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5 5课课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缘、徘缘、徘 、徊、徊左右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壁、鉴、渠壁、鉴、渠 字词积累字词积累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 [宋宋] ] 苏轼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宋宋]苏轼苏轼横横看看\成成岭岭\侧侧\成成峰峰,,远近远近\高低高低\各各\不同不识不识\庐山庐山\真真面目,面目,只只缘缘\身在身在\此山中此山中 号号东坡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之一,与父亲苏洵苏洵,弟弟,弟弟苏辙苏辙被被合成合成“三苏三苏”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只要把作品写在作品的途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就可以传播开来相关知识相关知识三叠泉三叠泉石门涧石门涧仙人洞仙人洞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 [宋宋] ] 苏轼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横看成岭成岭侧侧成峰,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岭,,庐山像山岭,从侧面看从侧面看,,庐山像山峰庐山像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课文解读课文解读不不识识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只只缘身缘身在此山中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置身因为置身在此山在此山之中 1、为什么诗人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呢?2、你从诗句“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会到了什么?3、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真实的山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望、真实的山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望、近看、高俯、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近看、高俯、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行 如如果果你你只只看看了了庐庐山山的的一一角角、、一一面面、、一一个个方方向向,,那那你你就就不不能能认认识识庐庐山山的的整整体体形形象象认认识识庐庐山山是是这这样样,,那那么么认认识识一一个个事事物物、、一一个个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启示:启示:要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生中生中共撰写了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他的诗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含蓄,具有哲理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观观 书书 有有 感感 [ [宋宋] ] 朱朱 熹熹半亩半亩/ /方塘方塘/ /一鉴开,一鉴开,天光天光/ /云影云影/ /共徘徊问渠问渠/ /哪得哪得/ /清如许?清如许?为有为有/ /源头源头/ /活水来 ((1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 (2 2)、借助工具书或查字典)、借助工具书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说说诗 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说说诗 句的意思句的意思, ,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辞手法? ? ( (3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 样的景象?样的景象?半亩方塘一半亩方塘一 开,开,天光云影共天光云影共 。
鉴鉴徘徊徘徊鉴鉴:镜子:镜子 开开:打开:打开 徘徊徘徊:这里是来回移:这里是来回移动的意思动的意思半亩大的池塘像明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回闪动的天光云影水平如镜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碧波荡漾清澈明净清澈明净源源不断源源不断云影浮动云影浮动问问 哪得清哪得清 ?? 有源头活水来有源头活水来渠渠:指方塘:指方塘 哪得哪得:怎:怎么会么会 如许如许:如此这般:如此这般 像这样像这样 为为:因为:因为渠渠如许如许为为要问这池塘怎么这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不断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从源头流来啊! 观观 书书 有有 感感 [ [宋宋] ] 朱朱 熹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有源头活水来观观 书书 有有 感感 [ [宋宋] ] 朱朱 熹熹半亩半亩/ /方塘方塘/ /一鉴开,一鉴开,天光天光/ /云影云影/ /共徘徊。
共徘徊问渠问渠/ /哪得哪得/ /清如许?清如许?为有为有/ /源头源头/ /活水来镜子镜子来回闪动来回闪动方方塘塘这样清澈这样清澈 诗的题目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观书有感》》,可是,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你们同意吗? 他的诗能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具有哲理 观观 书书 有有 感感 [ [宋宋] ] 朱朱 熹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比喻书本半亩方塘:比喻书本池塘里的池塘里的“水水”:比: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问、思想源头活水:比喻读书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得来的新知识比比喻喻读读书书的的感感受受 诗人用方塘来比喻诗人用方塘来比喻 ,,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影正如 。
天光云影天光云影”好比好比 人的心智人的心智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知识、智慧、学问知识、智慧、学问 “源头源头” 比喻比喻 ,,“活水活水”比喻比喻 源源不断的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活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能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使自己变得聪明新的知识新的知识书本书本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就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会僵化,只有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地得到充实更新 蕴含道理蕴含道理 观观 书书 有有 感感 [宋宋] 朱朱 熹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这正是这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这正是这正是 (( ),(),( )。
选择:u有花堪折直须折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莫待无花空折枝u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远近高低各不同u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只缘身在此山中u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春色满园关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叶绍翁) )当局者迷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旁观者清 (新唐书新唐书) ) 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孟子》》) ) 近朱者赤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近墨者黑 (傅玄傅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