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758475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 - 篇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在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探究的方式。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采取讲授式的方法进展教学,在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认为 老师讲的要比学生说的明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本节课主要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及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首先,我让学生设计了电路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勇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画图,学生画出了如下的五种图形,我没有想到学生思维如此开阔。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分析p 采用哪个图更适宜,学生

2、各抒已见。有的同学认为,以上五个图都可以,因为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都可以测出来。有的同学认为要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可以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而第一、二两个图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有的同学认为,虽然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不利于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最后一致认为,第一、二两个图不能改变电压和电流,就不能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只有第五个图能使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又可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因此,选第五个图为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

3、的电路图。由于有了以上的看法,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学生自然就会设计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自己的成功失败之处,更亲自体验了设计探究的过程。传统式教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知识结实,根底扎实,演绎才能和逻辑思维才能都比拟强。但传统式教法有许多局限性:它虽然能为多数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方面有很大的缺乏。好比走路,传统的某些教法不仅给学生指出路,而且还要扶着学生走,抱着学生走,看起来学生虽然走过许多路,但并没有学会自己走路,一旦老师放手,让学生找路,就常常变得不知所措。理论证明,我们的学生会考试,考分很高,但是在科研课题和实际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出信心和勇气缺

4、乏,独立工作才能不强,这种状态和创造性、开拓性是格格不入的。而现代教学法那么恰恰在培养人的独立工作才能上显示出其优点,它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开场可能会跌跤,但跤跌得多了,学生自然使学会了走路。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旧的思想,培养新的意识,只有具有全新思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转变观念,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苏建华2023.1.4篇二: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课主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结论和应用并不是本课的主要目的,这一课应该是实验查询过程的结论。假设学生可以做自己的课,结论是最好的,但一般太耗时,结论不能来。为了追求课堂的完好性,我使用学生完成了查询过

5、程的每一步,除了实验过程中的异常因为它是更耗时的内容,学生得出结论。1.查询过程:老师提出问题从学生的过程中理解当前的电流过程,学生更感兴趣 - 学生猜测-学生设计实验主要是第一次设计,第二张图片不是容易为学生设计 - 学生实验和获取数据2.数据分析p :代数关系之间的数据分析p ;图像分析p 数据从数据是成比例还是相反,从图像可以成比例的反比,学生在书图像中的过程可以比拟imam描绘的问题。篇三: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见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多媒体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也有其弊的一面。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 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

6、考虑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老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才能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测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在强调“创新、理论、探究”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场面。一方面,在适宜的时机、适宜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擅长从学生身心开展程度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究,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的、自己的经历、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展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