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科版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7297897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3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科版认识浮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教科版认识浮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教科版认识浮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教科版认识浮力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教科版认识浮力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教科版认识浮力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科版认识浮力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题认识浮力教材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下册第十章第二节设计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际教学中应在物理教学上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发现与探索的学习观念、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浮力是一节比较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教材分析认识浮力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浮力的初步知识,浮力的定义,产生浮力的原因及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浮力作为初中物理的重难点

2、知识,而本节既是前面所学习的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受力分析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将为第三节的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第四节的沉与浮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 浮力的定义及方向;2、理解 浮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沉浮条件;3、掌握 求浮力的两种方法称量法和压力差法。4、了解 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学会类比和比较这两种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2、通过浮力的知识拓展,让学生经历STS的教育过程

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存在以下的错误认知:未能理解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未能理解浮力的方向,理解、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不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提高认知水平。重点难点重点:浮力的定义和方向,求浮力的两种方法称。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法学法采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击破学生的前概念,突破重难点;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复习前面所学习的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的知识,并预习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准备准备好所需实验教具和多媒体课

4、件。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PPT 课件、容器、乒乓球、铁球、重物、弹簧测力计、红色细线、说明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装置、手帕、水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新课引入(4 min) 1、 让学生讲关于“死海”和“曹冲称象” 的故事。2、 启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人没有沉入死海?为什么可以这样称大象的重量?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以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提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新课教学一、感受浮力(2 min)对比

5、实验:【 演示实验】 :把乒乓球用手压入手中然后放手,乒乓球上浮。【演示实验 】 :把铁球放入水中后放手,铁球下沉。提问:乒乓球上浮是因为受到了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了呢?引入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即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浮力。对前概念采取“先破后立”的策略。体会比较的研究方法。二、浮力的定义1、提出问题(1 min)问题一: 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重物,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小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问题二: 除用手向上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弹簧称的示数减小呢?启发学生思考两种减小弹簧测力计示数,体会类比这种科学研究方法。3、 分组实验(6 min)根据班级的人数分成合理的组数,组织学生

6、进行分组实验。每组学生都有以下的实验用具:弹簧测力计、重物、装水容器。实验步骤如下:、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 、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观察弹簧称示数减小,记下弹簧称示数,并让学生算出这个向上托的力的大小。、最后再把挂在弹簧称下的重物慢慢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也减小了,也记下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F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操作简单, 亲身体会得出浮力的概念,对“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浮力”的前概念达到“先破后立”的效果,提升理解能力。三、浮力的方向(4 min)【演示实验 】 :将软线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上,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往容器中灌水,往不同方向倾斜容器,观察线的方向。得出结论

7、: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通过老师演示可以形象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对“浮力的方向理解不清”的前概念达到“先破后立”的效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四、浮力产生的原因1、提出问题(1 min)问题:通过生活当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液体会对物体施加浮力吗?引导:液体内部有压强,压强在物体表面会产生压力。通过问题和提示来启发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为演示实验奠定理论基础。2、科学研究(6 min)自制实验教具,将两个塑料小瓶粘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对称的塑料小瓶,两端用气球薄膜封

8、住,分别接在U型管的两端。【演示实验 】 :、将塑料小瓶压入水面,观察U型管内水注的高度差?、将塑料小瓶水平放置,观察U型管内水注的高度差?、 再进行水平的转动, 观察 U型管内水注的高度差?、将实验装置放在竖直面内,观察U型管内水注的高度差?通过自制实验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在U 形管上 分 别 显 示 出 倾 斜 压入、水平压入、水平转动、竖直压入的高度差更加形象直观的反应浮力产生的原因。3、现象记录(2 min)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压强规律,并填写相应的表格。倾斜压入水平压入水平转动竖直压入高度差压强差利用实验表格的方法及 时 帮 助 学 生 掌 握 重点,并且采用表格对比的方

9、式,帮助学生整理所得的实验现象。4、 分析交流(3 min)【分析 】 :如左图水平方向的表面:F左 F右上下表面:F下F上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得出:F浮F下-F上结合所学习的液体压强和压力的知识,以及实验探究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五、物体的沉浮(4 min)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一下内容:、郑和下西洋船为什么能够一直浮在水面上。、蛟龙号深海潜水艇为什么可以下沉至深海,又能够浮在水面上,也能够悬浮在海中?讨论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 F 浮 G,漂浮。 F 浮 G,悬浮。

10、 F 浮 G,下沉。通过让学生讨论物体的沉浮,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提升分析概括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知识拓展(2 min)、解释潜水艇的上浮、下沉的原理。、通过热气球、飞机等例子激发学生思考气体是否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施加浮力的作用。、有关于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史,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阅资料。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知识。巩固反馈(4 min)1、利用PPT 在大屏幕上列举物体受浮力的例子,通过称量法和压力差法来求解浮力的大小。2、解释生活中的当中的浮力现象。3、布置书本和练习册的相应试题,课下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

11、来检验学生活学活用的情况。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为下节阿基米德原理作铺垫。课堂小结(1 min)1、请同学谈谈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2、利用多媒体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板书设计10.2 认识浮力一、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称量法测浮力:F浮=G F示二、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三、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压力差法: F浮 =F上 F 下四、物体的沉浮条件: F 浮 G,漂浮; F 浮 G ,悬浮; F浮 G,下沉。这样的板书设计比较简洁美观而且条理清晰。一次黑板能够

12、容纳这些内容,所以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能够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从而对本课程有比较深刻认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得到物理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3、自制实验教具充分体现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自制教具的原则。4、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类比、比较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先破后立”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击破了前概念,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