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既对当今基础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谈得上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促进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通过增强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机制,才能推进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素质;教师专业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5年的准备,在进行充分的国际比较、调查研究、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小学课程的某些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确定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描绘了
2、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的共同美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及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将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转变。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
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方法的挑战。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中小学教师还存在数量上满足低水平,质量上合格教师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研究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比较落后等问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新要求,必须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尽快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
4、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一、增强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1提高师德水平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要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并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务必树立崇高的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既是良好的师德,又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正气。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呼唤着崇高的师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也呼唤着师德。要大力倡导教师职业道德八条规定,弘扬
6、人民教师的浩然正气。弘扬师德和弘扬正气,对教师来说,就要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的崇高使命和中心任务,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和精髓,更要发扬光大。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2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这场改革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
7、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适应能力,促使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十分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问题,特别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和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确立环境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
8、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也是过去在教师工作中较少提及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引入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要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3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9、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等三方面组成,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将促进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
10、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4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新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间的紧密合作。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增加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5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具体做法是
11、: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
12、外的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认为,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无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6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
13、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7让教师学会学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把“学会学习”列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既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也
14、是终身教育实现的条件。因此,学会学习是教师终身教育观念形成与实现的保证。所以教师自己学会学习并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成为当今教师的重要教育工作。纲要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纲要在课程的实施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
15、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贯彻纲要精神,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应首先学会学习。教师应当了解获取新知识技能和新思想观念的途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识记策略,具备资料的收集归类、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等研究能力。为此,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务必不断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新教育观念,加深学科专业知识,并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8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改革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组织实施新课程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
16、自身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不仅是科学的传授者,还应是科学的探究者和新科学的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课程改革。为此,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与考评机制,从制度层面来推动和保障教师专业的发展,必将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1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职业水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从而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