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乐民之乐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7259227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乐民之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乐民之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乐民之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乐民之乐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乐民之乐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乐民之乐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乐民之乐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 学科:语文2、课时:第一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结合注解,参考译文疏通文意,并完成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二、课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三、教学分析及设计本文是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共七个小节,每一节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通过学习,主要让学生深入系统的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了解他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并由此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则选文重点体现孟子“与民同忧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学生结合现实并不难理解,而且学生以

2、前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这两篇文章中,学生对“与民同乐”这种思想已经有所接触。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孟子的论辩之术。孟子是以辩才而出名的,孟子这部散文也是以长于论辩为主要特征,所以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孟子的善辩以及他辩论的技巧方法,而这一点学生不一定很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又定为本课的一个难点。另外,学习本文还要让学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培养学生学习

3、语文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子的含义,加强文言文知识积累。2、辨析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的特点。过程和方法1、自主学习,对照注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掌握重点词意、句意。2、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诵读,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3、合作学习,探究孟子的游说之术。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与老百姓共有共享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启发学生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2、明确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3、体会孟子的游说之术,学习孟子说话的技巧。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孟子

4、说话的技巧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结合注解、参考译文疏通句意,了解文章大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并自主完成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句式的积累。2、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练习思考题以及拓展训练的题目, 并创设有关情境, 扩展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写道“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他全心

5、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汶川地震后的废墟上,温总理苍老、忧心、疲惫的面容让我们看到一个与老百姓心连心的国家领导人形象。他们这些人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那么这种忧乐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他就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那儿。 今天我们学习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这篇课文,来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二、听朗读并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1、相信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的大意,带着这种理解来听课文 第一则的朗读,注意以下有关字音。语( y)乐乐 (l ) 庶几(j)2、分角色朗读在听读的基础上,学生会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习资料

6、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3、教师评价朗读情况。三、小组展示课前预习成果1、请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来展示小组整理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其它组派代表给予补充,教师及时点评。2、学生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字词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答疑问。说明:在引导学生解答字词句疑问时, 多媒体展示所要强调的重点词、句。本文要强调的的 重点实词 有:语(告诉,名词 活用为动词) 、乐乐(娱乐的快乐,前一个“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诸(相当于“之乎”) 。一词多义 有:于:(1)暴见于王(与“见”合用表示被

7、动)(2)今王鼓乐于此(介词,在 )以: (1)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 (2)暴未有以对也(介词,用) (3)何以能田猎(介词,凭借)庶几: (1)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差不多)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副词,也许,大概)其: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代词,他们的)(2)则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也许)文言句式有:好乐何如?(宾语前置)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善哉问也(主谓倒装) 暴见于王(被动句)不若与人(省略句)四、合作探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围绕以下思考题进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8、。1、文章开头写齐宣王告诉庄暴喜欢音乐,庄暴无言以对,说明了什么?写这个“引子”有何作用?2、孟子见到齐宣王,单刀直入提问“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这么一个平常的问题,齐宣王为什么会变了脸色?3、孟子明知齐宣王喜欢世俗音乐不利于治理国家,可他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齐宣王, 而说“王之好乐甚, 则齐国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4 接着,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诱导齐宣王到“与民同乐”这个话题上来的?5、联系实际说说,你都看到哪些“与民同乐”的现象?五、质疑点拨教师就以上问题讨论的结果提问,学生就有些问题质疑,教师点拨引导。说明:1、 “合作探究”环节中,通过板书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

9、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孟子这一思想在文章最后的对比描写中很好的体现出来:君主不与民同乐,百姓就埋怨、痛恨;君主如果与民同乐,百姓就拥护、爱戴。难点是孟子“求同存异、巧设问题,因势利导”并在对比中说理的劝说技巧。孟子见到齐宣王,首先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一个简单平常的问题却让齐宣王面有惭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因为儒家认为一个君主喜欢先王之乐,也就是高雅之乐,对治理国家有利;相反,喜欢世俗之乐会让君主沉溺声色,对治理国家不利。面对齐宣王的惭愧,孟子采取“求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

10、,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存异”的方法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一句话,缓和了谈话的气氛,同时让孟子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所以,接下来齐宣王主动问“可得闻与?”紧接着孟子巧设两个问题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回答“不若与人。 ” “不若与众。”两次回答都是孟子想要的答案。最后孟子因势利导,在对比描写中让齐宣王明白“与民同乐”的重要性。2、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有关生活图片,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什么是“与民同乐” 。六、拓展延伸1、就本文的阅读思考,还能设计哪些思考探究题?(说明:对比描写是本文说理的一个很明显特点,

11、学生也许会从这儿来思考设计题目)2、说话是一门艺术,请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劝说艺术,自行创设一个语言情景,并说说自己怎样进行劝说。 (说明: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举一例,让学生明白怎样创设语言情境)3、教师点评。七、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领会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领略、学习了孟子“求同存异、因势利导”并在对比中说理的劝说艺术。希望你们青年一代能够努力学习,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后反思1、通过本文的教学,再一次让我意识到文言文教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两个班的教学,效果有差异,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一个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

12、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级预习充分,课文内容熟悉,课堂相对流畅;另一个班预习不到位,上课基础知识教学耽误时间较多。2、学生思考探究的主观参与意识还不够很强,这和以前课堂不够开放有很大关系,以前总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当然,有些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兴趣很大,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答案,原因可能是学生到最后对文章已经很熟悉了,另外第二个问题和生活关系密切。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让我思考:“思考探究”题到底怎样设计,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怎样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教师资料: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张淑琴职称:中学一级语文教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