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785228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药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药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药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考试复习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2、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 用、适应症、剂量、用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3、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 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4、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 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5、炮制的目的: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

2、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 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 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6、炮制的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水制:漂洗、浸泡、 闷润、喷晒、水飞等;火制:炒、炙、烫、煅、煨等;水火共制:煮、蒸、炖、渾、淬等;其他:制霜、发 酵、精制、药拌、发芽;7、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 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8、中药的药

3、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9、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10、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 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11、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依据:用药反应;基准:病证寒热12、药物寒热药性如何确定?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 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 与所治疗疾病证候的性质是相对的。13、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寒凉药一般具

4、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 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暖肝散结、 引火归原等作用。14、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15、五味的作用:(1)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 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疗表证。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 治疗气滞血瘀证。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

5、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 证。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 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具体有 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苦味:能泄、能 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咸味: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 散结的作用。 (淡味:能渗、能利,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涩味:能收敛固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识)16、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的不同趋向

6、性;升,上升提举,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 ,趋势向下;浮,向外发 散,趋势向外;沉,向内收敛固藏,趋势向内。(升浮属阳,沉降属阴)17、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具有疏散解表、透疹消疮、开宣肺气、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 行气开郁、活血消症、升阳举陷、涌吐、开窍等沉降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 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止呃、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崩止带、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功效。18、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四气五味、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19、升降浮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改变病势趋向,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纠正机体功能失

7、调,使之恢复正常的生 理功能。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20、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 部位;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2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22、归经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2)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3)根据 五味与归经的关系指导加工炮制药物。(4)借助归经理论掌握药物所致的众多病证。1、配伍: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2、配伍的意义:单味药药力有限

8、,或适应面较窄,当病情较重或较复杂时,需要将多味药组合使用;某些 药有副作用或毒性,需以他药加以制约。相互协同,增强疗效。3、配伍的内容:“单行”:单味药的应用又称为“单行”。如独参汤、清金散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 似的药物的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麻黄配桂枝;知母配贝母;全蝎配蜈蚣。相使:以一种药为主,另 一种药为辅,两药合用,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大黄配芒硝;枸杞子配菊 花。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熟地畏 砂仁;常山畏陈皮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羊血杀钩

9、吻毒;金钱草杀雷 公藤毒;麝香杀杏仁毒;绿豆杀巴豆;生白蜜杀乌头毒;防风杀砒霜毒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 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吴茱萸恶甘草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 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4、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助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可 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是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是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5、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

10、、玄参、 沙参、细辛、芍药;6、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年、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哨畏三 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1、性能特点:多味辛,辛散轻扬;多 入肺、膀胱经。2、功效: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即发汗解表,3、 适应证:主要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4分类: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2、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特点:多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适应 范围:1.外感风寒表证。2

11、.因为部分发散风寒药还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还可 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3、麻 黄:(1)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2)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3)主治病证: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4)用法用量:煎服,2-9 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5)使用注 意: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慎用;4、桂 技:(1)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2)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3)主治病 证: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4)用法用量:

12、煎服,3-9 克。(5)使用注意:辛温助热、 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5、麻黄与桂枝:(1)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2)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 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遏之喘咳证及风水水肿等。 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 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6、生姜:(1)药性,辛、温。归脾、肺、胃经。(2)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食鱼蟹中毒, 解生

13、南星、生半夏毒);(3)主治病证: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4)用法用量:煎服,3-9 克, 或捣汗服。(5)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7、荆介:(1)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2)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3)主治病证:外感表证、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4)用法用量:煎服,4.5-9 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 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7、防风:(1)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2)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3)主治病证: 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4)用法用量:

14、煎服,4.5-9 克。(5)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 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8、荆芥与防风:(1)相同点: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 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2)不同点: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 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 “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8、羌活:(1)药性,辛、苦,温。归膀胱、肾经;(2)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3)主治病证:风寒感 冒、风寒湿

15、痹;(4)用法用量:煎服,3-9 克。(5)使用注意:辛香温燥之性较烈,阴血亏虚慎用,脾胃虚弱不宜1、补虚药:凡能补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根据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的不同,又分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药。(1)补气药:包括补脾气、肺气、心气、元气等;2、人参:(1)药性,、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2)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3)主 治病证:元气虚脱,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4)用法用量:煎服,3-9 克。挽救虚脱可用 1530克(5)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畏五灵脂;3、黄芪:(1)甘,微温。归肺、脾

16、经;(2)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3)主 治病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气血亏虚,疮疹难溃难离,或溃久难敛;(4)用法用量:煎服,9-30 克。 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4、白术:(1)甘、苦,温。归胃、脾经;(2)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3)主治病证:脾气虚证, 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4)用法用量:煎服,6-12 克。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5)注意事项:本品 性偏温澡,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5 黄芪与白术相同和异同点:(1)相同点:均味甘,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健脾利水,治气虚乏力,表虚自汗,脾 虚水肿。(2)不同点:黄芪:性微温,善于补气升阳、托毒升肌;白术:温燥、善于健脾燥湿止泻,补气安胎; 6、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