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移民家谱一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78566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槐树移民家谱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槐树移民家谱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槐树移民家谱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槐树移民家谱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槐树移民家谱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槐树移民家谱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槐树移民家谱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槐树移民家谱1. 祠堂现存碑刻与匾额钦加五品衔,拔补千总崔继泽墓表。崔千总继泽,河南南阳镇总戎廷桂之族侄也 幼习技击,有智勇,健步趋,甫成童,总戎即以置标下,甚钟爱之。岁辛巳,先叔子 久阁学参北洋戎幕,因事返豫。总戎遣继泽率其族中精壮者四人来投。壬午年,三韩 内讧,日兵衅。吴武壮公奉命勘援,余适总摄前敌军务。继泽时年十九,相率东渡, 军书旁午,晷刻不遑。继泽随余,左右弗离跬步,恒十余夜,目不交睫。乱定,余旋 留防,为韩简练各军,其甘苦亦惟继泽与同焉。甲申冬季,韩叛臣洪英植等复引日兵 为变,突入韩宫,胁*其君,台辅重臣多被杀戮,国势岌岌如累卵危。余督所部,与 韩日乱兵巷战,短兵相接,矢石雨飞,

2、继泽仗剑先列,叱咤而前,所向披靡,军威以 振。继而渠魁殄灭,迎复韩王。余遂奉使驻扎韩邦,越今又已十稔。继泽随余既久, 事无巨细,靡不实力奉公。以功先后保崔千总,并加五品衔。方冀异日有事边防藉作 干城之御。讵于辛卯夏,忽有人自乡来,讹传其父逝世。继泽天性素笃,遽尔闻信, 痛不欲生。缘事未获假归居,恒终日郁郁,且以异邦久处,积病已深,由是渐成痼疾 医药数月,竟于壬辰五月初八日丑刻殒殁,时年甫三十也。呜呼!惜哉!继泽事上维谨 交侣惟和,又能励志品学,不妄言动,不苟取予,宛然有佳士风。其初入行伍,目不 识丁,后竟能读诗书,文字亦复楚楚,故其殇也,人咸悼之。其尤可嘉者,遇余过失 恒涕泣以诤;余偶撄疾,至

3、忧废寝食;始终勤奋,十数年如一日。忠诚血性,卓越寻 常,乃天不永年,可慨也夫!爰述其事,勒石以表其墓,并为辞以诔之曰:彼其之口, 百夫之特,草挺疾风,松贞严雪。胡为英年而伤玉折,鹏舍飞魂,鲸波阻迹。嗟嗟颖 士,心焉感恻,爰勒斯文,名兹石。光绪十有八年岁次壬辰五月驻韩使者中州袁世 凯志并书。2. 太后庄重修崔氏族谱序(河南)据我崔氏清咸丰六年所续旧谱资料载:自叔乙后始祖讳道亨迁洛至咸丰六年已二 十世矣。大明初始祖讳道亨自洪洞迁洛,居于洛西太后庄(亦称太古庄),有四子焉: 长清、次洁、三泽、四源,俱居太后庄。越数年,源又卜居山泉寺(洛河南岸,今属 宜阳县崔村),来有母舅与源同居,养老送终,葬于崔村

4、村东,母舅名讳失传,相传 赵爷。我祖讳道亨自明洪武三年迁洛(公元一三七O年),迄今已六百余年。 二十一世书安撰稿,公元一九九八年十月定稿。3. 西平县崔氏族谱序(河南)宋集乡崔庄崔氏先祖于山西洪洞县迁崔庄,今已历 600 余年,24 代。子孙颇繁 盛,现散居于本乡崔庄、敬庄、后岳庄、抗庄等地。全乡计 196 户,802 口人。五沟营镇大崔庄崔氏始祖兄弟四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口迁居 河南(同行者有外祖母)。长兄与外祖母居临颍县崔庄(原名武岗庙);二弟居西华县率 母乡焦岗村,三弟居泌阳县沙店,四弟居郾城县砖桥乡河崔。河崔崔氏后裔 先后迁郾城县万金乡前崔、五沟营镇大崔、商水县砖桥乡东崔、长葛

5、县老城镇芦庙、 郾城县砖桥乡段庄等地。1993年4月,崔氏族人新序族谱,谱定统一字派为: “永好全思建,心法恪守长,宏武毓根茂,智仁信寿昌。”今五沟营大崔崔氏苗裔散 居于五沟营镇东街、丁崔、丁王等地,且均系郾城县砖桥乡河崔四门祖之后。4. (河南)西台头村段氏碑记 该碑记载:“吾段氏先祖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至河南省内黄县东庄镇西台头村安居,距今六百三十六载”民权段庄段氏历代世系姓考。四十九世市贤公,五代时任北汉枢密史,遭郭姬之 难,赴晋省汾西稷山,距洪洞二百里,至五十五世,克己奉公难龙门山,转居洪洞县 卢家村。到六十三世祖世隆公,洪武三年迁居山东省曹县城西十二里王吕集前,

6、即是 现在的前后段庄。洪武三年,奉令由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 豫三省交疆之地,有真公、颖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政府分给五十亩地,三 年不完粮纳税,各自则创业垂统,可为久安长治之策也。民权段庄段氏族谱。“先世四十九世市贤,五代时任北汉枢密史,遭难赴山西稷 山县,至五十五世克己奉公难龙门山,转居“洪洞县卢家村,至六十三世祖世隆公, 洪武三年迁居山东省曹县城西十二里王吕集前,即是现在前后段庄。”洪武三年,奉 令由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疆之地 有真公、颖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政府分给五十亩地,三年不完粮纳税,各 支则

7、创业垂统,可为久安长治之策也 ” 2 0 0 4年12月于河南省内黄县东江村。5. 郑家技科村郑氏碑记 (河北) 该碑右联“祖功宗德千秋业”,左联“子继孙承万年春”。碑身中间字为“郑氏祖茔”。据郑氏家谱记载:“河北省黄骅市郑氏始祖荣俨公于明初记乐二年(140 4年)自山西洪洞县郑家技科迁此 ”该碑为黄骅市郑氏二世祖茔碑。图为树碑仪式场面,该碑立在黄骅市官庄乡梁口 村,该村1 0 0 0余人,郑姓为全市9个郑姓村之一。该碑记载:“郑氏先祖讳自西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于濮州东南七十五里 红船西二里建村立业以姓命名郑庄宏扬郑氏家族已六百余年延用至今故名郑庄。” 岳村白庙坡郑氏家谱序 。明初吾始

8、祖因避乱率其弟自荥阳大寺谷抵密东而世居 焉。夫村何以岳村也,在昔岳大王所居之村耳,其村南尚有岳大王冢焉。其先世山西 洪洞人也,由晋(山西简称)而迁荥阳之大寺谷,由荥而迁密之白庙坡,然其所居犹未 定也,固而相土择居,古之岳村其土重矣,而嫌地窄,南之金马驹,其土旷矣,而嫌 土轻,及回岳村,则其地已为他姓所占,不得已仍回白庙坡而穴居焉。该碑碑额上书“万古流芳”,右联“继承先人志”,左联“遗愿化宏图”。碑身 中间字为“先祖考邢公讳福秀府妣吴氏内君合葬之墓”。右侧文字为“公元一九九三 年清明节立石”。“已故男义魁、义仁、义成,孙廷书”。左侧文字为“孙廷俊、廷 福,曾孙好文、好清、好武、好良、好林、好祥、

9、好杰、好锋,玄孙士波、士丰、士 灿、士财、士胜、士超、士宪、士旺、士田、士玉、士存,缌孙建勇、建康敬立”。6. 武氏先祖纪念碑碑铭(碑阴)由于城市建设,马颊河扩建等原因,该碑处于一片荒凉之中。碑阴上面字为“源 远流长”,碑铭字为“祖住山西省洪洞县城南六里大武村,祖生五子长门未迁,二门 迁居北直隶宣化府善兴县多器村,三门迁居南直隶大名府清丰县城东南三十里六塔村 四门迁居山东省曹州府曹县太石潭东,五门洪武八年奉例迁居河南省卫辉府西阳县中 肆集。始祖生五子长门留住中肆集,后携四子再迁开州城北十五里东白仓村,三门又 迁山东省曹州府城东南八里武屯村,四门、五门又迁居山东省泗水,老五门的二门十 一世祖生九

10、子,长门均住东白仓,二门迁开州城内,三门迁东白仓东南贾庄村,四门 迁濮阳城东南七十里武忠凌村,二四五子住东白仓绝嗣。迁居以来祖茔至九世又搬迁 到南地,从19 9 8年房地产开发奉命经众族商议,又搬迁到马颊河东岸。武氏族茔 树碑仝立。”该碑碑额上书“浩气长存”,右联“祖宗功德流芳远”,左联“子孝孙贤世泽 长”,碑身中间字为“南高堤武氏列祖列宗纪念碑”。碑身碑文为:“南高堤位于内 黄县与汤阴县交界处卫河西岸约2 0 0米便是本村故居,吾武家始祖自明朝洪武年间 由山西洪洞迁居于此,距今数百年,武之后裔千许,本村村民为管理田园之便,支部 协助部分村民迁至卫河以东若千米处另行新居,两地皆有武之后裔,距卫

11、河约六百米 有一沙丘乃吾始祖之坟茔。九五春内黄县大西环柏油路穿卫而过随其民俗,乡政府拨 款两千,令吾家搬祖另茔,经多方磋商终因始祖家谱于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今 之武家后裔始祖辈分不乱祖茔加土不迁立碑两幢志之,愿吾祖万世流芳,永垂不朽。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吉立”。磋商后,定意见,不迁茔,把土添,路通过,两齐全,勒碑石,道两边,欲于后 光于前,鬼节日,来墓前,忆往昔,哀思念,木有本,水有源。子承父,孙继前,当 世人,切尊严,教子孙,文武全,讲仁义,忠孝兼,先誉高,晚辈贤,武祖德,石古 存。兹表明,我祖先,至洪洞,随民迁,定居时,洪武年,农为业,治田园,生子孙 数百千,当今事,略简言,提起来

12、,六六年,遗失传,五八年,经祖茔,路上边,九 五年,路加宽,上柏油,南北线,乡政府,劝其迁,武家事,本族管。明朝大移民的历史典故元末战乱之后,历经 20余年,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 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 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 50 年,覆盖 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 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 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 和提高了人类的

13、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 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 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 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 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 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 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

14、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 到某个村落,如、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 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诗词。清朝末年,有个叫的为官(今山东菏泽),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 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 洞人。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相商,募资修复遗址。此议 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牌坊横额两面 刻有 4 首怀古诗,其中一首云:迁民往事忆当

15、年,拄杖穿云窗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从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海内 外“寻根热”的出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 颇为可观。解手。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 了。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 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身体特征。据移民后的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 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 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

16、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一个更为盛行的 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 记号。跑马圈地。民间还传说移民到达各地后,由于当地荒无人烟,他们可以随便占地 有的“”,骑马跑一圈,马蹄所至之处,都属于他的土地;有的“以犁占地”,看好 哪一片地,就犁上一圈,等等。这些民间传说,有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的则属无稽之谈。送盘缠。迄今为止,栖息在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 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 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前,长子(或长孙)拿 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 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