲动不同部位的自律细胞自发除极的能力不同,窦房结自律性最高,产生冲动的能力最强,房室结次之,其他部位较低在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影响下,上述各部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如发生改变,冲动的频率也节律也随之发生变化,即可形成心律失常,可以是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异常v2.触发活动:本质上是“自律性异常”,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后除极后除极是指当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及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阻滞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若后除极的振幅增大达到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触发活动与自律性不完全相同,但也可导致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v窦性心律: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v心电图特点: 1.窦性P波规律出现; 2.P波的频率:60-100次/分; 3.P-P间距互差不超过0.12s; 4.PR间期>0.12s。

正常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速v诊断要点: 1.窦性P波; 2.P波频率:成人>100次/分; 3.PR间期>0.12s; 4.有时可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v诊断要点: 1.窦性P波; 2.P波频率<60次/分,<45次/分为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 3.PR间期0.12s-0.20s; 4.常伴有心律不齐或出现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v诊断要点: 1.窦性P波; 2.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 3.PR间期>0.12s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v概念:也称窦性静止,是指窦房结不能发放冲动导致一段时间内不产生冲动,心房无除极和心室无搏动v心电图表现:1.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P波脱落,形成长P-P间距;2.长P-P间距与正常的P-P间距无倍数关系;3.长间歇后常出现交界性或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 二、期前收缩v概念: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过早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室性、交界性,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房性次之,交界性比较少见 v联律间期:异位搏动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v代偿间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的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v二联心律:每一个正常心搏之后出现一个异位期前收缩以两个心搏为一组,连续出现三组(三组以上)称为二联心律v三联心律:每两个正常心搏之后出现一个异位期前收缩以三个心搏为一组,连续出现三组(三组以上)称为三联心律 房性期前收缩v概念:心房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生的激动v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有时可与T波融合; 2.P’R间期>0.12s; 3.大多数为不完全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v4.提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波之后的QRS波可以表现出三种形式: a.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之后无QRS波跟随,称为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 b.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之后跟随一个正常的QRS波; c.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之后跟随一个宽大畸形的QRS波(P’R间期大于或等于0.12s),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少数呈左束支阻滞图形,称为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房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v概念:心室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生的激动v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T波,其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 2.QRS波时限通常大于0.12s,T波方向多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3.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室性期前收缩 交界性期前收缩v概念: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提前发生的激动激动除前向传导激动心室外,也可逆向传导激动心房,产生逆行P’波v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的QRS波,形态与正常窦性QRS波基本相同(也可有差异性传导); 2.激动前向传导激动心室QRS波之前之后可以无P波 v3.激动逆向传导激动心房,产生逆行P’波P’波在II.III.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有三种表现:a.逆行P’波出现于QRS波之前,P’R间期多小于0.12s;b.QRS波前后均未见P’波;c.逆行P’波出现于QRS波之后 ,RP’间期多小于0.20sv4.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交界性期前收缩 三、异位心动过速v概念: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

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可以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v理应分为房性与交界性心动过速,但常因P’波不易辨别,将两者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v心电图表现:1.窄QRS波,频率15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2.RP’间期>70ms,且RP’0.12s;3.如能发现P波,并且P波频率慢于QRS频率,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则可明确诊断;4.偶尔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也支持室速的诊断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v发作时可见一系列增宽变形的QRS波群,以每3-10个心搏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每次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十秒而自行终止,但极易复发或转为心室颤动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心源性晕厥或称为阿-斯综合征 四、扑动与颤动v扑动、颤动可出现于心房或心室 主要的电生理基础为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不应期缩短,同时伴有一定的传导障碍,形成环形激动及多发微折返 心房扑动v是一种心房肌连续不断快速除极和复极的快速规律的房性心律失常。

v心电图表现:1.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F波多在II.III.avF导联清晰可见; 2.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多为250-350次/分,大多不能全部下传,以固定房室比例(如2:1或4:1)下传; 3.QRS波时限一般不增宽 心房颤动v心电图特点:1.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通常以V1导联最明显; 2.房颤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3.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一般不增宽; 4.心室律较快时,易出现增宽变形的QRS波,可能为房颤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期前收缩鉴别 心室扑动v目前多数人认为心室扑动是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的结果v一般具有两个条件:1.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异常;2.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 v心电图表现: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心脏失去排血功能v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导致死亡 心室颤动v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由于心脏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以致完全失去排血功能。

室扑和室颤都是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v心电图上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 THANK YOU~THANK YOU~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