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904845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回穿越,四度寻“望九年级下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穿越”情境的设置,理解怀古诗词的内容即古人如何怀古人、忆古事; 2、以“望字为线索,理解作者从“眺望”之景联系到“回望历史的心绪思路; 3、结合词中用典手法的运用,并补充作者相关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感悟作者“渴望”报国的热血与最终对朝廷“失望的悲愤与讽刺之意。 【教学重难点】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把握用典手法的妙处。 一、 激趣导入:怀古吟始 导入:翻开语文书,我们进入的每一篇古文,古诗词,都是一次奇妙的穿越,与历史的对话,与古代文学的交

2、流与共舞.我们所学的有哪些怀古诗呢? 【预设】咸阳城东楼、登幽州台歌、过长沙贾谊宅、赤壁等现在,让我们开启穿越时空的门,去理解这短短 56字的内容,领会它所诉说的情志。 二、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提出字音疑问 2、教师解惑,标注易错字词 3、倾听范读,感受节奏音韵 4、学生齐读,初步感知词意 三、理解词意,领悟情志:开启穿越之旅 (一)一度穿越今人品辛词 1、请根据题目,填写以下信息,获取穿越钥匙: 穿越目标朝代(时间) 穿越目标地点(空间) 穿越所遇之人(人物) 穿越所见之事(事件)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解题 2、你已到达目的地,词人此时正在.请找出本词的题眼?【明

3、确】“望”字。接下来的品读,我们将以“望字为线索,串起整首词的理解。 【任务一】遥望山河,找寻“神州”朗读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提出疑问:许多怀古诗先写“临古地之景,以景发语,如“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东楼)”;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怀古),即先望后感。而辛弃疾开篇却直接发问:何处望神州?后一句才展开登高所见之景:满眼风光北固楼。为何如此?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由小组合作探究解答: 1、作者先“问”后“望,问了什么?又望见了什么? 2、他的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 3、尝试揣摩此处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此处问句发问形式的妙处,结合问

4、句理解作者情感。 【明确】 1、问的是:何处望神州?即哪里才看得到中原地区?望的是:满眼风光北固楼:满眼到处都是北固楼的风景。 2、解释“神州”之意,指北方中原地区。北固楼,是位于如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山上。并出示地图加以解释。由此得知:北方中原地区北固楼。因此可知作者自相矛盾了。他的问题没有答案。可以说是答非所问,或者是有问无答。 3、【补充背景】辛弃疾为山东北方人,而淮河以北的北方区域已被金兵占领。故乡已成他乡,是他已回不去的地方。因而此处的问句实际上是一种反问、一种感叹。是故乡不再,失地被侵的悲痛、痛心与叹惋,更饱含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与怀念。 【任务二】俯望长江,流水滚滚朗读次句:千古兴亡多少

5、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从这一句,我们可以得知,此时作者的心绪由故国之思转移到眼前长江风光。学生头脑风暴,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借长江流水怀古咏史,是否似曾相识?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悠悠? 【明确】 1、让学生说出与借流水抒发感怀的诗句,谈其共同点,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许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如娇赤壁怀古苏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三国演义罗贯中 师:悠悠和滚滚流对应,写出了一种历史沧桑感。一句设问,一句陈述,一句思考,一句景色。 教师:作者触景生情,那一

6、片的唏嘘感慨啊,化作滚滚长江东逝水。 共同点:借流水来抒发历史沧桑之感往事如流水般不可逆转,朝代更迭,胜负输赢,一切如流水般逝去,一切已物是人非,抒发兴衰更替之感叹。 (若时间不足,此处略讲,直接屏显相关诗句,朗读感悟,谈作用即可。) 2、“悠悠”之意,怀古诗也常见,如:念天地之悠悠;白云千载空悠悠等。有指河流奔流不息,代指时间悠久永恒,也喻时世变迁,历史沧桑,以示作者思绪绵长悠远。 (若时间不足,此处略讲,直接屏显相关诗句,朗读感悟,谈作用即可。) (二)再度穿越古人怀古事 作者登上北固亭,思绪万千。大家进一步思考,北固亭这一地点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下临长江的地理位置,还有别的原因成为作者所登

7、之地吗?引出主题【怀古】,因而进入第二次穿越。 【任务三】回望历史,聚焦仲谋 1、请朗读词的下片,填写二度穿越的信息,打开穿越之门: 穿越目标朝代(时间) 穿越目标地点(空间) 穿越所遇之人(人物) 穿越所见之事(事件) 2、穿越回去第一个遇见的人是谁?为什么? 【明确】孙权。此处需联系学生所学知识,孙权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统领者,统辖东南江东地区(京口,吴国领地) 3、这是一个怎样的孙权?从词中找寻信息并概括。 【明确】“年少年轻气盛 “万兜鍪”英勇善战,胸怀大志,运筹帷幄“坐断年少有为,从容大度,有魄力、有胆识“战未休”征战不休,从未气馁,不曾低头屈服(补充史实:孙权 19岁即继承父兄基业,统

8、领一方。三国鼎立时期,与曹刘对峙。) 此处指导朗读,读出什么情感? 【明确】作者对孙权年少有为,立下功绩的热烈歌颂与赞美。需读出气势与坚定。 4、接着遇到了谁?为何是他/他们? 【明确】“曹刘,即曹操与刘备。 【资料助读】 (1)孙权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统领者,统辖东南江东地区(京口,吴国领地) (2)孙权 19岁即继承父兄基业,统领一方。三国鼎立时期,与曹刘对峙。 (3)关于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 曹操:一代枭雄,统一北方中原地区,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声威不可一世。刘备:以皇叔之名享誉天下,深得人心,占据川

9、中要害之地,又有卧龙诸葛亮的辅佐,势力亦不可小觑。 5、我们听到了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你可知语出何处?【明确】让学生尝试发言,试探积累量。(补充史料:据三国志 吴书 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行五六里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杖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小组合作探究,引用曹操这句话,有何深意? “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行五六里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杖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

10、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三国志 吴书 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翻译: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乘轻舟从灞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曹操见孙军整肃威武,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有一次曹操与孙权对垒,看到孙权将士威风凛凛,很有军威,孙权也是仪表堂堂,便很感慨地说:生儿子要生个孙权这样的啊!(生子当如孙仲谋),相比之下,刘表刘景升的儿子都是猪狗一般。仲谋是孙权的字,古人“字以表德”,所以称字表达仰慕和敬意。 师:有人曾说:最高的赞誉不是来

11、自上级或下属,而是来自与你相当的敌人。此处表面上写的是曹操对孙权气概的高度评价,对刘表这样的懦夫之轻视责骂。实际是作者借操之语,亦在怒骂和刘表之流同样主降的南宋朝廷,不思北伐,只图苟安。寄予了深切的愤慨。 (六)三度穿越反观悟情志 【任务四】渴望统一,壮心不已 1、品悟了词的内容,再从三国回到南宋,从南宋回到如今。你能否理解,南宋辛弃疾为何要引三国之古事,来盛赞孙权?能否从二人身上找到什么异同点?赞美孙权是因为孙权的一生和辛弃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权获得很多功绩,辛弃疾一生不顺。 【方式】小组再次合作讨论,表格出示一定补充资料,尝试归纳总结对比项及特征。 【明确】补充一定信息,完善各自的答案:

12、 (1)外貌:二人皆有奇貌,是一世之奇才 (2)青春:二人皆年少有为,有少年英雄之美名(补充辛“赤手捉叛贼的故事)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士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选自洪迈稼轩记 (3)结局:孙权完成家国基业,统领一方,得志昂扬;而辛弃疾. 师:赞美孙权是因为孙权的一生和辛弃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权获得很多功绩,辛弃疾一生不顺。 【补充】播放关于辛的一生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此人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他有才有

13、志却不被重用的困境,即便遇挫仍矢志不渝,一生都在渴望家国统一的这样一位铁血英雄。 【补充辛“赤手捉叛贼”的故事】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士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稼轩记 【翻译】齐地的贼寇张安国降金叛国,辛弃疾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就如同抓住一只狡兔一般。(之后),命令部下束住马嘴,口中含箭,取道关西越过淮水(或:崎岖曲折向西直奔淮西),一天一夜没有吃一颗米,他的雄壮声势和英雄气概,(使)那

14、些怯懦的人也因此振奋。圣明的天子召见他之后,再三赞叹,因此被皇帝深深欣赏,受到重用,进入朝廷登上九卿的位置,曾到两道担任提刑使和按察使,四次率军开府。不久,赖文政发动叛乱,势力从潭州逼近江西,两地为之震惊,(但)辛弃疾在谈笑之间就把叛军扫荡一空。 【写作背景】作者在公元 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当时作者已 65岁。 2、总结归纳:回到如今的课堂,你通过上述的学习,能否感悟到辛弃疾整首词要传递出来的哪些情感? 【明确】对孙权之赞美;对南宋朝廷及主降派之讽刺;对北方被虏之仇恨;对失地不复,家国破碎之悲痛;对历史更替兴衰之感叹;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竟之伤感怅惘.谈谈自己的感受:呼应本课主题三回穿越触其雄心壮志,四度寻望怎奈热血难凉! (四)拓展延伸:再登此亭,再悟稼轩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