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阳江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2 年 10 月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3一、“十三五”发展现状 3二、“十四五”发展趋势 7( 一 ) 主要机遇 7( 二 ) 面临挑战 9第二章 总体要求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2三、发展目标 13第三章 产业发展重点 16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7( 一 ) 打造制造业两大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 171. 合金材料 172. 装备制造 20( 二 ) 发展壮大 6 大百亿级优势产业 233. 新型建材 234. 五金刀剪 255. 生物医药 276. 智能家电 287. 食品加工 308. 轻工纺织 32
2、 1 ( 三 ) 谋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34二、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 35第四章 空间布局 39第五章 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42一、突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42二、突出资源开放合作,推动产业融入国内国际市场. 45三、突出产业链培育优化,打造标志性先进制造业集群. 47四、突出企业壮大培育,打造竞争力强的企业梯队 50五、突出园区扩容提质,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52六、突出“数字+制造”深度融合,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 54七、突出质量品牌专利,打造“阳江制造”新影响力. 57八、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完善制造业高质量服务供给配套 59九、突出构建绿色制造新模式,推动
3、行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 6 1十、突出制造业要素保障,塑造制造业发展环境新优势. 63第六章 保障措施 68一、强化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 68二、加强典型示范 68三、加强政策保障 68四、加强规划落实 69附件 1 全市产业集群总体空间布局表 70附件 2 “十四五”时期全市重点项目汇总表7 1 2 前 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 本、强国之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 主攻方向,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省委省政府高 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加快建 设制造强省。“十三五”期间,制造业作为阳江发展的重要引擎,带动
4、经 济持续较快增长,提升了阳江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十四五”时 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市加快打造“沿 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 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 重大机遇,阳江市必须紧紧扣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加快 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 展,加快构建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指引推动“十四五”时期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 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5、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构建“ 一核一带一 区”区域发 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 1 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 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立 足我市制造业发展现状,根据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3+6”产 业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新型建 材、五金刀剪、生物医药、智能家电、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等优 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考虑到省 制造业规划
6、提出发展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产业,并将我市纳入核 心布局,为与省统一,我市也相应将绿色能源产业纳入规划 中。规划将着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转变, 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任务”,促进产业基础和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力打造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 地、沿海经济带重要产业支点。 2 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十三五”发展现状(一) “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国际经贸 形势多变的复杂局面,我市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 交通、生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项目建设和园区
7、扩能增效为抓 手,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发展迈上新台阶。1. 综合实力踏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阳江市经济持续 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我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年均增速 9.9%,尤其是 2019 年、2020 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增速 17%,连续两年居全省第 1 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实现 111.4 亿元, 自 2018 年来年均增长 54.4% ,增速居全省前列,被 省“制造强省领导小组”评为 2019 年、2020 年制造业发展较好 地市。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好势头,2020 年完成投资 251.62 亿 元,同比增长 28.5% ,增速居全省第二。推动 711
8、 家次企业开展 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了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等优势特 色产业提质升级。2.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十三五”期间 ,三次产业结构 调整为 19.4 :35.6 :45.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合金材料全产 业链基本成型、渐具规模,具备年产 200 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 3 成为华南地区重要基础原材料生产基地。风电产业异军突起、引 领发展,尤其是海上风电迅猛发展,总规划装机容量 1000 万千 瓦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落户项目基本集聚风电装备关键环 节,“一港四中心”全生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国内产 业链最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国家新能源基地不断壮 大,建成
9、阳江核电站 1-6 号机组,太阳能光伏、风电产业协调有 序发展,阳江抽水蓄能电站、LNG 调峰储气库等项目加快建设, 阳江成为多能齐发的电力能源大市。五金刀剪产业量质齐升,王 麻子、张小泉、十八子三大中国刀剪品牌齐集阳江。食品和调味 品产业快速发展,“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等国字号品 牌落户阳西,全国十大调味品企业已有 5 家进驻阳西,中山火炬 ( 阳西) 园荣获“中国调味品十大产业基地”称号。服装鞋帽产 业加快振兴,支持龙头企业金彭等公司向“智造”转型发展,服 装鞋帽产业园加快筹备。3. 创新动能取得新突破。创新体系构建实现重要突破,创 新资源和能力不断改善。阳江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10、和阳春产 业转移园、中山火炬 ( 阳西) 产业转移园创新省级高新区稳步推 进,建成高功率激光应用实验室,阳江海上风电、合金材料实验 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阳江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国家级认 定,阳江国家高性能新型镍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 广东省科学院阳江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筹备。“十三五”期间,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 105 家,比 2015 年增加 86 家。获评为国家 4 知识产权试点城市。4. 园区提质增效呈现新局面。2016 年以来累计投入超 51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 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中山火炬 ( 阳西) 园率先 实现“十一
11、通一平”,珠海 ( 阳江) 园生活配套区加快建设,园 区特色逐步显现,中山火炬 ( 阳西) 园在全省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中走在前列,推进园区土地连片收储、连片建设,四大省级产业 园总开发面积达 70.8 平方公里,园区工业产值超 1000 亿元。5.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两化融合取得新成效。基 站建设超额完成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市已建成 4G 基站 1 万 多座,5G 基站近 1200 多座。全市光缆线路长度达 6.6 万皮长公 里 ,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普及 , 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累计达到 78.7 万户,移动用户累计达到 211.4
12、 万户,百兆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 89% 。工业互联网加快融合,“十三五”期间共有 6 家企业获得 省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和 25 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制造 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6. 绿色节能实现新提升。 “十三五”期间 ,阳江市节能环 保工作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组织实施重 点节能示范工程,广青科技、阳春新钢铁、阳春新兴铸管 3 家高 能耗企业纳入国家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中,珠海 ( 阳江) 产业转 移工业园、中山火炬 ( 阳西) 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广东省循环化 5 改造试点园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新成效,对全市 15 家不 锈钢带企业中频炉及相关设备进
13、行全面清理淘汰,完成省下达任 务。“十三五”期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4.47%。(二) 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阳江市制造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产业规 模增速较快,提前完成预期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一 定的集聚效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为:一是规模总量不大。我市制造业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产 业基础仍比较薄弱,2020 年我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为 267.07 亿 元,占全省 ( 3.01 万亿元) 比重仅为 0.89% 。制造业企业总体规 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 约 320 家,占全省 ( 5 万 ) 比重不足 0.7%,我市制造业企业培
14、育 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我市拥有“两高”(高耗能、高排 放) 企业 26 家 ,2020 年企业总产值约 1051 亿元, 占全市工业 总产值比例为 71%;增加值约 295 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 比例为 71% ,“两高”企业项目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 量。同时,先进制造业规上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 ( 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等)规上增加值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占比分别为 16.5% 和 0. 1% ,分别低于全省 ( 56. 1% 、31. 1%) 39.6 个百分点、30 个 百分点,低附加值、传统密集型产业仍是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贡 献来源。 6 三是创新能力不
15、强。企业创新体系不健全,多数企业缺乏原 创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装备和生产线从事 加工组装生产,自主研发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产业人才总体素 质不高、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创新型、领军型科研及 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科技人才队伍薄弱,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 尚未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四是园区承载能力不足。全市产业园区总体建设水平较低, 要素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 日益凸显。园区 的发展空间不够,园区缺乏足够土地指标,存在项目等地情况。 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除阳西园区基础设施较 为成熟外,其他园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道路建设、污水处理、 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未能跟得上发展的需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