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271012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语文学科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外古诗四首备课人牛蓝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能够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3、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能够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在诗里,一阵雨、一场梦,皆有万种情,皆是人生。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体会传承千年的美。二、学习秋词(一)学习目标(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2、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三)补充翻译词句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全文翻译(四)作品鉴赏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 。诗的前两句先写自古以来人们都悲叹秋天的悲凉寂寥,诗人却一反常调,认为秋色比春光更好,使读者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后两句颂

3、秋作了铺垫。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境。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五)全文赏析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

4、景象。那排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上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含的深意,尽在不言中。本诗给予读者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六)主旨点拨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赞颂了秋的美好,并借对白鹤排云而上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三、学习夜雨寄北(一)学习目标(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600余首。 李商隐有广阔的雄心壮志,可惜时运不佳,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三)背景简介

5、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四)诵读感知补充注释1、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4、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全文翻译(五)品词析句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透露出羁旅之愁

6、与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答:夜雨池涨,景中透情,烘托了秋思,委婉清新。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请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秋”字点明了季节,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不相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

7、巴山夜雨的情景。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表达思念妻子,渴望团聚的感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 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六)结构梳理(七)总结主旨这首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亲友)深挚的思念之情。(八)题点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炼字“期”: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创造出回环往复

8、、缠绵曲折的意境,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以及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表现手法:对比,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对比,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以及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炼字“涨”:“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池塘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炼字“秋”:“秋”字点明了季节,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凄凉的心情。2、“巴山夜雨涨秋池”的作用3、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如何理解?4、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四、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 学习目标(二) 背景介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

9、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三)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01)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靖康之难”就发生了。他的家人跟着百姓 ,也开始流浪逃亡的生活。“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

10、兵书。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 (四) 自学指导 1、根据注释翻译整首诗。2.勾画重点词。3.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补充注释翻译全文(五) 合作探究结合背景,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请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诗歌1、2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梦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 拓展延伸1. 陆游的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试做简要说明。2.你知道有哪些古人写过有关“梦境”的诗词,其内容是什么?3、你还知道陆

11、游的哪些诗?五、学习潼关(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二)背景关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三)作者关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四) 诗意关 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

12、解围吧?由诗入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五) 小组合作,探究诗歌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明确: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

13、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六) 拓展延伸,感知作者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名人评价(七) 诵读赏析,当堂演练欣赏潼关景,诵读潼关诗(八)当堂检测 1、当堂背诵四首诗 2、分析秋词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3、简要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 4、结合背景简要叙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思想感情。(九)课后作业 1、练习册 2、试用现代文扩写这四首诗,要求语言优美,不少于150字。个性备课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