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061600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家:博士生质量问题是体制环境下“慢性病”当大家都来说博士江湖如何风起云涌时,身在其中的博导的话,或许能给人不同的视角文 / 马多思 陈俊宇1964年6月诞生的张涛,早在2022年7月便受聘为北航材料学院材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他漫长的求学之路后,这样的位置让许多人艳羡。一些好朋友会来打趣,恭喜你,成为老板了。老板,这个商业词汇在博导圈子里,则早已有了不一样的蕴含。初次被人喊做老板,他感到不太习惯,有类似的感觉的,还有郭世佑,这个典型学者型中年男人,曾任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历史与当代进展讨论所教兼所长,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委员历史学科专家组召集人之一,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

2、师。博导关系学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列举了中国博士培育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例如博士生成为博导的廉价劳动力,把博导当老板。你当博士和博导,有类似经受吗?张涛:我是1988年公派留学,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讨论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在这家讨论所担当助手。日本是部门制,由部门培育博士生。部门组成一般是一个教授,下面有副教授,有几名助手,这样一个单元。带我的博导特别敬业,每天早7点就来讨论所,晚10点才下班。博导常跟我说要我不要拘泥于自己所学的学问,还要多涉足其他领域的学问,这样创新力量才能得到加强。日本的博导一般都是身教重于言教,靠自身的行为为博士生做典范。我

3、也是受到这种影响。2022年我回国后担当博导。郭世佑:我可能和一般博导不同,我是读的在职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来成为博导。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博导与博士生的关系如何?与你当博士那会儿相比呢?张涛:现在博士生和博导的关系可能不如我们那会儿亲密,我带博士生时,有时首先给他们上情感课,教他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沟通。由于我觉得情感对人影响很大,情商影响不亚于智商,这是一个博士最根本素养的预备。现在学生情感常常消失问题,究竟在社会转型期,成年人心理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带的博士生不多,目前是8个,刚入学我对每个人都公正对待,就是奔着学者的目标去培育,但是过一段你就能看出,有的人是想将来做学问的,有的就是来

4、混文凭的,所以我就采纳不同的方法,每个学生要求不一样,学生里有占20%要做学问就不错了,对做学问的学生我是根据真正博士生的要求去培育。对于想仅仅想拿个文凭的,我就尽量帮忙他毕业。郭世佑:我读博时主要靠自学,博导对我辅导的不多,但是我受史家林增平教授影响很大,我本科是在湖南师范大学,身为副校长的林增平教授特殊关怀学生,那时电话很少,打电话很困难,林教授家里有电话,有时我们学生打电话,敲门就进去,林教授从来不阻拦。学生去林教授家,他总是急躁地答疑解惑,我那时的论文他都帮我仔细修改。博导与学生关系现在不如以前,现在有的学生用你的时候找你,不用你的时候,有时博导生病了他连句问候都没有。有一次,我有个学

5、生写论文需要用到日本的资料,我要找日本的一位历史教授去申请,但是这位博士生平常连封信都写不好,而日本这位老教授的汉文根底特别好。所以为了避开闹出不必要的麻烦,我得亲自帮学生写申请信。最终我还被其他学生埋怨,觉得我不该管闲事。我感觉现在一些学生情商在下降。谁在打算博士生轻重?中国新闻周刊:博士水平在下降,博导权力很大,但是博士生却几乎都能毕业。而美国博士生最终无法毕业的比例可能超过30%,真是如此吗?张涛:博导权力是很大,但是从学校等各方面来看,都不盼望学生不毕业,所以博导有权力也不敢轻易使用。我的博士生根本上都能毕业,除非你实在是不好好学习。科学的辉煌时代许多领域没标准,后来有了标准,进展的顶

6、峰期也就过去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给学生毕业定个标准不是很好。郭世佑:每到三四月份,博士生递交论文的顶峰期就到了,这个时候不少博导最头疼,由于绝大多数论文实在没优点,一些博导还得舍命去找优点。虽然不少博士生论文和题目都不好,但是他也究竟讨论了三年了,你不让他毕业也不好。北大历史系很严格,每次都根据5%左右淘汰掉不合格的博士生。我觉得其实这也不适宜,假设都符合标准了,都该毕业,不符合标准的,就都不该毕业。但是地球这么小,北京也不大,淘汰掉谁都不好。我还是比拟严格的,对于水平不高的论文,我给的最终评语都不会很好,还是实事求是指出问题。中国新闻周刊:有人说,扩招翻开了潘多拉盒子?郭世佑:本科生的扩招,

7、把一批质量不高的中学生带进来了。硕士的扩招,又带来的许多质量不高的本科生。而博士的扩招,造成博士生中进入了许多质量不高的硕士。我们每年培育博士硕士越来越多,但是的确牺牲了肯定的质量。张涛:学生招多了会有问题,但是你不培育这么多也会有问题。前几年中国每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很少,但不是也没有培育出科学巨匠吗?倾全国力气都培育那么几个博士,也会有问题,例如许多学生就会跑到国外去,享受外国的训练资源去了。中国新闻周刊:还有别的缘由吗?郭世佑:主要还是制度问题,例如整体的学术气氛和评价体系。一个好教师只能带出有限的好学生,但是一个好制度能带出更多的好学生。我们国家的学术界越来越功利了,许多博导都在跑课题找经

8、费,但是我认为,课题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力量。你跑的课题再多,也不代表你怎么样,衡量一个教师的水平就得看你的代表作。像文史这种专业,你没有一分钱课题经费,它也照样可以做讨论。课题指南限制许多,有时并不是你讨论的范围。许多好的成果不是课题里面搞出来的。把申请经费当做重要指标的做法并不适宜,一局部有实力的教授不情愿也不想申请工程。你不去找评委,你不去拉关系,你就拉不到课题。不靠人际关系大多拿不到工程。中国政法大学还算比拟好的,有些没有课题但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还可连续担当博导,但是其他学校就不好说了。这种评价体系,对不负责任的导师没有约束性,对负责任的导师反倒有约束性,由于负责任的导师不

9、肯定靠课题靠经费,他主要是辅导指导学生。兴趣点都不一样。但我知道有的博导由于工程不够,就被剥夺了带学生的权力。目前导师每年都要填表,例如发表多少论文专着啊等等,学校从数量上给教师们压力,教师对学生治理怎么样,负责不负责,这些评价体系却表达不出来,教师们只能凭良心办事。学术本身,尤其是文史专业的学术水准不是靠填表填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闲出来的,心态要安静。我们的评价体系怎样保证那些敬业的教师安心钻研学问,不要轻易打搅他们,更不要通过填表的方式羞辱他们呢?填表的主要内容除了有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工程,多少经费,而且还要自己吹你的社会影响。我提出我不填这种表,影响是别人说的,不是自己吹出来

10、的。甚至有的影响不是在有生之年,需要在以后表达出来。另一个是学风问题,树立良好的学风就要敬重学者敬重学术,领导要带头敬重。我们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衙门,分行政级别。学生进校开欢送会,坐在主席台上的第一排是校领导,其次排院长,第三排教授代表。教授成了第三等级。学术在学校没有地位。评价体系中,有些学校要求博士生必需在A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其实有时博导都没在这种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这也是不合理的规定。张涛:学校评价体系是有问题,钱越多,评价越好。设想现在能不能你10年没钱,没讨论经费,只要在学术界有影响,还能坐在博导的位置上?数学家陈景润可以不要任何经费就做讨论,现在我们的高校还允许不允许这么干?估量

11、陈景润今日连职称都没有了。包身工?微创新!中国新闻周刊:国外的博士生,有些会由于一本博士毕业论文而扬名世界,反观中国,却看不到类似的故事,有专家说中国的博士生创新力太差?张涛:是很不够。现在许多人目的性太强。诞生在60年月的人为什么最近许多人在科学界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许多就是小学时赶上*,接触面多,由于无法好好上课。等到中学时,遇到改革开放,能得到很系统的学习,然后上大学。这使得我们没有过早地被应试训练束缚,反而创新力量强。真正的博士,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查找,整个学科甚至人类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想方法解决。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博士。但是现在中国,往往是教师写个题目,然后你去完成

12、这个题目。中国新闻周刊:许多人说,博士生成了博导的包身工?郭世佑:我也听说过博士生为博导打工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我是在为博士生打工。我的课题比拟少,而且大多是训练部的课题,经费最多十几万。我总共带十几名博士生。有时学生就业有压力,我就把国家课题分一些给学生做,请他们参加。不是让学生为我打工,而是帮忙学生,他们填表的时候,填上他参加了重大国家课题,对他将来找工作很有帮忙。我不主见合写着作,我只有一次和一位博士生合写了着作,稿费分给他一多半,还一再表扬他做的工作许多。还有一些要求博士生必需在A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我还得帮忙博士生修改论文并在这种权威媒体上发表,有时修改论文比自己写论文要累得多,牵扯

13、许多精力,所以我说我是在给我的博士生打工。张涛: 我也听说过有带几十个上百个博士生的现象,由于这类博导把握的工程大,属于做“工程”,做一个体系。工程多,经费多,就可以多带学生。中国新闻周刊:有些博士生成了廉价劳动力,收入很低。而且据说有的教授带的学生多了,连论文都来不及看。张涛:这种现象可能有,但是一般教师还是尽量多发钱,让学生生活得更好,博导发给学生钱也要依据平均环境。你要是发得太多,你的同事、许多教师就会压力很大,由于不是全部人都有经费。固然我觉得让学生安心下来,讨论和学习成果会更多。中国新闻周刊:便利透露一下你的博士生能拿多少钱吗?有几千元吗?张涛:一个月拿不到几千元,几千元比副教授都多

14、了。家里很富的学生,也可以申请不要,一个人平均每月大约有1500元钱吧,外加年终奖,我还努力让自费生与公费生收入根本全都。饶毅:将学生视为打工仔的教师在中国可能不少以“老板”自居的教师简单以学生为工具,而放松培育学生成为独立专业人才的责任;学生假如认为教师是“老板”,就简单把自己的训练和工作当成是给教师打工。国家不能用讨论生的数量来评价高校,而不顾质量本刊记者/崔晓火9月初与清华大学海归教授施一公共同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诊断”中国当下的科研文化问题之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坚称,他们的观点并非突破前人,而是代表了众多中国科学家“敢怒不敢言”的思索。在承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饶毅表示,博

15、士生培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体制环境下的“慢性病”,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国新闻周刊:当前中国的科研环境怎样影响了博士生的培育?饶毅:如今国内的科学讨论尚未形成文化,而更多表达着功利思想。情愿投身学术创新的人很少。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呼吁,也需要比拟长的时间。科研文化的缺乏也对当下创新型人才,包括博士讨论生的培育产生了不行忽视的负面影响。中国新闻周刊:在现行博士生培育体系下,博士与导师关系的现状如何?饶毅:当前,将学生视为打工仔的教师,在中国可能不少。他们不盼望学生得到更多的科学训练,而是追求短、平、快,很快地做教师交给的任务。有些教师不仅不鼓舞学生参与学术活动,而且加以限制。许多讨论生称教师为“老板”。这个说法在中文里面至少有两种意思:上司和雇主,还带些商业味道。以“老板”自居的教师简单以学生为工具、而放松培育学生成为独立专业人才的责任。学生假如认为教师是“老板”,简单把自己的训练和工作当成是给教师打工,让自己缺乏自主性。在科学界,这样的被动心态,会使学生难以成为有制造性的科学家,而且可能对学术丢失兴趣。我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学生“和”教师工作,而不是“为”教师工作。中国新闻周刊:提高讨论生训练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