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1614555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12册第2单元“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教材将本课学习安排在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之后。让学生有序地经历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培养形象思维,还可以为学习圓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方 3

2、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质疑问难 师:长方体水槽里放入一个圆柱,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面上升 生:圆柱占据了水槽内的水的空间。 生: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谁能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二、猜想推理 师:想一想,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圆柱课件再从槽中跳出。) 生:求出刚才水面上升

3、的体积就是这个圆柱的体积. 生:往圆柱里装满水再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中,量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内水的长、宽、高,求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但是我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用刚才的方法还合适吗?(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刚才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是能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有一个通用的公式多好啊! 师:下面我们来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底面积增大或高增大,圆柱体积都可能增大。 师: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因为圆柱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圆形纸片叠加

4、而成的) 生: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能是底面积乘高。 三、图形转化,验证猜想: 你想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结合你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举例说明。 生: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是把新学的转化为学过的。例如:在求圆的面积时,把圆还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半径,长方形的面积是rr=r 2也就是圆的面积。 师:联系旧知识,采用转化法,确实不错。 师:那现在它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办? 生:像刚才一样进行平均分。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平均切分成16个小扇形。 生: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分,

5、沿高切开,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说转化后的结果。 生: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16个小扇形,切分之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果想让它更近似于长方体,你想分成多少份?(32)更近似一点。(64)你呢?(128) 师: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 师: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词,依照关键词自由读读转化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把圆柱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离找它的体积只有一步之遥了。下面我们要干什么?(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 生:找二者之

6、间的关系,推导圆柱体的公式 师:现在再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7(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时形状变了,但是它们底面积、高和体积都没变。) 总结文字公式:圆柱体积长方体体积长方体底面积长方体高 圆柱底面积 圆柱高 师:用字母表示是? 生:V=Sh 师:仔细观察你还能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长方体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高不变。 师:你能用这个发现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V=rrh=r 2h=Sh 师:太好了,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 我发现原来圆柱的侧面变成了长方体的前后面。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由站立变为睡倒,你还能找出其它

7、的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侧面积的一半半径。用公式写是(生说师板书) V=c1/2hr=rhr=r 2h=Sh 师:(太棒了)刚才把长方体睡倒我们也能求出它的体积公式。现在我把这个长方体侧面放在桌面上再立起来,你还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生:现在底面积是rh,高是r。所以V=rhr=r 2h=Sh(掌声响起)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通过种种发现我们都有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V=Sh。 师:老师这有一些字母:d、s、r、C、h、v、。它们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息息相关,请你们用字母表示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生:V=Sh V=r 2h V=(d/2)2h V=(c/2)2h

8、 师:对比这四个公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彩色粉笔画线。) 生:相同之处都是底面积乘以高,不同是底面积求法不同。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快来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吧!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请大家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吧! 生:我需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或者底面直径和高,运用公式就能求出它的体积。 师:找生量出数据,并写出公式正确计算。 师:看来,灵活运用公式,并选择合理的算法。会使我们的学习更高效。 四、巧用公式,多重探究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 生: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习题。请你们选择合适的问题。 师:读

9、完之后,你认为求什么就可以大声地说出来。 (生:体积、容积、表面积。) 学具厂有一个制作学具的圆柱形铁皮桶。它的底面直径是22厘米,高是25厘米,_?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_底面积是380平方厘米。侧面积是1727平方厘米_? 师:说说你选择问题的根据是什么? 生:体积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圆柱能容纳物体的大小,表面积是圆柱所有面积的总和。 五、开放训练,拓展提升 师:学习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a分米正方体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b分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挖去1根直径为c厘米,高是d厘米的圆柱蜡烛空隙,这个蛋糕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这次我们

10、男女生比赛,列式不计算,看谁解法多并说明解题思路。 反思: 作为本次数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纯数学的“体积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构建数学模型,自主探究圆柱体积公式并推广应用。这正是我们努力探索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型: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 下面就这方面结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是创造开发者,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培养数学推理能力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改善了学生的学习

11、方式。本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摆一摆等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情境。如导入新课时。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学具槽,接着演示把1个圆柱放入学具槽中,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明白:圆柱占据了学具槽的空间。最后,教师指出: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体积。紧接着让学生试着求出这个圆柱学具所占空间大小。学生答案不一,但是要计算大厅内圆柱体积这种方法还行吗?从而激发了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一个通用的圆柱体积公式?引出本课題“圆柱的体积”。此时已经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渴望获得正确地结果,并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这正是这节课成功的起点,也是教

12、师的高明之处,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而一切又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露痕迹,颇有“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二)教师是组织引导者,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吸收课本中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維活动,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5次自主探究的过程:1让学生回顾“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通过两次演示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转化后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2让学生迁移猜想:圆形摞成的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学生动手演示猜想过程。3再次让学生用学具验证

1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教学到这里时,本来就可以结束本课的任务,但是我进一步引领学生思考,你还能发现什么时候?这时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变成了现在长方体的前后面,从面得到计算圆柱的新算法,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就可求出圆柱的体积。这时真正展现了学生思维的亮点,激活了课堂,为后面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推向深入。4教师出示一些字母,让学生用等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进一步延伸了本课的知识,学生很快得出了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教师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发现其规

14、律,加深学生的理解。5最后,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求出圆柱学具的体积。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三)教师是促进者,帮助学生收获自主探究的一堂课虽然只有几十分钟,但孩子们是那么积极主动,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还找到了许多计算方法。学生能有如此的表现和收获,与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心理,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当前问题,而且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其次,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最后,让学生设计计算蛋糕的体积,再次把学生带到新

15、的学习环境中,使学习回归到生活。 (四)遗憾之处 1在学生汇报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的时候,学生只说把圆柱分成16份、32份、64份等。没有说“平均分”。当学生语言不够严密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师叙述的时候也没有加以强调,“平均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部分教学用时过长,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紧凑些,就不会出现超时现象了。2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做得还不够。一些学生课堂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教师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进来,与大家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这是一堂充满快乐的创新性的数学课,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学內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学生创造性地构建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解决问题。师生一起分享创造与发现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