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小说流派.doc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KB
约4页
文档ID:553664613
外国小说流派.doc_第1页
1/4

外国文学流派一 现实主义 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中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其代表作 二 浪漫主义  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各国文学艺术创作自始至终就有这种特色如我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乔治·桑、英国的雪莱和拜伦等 三 文艺复兴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十六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复兴,因而得名新兴资产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榜,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

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虽是科学,文学和艺术的高涨,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不同,文艺复兴运动在各个国家都带有自己的特征在意大利,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取得突出的成就,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在英国,诗歌和戏剧达到空前的繁荣,主要代表为莎士比亚 四 批判现实主义  欧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文学艺术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它的进步意义在于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描写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但由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能指出产生罪恶的根源,揭示其解决问题的出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等 五 自然主义  文艺的一种创作方法与倾向作为比较自觉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继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后形成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生活的典型概括,要求单纯地描摹自然,照录实物,追求事物外在真实与琐碎细节,拒绝分析与批判,并企图用自然科学规律尤其是生物学知识解释人和社会。

代表作家有左拉、龚古尔兄弟等 六 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的最为完备主要代表人物有拉辛、莫里哀、布瓦洛等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高雅、和谐、均衡的统一当时曾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形式上,抽象化、概念化倾向严重,最后成为消极保守的陈规,被浪漫注意所取代 七 感伤主义 欧洲十八世纪后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提倡抒发内心感受,强调个性的精神生活,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景抒情,不满现实,大都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法国的卢梭等 八 象征主义  欧洲十九世纪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要求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现恍惚迷离的神秘情境代表作家如马拉美等 九 维美主义  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主张为文艺而文艺 ,脱离现实生活而讲求技巧和形式美 十 印象主义  欧洲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出现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表现在绘画上代表作家是德国的霍普特曼等20世纪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国》( 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 1939 )、《变形记》( 1915 )、《在流放地》( 1919 )、《乡村医生》( 1920 )、《饥饿艺术家》( 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 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 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 )、《随落》( 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胡里奥·科塔萨尔(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何塞·多诺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 )哥伦比亚作家 , 获 1982 年诺尔贝文学奖,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967 )。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 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说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礼》( 1962 )《恶时辰》( 1962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净的地区》( 1958 )《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铁尔( 1904-1980 ),古巴作家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1949 )、《消失了的足迹》( 1953 )、《光明世纪》(又译成启蒙世纪)(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图里亚斯( 1899-1974 ),危地马拉作家长篇小说《玉米人》( 1949 )、《危地马拉传说》( 1930 )《总统先生》( 1946 ),获 1967 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玛利亚·阿尔格达斯( 1911-1969 )秘鲁作家 胡安·鲁尔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1955 )黑色幽默: 唐纳德·巴赛尔姆:( 1931- ),美国作家短篇小说集《回来吧,卡利加里博士》( 1964 )、《不齿的习俗、怪僻的行为》( 1968 )、《城市生活》( 1970 )、《业余爱好者》( 1976 )、中篇小说托马斯品钦,美国作家,长篇小说《白雪公主》、长篇小说《亡父》( 1975 )、《 V 》( 1963 )、《 49 年人群的呼喊》( 1966 )、《万有引力之虹》( 1973 )。

小库尔特·冯尼格( 1937- )美国作家,长篇小说《猫的摇篮》( 1963 )、《五号屠宰场》( 1969 )、《顶刮刮的早餐》( 1973 ) 约翰·巴斯( 1930- )美国作家,小说《烟草经纪人》( 1960 )、《羊童贾尔斯》( 1966 )、《信札》( 1979 )、论文《枯竭的文学》( 1967 ) 约瑟夫·海勒·美国作家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 1961 )、《出了毛病》( 1974 )、《像戈尔德一样好》( 1979 )、《上帝知道》( 1985 ) 后现代主义: 博尔赫斯:( 1899-1986 )阿根延小说家,诗集《布宣诺斯艾利斯的热情》( 1923 )、小说集《世界性的丑闻》( 1935 )、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 1941 ),小说集《阿莱夫》( 1949 )、《死亡和罗盘》( 1951 )、《布罗迪的报告》( 1970 )、《沙之书》( 1975 )、《梦之书》( 1976 )、《莎士比亚的记忆》( 1985 ) 伊塔卡尔维诺( 1923-1985 )意大利作家《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1947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不存在的骑士》( 1959 )、《分成两半的子爵》( 1952 )、《在树上攀援的男爵》( 1957 )。

《命运交叉的城堡》( 1968 )、《隐形的城市》( 1972 )、《寒冬夜行人》( 1979 )、《帕洛马尔》( 1983 ) 现实主义小说: 德国享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享利·希伯尔《女士与众生相》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莫里亚克《蝮蛇结》英国康拉德《黑暗的中心》 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 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 毛姆《人性的枷锁》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 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斯坦贝《愤怒的葡萄》 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索尔·贝娄长篇小说《赫索格》( 1964 )、《挂起来的人》( 1944 )、《受害者》( 1947 )、《奥吉·玛琪历险记》( 1953 )、《捉住这一天》( 1956 )、《雨王汉德森》( 1959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1970 )、《洪堡的礼物》( 1975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1987 ) 苏联: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帕斯捷尔纳克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诗集《雾霭中的双子星座》( 1914 )、《在街垒之上》 1916 )、长诗《 1905 年》,小说《柳威尔斯的童年》( 1922 )、索尔仁尼琴长篇小说《癌症楼》、《古拉格群岛》、《生活啊,我的姐妹》( 1922 )、艾特玛托夫长篇小说《白轮船》、《断头台》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