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研究

L.****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39KB
约7页
文档ID:617029051
浅谈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研究_第1页
1/7

浅谈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研究物联网技术为供应链金融中的货物追踪提供了实时可视的解决方案,让金融机构和企业能精准掌握货物动态,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传统供应链金融中,货物运输状态依赖人工填报或阶段性反馈,金融机构难以实时确认货物是否按约定路线运输、是否完好无损,可能出现货物被挪用、替换或损坏却未及时发现的问题某贸易企业曾在运输一批钢材时,因司机擅自改变路线前往其他城市卸货,延误交货近一周,金融机构因未实时掌握运输状态,未能及时调整贷款还款期限,导致企业面临逾期罚息风险现在,通过在货物包装或运输工具上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如 GPS 定位器、温湿度传感器、震动传感器等,可实时采集货物的位置、环境温湿度、是否受到撞击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 4G/5G 网络传输至供应链金融平台,金融机构和企业可通过电脑端或 APP 随时查看某冷链物流企业运输进口牛肉时,在冷藏车车厢内安装多个温湿度传感器,将温度控制范围设定在 - 18℃至 - 22℃,一旦温度超出范围,平台会立即向物流负责人和金融机构发送短信、APP 双重预警,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制冷设备,避免牛肉解冻变质;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实时查看温度曲线,确认货物始终处于合格运输环境,放心为企业提供 500 万元的冷链物流融资支持。

这种实时追踪模式,让供应链金融中的货物监管更精准,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也让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某水果贸易企业借助该模式,融资审批时间从原来的 7 天缩短至 3 天​物联网技术助力供应链金融实现质押物的智能管理,通过自动采集质押物信息,简化质押流程,提升质押物监管效率传统质押融资中,质押物的入库、盘点、出库都需要人工操作,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出现计数错误、质押物被替换等问题某仓储企业为供应链金融提供质押物存储服务时,曾因人工盘点失误,将某建材企业的质押钢筋数量少记 30 吨,导致金融机构放贷额度减少 50 万元,影响企业采购原材料的资金周转现在,物联网技术通过 RFID 标签、智能货架、视频监控等设备,实现质押物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工作人员为每件质押物贴上内置芯片的 RFID 标签,标签内存储质押物的规格、数量、生产厂家、权属等信息,货物入库时,智能货架两侧的读写器自动识别标签并记录位置,生成电子入库单;盘点时,无需人工逐一清点,通过手持读写器在仓库内扫描一圈,或通过系统自动调取各货架的标签数据,几分钟内就能完成数千件质押物的盘点,准确率大幅提升;出库时,系统需验证金融机构的电子授权指令,授权通过后才能开启智能库门,同时记录出库时间、数量,防止质押物被私自提取。

某供应链金融平台引入这种智能质押管理模式后,质押物盘点时间从原来的 1 天缩短至 1 小时,盘点误差率降至 0.1% 以下,金融机构对质押物的监管更放心,企业获得质押融资的审批速度也加快,某化工企业的乙二醇质押融资审批时间从 5 天缩短至 2 天​物联网数据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分析货物流转、设备运行等数据,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判断企业还款能力传统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多依赖企业财务报表、信用记录等静态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存在滞后或美化情况,难以真实反映企业当前经营状况某中小企业曾通过虚增营业收入、隐瞒负债等方式粉饰财务报表,获得某银行 300 万元供应链贷款,但实际经营已出现订单减少、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最终无法按时还款,给银行造成坏账损失现在,物联网采集的动态数据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补充,金融机构可通过分析企业货物的运输频次、销售速度、库存周转情况,判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跃度;通过分析生产设备的运行时长、故障率、能耗情况,评估企业生产稳定性和产能利用率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申请 400 万元供应链贷款时,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平台查看其生产车间的 50 台数控机床每月运行 25 天以上,日均运行 12 小时,故障率低于 2%,每月向主机厂的货物运输频次稳定在 10 次以上,结合企业近 6 个月的财务数据,判断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快速批准了贷款。

同时,物联网数据还能帮助金融机构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如某家电生产企业的冰箱库存突然从 1000 台增加至 3000 台,运输频次从每月 15 次降至 5 次,可能预示企业销售受阻,金融机构可提前与企业沟通,了解到是下游经销商回款延迟导致货物积压后,调整融资方案为 “先还息、后还本”,降低坏账风险这种数据驱动的风险评估,让供应链金融决策更科学,减少了因信息不透明导致的误判物联网技术优化了供应链金融中的应付账款融资流程,通过实时捕捉交易数据,实现融资申请、审批、放款的快速衔接传统应付账款融资中,企业需要提供采购合同、增值税发票、收货单等纸质凭证,金融机构审核这些凭证需耗费数天时间,且容易出现凭证伪造、篡改等问题某电子元器件供应商曾提交伪造的主机厂收货单和发票,申请 200 万元应付账款融资,金融机构审核时未发现破绽,放款后才发现交易不实,供应商将资金用于偿还其他债务,导致贷款无法收回现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接供应链中的采购系统、收货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自动获取真实交易数据核心企业向供应商采购货物,供应商发货后,核心企业的仓库物联网设备(如智能地磅、扫码枪)记录货物验收合格的信息,数据自动同步至供应链金融平台,平台根据采购合同和验收数据生成电子应付账款凭证,供应商无需提交纸质材料,直接在平台上点击申请融资;金融机构通过平台核实交易数据的真实性,无需人工核对凭证,审批时间大幅缩短。

某汽车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其 200 余家供应商通过物联网对接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申请应付账款融资,从提交申请到放款平均仅用 24 小时,而传统模式需要 5 天以上某橡胶供应商为该汽车厂提供轮胎,货物验收合格后 1 小时内就收到平台推送的融资申请入口,提交申请后当天就获得 150 万元放款,及时用于采购橡胶原材料,避免了因资金不足导致的生产延误这种自动化的融资流程,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和凭证造假风险,还让供应商能快速回笼资金,缓解资金压力,保障供应链稳定​物联网技术支持供应链金融向动产融资拓展,让原本难以监管的动产成为合格质押物,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传统供应链金融更倾向于接受不动产、大宗商品等易监管的质押物,而中小企业拥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等动产,因难以实时监管、价值波动难评估,很少能作为质押物,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某机械加工企业拥有 10 台价值 800 万元的数控机床,因无法将其作为质押物,在接到一笔 500 万元的订单需要采购钢材时,只能放弃订单现在,物联网技术通过在动产上安装传感器和智能锁,实现对动产的实时监管和价值评估金融机构为某纺织企业的 500 吨棉纱提供 300 万元动产融资,在棉纱仓库安装智能门禁(需人脸识别 + 授权密码开启)和 360 度高清视频监控,在每包棉纱上贴 RFID 标签,实时监控棉纱的入库、出库、库存数量;同时,通过对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获取棉纱的实时市场价格,动态评估质押物价值,当棉纱价格从每吨 6000 元下跌至 5500 元时,系统自动提醒企业补充 50 吨棉纱或提前偿还 50 万元贷款;若有人试图破坏智能门禁或私自转移棉纱,系统会立即发送报警信息至金融机构和仓储负责人。

某家具生产企业以价值 400 万元的实木原材料申请动产融资时,通过物联网监管模式,3 天内就获得了 250 万元贷款,用于购买生产设备,扩大产能这种动产监管模式,让中小企业的动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也能有效控制风险,推动供应链金融覆盖更多中小企业物联网技术提升了供应链金融中资金流的透明度,通过追踪资金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流向,确保资金用于真实交易,减少资金挪用风险传统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放款后,难以跟踪资金是否按约定用于采购原材料、支付货款等用途,部分企业可能将资金挪用于房地产投资、股票炒作等领域,导致还款能力下降某钢材贸易企业曾获得某银行 500 万元供应链贷款,约定用于采购铁矿石,但企业实际将资金投入房地产项目,因房地产市场下行导致资金被套,无法按时还款现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接企业的银行账户、采购系统、物流系统,实现资金流与货物流、信息流的联动监控金融机构为某零售商提供 400 万元采购融资,放款时,资金直接从金融机构账户划至供应商的银行账户,避免企业中途挪用;同时,通过物联网跟踪供应商的货物运输轨迹(如 GPS 定位显示货物从供应商仓库运往零售商门店)和零售商的收货确认信息(如智能扫码枪记录货物入库),确认资金对应的交易真实发生。

若企业试图变更资金用途,如申请将资金划至非供应商账户,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金融机构可暂停后续放款或要求企业说明情况某连锁超市申请 600 万元采购融资用于采购食品饮料,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流监控发现其中 100 万元被企业试图划至某房地产公司账户,立即暂停放款并与企业沟通,企业解释是操作失误后,重新指定供应商账户才完成放款某供应链金融平台采用这种资金流监控模式后,资金挪用率下降 60%,金融机构的坏账率也随之降低,企业也因资金用途规范,经营更稳健,形成良性循环​物联网技术助力供应链金融实现跨境贸易中的跨境监管,通过实时共享货物跨境运输数据,解决跨境融资中的信息碎片化问题传统跨境供应链金融中,货物需经过报关、报检、海运、清关等多个环节,涉及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物流企业、银行等多个主体,各主体的数据不互通,金融机构难以全面掌握货物状态和交易进度,审批跨境融资时顾虑较多,审批周期长某跨境电商企业进口一批价值 800 万元的电子产品时,因海关清关流程延迟,货物在港口滞留 10 天,金融机构因未及时获取清关信息,担心货物无法按时入库,迟迟未放款,影响企业提货销售现在,物联网技术通过跨境物流平台整合各环节数据,金融机构可实时查看货物的报关状态(如海关系统显示 “已报关放行”)、海运位置(如集装箱 GPS 显示在某海域航行)、清关进度(如检验检疫系统显示 “已检验合格”)等信息。

某服装贸易企业出口一批价值 600 万元的羽绒服至欧洲时,在集装箱上安装 GPS 定位器和电子铅封,海关通过系统远程核查集装箱内货物与报关单是否一致,快速完成报关;金融机构通过平台确认货物已报关并装船,结合贸易合同、商业发票等数据,2 天内就批准了 400 万元出口退税融资同时,物联网数据还能帮助金融机构应对汇率波动风险,通过分析货物运输时间(如从上海港到鹿特丹港需 28 天)和预计到港时间,合理安排外汇结算时间,某银行通过物联网数据预测某企业的货物将于 10 天后到港,提前与企业约定在汇率相对稳定的时段办理外汇结算,帮助企业减少汇率损失约 10 万元这种跨境数据共享模式,让跨境供应链金融更高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推动供应链金融向普惠金融方向发展,通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让更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能获得供应链金融支持传统供应链金融多围绕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经销商展开,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因规模小、缺乏完整财务数据、难以提供合格质押物,往往被排除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之外某个体批发商经营食品批发业务,为大型连锁超市供货,每月供货额约 50 万元,但因规模小、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一直无法获得供应链融资,资金周转困难时只能向民间借贷机构借款,年利率高达 20%。

现在,物联网技术通过轻量化的设备部署和数据采集,降低了小微企业接入供应链金融的成本个体批发商只需在送货面包车和仓库分别安装简易 GPS 设备和温湿度传感器,就能向金融机构提供货物运输路线、仓库库存变化等数据;金融机构结合这些数据和与连锁超市的合作记录(如每月稳定的供货凭证),为其提供 30 万元小额供应链贷款,年利率仅 8%某农产品个体经营者种植蔬菜供应本地农贸市场,通过在蔬菜大棚安装物联网温湿度传感器和摄像头,向银行证明蔬菜种植规模和生长状态,获得 15 万元贷款用于购买种苗和肥料某供应链金融平台针对小微企业推出这种轻量化物联网解决方案后,服务的小微企业数量从 500 家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