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授李 峰内容提要§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成因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成因§三、教师的心理状况给学生带来的影三、教师的心理状况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响§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调适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调适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中国学者指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相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7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成因§ 据统计,至少有6%-8%的美国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4]。
在我国,教师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辽宁省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结果(一)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1.生理-心理症状§(1)抑郁§(2)焦虑§(3 )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4)社会适应不良§2.人际关系问题§3.职业行为问题§4.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 悲伤和自尊心降低§5.不良的个性特征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自尊需要过强、心胸狭窄、意志脆弱、过于争强好胜、个人主义、自我封闭、过于敏感等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是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实原因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这样一些事实:§(1 )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
§(2)教育系统的不断变革直接给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增加了教师适应的困难 §(3)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感产生了怀疑和不认同或价值感混乱§ (4)社会支持系统乏力 §2.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 §也许半数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结论难以置信,但至少说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样一个事实§(1)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经历过程 §无生涯性§高独立性§工作对象的高度差异性 §高示范性 §(2)教师职业角色特点§职业角色是一定个体为满足一定社会的职业要求而作出的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职业角色复杂多样,诸多严格的角色功能极易造成教师的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威胁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具体体现在:§1)教师职业角色的理想性、严格性与现实中教师的自然人和社会人角色产生冲突 §2)教师职业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师在认同和履行职业角色时充满困惑和冲突 §3)教师职业角色的弥散性和无涯性使得教师成就动机满足延迟或不足,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
力竭§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生的身心耗竭状态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包括:职业因素,如外在的期望太高、角色冲突、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职业的低创造性等;工作环境因素,如教学情境、组织气氛等;个人因素,如人格特征、社会能力的知觉等;社会因素,如社会的巨变、群体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教教师师的的职职业业倦倦怠怠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情绪耗竭情绪耗竭§ 性格解体性格解体§ 降低成就感降低成就感§(3)教师职业压力事件§教学要求高 §工作负荷重 §专业发展压力大 §心理安全感不足 §人际关系敏感脆弱 教教师师的的职职业业压压力力反反 应应生理反应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心理反应来源来源工作中相互作用的特征(与学生、与工作中相互作用的特征(与学生、与同事的关系);时间要求与工作数量;同事的关系);时间要求与工作数量;物质上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不理想;有物质上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不理想;有关社会地位问题;职业声望与薪水等。
关社会地位问题;职业声望与薪水等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角色模糊人际应激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家庭与工作技术应激工作压力环境压力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社会压力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个性的发展A类型行为模式高血压人格抑郁型人格敏感型人格酒精型人格人格因素与压力缺乏相互独立缺乏交流沟通缺乏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师的压力来源教师的压力来源§由体制和课程改变引起的问题由体制和课程改变引起的问题§由角色冲突与角色混淆所出现的问题由角色冲突与角色混淆所出现的问题§由儿童行为与态度产生的压力由儿童行为与态度产生的压力§不良的工作条件带来的压力不良的工作条件带来的压力§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压力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压力§中级管理者的压力中级管理者的压力§……压力反应压力反应§ 生理反应生理反应§ 心理反应心理反应Ø1. 情绪反应情绪反应焦虑焦虑 恐惧恐惧 愤怒愤怒 冷漠冷漠Ø2. 压力的行为反应压力的行为反应逃避逃避 退化退化 攻击攻击 无助无助 药物滥用药物滥用Ø3. 压力的认知反应压力的认知反应¡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 ¡自我评估能力降低自我评估能力降低 §3.3.个人因素是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个人因素是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催化剂的催化剂§(1 )人格因素。
§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 )个人生活的变化§ “中年危机时期”,个体需要对自己、家庭及职业生活作出再评价,这些很可能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自尊、婚姻关系以及对工作的忠诚和投入三、教师的心理状况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调适 §(一)社会体制层面§该层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二)社区层面§该层面主要从社会支持系统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的措施强调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如降低学生和教师数的比率,缩短工作时间,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压力源及其他问题的敏感性,提高群体支持,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提供更多职前和职中训练等。
§(四)个人层面§1、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2、保持乐观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法国心理学家建议法国人每天要笑30分钟,因为笑可以治病甚至治绝症科学研究也表明,笑一分钟,人全身会放松47分钟§因此,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疲劳,或在教学中碰到诸多问题以及上司或同事的误解等等,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正确的态度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对待,以真诚对待,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3、具备奉献意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而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奉献教师一旦具有这种境界,就会无论何时何处都能享受因奉献而产生的幸福感。
§你会为学生学会一种写作方法而高兴,会为学生解出一道难题而兴奋,会为一位差生的成功转化而欢呼,会为一位优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骄傲……§总之,你会为孩子在你的教育下无数点滴的进步而陶醉,这样你的心理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4、树立进取精神§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因此教师要树立进取精神,注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学习、函授、培训等,增长自己的才干,拓展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的修养,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用以抵制不良道德的侵入,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 5、合理宣泄情感§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较高,还可能造成身心疾病,因此,千万不要把气闷在心里。
§合理宣泄情感方式很多,如在适当的环境放声大哭,向亲友及时倾诉,打广播电台的心理热线,写日记倾吐,或者参加打球、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都可使紧张的情绪趋向缓和6、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往往是一个人的机灵点所在,是特长形成的基石教师拥有兴趣爱好,不但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而且可使教师获得心理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它还可以陶冶教师的思想情操,消除教师的疲劳,解除教师的苦闷,因此,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假期及茶余饭后走出家门、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培养几项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7、坚持助人为乐§乐于助人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真诚的友谊,当遇到困难自身无力解决时,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渴望身边的人能指点迷津§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尊重同事,尊敬师长,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记得现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你尊重别人,便是尊重自己,便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帮助别人,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善待身边人和事,能够促进我们心理健康,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8、学会换位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件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你或许就会觉得它也许并不坏,这也是排解烦恼、忧愁的一剂良方§如:丢了东西的人说:“失财消灾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受恶人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凡事也就不必钻牛角尖了,由此减轻了生活的压力而尽管有些自我安慰理由不是很可取,但也无妨大碍9、做到宽容待人§宽容待人,忍让当先忍让有“三分”,健康得“七分”吃点亏显风格,不生气就是福§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同龄人”,放下架子,理解学生的难处,宽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容忍学生的“无礼”,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还应敢于自嘲、敢于解剖自己,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对待其他事情上也一样,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用斤斤计较,用尊重与宽容去赢得快乐、赢得健康 能用一颗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会给以幸福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