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智能种植技术已在部分乡村落地,通过传感器监测与自动化设备作业,改变传统种植依赖经验的模式,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过去,农户种植作物全凭肉眼观察土壤干湿、凭手感判断施肥时机,遇到极端天气难以及时应对,作物产量波动大某平原村种植小麦,以前农户靠经验浇水,雨天担心涝害就少浇,晴天又怕干旱多浇,有时浇水不当导致小麦根系腐烂,亩产常年徘徊在 800 斤左右遇到干旱年份,农户需要组织人力挑水灌溉,每亩地人工成本增加 200 元,还难以保证灌溉均匀现在,村里在农业部门扶持下引入土壤墒情传感器,每 5 亩麦田埋设 1 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温度和氮磷钾含量,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农户 APP,农户打开 APP 就能查看土壤实时状况,系统还会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自动推送浇水、施肥建议,不用再 “看天行事”部分地块还安装了自动喷灌设备,通过 APP 远程控制,设定好浇水时间和水量后,设备会定时定量向麦田喷水,水流呈雾状,均匀覆盖每株小麦,避免水资源浪费某农户的 5 亩麦田,采用智能种植技术后,小麦亩均用水量从 300 吨减少到 240 吨,减少 20%;肥料使用量从每亩 50 公斤降至 42.5 公斤,降低 15%;亩产却从 800 斤提高到 880 斤,提高了 10%。
收获的小麦麦粒饱满度明显改善,千粒重增加 2 克,收购商给出的价格每斤比往年高 0.1 元,每亩增收 168 元,一年下来 5 亩麦田多赚 840 元智慧养殖模式逐步在乡村推广,借助物联网监控与数据管理,实现畜禽养殖的精准化、标准化,减少疫病风险,提升养殖效益传统养殖中,农户需频繁巡查圈舍,观察畜禽进食、健康状况,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及时发现疫病苗头某山村养殖土鸡,全村有 20 多户养殖户,过去每户每天要花 3 小时查看鸡舍,观察土鸡进食情况、粪便状态,遇到鸡群生病,往往要等到出现精神萎靡、羽毛蓬松等明显症状才能察觉,此时疫病已扩散,治疗不及时导致死亡率较高,有时一批鸡死亡率超过 8%,农户损失惨重现在,村里的养殖户联合引进智慧养殖设备,鸡舍安装温湿度传感器、高清视频监控和智能喂食器,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鸡舍内温度(保持在 20-25℃)和湿度(60%-70%),一旦超标,系统会通过短信自动向农户报警;农户通过 APP 就能查看鸡舍实时视频,不用再频繁往返鸡舍;智能喂食器按设定时间(每天早 7 点、午 12 点、晚 6 点)和量(每只鸡每天 100 克饲料)投放饲料,避免人工喂食时出现的多喂、少喂情况,减少饲料浪费。
部分规模较大的养殖户还配备了疫病监测设备,通过声音传感器收集土鸡的叫声,结合活动频率数据,分析土鸡健康状况,若发现异常(如叫声减少、活动量下降),系统会提前预警,农户可及时检查,早期发现疫病某养殖户的 2000 只土鸡,采用智慧养殖后,饲料损耗率从 10% 降至 5%,每月节省饲料 100 公斤,减少成本 300 元;疫病死亡率从 8% 降至 3%,减少死亡 100 只土鸡,按每只土鸡出栏价 50 元计算,减少损失 5000 元;每月节省人工成本 1500 元,三项合计每月增收 1800 元出栏时土鸡体重均匀,平均体重比传统养殖增加 0.2 公斤,市场售价每公斤高 2 元,整体收益增加 20%,一年多赚 2 万多元农产品加工科技的应用让乡村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通过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帮助农户从 “卖原料” 转向 “卖产品”,增加收入来源过去,乡村农产品多以初级形态出售,如新鲜蔬菜、原粮、鲜果,价格低且保质期短,农户议价能力弱,遇到市场波动容易亏损某山区村种植猕猴桃,全村有 100 多亩猕猴桃园,以前收获后直接卖给收购商,每斤售价仅 2 元,遇到丰收年,收购商压价,价格甚至降至 1.5 元 / 斤,还常出现滞销情况,部分猕猴桃因存放时间过长烂在地里,每年损失超过 10 万元。
现在,村里通过合作社牵头,筹集资金引进猕猴桃深加工设备,包括清洗机、切片机、低温烘干机、榨汁机和真空包装机,能制作猕猴桃干、猕猴桃酱、猕猴桃果汁等产品,延长保质期的同时大幅提升附加值加工过程中采用低温烘干技术(温度控制在 45℃),保留猕猴桃中的维生素 C 等营养成分,口感酸甜适中,比传统高温烘干的猕猴桃干更受消费者喜欢;包装采用真空密封袋,内置干燥剂,保质期从新鲜猕猴桃的 7 天延长到 6 个月,方便运往外地销售合作社还注册了乡村特色农产品商标,设计统一包装,提升产品辨识度某农户家里有 5 亩猕猴桃园,每年收获 5000 斤猕猴桃,以前直接出售收入 1 万元,现在将猕猴桃送到合作社加工成猕猴桃干,5 斤新鲜猕猴桃能加工 1 斤猕猴桃干,5000 斤猕猴桃可加工 1000 斤猕猴桃干,每斤猕猴桃干售价 15 元,销售额达 1.5 万元,较直接出售增加 6 倍(此处 “6 倍” 为销售额相对增长倍数,即(1.5-1)/1=0.5 倍?原文表述可能存在偏差,修正为 “销售额较直接出售增加 5000 元,增长 50%”)合作社还带动村里 10 多户农户参与加工,形成 “种植 - 加工 - 销售” 的小规模产业链,解决了猕猴桃滞销问题,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 8000 元。
农业科技培训下沉到乡村,通过线下实操教学与线上视频课程结合,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农户科技应用能力过去,农户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有限,多靠邻里相传或农技员偶尔上门指导,技术更新慢,遇到新问题难以解决,导致部分先进技术无法落地某棉花种植村,全村有 500 多亩棉田,以前农户不懂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遇到棉铃虫、红蜘蛛等虫害,就大量喷洒剧毒农药,不仅导致棉花农药残留超标,收购时被压价,还污染土壤,造成土壤板结,棉花品质逐年下降,亩产从 600 斤降至 500 斤现在,当地农业部门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培训,每季度开展 1 次线下实操教学,邀请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到村里,在棉田现场演示病虫害识别方法(如通过叶片斑点判断病害类型、观察虫粪识别虫害种类)、绿色防治技术(如释放天敌昆虫、使用生物农药);同时搭建线上培训平台,上传技术视频,内容包括棉花打顶技巧、科学施肥方法、灌溉时机选择等,农户可随时通过观看,遇到问题还能在平台留言,专家 24 小时内解答农业部门还为村里培养了 5 名 “科技带头人”,这些带头人先系统学习新技术,再帮助周边农户解决实际问题某农户通过培训掌握了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在棉田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使用苦参碱生物农药防治红蜘蛛,减少农药使用量,棉花农药残留检测达标,收购价每斤提高 0.3 元,每亩棉田增收 180 元(按亩产 600 斤计算)。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 20 多户农户也学习新技术,全村棉花农药使用量整体下降 30%,土壤质量逐步改善,棉花亩产回升到 600 斤,部分地块甚至达到 650 斤农业物联网平台整合乡村农业资源,实现生产、销售数据共享,帮助农户对接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让农产品销售更顺畅过去,农户种植前不清楚市场需求,多根据上一年价格盲目跟风种植,常出现 “丰产不丰收” 的情况;销售时依赖本地收购商,缺乏直接对接城市市场、大型超市的渠道,收购商压低价格,农户收益受损某蔬菜种植村,全村以种植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为主,2021 年因前一年番茄价格高,农户集中种植番茄,全村番茄种植面积从 200 亩扩大到 400 亩,收获时市场供过于求,每斤番茄售价从 2 元降至 0.5 元,农户不仅没赚钱,还亏损了种子、肥料成本,不少农户欲哭无泪现在,村里在政府支持下接入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实时发布全国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价格、需求信息(如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市场的番茄批发价、每日成交量),农户种植前可登录平台查询,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面积;销售时,平台能对接电商平台(如拼多多、京东农场)、大型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帮助农户直接销售蔬菜,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户获得更多利润。
2023 年,村里根据平台信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番茄种植面积至 200 亩,增加市场需求大的西兰花、生菜种植,西兰花种植面积从 50 亩扩大到 150 亩收获时,西兰花每斤售价稳定在 3 元,生菜每斤售价 1.5 元,均高于往年部分蔬菜通过平台对接电商平台,直接销往城市社区,采用 “订单农业” 模式,社区居民提前下单,农户按订单采摘、包装,通过冷链物流配送,每斤售价较卖给收购商高 0.8 元,如西兰花卖给收购商 3 元 / 斤,电商销售 3.8 元 / 斤,每亩增收 640 元(按亩产 8000 斤计算),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再也不用担心中途压价、滞销问题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在乡村推广,通过秸秆还田、畜禽粪污处理等技术,变废为宝,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降低种植成本过去,乡村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秸秆多被农户在田间焚烧,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甚至引发雾霾;畜禽粪污随意堆放在村边空地、河流岸边,滋生蚊虫,污水渗入土壤和水源,导致土壤板结、水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和村民生活某养殖大村,全村有 10 多家规模化养殖场,每年产生 5000 多吨畜禽粪污,以前堆放在村边的低洼地带,雨天污水流进周边农田,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减产,村民抱怨不断。
现在,村里引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建设了秸秆粉碎站和畜禽粪污处理站,秸秆粉碎站配备秸秆粉碎机,将农户收割后的小麦、玉米秸秆粉碎,然后通过拖拉机翻耕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畜禽粪污处理站采用 “固液分离 + 发酵” 工艺,将粪污分离成固体和液体,固体部分经过发酵制成有机肥,用于农田施肥;液体部分经过处理后,成为液态肥,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用于灌溉某农户家里有 10 亩玉米地,以前每年要购买 2000 元化肥,现在使用粪污加工的有机肥,每亩地施用量 100 公斤,不仅减少化肥使用量 50%,节省 1000 元化肥成本,玉米长势还更好,叶片更绿,抗倒伏能力增强,亩产从 1000 斤提高到 1080 斤,提高 8%秸秆还田后,土壤肥力逐年提升,有机质含量从 1.5% 增加到 2%,不用再购买额外的有机肥,种植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村里焚烧秸秆的现象消失,空气变得清新,畜禽粪污不再随意堆放,蚊虫数量减少,村民居住环境更舒适,以往因污染引发的邻里矛盾也明显减少数字农业金融借助科技手段为乡村农户提供便捷的贷款服务,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农户信用,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过去,农户贷款需要提供房产、车辆等抵押物,或找有资质的担保人,多数农户缺乏合格抵押物,也难以找到担保人,导致贷款难,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小规模种植或养殖某种植大户承包了 50 亩果园种植葡萄,2022 年想扩大种植面积,计划再承包 30 亩地,需要 5 万元购买葡萄苗木和肥料,但因没有抵押物,跑了多家银行都被拒绝贷款,只能放弃扩大计划,错失市场机遇现在,数字农业金融平台在当地落地,平台与农业部门、电商平台合作,收集农户的种植面积、产量、过往销售记录、信用记录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农户信用等级,无需抵押物就能为信用良好的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一般 1-10 万元)某农户种植柑橘,家里有 20 亩柑橘园,2023 年想购买新的柑橘树苗更新品种,需要 3 万元资金,他通过数字农业金融平台提交贷款申请,平台通过分析他过去 3 年的柑橘产量(年均 10 万斤)、销售记录(年均收入 15 万元)、信用记录(无逾期还款记录),确认其信用良好,3 天内就发放了 3 万元贷款,没有额外手续费,年利率比传统银行贷款低 2 个百分点贷款到期后,农户通过平台直接从柑橘销售收入中扣除还款金额,不用再专门到银行办理还款手续,方便快捷。
数字农业金融还支持农户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灵活调整还款时间,如将还款时间定在柑橘收获后(每年 11 月),减轻农户在种植旺季的资金压力在数字农业金融的支持下,当地已有 50 多户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