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49422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高中语文 专题二 课时跟踪检测(五)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 尊:敬祀C传曰“法后王” 传:古籍的统称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端:头绪解析:选AA项,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后。2下面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B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C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D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解析:选CA项,“竟”同“境”,即国境;B项,“从”同“纵”,“衡”同“横”;D项,“宾”同“摈”,排斥。3下列各句中,

2、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组是()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解析:选D“举”是“全,都”的意思,没活用,其他几句都是活用。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解析:选BA项,前一个“于”是引入对象,后一个“于”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C项,前一个“之”代词,后一个“之” 取消独立性。D

3、项,前一个“虽”是“即使”的意思,后一个“虽”是“虽然”的意思。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叙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秦国暴政的不满,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帮助。B第二段借助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C第三段叙述创设六国年表的原因,第四段交代六国年表的内容及写此表的用意。D在序文中,作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简单概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表达秦暴戾、不施仁义却卒并天下是上天所助的看法。解析:选BB项,原文是借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征伐会盟,

4、威重于诸侯。(3分)译文:_(2)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3分)译文:_(3)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4分)译文:_参考答案:(1)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2)盗用名义的事件蜂拥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3)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议论近实而易于实行容易推行。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

5、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

6、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选自史记老子伯夷列传注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希:稀少。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殂”,死亡。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 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D余甚或焉 或:通“惑”解析:选BB项,宗:归顺。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曾不若孀妻弱子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讥之乎解析:选AA项,均为助词,取

8、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至于;比得上。C项,再说;尚且。D项,指示代词,那;表反问语气。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

9、清高之人。解析:选AA项,“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5分)译文:_(2)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5分)译文:_参考答案:(1)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2)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

10、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

11、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够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抚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

12、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最终过早地死去了。天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