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龙海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州市龙海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docx(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漳州市龙海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 ( 20212025 年 ) 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依据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漳州市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 20212025 年 ) ,制定本实施计划。一、总体要求( 一 )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 论述,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 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 体育强区建设,全方位推进
2、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 漳州现代化滨海城市贡献龙海力量。(二) 发展目标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倡导“健康活力 100 岁” 理念,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到 2025 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更加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 42%以上,国民体质监测 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行政村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 “15 分 钟健身圈”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6 平方米以上, 2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2.5 人。二、主要任务( 一 )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更完善便利在新建公园、交通道路及区政设施等城市规划布局中,区发 改、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充分考虑体育健身元
3、素, 规划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继续将智慧体育公园、游泳健身场地、 多功能运动场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列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 项目,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重点建设一批城乡绿道、 健身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生态化、网格化的“万里福道”。 推动在公园、绿地、城市边角地、沿江两岸郊野公园、区中心小 幅地块、街边体育小公园等区域建设五人制足球场、半场制篮球 场、健身路径等嵌入式体育设施。支持在安全、合法利用的前提 下,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建筑屋顶、地下空间等闲 置资源改建一批全民健身设施。推动体育中心、各类商业设施、 旧厂房等城市空间, 以新建或改扩建等方式建设城市体育综合 体。加强社
4、区运动角建设,在社区适宜空间内配建乒乓球桌、羽 毛球场、健身路径、篮球场、室内健身器材、棋牌桌、儿童攀爬 架等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开 展健身运动。积极争取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同步开展公 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评估督导,优化开放绩效管理方式,加大向 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承 3 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造完善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应 急避难 ( 险) 功能转换预案。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 管理,完善 “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提高公共体育场馆使用效 益。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 的空间,做
5、到能开尽开。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牵头单位: 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 自然 资源局、教育局、龙海生态环境局、应急局、卫健局、水利局, 各乡 (镇、场 ),以下各项任务均需各乡 (镇、场 ) 落实,不再 逐一列出(二)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更广泛丰富强化赛事活动安全管理,持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运动健 身进万家等系列品牌赛事活动。支持创建“一地一品、一地多品” 品牌赛事,扶持和举办乡 (镇、场 ) 社区 (村) 运动会等基层赛 事活动,打造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贯穿全年、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支持承办全国性、 区域
6、性特色体育赛事活动,打造集红色文化、绿色理念为一体的 特色品牌赛事。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探索建立足球、篮球、排球业余 竞赛体系,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发展运动项目人 口。要结合全运 会、省运会群体项目比赛,组织开展“我要上全运”“我要上省 运”系列活动;结合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 4 体质”题词、 “全民健身周”“农民丰收节”以及重大节庆等时 间节点,举办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支持企 业、社会组织等自主设计、创建、发起线上赛事活动。牵头单位: 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卫健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龙海分 局、应急局( 三 ) 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发展更具有活力充分发
7、挥体育总会在全民健身组织中的枢纽作用,并向乡 (镇、场 ) 延伸。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职 工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的规范发展,鼓励健身团队向所在地乡 (镇、场 ) 申请备案。推进县 ( 区 ) “1+3+N” ( 1 个体育总会, 3 个人群体育协会,N 个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 乡 (镇、场 ) “1+N” ( 1 个单项体育协会、N 个健身团队) 建设。 鼓励发展在社区内活动的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 织下沉社区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强化党建引领,鼓励和支持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构建有支部、 有场地、有活动、有经费、有服务的发展新格局。加大政府购买 全民
8、健身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支持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为农村、社 区、企业、学校、机关等提供体育服务。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参与 体育行业标准制定、运动项目普及推广、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体 育文化传承传播、体育交流合作、体育人才培养等,发挥其服务 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体 5 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发展。牵头单位: 区文旅局责任单位: 区民政局、财政局,团区委( 四 ) 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推广更加科学高度重视全民健身指导,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交 流展示大赛,评选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 训力度,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结构,提升科学健身指导能力
9、 和质量。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录入国家、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 务信息系统,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驿站,引导全民健身指导 服务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倾斜。要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 “全民健 身、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要充分发挥体育、医疗领域专家的权威效应以及优秀运动员、教 练员、健身达人的引领效应,积极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科学 健身指导。积极推广“群众身边的健身课堂”,积极开设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保健养生知识和科学健身大讲堂。积极探索与线上运动平台 合作开发居家健身课程,推动居家健身常态化。建立区级国民体 质监测站
10、点,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定期 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全民健身 活动状况调查。牵头单位: 区文旅局 6 责任单位: 区卫健局,团区委( 五 ) 重点人群参与健身更为均衡认真践行贯穿全生命周期参与健身活动的理念,充分发挥工 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体协等社会团体在全民健身活动的 组织引领作用,推动职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少 数民族等重点人群参与健身、乐于健身、受益健身。大力推广青 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 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 少年体育活动机制,规范一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
11、校外体育活动 中心有序发展。推进老年体育加快发展,组织实施健康老龄化行 动计划,加快新周期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建设,提高健身设施适 老化程度,丰富养老健身服务,推进健身养老、健康养老、绿色 养老,组队参加市十二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积极参加省十一 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在全区全面推行工间健身制度,推广健 身气功八段锦、广播体操,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推动残疾人康 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开展,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积极参 加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挖掘和 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 地建设和发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组队参加省第十届 少数民
12、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 动会。牵头单位: 区文旅局 7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民政局、卫健局、民族宗教局、总工 会、妇联、残联、 团区委( 六 ) 体育产业发展更高质量充分发挥省级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 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科技型、创新型的体育装备制造 企业,支持现有具有知识产权的体育企业壮大规模。鼓励体育企 业实施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数字化和大数据运用能 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球类运动、户外运 动、海洋运动、水上龙舟运动等体育器材及配件、训练健身器材、 运动
13、地板及防护用具、可穿戴智能产品等体育用品制造。加快竞 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场馆运营、体育培训、体育中介 等体育服务业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布局山地户外、水上、马拉松、 自行车、电竞等引领性强、附加值高的时尚运动项目产业,推动 一批体育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鼓励支持各乡 (镇 场 ) 和体育社会组织、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品牌赛事,合力引进、 培育、打造 1 个国家级品牌赛事、2 个省级品牌赛事,发展赛事 经济。高度重视体育产业招商引资,力争在“十四五”时期落地 一批较大较好体育项目。充分发挥省、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作用,支持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新业 态,推动体
14、育消费提质升级。牵头单位: 区文旅局 8 责任单位: 区发改局、工信局( 七 ) 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更为多元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推进体教、体卫、体旅融合。深化体教融合。高度重视青少年素质养成教育,开足开齐体 育课,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培养终身运动者,保障学生每天 校内、校外各 1 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习和掌握 1 项以上体育 运动技能。以竞赛为杠杆,加强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衔接 与整合,构建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以普及提 高为目标,将体校义务教育阶段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促 进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畅通高水平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入 职通道,鼓励体育俱乐部进校园,
15、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 以扩大场地供给为目的,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已建成 且有条件的学校场馆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 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 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和低收费政策;支持第三方 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体 育场馆与学校体育场馆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双向融合开放。深化体卫融合。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 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倡导“健康活力 100 岁”“运动 是良医”理念,推广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鼓励科研院所 和社会力量建设运动康复中心、老年体养中心、运动健康传播中 心和运动健康实验室。成立区体卫融合协会和专家委员会,发挥 9 跨领域专家的智力支持。加强运动处方师和运动防护师等人才培 养,提升体卫融合服务水平。探索建立体卫融合健康大数据管理 平台,促进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体卫融合智慧化发展。深化体旅融合。充分发挥山水资源、文化资源、月港海丝资源优势,推动山地、水上、航空、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体育康养、户外探险、 民俗体育、体育研学等精品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一批体育产业基地、一批体育训练基地、一批体育赛事基地。重点推进龙海鹭凯生态庄园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