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分类: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矣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⒈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李煜《相见欢》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⒉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杜牧《过华清宫》、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⒋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⒌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⒍托物言志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⒎即事抒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⒏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⒐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⒒闲适隐逸诗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要点一:鉴赏古代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要求牢记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及其表达作用或效果)如: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A.飞流直下三千尺: B.千古长如白练飞: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判断诗歌中使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方法A句中的“三千尺”无疑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而B句中的“如”字提示我们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判定诗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后,再结合各种不同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联系诗歌具体内容来作答参考答案: 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再如: 春 雪 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又如:竹枝词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答;运用了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常见修辞格及其表达效果(此内容要作为鉴赏诗歌的必备知识来识记。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终岁不闻丝竹声”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象征: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写的是秋风肃杀,百花凋零,惟有傲霜挺立的菊花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又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越多,竹子自然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要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b、描写内容:所见,所闻,所感(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c、描写方法: 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侧面描写: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Ⅱ、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 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