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139657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转变教师角色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可是面对着工作和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角色,教师往往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出现了角色失调,这对教师的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然而新的教师角色是对过去角色的彻底决裂吗?教师未来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教师该如何成功地完成各种角色之间的转化与融合?在一种变革到来之前,社会总是希望教师站在改革的最前面,最先实现角色的转变。这就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然而新的角色不是对过去角色的完全抛弃,而是一种扬弃,当我们希望在新课程中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时,还需要从反思一下“我曾经是谁”开始:1、 我曾经是谁我是“传道、授业、解

2、惑”者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认可的和遵循的为师之道。尽管这种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它表现出明显的“重知倾向,-强调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虽然无处不渗透着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孺子牛精神,但是在教师们“全心倾倒”课堂中,学生们也确实感到了教师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教师不自觉在成为说话的主角,扮演着主动者、支配者的角色,而学生就成了被动的学习者、服从者、倾听者。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肯定教师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的重要

3、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设计师、创造者,他们就像工程师那样精心 设计新一代成长的蓝图,塑造着学生的灵魂,面对这样的比喻,在为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而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不禁也陷入了沉思:工程师是怎么工作的?工程师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会投入和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他对未来的产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研究和设计的对象是没有思维、统一规格的产品,而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思维、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能够轻易地决定学生的灵魂的发展吗?教师可以设计出性格一致的个体吗?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足以正确表达出教师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而“学生灵魂的引导者、心理健康的咨询者”则更容易表现

4、出教师教育工作的特点。教师应以一个阅历和经验比学生丰富的“长者”身份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引导学生平稳度过每个阶段的心理危机,协助其顺利成长;而不是去设计和规划好学生的发展。这本身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客观规律。我是辛勤的园丁吗?多少年来,这句话也成了教师辛劳的写照。不难看出,这里渗透着的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花草树木毫无保留的爱和“一心甘为孺子牛的”教育理念。也许在深思之后,我们就会感到教师不是园丁,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不是花草,而是人。园丁可以随意修剪花草树木,而教师却永远不能忽略作为发展中、有差异的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感情、愿望、兴趣、能力,是可以和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

5、的真实的人。教师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评价标准,“修剪”和“整理”出来的是标准的“园林”失去了的是却是“花木”天然的美感和绚烂多彩。我是“蜡烛”、是“春蚕”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比喻形象地刻画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很久以来,“蜡炬”也“春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一钟理想人格,成为教师道德规范的结晶。我们也似乎一直把“蜡炬”、“春蚕”精神 作为衡量教师有没有奉献精神的一个标准,也正像雷锋日记中的那句话,教师似乎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奉献之中去”。我们常学以为一个好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然而教师也是人,他们也应该有自己所承担

6、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当他在教学上的角色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角色的比例时,教师心里健康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就不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教师,不再是一个全面发展意义上的教师,而是一个被“蜡炬”、“春蚕”异化了的教师。既然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园丁、“蜡炬”、“春蚕”,那么教师到底是谁呢?当我们试图走出原有的角色时,我们也在设计和构画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师角色。2、 我应该是谁?我是民主型组织者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去探究、去活动。新型的教学模式的确给教师和学生营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这不等于没有规则,也不等于教师可以放弃组织学

7、生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规则。没有规则的教育教学是盲目的,是没有目标和方向的,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是没有担负组织者的角色,只是教师往往强化了组织者的管理功能,即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而弱化了组织者促进教育教学的功能。新课程下的教师应该走出“管制型”组织者的角色束缚,学会摆正管理和促进的天平,做一个民主型的组织者,承担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得以深入等新型的责任。新课程下的教师往往感到困惑,原来厚厚的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变成了薄薄的一本课程标准,教师该如何去组织课堂教学?常常有教师拿着课本按照以前的方法组织教学,很快就把内容讲完了,然后不知道自己下

8、一步该干什么。其实,一个成功的教学组织者,应当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到哪里去(即教学目标是什么 )?第二,怎样才能到那里去(即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目标)?第三,怎样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即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精心的阅读和分析,领会和把握自己教学目标,学会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学生,选择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营造宽松又不失规则的活动氛围,选用某些特定的评价手段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方法会 给茫然中的你提供一定的启发。如我是关注“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某些方面也承担着促进者的角色,比如给学生提供一

9、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知识上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等,这样的教师也是一个促进者,不过是一个偏重于知识的促进者,是一个过于强调“知识拥有”和“知识积累”的促进者。从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促进学生的知识累积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从某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拥有量。然而回想我们的教学生涯,也许有很多例子都会让我们感到揪心,有些学生“高会低能”,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无法解决心理的困惑而伤害了自己或他人,有些知识水平不差的人其品质和道德水准却让人心寒,等等。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教育往往更关注学生知识的发展,而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作为一个关心爱

10、护学生的教师,我们有责任承担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做一个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学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 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我是学生的伙伴和朋友伙伴与朋友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平等交流与相互尊重,以往的教

11、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交流,但这种交流是建构在教师权威之上的交流,多半是教师意志与思想通过这种权威输入学生的头脑中,而学生的反馈信息却常常徘徊在教师的视野之外,更无法在教师那里“生根发芽”。做学生的伙伴和朋友,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观察、理解、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学习过程,从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变为双向的知识交流与知识碰撞,从而形成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从而真正实现我们古老的教育理想-教学相长。做学生的伙伴和朋友,还意味着教师要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更要学会真心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学会理解学生的经历与

12、错误,给学生提供朋友式的平等的帮助与信任。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成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成为学生民理发展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也许已经习惯了成人模式与成人思维的教师很难做到这上步,因为固有的价值观及其判断标准总是让我们倾向于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尽管教师努力去尝试,也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如我是发展中的反思者与研究者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

13、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

14、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 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

15、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

16、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案例:备课要备学生:案例:备课要备学生有一个教师教“圆的周长”。在距离下课6分钟时,老师让学生看书,提出自己的疑惑,一位学生读书后提出了两个问题:1、古代数学家为什么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作为圆周率而不是把周长与半径的比值作为圆周率?2、古时候,没有市计算机,祖冲之是怎么样把圆周率算得如此精确?问题一提出,近百名听课教师无不为之感到兴奋。兴奋之一是老师的教学引导使学生能提出问题,会提问题;兴奋之二是孩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学精神。(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