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7295541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1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年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年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年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 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由(占 2/3 )和(占 1/3 )构成注意 :“体内”指与外界环境不能直接相通的内部环境;人体内环境仅仅指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细胞内的液体统称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官腔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2.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位于血管)、(位于淋巴管)和(位于细胞间隙),绘制它们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注意 :血浆与血液、血清的关系:血液 =血浆 +血细胞;血浆=血清 +纤维蛋白原全身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一般组织细胞如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胰腺细胞等都等生活在中;血细胞

2、主要生活在中;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中。2. 细胞外液中的成分血浆是由(占 90% ),其余包括(占 1% )、 (占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特别提醒 :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来源记忆它们所含有的成分:血浆成分的主要来源有:组织液成分的主要来源有:淋巴成分的主要来源有:注意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含量少于血浆。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 和RNA 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分泌的外分泌液如唾液、胃液、胰液、泪液、汗液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3.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1) 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注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和的含量有关; 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 源自其中的和。 人体血浆中渗透压约为 KPa。(2) 酸碱度: 细胞外液中 PH ,主要由缓冲物质如和等离子调节。 人体血浆中 pH接近。(3)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功能:它是的媒介。2. 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和的的状态。Eg:不同人的体温有差异,一个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体温也

4、有变化,但人体不管处于寒冷或炎热条件下体温都可以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维持在 g/ml。3.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的实现需要系统、系统、系统、系统等各系统的协调一致,这是通过调节实现的。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的调节;坎农提出: 内环境稳态是在和共同作用下, 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调节网络。4.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 它能提供细胞代谢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如和血氧含量保持在正常范围,才能为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提供充足的反应物;和维持在适宜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

5、活动的调节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神经系统的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组成是神经中枢的集中部位。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主要有神经纤维构成)2.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体:是神经元的细胞核所在部位组成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如右图所示)分类:(传入)神经元, 中间(联络)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注意 :突起的作用:大大增加了的表面积,使神经元在全身的分布范围增加。神经纤维:以神经元的突起(轴突或长的树突)为中轴,外包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中, 细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称为神经节,如图中 。灰质和白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细

6、胞体集中的部位较暗,称为灰质 ;神经成束聚集处较白亮,称为白质 。上图包含个神经元,区分传入和传出神经元的方法有:. 根据脊神经节判断:. 根据脊髓灰质的前角和后角判断:. 根据突触表示方法判断(突触的简易图):C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是(1) 反射是指在参与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可根据是否需要后天学习和大脑皮层参与,反射可分为反射和反射Eg:狗吃肉时分泌唾液、人吃第一次梅子时分泌唾液都属于反射。 如果每次喂狗时都摇铃提醒, 一段时间后

7、, 只摇铃狗也会分泌唾液属于反射; 望梅止渴属于反射(2) 反射弧 : 完成反射的结构,结合上面图示,指出反射弧由 (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和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五部分构成。注意: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依赖完整的反射弧才能进行。思考:电刺激传出神经,会引起相应的效应器产生反应,属于反射活动?()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1) 兴奋:指可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到 刺激 后, 从的过程。(2) 神经冲动: 兴奋以的形式在上进行传导, 这种电信号叫神经冲动。(3) 兴奋的产生:静息状态下, 主要表现为外流, 产生的膜电位, 称这时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受刺激时,刺激部位处膜上

8、Na+通道而瞬时开启,该部位表现为内流,产生膜电位,称该膜电位为动作电位,该部位产生兴奋,所以叫兴奋部位。(4) 兴奋的传导: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临近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而形成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而使未兴奋部位产生兴奋,而原来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这样兴奋就以的形式向前传导了一次。注意:请在右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兴奋传导方向。请比较右图中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否相同:。K外流、 Na内流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是运输,而建立这种浓度梯度依赖于主动运输。 (5) 兴奋传导主要特点是。注意: 在机体进行反射活动时,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只能是。4. 兴奋在神经

9、元之间传递(1) 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 指出图中序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图中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膜;处充满;是后一个神经元的膜。. 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的方式(2) 兴奋传递的过程(参考上图):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兴奋(信号)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信号)进入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信号)。(3) 兴奋传递的主要特点是。原因是。注意:兴奋传递的方向为: 一个神经元的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或。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

10、Na内流或 Cl内流,从而产生或效应。5.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各级神经中枢主要调节功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脑干下丘脑小脑大脑皮层注意: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具有作用 . Eg: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成人的大脑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6. 人脑(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1) 大脑皮层的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功能分区如下:言语区记忆要点受损后影响W 区 (书写中枢)Write 不能写字,称为失写症S区 (说话中枢)Speak 不能讲话,称为H区 (听话中枢)Hear 不能看懂文字,称为听觉性失语症V区 (阅读中枢)View 不能听懂话,称为失读症思考:英语听力考

11、试时,考生的哪些言语区参与调节?注意 : 人体内各种感觉都只能在大脑皮层上产生,如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痛觉、热觉、冷觉等等。人和动物经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思考: 针刺手引起缩手反射过程中,直接调节缩手的低级中枢是,引起疼痛感觉的中枢是。 (2) 大脑皮层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 学习是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短期记忆主要与有关,尤其是与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建立有关。.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 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 的合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12、 - - -第 4 页,共 20 页第 2 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 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叫,由分泌,经血流运输到达胰腺,引起作用。注意:胰液的作用在内促进。 (属于细胞外液吗?)2激素与激素调节(1) (人和动物) 激素: 由分泌的对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具有作用的微量。(2) 激素的化学本质差异很大,重点注意蛋白质类激素和固醇类激素凡是、三个器官分泌的激素都可看作蛋白质类的激素, 这些激素医用时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理由是是。固醇类激素主要是,主要由等内分泌腺分泌,与细胞内(细胞器)有关。3.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与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内分泌腺合成的激素激素的作

13、用器官和主要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促进抗利尿激素作用于。促进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促进生长激素作用遍布全身。促进生长发育。胰岛B细胞胰岛素主要作用于促进,以降低血糖A细胞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促进,以升高血糖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促进;促进的发育;提高的兴奋性。肾上腺肾上腺素等作用于平滑肌、血管、心肌。主要参与应激反应胸腺胸腺激素促进 T 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睾丸雄性激素等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激发和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发育;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4. 血糖平衡的调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14、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完善下图中维持血糖平衡的三条来源和三条去路:注意: (1) 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2) 正常人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分别是、。( 填序号 ) (3) 正常人饥饿初期血糖维持稳定的主要来源是;长期饥饿血糖的主要来源是。(4) 维持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激素是。(5) 进食 2h 内,(激素) 分泌增多; 饥饿时,(激素) 分泌增多。(6) 维持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有(直接)和(间接)。5.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 概念:把“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调控激素分泌的途径叫做激素分泌的调节。(2)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寒冷刺

15、激下,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导,分泌激素,运输到垂体, 分泌激素,经体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其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以促进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御寒。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和分泌激素,导致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这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会持续升高。若在血液中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则激素和激素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若在血液中注射一定量的激素,则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变化分别是;若某人营养中缺碘,则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变化分别是总结:寒冷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方式是;含量能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注意:为了激素含量保持稳态,大部分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6

16、. 激素调节的特点(1) 通过体液运输: 激素主要靠运输到全身不同组织器官去发挥作用。(是定向的吗?)(2) 微量高效:激素在体内越多越好吗?举例说明。(3)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依靠靶器官、靶细胞上的(物质)识别并传递信息,一旦激素发挥作用后,还会继续传递信息吗?。注意 :激素向靶细胞传递的是调节代谢的信息,其本身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更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第 3 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 体液调节: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如CO2等) ,通

17、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3. 体温调节(请结合课本P32中体温调节图解,回答下列问题:)机体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机制机体产热主要依靠(尤其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散热主要通过、,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体温调节的方式是。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参与体温调节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是、参与体温调节的效应器主要有4.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请结合课本P32中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水盐平衡调节也叫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调节,其感受器在,叫水盐平衡调节的方式有。渴觉在形成。由垂体释放的激素由分泌,作

18、用的靶细胞是;若人体饮水过多,该激素分泌,尿量变。反之亦然。5.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 内分泌腺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时。如:体温调节中 , 肾上腺就是效应器。(2)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激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补充总结:下丘脑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的特殊作用(1)下丘脑具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合成并分泌激素。见下图解:如(2)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分级调控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如:下丘脑可通过发出相关神经支配一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如:精选学习资料 - - - -

19、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0 页(3)下丘脑作为感受器等如:(4)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如第 4 节 免疫调节1. 免疫:人体内的一种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防御性、保护性生理功能。 其中“非己”指的是外来异物或者病原体,也包括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或者一些突变的细胞。2. 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和组成。(1) 免疫器官作用和种类:(2) 免疫细胞有:、T 细胞和 B细胞的成熟场所分别是:、(3) 免疫活性物质有:、3. 免疫系统的功能(1) 第一道防线:、等构成的物理性屏障;(2) 第二道防线: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说明:杀菌物质如等

20、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等。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对病原体和异物等没有特异性 ,所以称作免疫。(3)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组成,由于 具有特异性 ,所以称作免疫,可以分为免疫和免疫。4. 抗原和抗体(1)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上的特定物质。(2)抗体:机体免疫细胞受到特定抗原刺激后,由细胞分泌产生且能与刺激机体的特定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 的。注意 :抗原一般是外来是大分子异物,如毒素;也有少数自身物质演变而来。抗体是机体受到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分泌,分泌形式是;化学本质是;主要分布于;具有性。如抗毒素5. 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结合课本P37中体

21、液免疫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大多数病原体被吞噬、处理后,暴露特定抗原,再传递给细胞,导致T细胞被活化并分泌;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在抗原和淋巴因子作用下,B细胞形成大量的细胞和小部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与相互作用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后被吞噬清除。记忆细胞能长久保持对的记忆,在机体再次 接受刺激后能成浆细胞分泌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反应。注意: 体液免疫过程中具有识别作用的免疫细胞有;其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不具有识别抗原的是;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是。(2)细胞免疫(结合课本P37中细胞免疫示意图,分析回答:)病原体被细胞吞噬、 处理后, 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导致 T细胞被

22、活化并分泌。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形成大量细胞和少量细胞。效应 T 细胞识别细胞(即嵌有的细胞) 并使其裂解死亡 (属于)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0 页注意 :靶细胞不仅可以是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也可以是体内衰老、损伤或病变的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有没有无识别作用的免疫细胞?总结并比较:二者密切合作,共同消灭机体内的“非己”成分。例如:侵入体内的病毒,首先通过免疫尽可能消灭中的病毒,阻止其入侵细胞;对已侵入细胞的病毒,只能通过免疫使靶细胞裂解,而失去藏身之所;最后再由免疫中抗体将病毒消灭。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

23、免疫主要淋巴细胞效应结构作用对象共同参与细胞6. 免疫系统的功能(1)对来自机体外部的异物和病原体有功能;(2)对来自机体内部的衰老、损伤或者癌变等细胞具有和功能。7.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 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如艾滋病属于;胸腺发育不良综合征属于。阅读课本P36 资料分析,注意以下问题:HIV 主要侵染人体细胞,导致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到影响。HIV 主要通过和传播。艾滋病患者体内产生过HIV 的相应抗体和效应T 细胞吗?艾滋病患者最后死亡时所有的免疫功能都丧失了吗?(2)免疫功能 过强 可能会导致和等。. 过敏反应是指的机体过敏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病理 反

24、应。说明:初次接触过敏原(会 / 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具有的特点:;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具有明显的和。过敏反应机理: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会刺激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细胞,并分泌抗体,这些抗体会在一些特殊细胞的表面上;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就会与发生特异性结合,出现过敏性的病理反应。. 自身免疫病是指对机体内发生免疫反应后,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物质当做加以攻击,导致正常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或者代谢异常。如、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一些甲亢、糖尿病等也是自身免疫引发的。举例说明:8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通常的疫苗为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相当于) 。预防接种的原理:利用人在未感染某病原体之前,用

25、基本无毒的抗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提前产生对某种病原体有记忆的和。对疾病的检测原理:利用与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用人工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如血型的检测、HIV 感染的检测等,称之为“抗原抗体杂交法”。(2)器官移植:如骨髓移植、肾移植、眼角膜移植等。移植后容易出现免疫排斥的原因:移植器官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视作加以攻击,使移植器官不易成活,所以常常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0 页用可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延长成活时间。第 3 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 1 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探索生长素的发现历程(1)达尔

26、文根据四组向光性实验提出 :胚芽鞘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传递某种“影响” ,造成生长快而出现向光性弯曲。(2)詹森的实验证明 :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向下部传递。(3)拜尔的实验证明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4)温特的实验:请用图示在下面画出对照组实验及结果。温特的实验证明:确认了尖端产生的“影响” 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将这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命名为。(5)1931 年,科学家提纯并鉴定生长素为(一种有机酸,简写为) 。注意:生长素的组成元素() 、化学本质() ,它与生长激素的区别。植物激素的概念:由产生, 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量。“

27、动物激素”与其区别有三点:产生;运输;本质总结:请结合下列图示过程解释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3.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生长素合成原料是;主要合成部位有。思考:它受基因的直接控制吗?;控制合成的方式是。(2)生长素的运输:. 纵向上,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一般为;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进行非极性运输。注意: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向进行运输;极性运输中生长素作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极性运输不受光照和重力等外界因素影响。. 生长素横向运输一定要受到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如:在光照下,生长素由沿运输;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有向运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28、 - - - - - - -第 10 页,共 20 页(3)生长素在各器官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如胚芽鞘、芽和根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部位的生长素较为集中。第 2 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性(1) 含义是:在较低浓度下,在较高浓度下。 (图示如下)结合图示分析:较低浓度范围指,较高浓度范围指。图中 A浓度表示B浓度表示C、D浓度下表示(2) 具体表现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2. 生长素对不同器官和细胞的敏感程度不同(用“”或“”表示敏感度的大小)(1) 分析右图中代表

29、根、芽、茎的三条曲线:它们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根芽茎A点下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的作用是(2) 同一器官的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成熟细胞。3. 生长素(或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 利用生长素有的原理,农业上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双子叶杂草,保留单子叶农作物。说明双子叶杂草的敏感度单子叶农作物。(2) 利用生长素有的原理,农业上对棉花“打顶”、油菜“摘心”就是为了解除植株的,促进侧枝发育,提高产量。(3) 利用生长素有的原理 , 农业上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施在雌蕊柱头上,培育无子果实,如无子番茄、无子辣椒等。注意 :顶端优势指植物顶芽优先生

30、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这体现了生长素的在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 胚芽鞘的向光生长等现象中,还能体现生长素有两重性的是。4. 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1) 预实验: 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的实验。它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也可以检A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0 页验实验设计的和,以免于实验设计不周,盲目开展而带来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2) 确认变量:因变量:自变量:(一种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无关变量:(3)

31、处理枝条的方法: 法:适用于低浓度长时间处理法:适用于高浓度短时间处理注意:实验时,需要配制一系列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插条的基端,即形态学的端。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种类主要合成部位主要分布部位主要生理作用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多 存 在 于 生 长旺盛的部位 ,植株增高;促进和;细胞分裂素主 要 存 在 于 植物地上部分促进。乙烯各器官均可,成熟的果实和衰老的叶子中较多广 泛 存 在 于 植物各器官组织促进。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休 眠 或 即 将 脱落的器官组织抑制;促进;促进植物休眠。注意:水稻“恶苗病”病因是。2多种激素激

32、素相互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体内的激素不是各自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共同调节着植物的和适应环境变化。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乙烯的合成,反过来生长素的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结果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2)优点: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等优点,比植物激素更容易在实践中应用。(3)使用生长调节剂时,要注意:综合考虑施用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残留、药物毒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0 页价格和施用时间、

33、处理部位、施用方式、适宜的浓度和施用次数等。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 1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 种群密度 : 指种群在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特征。注意: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1) 法: 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物种群选取样方要求: ,不能参入主观因素。取样方法:和。样方内个体数的计数原则:。估算方法:种群密度= 。(2) 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种群。操作方法:第一次从该种群捕获部分个体(记为N1) ,全部加以标记后放回原种群。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抓捕( 记为 N2),其中有标记的个体( 记为 n) ,也有未标记的个体。估算方法:种群密度

34、= 。2和(四率)是 决定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变化的关键因素(1) 出生(死亡)率:指种群在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2) 迁入(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占的比率 . 注意: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直接反映出种群的数量变化。即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 ) 3年龄组成:也称种群的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用于预测。请标出下边图示三种年龄组成的类型,其中种群未来密度会变大的是。说明:一般分为繁殖前期(幼年期)、繁殖期(成年期)和繁殖后期(老年期)三个阶段。4: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可以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的变化。例如诱杀雄性害虫,

35、导致雌性不能交尾产生后代,使种群出生率较低从而降低种群数量。总结 :请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的联系有:二、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0 页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 自然界的种群在条件下增长, 如果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坐标图,曲线大致呈“J”型。如:实验室中细菌数量的增长形式。(2)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理想条件指数学模型: t 年后

36、种群数量为 Nt注意: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t:时间;N0:种群的初始数量;Nt:t 年后的种群数量表示“ J”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可表示为3.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 “S”型增长:种群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曲线大致呈“ S”型。如高斯的大草履虫培养实验中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2) “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值即称,指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K值出现的原因:随着的增大,加剧,增加,导致种群的降低,增高;当二者时,种群数量停止增长,而出现相对稳定的水平。总结并比较 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变化“ J”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 S”型增

37、长的种群增长率逐渐。“ J”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是。在K/2 值时, 增长速率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 . 说明: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个体数量占种群数量的比例。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个体数量。思考:某特定种群的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 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这一根本措施的目的就是。在海洋渔业捕捞和森林木材采伐中,为了持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野生生物种群数量应保持在,始终使种群的生长繁殖速度最快,增长速率最大。在有害动物的防治上,有害动物种群数量应在进行控防才能使危害达降到最小

38、。4种群数量变化包括种群的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甚至消亡)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会影响种群数量,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0 页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酵母菌种群数量检测方法(2) 酵母菌细胞计数方法(3)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如右图)(计数室的厚度均为0.1mm,一个大格为 11mm2)(4)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将放在计数室。在处滴加培养液, 等待其缓慢自行渗入计数室;并多余的用吸水纸吸去。待酵母菌细

39、胞全部再将计数板至于载物台的中央观察、计数。注意 :从试管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如果一个小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措施。计数小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原则是。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和进行重复实验吗?正常情况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有第 3 节群落的结构1. 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中的集合。判断: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类构成一个群落;()一个花园内的全部动、植物构成一个群落。()2群落的物种组成(1) 丰富度 : 是指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 比较单位面积内丰富度大小:热带雨林常绿针叶林草原(2) 优势种 : 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的环境形成具

40、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生物3. 种间关系(1) 竞争 : 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生物相互争夺共同的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常有两种:如(图) ;如(图) 。(2) 捕食 :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右图甲为,乙为思考: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如何从曲线上区别竞争和捕食关系?A 图B 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0 页(3) 寄生 : 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摄取以维持其生活的关系。分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4) 互利共生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实例: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41、;地衣中光合藻类和真菌。思考并绘出:互利共生的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4. 群落的空间结构(1) 垂直结构:在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例:森林中乔木、灌木、草本的分层,与有关,目的。森林中由于不同动物不同,也出现类似的分层现象,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2) 水平结构:方向上由于 各种因素 的影响,上往往分布不同的种群,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而呈现镶嵌分布。注意 :高山地带的植物呈现“垂直分布”,不等同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高山植物垂直分布不同是由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不同引起,这种现象属于群落中不同地势引起的水平结构。6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 采集方法:(2) 统计方法:适用于

42、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群落。:按等级划分。(3) 观察并思考 : 采集小动物的装置:诱虫器上方用电灯照射的作用是诱虫器下方装酒精的作用是第 4 节 群落的演替1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过程。注意: 在环境条件不恶化的情况下,群落不断演替的过程中,通常物种数目,群落的结构逐渐变,直至发展为顶级群落(指稳定的几乎没有物种变化的群落)。不同环境条件的群落演替的最终群落类型(顶级群落)不同。2演替的两种类型(1) 演替 : 指在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后来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如果条件适宜,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顺序是:裸岩阶段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阶段。(2) 演替:在原有

43、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注意: 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0 页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是指由及其所组成的统一整体。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能够将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属生物。主要是指,还包括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等。作用:为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提供有机养料和能量,所以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制造的有

44、机物为食。属生物。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动物等。作用:加快,对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生物。主要是营的细菌、真菌等生物。作用: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骸和排泄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等。总结: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共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参考 P90图5 3)(2)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生态系统中和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会形成的结构。食物链中的营养级:食物链有多少环节,就有多少个营养级。例如: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 蛇鹰成分营养级数消费者级数食物网:由食物链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

45、。如右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种类) 分析:生产者是;初级消费者有;处于第三营养级的是;庚占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共有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食物链。庚和己的种间关系是。书写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的具体注意事项: A.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只能是;最高营养级必须是该生态系统中生物B.箭头代表的含义是,所以不能画反。C.书写食物网时,不能漏写或者多写某种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存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中和的渠道。一般认为,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46、 页,共 20 页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2. 能量流动的过程(1)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2) 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起点一般是。(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是。(4) 分析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课本 P94 图56) ,填写下列关系式: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 +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 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繁殖量 + 注意 :流经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的能量直接称为同化量或者固定量。能量流经顶级消费者时,因无捕食者,故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传递途径。思考:次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属于级的同化量。3能量流动的特点(1) 完善并

47、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2)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若b、 c、d代表流入各级动物的同化量,则植食性动物产生粪便中的能量应包含在中流向。(3) 图中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4)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不可逆转,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根据 a、b、c、d的大小,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5) 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之比。一般为思考: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生产者 1所固定的能量的10% 20% 流入到如果生产者 1固定的能量中各有1/3 经不同食物链流向顶级消费者 4。 那么消费者 4经由(食物链)获得能量最多,经由(食物链)获得能

48、量最少(假定能量传递效率相等) ;(3) 能量金字塔: 将内所得到的能量, 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8 页,共 20 页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思考: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一定呈金字塔的形式吗?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设计桑基鱼塘和沼气池处理秸秆粪便可实现能量的利用,提高 . (2)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确定牧场的载蓄量、减少滥砍滥发等,可保持林蓄产品的稳产高产。注意:能量多级利用和逐级递减,

49、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率第 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概念分析如下:(1) 循环的物质是;(2) 循环的范围是在之间;(3) 循环的特点:具有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完善下列示意图)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进行传递。请在图中用虚线方框框出生物群落。大气中的 CO2被生产者固定的方式主要是,还包括等。大气 CO2的来源有。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二者。(1) 物质是,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2) 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第 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

50、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等,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 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分泌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 行为信息:的特殊行为,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注意:物理信息的来源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化学信息的来源既可以是,也可以是;行为信息的来源一般只能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蝙蝠依赖回声定位,蜘蛛依赖蜘蛛网的震动频率做出判断,没有这些信息, 蝙蝠和蜘蛛的就难以生存。体现了信息传递使生物的。(2) 一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一些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很多昆虫靠释放性外

51、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9 页,共 20 页素吸引异性完成交配。体现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3) 狼能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狼的追捕。体现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1) 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如河流的自净作用(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过程的基础在于。(3)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生态系统的,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 抵抗力稳定性:

52、指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通常生态系统的越复杂, 其能力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比较抵抗力稳定性:森林草原(2) 恢复力稳定性: 指生态系统在的破坏后的能力。注意: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的生态系统越难以恢复;在条件恶劣时, 即使简单的生态系统也难以恢复。如在温湿条件适宜时,热带雨林比草原生态系统难恢复;由于温湿条件较差,北极苔原其遭到破坏后比热带雨林更难恢复。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利用适度,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4.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53、观察其稳定性(1) 人工设计的生态缸就是一个微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原理,通过观察内在的生物的生存状况判断其稳定性。(2) 特别注意:必须有能量的输入(光照)、避免和外界的物质交换(密闭),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污染2. 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 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实用意义。(2) 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有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 潜在价值 : 指目前尚不清楚其价值。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有效的保护。(2) 易地保护 : 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0 页,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