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246].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6940377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教学设计[24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画》教学设计[24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画》教学设计[24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画》教学设计[24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画》教学设计[24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教学设计[24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教学设计[246].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五言谜语诗,配有一副对应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以便顺利地悟出谜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会认字、会写字,认识2个偏旁“辶、”。【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中描

2、绘的景色,懂得诗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喜爱古诗的情感。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本课会认字、会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喜爱古诗的情感。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第一课时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我由已学过的儿歌谜语猜一猜(识字加油站)引出课题画。同学们,老师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画)(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

3、语引出课题来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件)放映出课文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由远到近,说说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山、水、花、鸟)课文主要写的景物,我们要重读。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说话)(随机板书:山 水 花 鸟)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景色美和诗句的韵律美。)(二)识字 1、 你们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2、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

4、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来练习读。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去认识更多的汉字。)3、 (课件) 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同桌合作认读生字。4、 交流识字方法。(认识2个新偏旁。)(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4、 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小老师领读(注意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声、听”是后鼻音,“远、近”是前鼻音。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色、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

5、来”。)6、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随机认识2个偏旁。(齐读,开火车读)7、 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8、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教师逐字范写。强调书写规则和要点。巡视指导。组织展示,评议。9、找出文中的反义词。三、读诗想象,体会感情 (一)朗读1、 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你们顺利过关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引导

6、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二)感悟1、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2、 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哪一句。)“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

7、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明白诗的谜底是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画,学生边看图边吟诵。4、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

8、)(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三)背诵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四)表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如:远远地看画中的山,念第一句;贴近画侧耳听,念第二句;想象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念第三句;到画前驱赶鸟儿,念

9、第四句。先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四、巩固字词,课外延伸 (课件)1、找朋友游戏: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词说一两句话。(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2、读句子,找生字。3、猜谜语。(月亮、熊猫)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大家一起认识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朗读并背诵了课文,有些小朋友还进行了表演,还有些

10、小朋友没有展示自己读书呢,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六、作业(1)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2)请教家长,或者看书、上网等方法查找谜语,开展猜谜语竞赛活动。 说板书设计:画山 有色水 无声花 还在鸟 不惊七、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图片引出课题,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的内容,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地观察,感受景物的美。我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真反思本节课,还

11、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

12、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6 .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7 .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