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课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0036687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9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二讲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专用四川专用第十二讲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实词与虚词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四川中考考情追踪及趋势分析:近几年中考,对实词的考查以解释为主,也有少数地区采用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对虚词的考查,全是选择题题型。在四川中考语文试卷中,这一讲的内容是多年不变的考查重点,题型和分值都比较稳定,各省市出题分值一般均

2、在6至8分之间。对实词的考查预计重点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几个知识点上。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之、而、为、以、其、于、也”等虚词上。一、(2016广安)文言文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3、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释】荀罃(yng):春秋时晋国大将。逼

4、阳:姓,古夷族一支。遽:迅速。【思路点拨】1.考查的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是文言实词。“间”是“参与”的意思,属于一词多义现象;“靡”是“倒下”的意思,“拔”是“攻下”的意思,“备”是“准备”的意思,都是动词。平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知识的梳理、归纳。2.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语境不同,其含义也随之变化。A项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第二个“之”是代词,代齐军,翻译为:它;B项第一个“遽”是“迅速”的意思,第二个通“讵”,岂;C项两个“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D项第一个“故”翻译为:原因,第二个翻译为:所以。【答案】1.(1)参与(2)倒下(3)攻下(4)准备2.C二、(2016泸

5、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思路点拨】1.考查的是文言实词。C项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无“喜欢”的意思,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平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知识的归纳、

6、记忆。2.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语境不同,其含义也随之变化。A.代词,代五柳先生/助词,加重命令语气,一定;B.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答案】1.C2.C2017年四川中考文言实词解释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为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将是考查的主要内容。预计四川各市州在考查实词理解时,多数地区会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少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估计分值在4分左右。在考查虚词理解时,多数地区会采用选择题题型,少数地区会采用解释填空的题型,估计分值在2分左右。(内容与题型)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次

7、之。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虚词考查一般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之、其、而、以、于。正确解释文言词语的前提是弄清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一、实词的用法:1古今异义词(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2)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应用的范围比

8、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

9、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

10、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两例:(1)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灭亡。 国恒亡。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11、2)安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

12、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转化为动词“打洞”。(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作动词用,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5)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

13、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6)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7)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8)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14、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用法。又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9)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又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

15、”“认为这事奇怪”。4通假字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二、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2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3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4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三、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1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和常用文言虚词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2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

16、具体的语境。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可组词为“会合”“聚会”。3推断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推测其意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如:上使外将兵。根据句意,“将”是动词,只能解释为“带领”“率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或”是“有的人”的意思。根据文中“谓”和“曰”可判断出来。陈涉世家中“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就是此意。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做,担任”的意思;B.因为/用;C.表转折,但是/表并列;D.虽然/即使。AA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多义词的理解辨析能力。A.又/几近;B.都是“曾经”的意思;C.在/语气助词,吗;D.用/来。B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驱驰:比喻奔走效力B夙夜:朝夕,日夜C斟酌:反复思考,对比再三D雅言:正言,正确的言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斟酌:考虑事情是否恰当。CB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