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哲学与生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7297687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考哲学与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会考哲学与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会考哲学与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会考哲学与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会考哲学与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考哲学与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考哲学与生活(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会考复习会考复习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的重点理论(最重要主干知识)的重点理论(最重要主干知识)(1 1)一个观点(一条路线):)一个观点(一条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2 2)两种意识:)两种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及及唯物辩证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 (3 3)三条标准)三条标准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对物质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决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承认联系、是否承认联系、发展和矛盾,根本标准是是否承认矛盾。承认联发展和矛盾,根本标准是是否承认矛盾。承认联系、发展和矛盾是辩证法,反之是形而上学。系、发展和矛盾是辩证法,反之是形而上学。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根本标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根本标准:自觉遵循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三大作

3、用:三大作用:意识的指导作用意识的指导作用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的社会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 4)四种方法:)四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是正确认识世这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要求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要求)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件为转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这是正确认识世界和这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 5)五大特点:)五大特点:规律的特点规律的特点意识

4、活动的特点意识活动的特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点及认识过程的特点真理的特点及认识过程的特点联系的特点联系的特点(6 6)六对关系:)六对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1 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与哲学的关系(1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就在我

5、们身边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 2)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述两点表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述两点表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 (一一) )世界观、哲学区别:世界观、哲学区别:1.1.含义含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2.特点特点: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形

6、成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觉形成的。3.3.存在存在: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有, , 哲学不是人人都有的哲学不是人人都有的. .( (二二) )联系联系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注意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注意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区别别世世界界观观是是人人们们整整个个世世界界以以及及人人与与世世界界关关系系的的总总的的看法和看法和根本根本观点。观点。方法论是人们方法论是人们认识认识世界和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世界的根本根本方

7、法。方法。 联联系系人人人人都有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决定定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观就有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1.区别区别: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同: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2.2.联系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派别】 (1 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什么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原本原先后先后决定决定唯物主唯物主义物物质是本原是本原 先有物先有物质后有意后有意识 物物质决定意决定意识唯心主唯心主义意意识是本原是本原 先有意先有意识后有物后有物质 意意识决定物决定物质 (2 ) 2 )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古代朴素朴素唯物唯物主主义认为金、木、金、木、水、火、土、水、火、土、气气等是世界等是世界的本原。的本原。 进步步性性:否否认神神创论,坚持持了了唯唯物物主主义的根本方向,本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上正确。局限性:局限性:只是猜只是猜测,没有,没有科学依据科学依据。把物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具体的物质形形态。 (2) (2)唯

9、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近代近代机械机械唯物唯物主主义认为原原子子是世是世界的本界的本原。原。 进步步性性:克克服服了了朴朴素素唯唯物物主主义的的直直观性性、猜猜测性,丰富和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展了唯物主义。局局限限性性:把把物物质归结为具具体体的的物物质形形态(原原子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唯心史观 (3) (3)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基本基本观点点认识论根源根源总体体评价价主主观唯心唯心主主义把人的把人的主主观精神精神当作世当作世界的本原界的本原把人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世界离不开不开感感觉夸大夸大为世世界的存在倚界的存在倚赖于人于人的感的

10、感觉局局限限性性:二二者者归根根到到底底,都都是是把把人人的的意意识当当作作世世界界的的本本原原,其其根根本本观点点是是错误的。的。可取可取处:就其:就其局部范局部范围而言,它而言,它对人人们认识的的发展展有一定借有一定借鉴意意义。 客客观唯心唯心主主义把把某某种种客客观精精神神当当作作世世界的本原界的本原把人把人们思思维中的中的概概念念夸大夸大为脱离了物脱离了物质的的神化了神化了的的绝对(1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

11、 2)只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注意注意: :并不是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并不是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1.(1.(了解了解) ) 产生的条件:产生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

12、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2.(理解理解)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3.(理解理解)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1)(1)含义: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2)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从物质的含义可以看出物质具有的属性:1)客观实

13、在性.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可知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表现。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14、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性。哲学上运动的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上运动的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

15、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或者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或者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根本属性是运动。1.运动、静止区别:运动、静止区别:含义不同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的含义,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

16、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不同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联系:运动和静止时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 1)规律

17、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3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1 1)从意识的从意识的起源起源看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8、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 2)从意识的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生理基础看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 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 现的。意识就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 上产生的反映。(3 3)从意识的从意识的内容内容看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 1)原理内容: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

19、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的反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注意: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2 2)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1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 2)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1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

20、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注意: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意识活动对生理过程又具有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注注意: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

2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1)哲学依据:)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2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要性重要性:这是我们做好各项事业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要求: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 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 面强调客观条

22、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 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 2实践的特点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的客观性决定的。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

23、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原理内容:(1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

24、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

25、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 1)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2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得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 3)真理是)真理是具体具体的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26、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4 4)真理是)真理是有条件有条件的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 1)认识具有)认识具有反复性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认识主体的限制: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27、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2)认识具有)认识具有无限性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3 3)认识具有)认识具有上升性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在不断发展中超越自身。( (了解了解) )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理解) )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

28、观性、多样性,坚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 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说明说明) )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理解) )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 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唯唯物物辩辩证证法法的的联联系系观观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联系的特征用联系的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点看问题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坚持整体与坚持整体与

29、部分的统一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化的方法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忌主观随意,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关系树立全局观念树立全局观念系统与要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素的关系重视局部的作用重视局部的作用系统的特征系统的特征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着眼于事物的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整体性,遵,遵循系统内

30、部的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有序性,用,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一一定定意意义义上上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1 1)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 2)联系的)联系的客观性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 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方法论要求: 联系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

31、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的可变性)(3 3)联系的)联系的多样性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方法论要求:这要求我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联系的条件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原理内容原理内容:(1 1)两者相互区别两者相互区别:含义不同.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3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2 2)两者相互联系两者相互联系: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1)我们树立全局观念

33、,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例题例题1.1.系统的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概念和基本特征(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2.2.掌握系统优化的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方法(1 1)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三个方面:)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三个方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

34、系统各要素都是按照一 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优化的趋向。 整体功能不是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2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1 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1)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2 2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

35、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 3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事物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倒退的、下降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倒退的、下降的运动变化不是发展。不是发展。原理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在前进中有曲折的,在曲折中向前进。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1)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

36、和悉心爱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4(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的事物。(2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在旧)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37、,并增添了为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 3)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走向灭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走向灭亡。(4 4)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求,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1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38、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2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漫长和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含含义特征

39、特征表表现量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和场所的所的变更更渐进的、不的、不显著的著的变化化统一、相持、平衡一、相持、平衡和静止和静止质变事物根本性事物根本性质的的变化化根本的、根本的、显著的著的变化化统一物的分解、平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衡和静止的破坏原理原理:(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1)我们做任何事情要

40、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注意点注意点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并不是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并不是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时,才会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有了质变并不一定就有发展。但有了质变并不一定就有发展。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41、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否认量变,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种是否认量变,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激变论)。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激变论)。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庸俗进化论)。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庸俗进化论)。注意:注意:(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

42、实质和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1 1)含义:)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3、。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的含义: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的含义:原理原理:(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注意注意:(:(1 1)不能说)不能说任何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2 2)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并不是矛盾越多越好。矛)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并不是矛盾越多越好。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

44、,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1 1)原理内容原理内容(含义):(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 2)表现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3 3)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4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指导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指导意义原理:原理:(1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

46、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1)我们想问题和办事情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从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辩证关系原理辩

47、证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原理内容原理内容:(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2)矛

48、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总的方法论要求总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关系关系主次矛盾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矛盾主次方面区

49、区别别存在前提存在前提 复杂事物中复杂事物中 同一矛盾中同一矛盾中地位作用地位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的发展进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性质性质 数量数量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有多个矛盾有多个同一矛盾中,矛盾主次方面都同一矛盾中,矛盾主次方面都只有一个只有一个 方法论方法论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既要全面,又要抓主流既要全面,又要抓主流 联联 系系都是矛盾的特殊性情形。都是矛盾的特殊性情形。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

50、要方面,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定的。两者共同构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原理依据。两者共同构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原理依据。 解解 题题 指指 导导在具体的题目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两者:在具体的题目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两者:分清主次矛盾侧重于从办事情的角度来讲;分清矛盾主分清主次矛盾侧重于从办事情的角度来讲;分清矛盾主次方面侧重于从把握事物的性质的角度来讲;次方面侧重于从把握事物的性质的角度来讲;在材料中,主要矛盾通常表述为在材料中,主要矛盾通常表述为“重点、中心、关键、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中心、重中之重突破口、中心、重中之重”等,而矛盾主要方面通常表述等,而矛盾主

51、要方面通常表述为为“主流、本质、实质、优势、九个指头主流、本质、实质、优势、九个指头”等。等。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与联系: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总结: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矛矛盾盾含义含义基本属性基本属性特征特征普遍性普遍性特殊性特殊性辨证关系辨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世界观世界观方法论方法论承认矛盾承认矛盾;一分为二一分为二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矛矛盾盾分分析析方方法法矛盾转化律矛盾转化律;对立统一律对立统

52、一律(1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含义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 自己发展自己。特点特点: 1)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2)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实质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2 2)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1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

53、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向导。 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3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的社会作用:(1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

54、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 2)社会意识又具有)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相对”独立性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注意注意:(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55、,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2)(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反作用。当上

56、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 1)内容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 2)特点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3 3)解决的方式解决的方式: 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57、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注意注意: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和政治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例题例题原理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

58、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1 1)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

59、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有者。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2 2)人生价值的评价:)人生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人的价值的内涵和评价:人的价值的内涵和评价: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60、,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 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1)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2)自觉自觉站在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 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价值标准,牢

61、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1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内涵内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意义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2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

62、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站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1 1)总的要求总的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 2)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1 1)根本途径根本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 2)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正确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3 3)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