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225605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是什么?A主要特征:(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B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 暴露;(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 对“斯大林模式”改革。(3)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

2、三方面 内容: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自主权;扩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2)工业改革。废弃部门管理体制;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与原因(1)结果: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 发展。但最终失败。(2)原因: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

3、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1)赫鲁晓夫的下台与勃列日涅夫上台;(2)美苏处于争霸的状态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4、 3、改革的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4、改革失败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是什么?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

5、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5)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6、(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4、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1)存在的问题: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2)影响: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1)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7、(2)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冒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合作探究5: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十月革命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斯大林等人作出过什么探索?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1)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经验教训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

8、中探索、改革;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合作探究6: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请回答:(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l)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

9、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