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L.****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27KB
约7页
文档ID:617074419
浅谈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_第1页
1/7

浅谈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乡村学校的数字设备配置将逐步向轻量化、多功能方向发展,更适配乡村教学场景的实际需求过去,部分乡村学校配备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体积大、操作复杂,且需要稳定的大功率供电,难以适应乡村学校教室空间有限、部分地区供电不稳定的情况某偏远乡村小学位于山区,2019 年接收一批老式台式电脑,每台主机重约 15 公斤,显示器也需单独安装,教室里仅能挤放 5 台,剩余空间连学生课桌都难以摆放整齐更棘手的是,当地电压时常波动,电脑运行时频繁死机,老师上信息技术课时,平均每节课要重启设备 3-4 次,原本 40 分钟的课程,实际有效教学时间不足 30 分钟,严重影响教学进度未来,更适合乡村的轻薄型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投影仪会成为主流,这类设备重量多在 1-2 公斤,功耗仅为传统台式机的 1/3,单次充电可支持 4-6 小时连续使用,即使在供电不稳定的地区,搭配 20000 毫安的简易充电宝,也能保障整节课的设备运行某乡村教学点 2023 年试点使用的便携式智能黑板,尺寸与普通黑板相当,集成了投影、触控、书写功能,无需额外连接电脑,老师通过触屏就能播放教学视频、用电子笔标注知识点,设备还支持 32G 本地存储,提前下载好的教学资源在无网络时也能流畅使用,课后老师反馈 “操作比传统电脑简单,不用再担心电压问题,上课更省心”。

同时,设备维护会更便捷,厂商可能会推出针对乡村学校的 “上门维修 + 远程指导” 服务,与县级教育局合作建立设备维护档案,每台设备都有专属二维码,老师扫描即可提交故障报修,厂商承诺 24 小时内响应,偏远地区 48 小时内上门维修;还会提供图文并茂的自助维修教程,比如 “投影仪灯泡更换步骤”“笔记本电脑电池拆卸指南”,让老师能自行解决简单故障,减少设备故障对教学的影响,让乡村学校的数字设备真正用起来、用得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将更完善,乡村学生能更便捷地接触到城市名校的课程内容,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现在,虽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地方教育资源库等平台提供大量线上课程,但部分资源针对性不强,乡村学生因生活环境、认知基础与城市学生不同,对某些课程内容理解困难某乡村中学的学生曾尝试观看城市名校的物理实验课程,视频中使用的数字化实验器材学校没有,老师只能用黑板画图讲解实验过程,学生只能凭空想象,课后测试显示,该章节知识点掌握率仅 40%;还有些资源需要高速网络支持,乡村学校带宽不足时,视频加载缓慢,甚至出现卡顿、掉线,学生观看时频繁中断,学习兴趣大减未来,会有更多专门针对乡村学生设计的数字资源,比如结合乡村自然风光的语文课文讲解(在稻田边讲解《稻草人》、在山林间分析《山行》)、围绕农作物种植的生物实践课程(记录玉米生长周期、观察蜜蜂传粉过程)、依托乡村手工艺的劳动技术课(学习竹编、陶艺制作),内容更贴近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 “从身边事物学知识”。

资源共享平台也会优化,新增 “离线下载”“低流量模式” 功能,乡村学生可在学校用免费 WiFi 下载课程,支持断点续传,即使中途网络中断,下次连接后仍能继续下载;回家后通过离线观看,视频还能调节清晰度,2G 网络也能流畅播放平台还可能设置 “乡村学生专属互动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通过文字、图片留言向城市老师提问,老师 24 小时内回复,或与其他乡村学校的学生交流讨论,比如 “如何解决玉米病虫害”“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形成互助学习氛围某教育公益组织计划联合北京、上海等地的名校,为乡村学校定制 “乡村专属课程包”,每个年级包含 30 节视频课、配套练习题和实验指导手册,全部免费开放,还会每月组织 1 次城市老师答疑,针对乡村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专项讲解,帮助乡村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预计首批课程包将覆盖 10 个省份的乡村学校,惠及 50 万学生​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会更系统,从简单的设备操作培训转向教学设计与技术融合的深度提升目前,针对乡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多集中在电脑开关机、PPT 制作、资源下载等基础操作,培训方式多为 “集中授课 + 理论讲解”,老师学会后,仍不知道如何将数字技术融入日常教学,比如如何用视频资源引出课堂知识点、如何通过问卷快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如何用思维导图软件梳理课程逻辑。

某乡村小学老师参加县级信息化培训后,虽然会制作 PPT,但上课时还是习惯照本宣科,PPT 只是简单展示课文文字和图片,没有插入视频、动画,也没有设计互动环节,学生反映 “和看课本差别不大,不如老师讲故事有趣”未来,培训内容会更贴近教学实际,分为 “基础技能 + 学科应用 + 创新设计” 三个层次,基础技能层巩固设备操作,学科应用层教老师结合学科特点使用技术(语文老师学习 “用配音软件制作课文朗读音频”、数学老师掌握 “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形变换”、英语老师学会 “用动画软件创设对话场景”),创新设计层指导老师开发信息化教学方案(设计 “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实践课”“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计划”)培训方式也会更灵活,采用 “线上学习 + 线下实践 + 导师指导” 的模式,线上通过学习平台观看教学案例视频(如 “乡村语文信息化课堂实录”“乡村数学答疑案例”),完成课后作业(设计一堂信息化课程教案);线下在学校进行实际授课练习,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至平台,由专业导师(城市名校骨干教师、师范院校教授)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还会建立 “城乡教师结对” 机制,每位乡村教师匹配 1 名城市教师,通过视频会议、沟通等方式,定期交流信息化教学经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某县计划每学期组织乡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设定 “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学生反馈” 三个评分维度,老师通过设计一堂完整的信息化课程参与比拼,优秀案例会制作成视频在全县推广,还会给予获奖老师培训基金、职称评定加分等奖励,激发老师提升信息化能力的积极性,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乡村教师的教学帮手​乡村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升级,从 “有网络” 向 “强网络” 转变,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更稳定的支撑现在,虽然 “宽带网络校校通” 工程已覆盖全国 99% 以上的乡村学校,但不少乡村学校的网络仍存在 “带宽不足、覆盖不全、稳定性差” 的问题某山区乡村学校的网络带宽仅 10 兆,同时有 5 个班级使用网络时(如上午第三节同时上信息技术课),视频课根本无法正常播放,画面卡顿严重,声音与画面不同步,老师只能关闭视频,改用文字版教学资料;还有些学校的网络信号受地形影响,教室角落、操场等区域经常没信号,老师上户外实践课时,想通过查询资料,却因没信号只能放弃;遇到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网络还会频繁中断,有时甚至一整天都无法上网,信息化教学只能暂停未来,乡村学校的网络带宽会大幅提升,县级及以上城区周边的乡村学校可能达到 100 兆以上,偏远山区学校也会达到 50 兆,支持多个班级同时观看 4K 高清视频、开展直播教学、进行线上考试;网络覆盖也会更全面,采用 “光纤 + WiFi6 + 信号增强器” 的组合方式,教室、操场、教师宿舍、食堂等区域都会有稳定信号,不会再出现 “网络死角”,老师在操场带学生上劳动课时,也能随时用调取教学视频。

部分偏远乡村学校还可能引入卫星网络或 5G 技术,与卫星通信公司合作安装小型卫星接收设备,即使在没有光纤覆盖的地区,也能实现 10 兆以上的高速上网;5G 技术则会与校园网络融合,支持物联网设备接入,比如智能考勤机、环境监测传感器等,让乡村学校的网络不仅能满足教学需求,还能支撑校园智能化管理某电信运营商计划在未来两年内,为偏远乡村学校免费升级网络,将带宽从 10 兆提升至 50 兆,提供每月 1000G 专属教学流量包,保障学校教学、办公的网络需求,还会定期派技术人员上门检测网络质量,优化信号覆盖,让乡村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不再受网络限制​家校协同的信息化平台会更普及,乡村家长能更及时地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现在,乡村家长多通过家长会、与老师沟通,家长会一学期只有 1-2 次,每次 1-2 小时,家长只能了解孩子的整体情况,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学习进度、课堂表现则知之甚少;沟通也多是孩子出问题时(如未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矛盾)才进行,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学习状态了解很少部分家长因外出务工,与老师沟通更不方便,只能通过偶尔联系,有时老师消息回复不及时,家长甚至不知道孩子最近学了什么、考试成绩如何。

某乡村小学的一位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地打工,半年内只收到过老师两次,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期末家长会上,才知道孩子数学成绩下滑严重,后悔 “没能早点了解情况,帮孩子补课”未来,家校协同平台会成为乡村学校的标配,这类平台会整合 “学生管理 + 家校沟通 + 家长学习” 功能,包含学生考勤(实时查看孩子是否到校、是否请假)、作业布置(查看当天作业内容、提交情况、老师批改意见)、成绩反馈(历次考试分数、错题分析、知识点掌握情况)、课堂表现(老师上传的课堂照片、视频片段,标注孩子是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等模块,老师每天花 10-15 分钟更新信息,家长通过小程序就能随时查看,无需下载额外 APP平台还支持语音、视频沟通,外出务工的家长可随时发起与老师、孩子的视频通话,清晰看到孩子的学习环境,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还能设置 “消息提醒”,孩子作业未提交、考试成绩公布时,家长能收到自动通知,不会错过重要信息平台可能还会提供 “家长课堂” 板块,上传针对乡村家长的教育资源,比如 “如何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方法”“青春期孩子沟通技巧”,视频时长控制在 5-10 分钟,方便家长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帮助乡村家长提升教育能力。

某乡村学校 2023 年试点使用的家校平台,上线半年后,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后台数据显示,有 80% 的家长每天都会登录平台查看孩子的学习情况,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次数比以前多了 3 倍,期末考试中,该校学生的平均分较去年提升 15 分,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0% 的家长对平台表示认可​乡村学校的信息化评价体系会逐步建立,从单一的成绩考核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在,乡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多以期中、期末试卷成绩为主,占比超过 80%,数字技术只是偶尔用于成绩统计,通过 Excel 表格录入分数、计算平均分,很少通过信息化手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某乡村中学的学生实践课,老师只是根据学生的最终作品打分,没有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团队合作表现,也没有收集学生的创意想法,评价结果过于片面;部分老师甚至认为,信息化评价需要学习新软件、整理大量数据,比纸质试卷麻烦,不愿意尝试未来,信息化评价工具会更简单易用,适配乡村学校的教学场景,比如 “实践能力评价 APP”,老师用拍照、录像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劳动场景,APP 自动生成评价表格,包含 “操作规范性”“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 等维度,老师只需勾选相应选项、补充简短评语,就能完成评价;“创新思维评估系统” 通过问卷收集学生的创意想法,比如 “如何改进校园垃圾分类方案”“设计一款适合乡村的小发明”,系统根据想法的创新性、可行性给出评分建议,帮助老师客观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

评价结果也会更丰富,不仅有分数,还有文字评语、能力雷达图、成长曲线,比如学生的数学评价报告中,会显示 “计算能力较强(90 分)、几何推理能力待提升(65 分)”,并标注需要加强的知识点;语文评价会包含 “课文朗读、作文写作、口语表达” 等维度的表现,让老师和家长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某教育部门计划为乡村学校推广 “学生信息化成长档案”,采用云存储技术,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成果(试卷、作业、作文)、实践活动(劳动照片、实验视频)、获奖情况(证书扫描件),档案支持老师、家长、学生三方查看,学生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