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实验惹的祸.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246633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是实验惹的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都是实验惹的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都是实验惹的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都是实验惹的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是实验惹的祸.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都是实验惹的祸随堂观课有感作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物理教研员,深入课堂观课议课已成为我们的常态课和必修课。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有教学设计上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尽管形形色色的问题层出不穷,由于大多是课堂教学中不太突出的常态问题,因此,并未给我留下较深的烙印。然而,今年的一次观课活动中,使我的感受非同一般。这是一堂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新授课。教材对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通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物理学家伽利略对“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运动状态”的描述引入课题,以演示牛顿第一定律的斜坡实验为突破口,通过对同一物体以相

2、同的速度,在不同接触面上的运动距离不同的分析推理,说明阻力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与其受到的阻力大小有关,进一步推理得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然而,由于执教者对课堂演示实验不加思索的作了少许改动,使得实验结果和原有实验效果大相径庭,出现了始料未及的教学后果。执教者用书本作为斜面,以桌面代替平面,先后用乒乓球和玻璃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其自由滚下,分别从毛巾和桌面上滚过,乒乓球和玻璃球均快速越过桌面,将要落地时又被教师及时的用手接住。为了使学生有较深的印象,执教者将此实验连续做了两次。在执教者的鼓励

3、下,有一名学生也热情的参与和亲身体验了这一实验过程。紧接着,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阻力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课堂上师生互动出现了僵局。学生面面相觑,全然不知毛巾和桌面哪个对乒乓球和玻璃球的阻力更大?也不知道乒乓球和玻璃球哪个速度减小得快?无论教师怎样引导、启发,学生仍然一脸茫然,启而不发。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脸尴尬,欲讲不能,欲罢不忍。一个本应水到渠成的逻辑推理过程由此卡壳,课堂气氛顿时凝固让人憋闷得近乎窒息。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照本宣科的讲给学生,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不难看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是而非,对惯性的概念也是懂非懂。后面关于惯性应用的教学中,很快验证了学生对

4、惯性概念模糊不清这一事实。显而易见,本节课的问题就出现在实验上。原本的课堂演示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器材有:实验小车一辆、带有斜面和标尺的木板一个、平布和毛布各一块。实验过程如下:将带有斜面和标尺的木板置于水平桌面,把小车放在斜面的某一高度上,松手让小车自由滑下,小车在木板上滑行一段距离后静止,记录下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S1.然后,在木板上分别铺上平布和毛布,重复前面的实验过程,记录下小车在平布和毛布上滑行的距离S2、S3.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小车驶入平面时的速度,通过将小车(隐含条件:同一小车,质量相同)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来实现。获得的实验信息是: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前的初速度相同,即123.

5、小车最终均处于静止状态,说明末速度均为零,由于S1 S2 S3.据此,经过分析推理不难得出:小车只所以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运动的距离最长,运动速度改变得最慢;小车在平布上受到的阻力较小,运动的距离较长,运动速度改变得较慢;小车在毛布上受到的阻力最大,运动的距离最短,运动速度改变得最快。进一步推理得到:阻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阻力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得越快。这一推理过程学生已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他们会欣然接受的。再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为佐证归纳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推理:正是由于外

6、力的作用,才使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得以改变,没有了外力的影响,物体固有的性质才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即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速度既不会增大,也不会减小,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同样需要力的作用),当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只能是匀速直线运动。此即所谓的:静者恒静,动者恒动。到此,牛顿第一定律瓜熟蒂落,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惯性的概念,使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透过牛顿第一定律看到的是物体的另一个固有特性-惯性,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不变的规律被牛顿发现,称为牛顿第一定律,而牛顿第一定律反映出来的本质就是物体的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亦称为惯性定律,然而,牛顿

7、第一定律和惯性又不能混为一谈。通过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取隐含的信息,借助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推理、总结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是本节课三维目标中必须实现的重要目标。因为实验的失误使得唾手可得的目标成为泡沫,一堂本应生动活泼,绽放思维火花的课堂,给人留下的却是深深地遗憾。议课时,我从执教者哪里了解到,由于缺少实验器材,只好临时准备了这个演示实验。这种现象的确是农村学校物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执教者的初衷是好的,准备演示实验的本意亦无可厚非。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客观现实不能成为实验和课堂教学失败的理由。首先,能够替代本节演示实验的器材很多,即使不能找到其他能够替代的实验器材,利用现有的演示实验器

8、材,只要降低乒乓球在斜面上的高度或减小斜面的倾斜度,反复试验,使乒乓球最终能在水平面上静止下来,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其次,从整个演示实验和教学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出,执教者对本节课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课本中诸多概念及教学环节的联系认识不足,尤其是对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对实验细节出现漏洞可能导致的后果估计不够,归根结底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主导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在课前对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反复的操作和推敲,致使实验结果输出的信息错位,才使得课堂教学环节出现了重大失误。物理实验中细节决定成败在此略见一斑,除了遗憾,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训。 周至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忠堂2012年12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