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笔花鸟画中线的应用.doc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2.46KB
约3页
文档ID:555687940
工笔花鸟画中线的应用.doc_第1页
1/3

工笔花鸟画中线的应用 作者:于占江 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 年第 01 期 摘 要: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主要利用线条这一基本要素展 示造型艺术,凸显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风格及特色,且伴随时代发展其创作语言呈现出鲜明的 时代气息,对于当代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梳理唐代以前、唐宋及元明清时期工笔花鸟 画中线条语言的发展历程,针对线描、皴法两种线条表现形式与创作技法进行具体分析,并围 绕分类展示线条语言、弱化线条"书写性"特征、运用多元绘画技法元素三个层面,探讨线条语 言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要点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线条语言;表现形式;技法应用;当代工笔花鸟画 中国绘画历史以对线条的运用为开端,在原始岩画、甲骨文、铭文、帛画等艺术作品中均 淋漓尽致展示出线的运用回顾我国古代画论研究领域,以晋代顾恺之、南朝谢赫为代表的画 家、理论家先后针对绘画创作技法展开一系列研究,并对线的意义及使用提出明确要求,为当 代绘画创作提供重要指导通过研究工笔花鸟画中线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及其创作技法,提 炼出其中蕴含的语言艺术和应用要点,对于当代工笔花鸟画及其他艺术创作具有重要借鉴意 义。

一、线条语言的发展历程 (一)唐代以前:拙朴单纯 我国工笔花鸟画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时期,线条作为最基础的造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早期绘 画创作中,因种族、地域及文化差异形成多种风格,并且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充 实、丰富[1]唐代以前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发展大体包含以下四个时期 1.殷商时期 原始先民利用尖锐石块在峭壁上刻画出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同胞的日常活动及其种族图 腾,此时的线条具有生涩、古朴、笨拙等特征运用大量粗细、长短、轻重各异的线条描摹出 具体对象的真实样态,呈现出写实主义特色,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鹳鱼石斧图》中便运用 简单的直线、弧线等流畅的线条,蕴含着原始先民意识觉醒及其图腾崇拜心理但线条主要起 到装饰作用,并不具备艺术欣赏与审美价值 2.殷商时期 殷商时期青铜礼器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在此时期线条由古朴稚拙逐渐转变为粗 犷奔放在端庄大方的青铜器表面刻有银钩铁画的铭文,组成纹样的线条往往刻画出贵族狩 猎、宴饮、战争等大型场景,线条外观轮廓方正硬朗,转折之处流畅顺达,呈现出简朴庄重的 意味以商代青铜器花鸟纹样为例,在此时期花、鸟等物象经由抽象处理形成上下翻飞、极富 跃动感的线条,但受制于生产力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此类纹饰中运用的线条仍局限于以装饰 性、刻画图腾为主,具有功利性特点[2]。

3.战国秦汉 战国时期花鸟画中线条呈现出纤细、状若"游丝"的特点,如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以丝 帛为创作载体,运用线条白描出整体人物及画面构型,运用变形手段赋予画面多元形态特征, 标志着在此时期我国绘画水平呈现出一个质的飞跃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格局与儒道文化的发 展,使得花鸟画呈现出明显的写实主义倾向,在此时期花鸟画创作条的使用上趋近于稚拙 粗放、波动变化如咸阳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秦朝壁画车马图、陕西绥德汉代墓门横额画 像图的线条便呈现出鲜明的速度感、变化感,传达出气势恢宏、博大雄壮的用线风格[3] 4.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由大一统走向分裂,但政权的更迭反而加速艺术文化的发展在此时 期,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呈现出匀称工整、清俊挺拔的特点,以东晋顾恺之为代表的画家在艺 术作品中描摹出其独有的文人气节与风骨,标志着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应用开始呈现出质的变 化 (二)唐宋时期:日臻完美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正式确立"花鸟"这一画科用语,使花鸟画彻底摆脱原 本依附于人物画、山水画的附属地位在此时期绘画创作中线条的应用呈现出绚烂多变、高度 写实、形色俱丽的特征,条刻画上主张关注细节,诸如阿斯塔纳唐墓葬花鸟屏风等作品中 便运用点染、皴擦等多种创作技法进行绘画表达,呈现出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4]。

进入两宋 时期后,工笔花鸟画中线条日渐突出"游丝"描摹的用工细笔法,运用细笔以刚柔并济的特征进 行飞禽走兽、昆虫等动物形象轮廓的勾勒,加之院体画、文人画间的分庭抗礼塑造中国古代工 笔花鸟画两种迥异的风格特征,传达出形神兼备的艺术表达特征 (三)元明清时期:继承创新 元代文人画引领艺术创作领域的主流,工笔花鸟画逐渐式微,画家开始倡导"以书入画"的 创作理念,注重借鉴书法中的线条运用形式进行绘画创作表达,使线条由原有方圆、粗细变化 开始融入干、湿、燥、润等独特意蕴此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具有程式化特征,缺乏创新理论, 其后在钱选、黄筌、王渊等画家的守正创新之下工笔花鸟被赋予画风上的转变,笔法更加简洁 明练,线条更加灵动洒脱,脱离原有工整严刻的局限性,实现了创新发展[5]明清时期写意 之风盛行,"十八描"技法的诞生标志着工笔画中线条的运用到达巅峰,对于后世工笔画中线条 艺术的应用带来深远影响此时期边文进、陈洪绶等画家在其作品中重视法度、形神的刻画, 同时融汇写意技法使线条的运用更具活泼灵动、鲜活自由之感,融入画家独有的生命力及其对 于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深思,为当代工笔画创作提供重要引领价值 二、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技法应用 (一)表现形式 1.线描 线描技法的代表即由明朝汪珂玉、邹德中等人总结的"十八描",该技法最早诞生时间与创 作者已不可考,但其中蕴含的部分画法名称可见于唐代书籍中,至明代方有人开始归纳总结, 形成基本程式。

"十八描"最初被应用于描繪人物画中的衣褶,其后被沿用至工笔花鸟画中,主 张运用"骨法"描绘出物象,综合运用"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等多种门类进行线描时人将 勾描方法总结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顾恺之创作的"游丝描",该描法在用笔上讲求紧致连 绵、线型如一,较少涉及变化,营造一种古朴、柔韧、精深、循环、缥缈的质感,典型代表为 "铁线描""行云流水描"等;其二是吴道子创造的"兰叶描",该描法在用笔上重点强调提、按动 作,条起笔后的中段着力,传达出灵动、顺畅、潇洒、起伏的艺术效果,典型代表为"枣 核描""竹叶描"等;其三是张僧繇创造的"减笔描",该描法在绘画创作上重视用笔的起、落和转 折之处,多将重力投放条的首或尾两端,侧重于勾勒由线条向平面的延展过程,因此线形 起伏较为频繁,可呈现出时而缺落、粗细多变的笔触特征,典型代表为"钉头鼠尾描""枯柴描" 等 2.皴法 皴法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线条结构,以线为骨干,借鉴书法的创作特征,使线条在笔锋、下 笔力度上呈现出细节变化,呈现出笔力多变、富于肌理变化的艺术创作特点皴法在工笔花鸟 画中的应用可体现为荷叶、卷云、牛毛、鬼面等多种类型皴法,在用笔特征上呈现出回旋、拖 拉、拖动等特征,并与面类、点法相结合,呈现出山石、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观的阴阳、向 背、凹凸等质感。

描法向皴法的过渡标志着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由稚嫩走向成熟 (二)技法应用 1."骨法用笔" 骨法作为"六法"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用笔上,通过用笔呈现出刻画对 象的生动气韵其具体分型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示为骨架结构,顾恺之首次将"骨"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