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信息基础设施助力乡村发展

L.****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27KB
约7页
文档ID:617078135
浅谈信息基础设施助力乡村发展_第1页
1/7

浅谈信息基础设施助力乡村发展乡村网络覆盖的全面推进让农产品销售突破地域限制,农户通过电商平台将特色产品销往全国,拓宽了收入来源过去,许多偏远乡村因网络信号薄弱,仅能接收到 2G 或 3G 信号,农户想通过网络了解市场行情都困难,更别提销售他们只能将农产品卖给本地收购商,收购商抓住农户 “无其他销路” 的困境,刻意压低价格,农户收益微薄某山区村以种植核桃为生,全村有 500 亩核桃园,每年 9 月核桃成熟后,农户只能在村口等待收购商上门,每斤收购价仅 8 元,扣除肥料、农药、人工等种植成本后,每亩净利润不足 2000 元遇到丰收年,核桃产量增加,收购商还会进一步压价至 6 元 / 斤,部分核桃因无法及时卖出,堆积在仓库里发霉变质,每年因变质造成的损失超过 10 万元现在,通信公司在村里建设了 3 座 4G 基站,部分地势较高的区域还开通了 5G 信号,全村实现网络无死角覆盖,农户通过智能就能轻松登录电商平台,开设个人网店或入驻农产品专营店他们学习拍摄短视频,记录核桃从开花、结果到采摘、晾晒、加工的全过程,将视频上传到电商平台和社交账号,直观展示核桃的天然品质,吸引了大量城市消费者有农户还开启直播带货,在直播间现场剥开核桃,展示饱满的果仁,解答消费者关于口感、储存方法的疑问,每斤核桃售价提升至 15 元,且订单源源不断。

某农户的网店开业第一个月,就接到 300 多个订单,卖出 500 斤核桃,净利润超过 3000 元,比以往卖给收购商多赚近 2000 元同时,物流企业也看到了乡村电商的潜力,在村里设立了代收点,配备专业打包设备,农户只需将核桃简单分装,送到代收点后,工作人员会进行专业打包、贴单,由物流企业统一运输,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包装不专业的问题,让偏远乡村的特色核桃能在 3-5 天内抵达全国消费者手中,售后投诉率不足 1%​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下的教育,让乡村孩子能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过去,乡村学校受地理位置、薪资待遇等因素影响,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科没有专业老师,孩子只能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成为 “奢望”某乡村小学共有 8 个班级,200 多名学生,却只有 12 名教师,其中 5 名是代课老师,没有专职英语老师,只能由语文老师兼任语文老师缺乏英语专业知识,发音不标准,教学方法单一,孩子的英语基础薄弱,升入初中后,面对标准的英语教学,完全跟不上进度,英语成绩在年级排名中始终垫底现在,学校通过光纤网络接入了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还与县城的重点小学建立了 “帮扶” 关系,孩子在教室里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就能观看城市名校老师的直播授课。

英语课上,城市老师通过视频与乡村孩子实时互动,用动画、游戏等方式讲解单词和语法,发现孩子发音不标准时,会单独连线纠正;音乐课上,孩子跟着老师学习唱歌、认识乐器,还能通过屏幕与城市孩子一起合唱;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孩子用身边的树叶、石头创作手工艺品,丰富了课余生活部分乡村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城市老师的教学方法,某乡村语文老师通过培训,学会了使用多媒体工具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插入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让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班级平均分较之前提升了 10 分,在全镇统考中从倒数第三名跃升至正数第五名此外,教育还解决了乡村 “留守儿童” 的学习问题,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通过 APP 查看孩子的学习进度,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不再因距离遥远而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远程医疗借助信息基础设施走进乡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医生的诊疗服务,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过去,乡村医疗条件落后,村卫生室只有 1-2 名乡村医生,配备的医疗设备仅有血压计、听诊器和少量常用药品,村民生病后,轻微病症还能处理,遇到稍复杂的疾病,只能前往县城医院就诊县城医院距离多数乡村有 30-50 公里,村民往返需要半天时间,乘坐公交车或三轮车,颠簸的路途对老人、病人来说更是煎熬。

某村的一位 70 岁老人,曾因突发心脏病,家人只能用三轮车将他送往县城医院,路上花费 1 小时,到达医院时病情已加重,不仅治疗难度增加,治疗费用也比早期治疗多花了 2 万元现在,在政府支持下,村里的卫生室安装了远程诊疗设备,包括高清摄像头、心电图机、血压仪等,设备通过网络与县城医院的远程诊疗中心相连村民生病后,乡村医生先进行初步诊断,若无法确定病情,可通过远程诊疗设备与县城医院的专科医生视频连线,医生通过视频查看患者症状、读取心电图数据,详细询问病史后,开具药方,村民在村卫生室就能取药,不用再奔波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医生可通过网络提前预约县城医院的 CT、B 超等检查项目,村民到达医院后直接进行检查,不用排队挂号,节省了大量等待时间某村民因持续咳嗽不止,乡村医生通过远程诊疗联系了县城医院的呼吸科医生,医生通过视频观察患者的咽喉状况,结合血常规检查结果,诊断为支气管炎,开具了口服药和雾化治疗方案,村民在村卫生室接受雾化治疗,服用一周药物后就痊愈了,不仅节省了往返县城的时间,还减少了交通、住宿等额外费用支出,总花费比去县城治疗少了 800 元远程医疗还为乡村老人提供了定期健康监测服务,医生通过远程设备定期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及时提醒老人调整用药和饮食,降低了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风险。

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的智慧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过去,农户种植农作物全凭经验,浇水、施肥没有科学依据,只能 “看天吃饭”,容易出现减产或农产品质量不佳的情况某村以种植蔬菜为主,全村有 300 亩蔬菜大棚,以前农户根据天气情况浇水,遇到雨天就减少浇水,遇到晴天就频繁浇水,有时浇水过多导致蔬菜烂根,有时浇水不足导致蔬菜干旱枯萎,亩产波动很大,好的时候能达 10000 斤,差的时候仅 6000 斤施肥也凭感觉,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在市场上卖不上价现在,村里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安装了土壤墒情传感器、智能灌溉设备和虫情测报灯,这些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与农户的智能 APP 相连土壤墒情传感器埋在蔬菜大棚的土壤中,实时监测土壤的含水量、温度、养分含量,数据每隔 1 小时自动传输到 APP,农户打开就能清楚知道土壤状况,根据数据精准浇水、施肥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标准值时,APP 会自动提醒农户浇水,农户还能通过 APP 远程控制智能灌溉设备,设置浇水时间和水量,设备会自动喷水,不用人工值守,节省了大量时间虫情测报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吸引并捕杀害虫,同时拍摄害虫照片,上传到 APP,农户能及时了解害虫种类和数量,精准喷洒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

某农户种植的番茄,采用智慧农业技术后,通过精准浇水和施肥,番茄生长周期稳定,亩产从 8000 斤提升到 10000 斤,且番茄大小均匀、色泽鲜亮、口感好,每斤售价提高 0.5 元,每亩净利润增加 1000 元此外,智慧农业还能帮助农户规避风险,如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APP 会提前推送预警信息,农户可及时采取加固大棚、排水等措施,减少损失,某村在 2023 年台风来袭前,农户根据预警信息提前加固大棚,损失较往年减少 60%​乡村文化借助信息基础设施得以更好地传播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特色文化,同时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过去,乡村文化多通过口口相传、传统节庆活动传承,传播范围仅限于本村及周边地区,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后,接触到城市文化,逐渐忘记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导致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某乡村的传统剪纸艺术,已有 100 多年历史,过去只有几位 70 岁以上的老人会制作,年轻人觉得 “剪纸不赚钱”,很少有人愿意学习,随着老人年事已高,剪纸艺术面临失传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拍摄老人制作剪纸的全过程,从纸张裁剪、图案设计到剪刀裁剪,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呈现,还配上老人讲解的剪纸历史和寓意,将视频上传到网络。

这些视频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单条视频播放量超过 50 万次,不少网友留言表示 “第一次看到这么精美的乡村剪纸,想学习”,还有城市学校邀请老人通过视频直播为学生讲授剪纸技艺在网络传播的带动下,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向老人学习剪纸,有 5 名年轻人还将剪纸作品上传到电商平台销售,每幅剪纸售价 20-50 元,每月能卖出 100 多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经济收益的双赢村里还通过网络直播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庙会、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晚会,直播时邀请村民讲解活动的历史渊源和民俗细节,城市网友通过直播就能感受乡村节庆的热闹氛围,了解乡村文化某村的春节庙会直播,设置了舞龙舞狮、传统戏曲、手工美食制作等多个环节,观看人数超过 10 万人次,网友纷纷留言 “明年要去现场体验”,村民看到网络上的好评,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也增强了,更愿意参与文化传承活动,每年主动参与节庆活动组织的村民人数增加了 30%​信息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政务服务数字化,村民办事不用再往返乡镇政府,在家就能通过网络完成,提升了办事效率过去,村民办理社保参保、医保报销、户口迁移、准生证办理等业务,都需要前往乡镇政府,乡镇政府距离多数乡村有 10-20 公里,村民需要乘坐公交车或骑电动车前往,单程就要 1-2 小时。

更麻烦的是,村民对办事所需材料不熟悉,经常因材料不全而多次往返,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某村民为办理医保报销,先骑着电动车到乡镇医保办公室,工作人员告知需要携带病历、发票、费用清单、银行卡复印件等材料,他回家准备好材料后再次前往,工作人员又发现发票上的姓名与身份证不符,需要医院重新开具,前后跑了 3 次才办理完成,总共花费了 2 天时间,还额外支出了 50 元交通费现在,在 “数字乡村” 建设推动下,村里的政务服务站安装了电脑、打印机、高拍仪等设备,接入了县级政务服务网络,村民通过政务服务站的电脑或自己的智能,就能登录 “政务服务网” 或相关 APP,提交办事材料,填写申请表格工作人员会审核材料,若材料不全,会通过网络告知村民需要补充的内容,村民补充后提交即可,不用再跑一趟审核通过后,村民可选择到政务服务站领取办理结果,或申请邮寄到家某村民办理社保缴费,通过 APP 填写个人信息、选择缴费档次,支付完成后,不到 10 分钟就办理成功,还能实时查看缴费记录,不用再跑冤枉路对于不会使用智能的老人,政务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老人只需提供相关证件,工作人员帮忙操作政务服务数字化不仅方便了村民,还减轻了乡镇政府的工作压力,过去乡镇医保办公室每天要接待 50 多名村民,现在多数业务办理,现场接待人数减少了 60%,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处理复杂业务,政务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支持的乡村旅游推广,让更多游客了解乡村旅游资源,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过去,乡村旅游宣传主要依靠村民口口相传,或乡镇政府偶尔组织的线下推广活动,宣传范围有限,知道的游客很少某乡村拥有清澈的河流、成片的竹林、古老的民居,还有手工竹编、农家土菜等特色资源,但每年游客不足 1000 人,村民开办的 10 家民宿,平均入住率不足 50%,每间房每晚售价仅 80 元,还经常空置,村民收入微薄,不少民宿经营者都想放弃现在,村民通过学习使用旅游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开始主动推广乡村旅游他们拍摄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特色美食,如清晨竹林间的薄雾、村民编织竹篮的过程、柴火灶炖的土鸡,将照片和视频上传到旅游平台和社交账号,还在视频中加入 “乡村游玩攻略”,介绍最佳游玩时间、必体验项目、交通路线有村民还开启了 “乡村生活直播”,带领网友 “云游” 乡村,展示采摘蔬菜、捕鱼、制作农家饭的日常,吸引了大量游客关注游客通过网络提前预订民宿、门票,到达乡村后直接入住、游玩,不用再担心住宿问题某村民的民宿通过推广,入住率从 50% 提升到 80%,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他将房间价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