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大学》简译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24302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大学》简译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大学》简译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大学》简译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大学》简译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大学》简译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大学》简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大学》简译(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简译 大学古音读太,太学。太学创设于汉初,汉武帝 (公元前124年)。当时创建的目的是国家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治国人才极端匮乏。据贤良对策介绍,当时在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阐发了,求贤必先养士的道理。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也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并创办太学。规定博士官弟子以上才有资格,并限额五十人。自此,汉代太学正式建立。到了三代之时民间皆有学校。人生八岁,皆入小学,习礼、乐、射、舆、书、数六艺精通六艺的学生便升入太学,开阔其视野,奠定其抱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里所讲的道理,在于显明为人的八种德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2、在推已及人、使人人都能除去污染而才德日新;使以上八种德行,达到最完善圆满的地步。(儒) 大人所应学习的道理在于修身,养性,以彰显人人本有天赋所具的灵明性德。 在于与民一体,达到与万物和光同尘境界。(道) 最大,最殊胜的道理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在于救世济人,利益一切众生而达到非善非恶、离善离恶的法界。(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白了人达到至善境界所需的八种德行,内心就清清楚楚明白自我的人生志向。(知止);心存道德的志向,便不会随意妄为,遇事懂得调整自我德行而不是怨天忧人(定);遇事不怨天忧人,才能静下来反观自我的德行、静思已过,人静下来之后一切

3、道理尽显眼前(静);明了一切事物的道理,遇事就知前知后,知本知末,知因知果,如此就是个明白人,从而理得心安于正道(安) ;人心安理得于正道,做事自会思虑周祥,顺理而为,在在处处、明明白白(虑)。做事能思虑周祥而后自然成就,事事无碍、明理、明德(得)。如此积功累德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是树根,末是枝节。事物存在于时空,便不离终始。明白了人以德为本、以事为末的先后次第,就接近于自然之大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自古以来欲彰明性德于天下的人,先治理所在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从自家做起、把

4、家经营好;要想经营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养好本身的德行。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想修养好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保持一颗中正不偏的心(正心) ;要想端正自己,保持一颗中正不偏的心,必先使自己做到真诚无欺 (诚意) ;要想使自己做到不自欺欺人,必定要为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个八德标兵(致知)。想要明理而完善自身的德性,必先定在生活中在在处处穷究万事万物与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穷究了事物、人伦与德性的关系(物格),一

5、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此理之后,就能做到真诚无欺(意诚),真诚无欺,自然存心端正,保持一颗中正不偏的心(心正);能保持一颗中正不偏的心,自然会改过积善日增德行,(身修);能德日进,过日少,自然家庭受益,幸福安康(家齐);家庭受益幸福安康之后,进而才能扩大到让天下的家庭效仿受益、以至于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得到道德的治理,进一步就能使天下大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以呀,从天子到最平常的百姓,一概皆是以修身养德作为做人的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如果根本的德性没有整理好,却想要把事物治理得有条不紊,那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

6、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自身德行深厚,就能治国平天下,若自身不注重修养,以轻簿处世却说要有所造化,那是不可能的。明白了治国之道是从自身的修养开始的人,才算是个懂道理的人。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诚其意的,就是不要欺骗自己。 像厌恶不好的气味一样,令人作呕。犹如喜欢美色一样,令人一见就欢喜。就这么简单直接。如此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自心无委曲相,恭顺谨慎的直心就叫自谦。所以,君子必要谨慎自己的个人行为,以留意观察个人独处时的隐秘想法!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

7、矣! 小人闲居的时候所作所为多有不善。知不知呢?知!但,自己原谅自己,虽有良知,无以为用。只因迷于物而昧于不能至知,格物,也就是昧于德行。看到君子就掩饰自己的行为,而做点善行来掩饰,自欺而不能诚于中。让人一眼就看穿了,有什么好处呢!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就叫做人心是怎样想的,其形像显露在外面的也就是个怎样的。汝若能诚其意,人们就能感受那份由内向外透出的诚意。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独处时的隐秘想法。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子说:(就如同)十只眼睛再看着你,十只手在指着你,是何等的严谨啊!财可装饰房屋,德可润饰身体行为

8、,心包太虚,故广。体露真常,故胖。所以君子必定是直心真心。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这是诗经卫风的首篇淇澳。看啦,淇水弯曲的河岸,绿色的竹林郁郁葱葱。文采焕发的君王,似经过切磋的象牙,像经过琢磨的玉石。庄重威武。文采焕发的君王,永远不会忘记。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三字经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古人皆以玉比德,所以修身犹如治玉。切呀、磋呀、加工象牙;琢呀、磨呀加工美玉。以喻学道自修。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瑟,是矜持庄重,僴,是容裕宽大。恂栗,是儆戒之貌。赫,是道德显著,喧,是容止显

9、著。 庄重威武来自平时的严谨。光明磊落,道德显着,源自自信与威严。是做到儆戒自修之后,内在的气质透露于外,而产生的仪表。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斐,文之彰显也。諠,是忘记。 文采焕发君子。永远不会忘记。这句说的是君子道德盛大,止于至善,百姓永远不能忘记。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这是诗经周颂烈文篇,为成王警戒诸侯不要忘记文武之德的话。前世的君王啊,让人不能忘怀。君子们尊重前王的贤德,亲近他的亲族,普通人快乐于各自的乐趣,获利于衣食丰足。这样各得其所,所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这是尚书康诰,周公追念文

10、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这里既含有明明德的意义,含有恂栗而威仪的风范。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在尚书中,这是伊尹告诫太甲,追述先王成汤的话: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 先王能顾念遵承上天的大命,以谨慎侍奉神祗。没有不尊敬肃穆的。 以上引文都是恂栗与威仪的结合。 帝典曰:克明峻德。 这段作为尚书首章,正是修齐治平之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峻(俊通)是大。发扬大德,以此使九族亲睦,九族亲睦以后,再平和而章明百官,百官既明,于是天下和谐,百姓风俗大和。 皆自明也。 这都是修明明德。 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

11、又日新。 盘是盥洗用的青铜器,成汤以其洁身来警戒自己洁心。说:如果追求每日的清新,那就要每天自新,自新之后还要自新,这样持续不断。 康诰曰:作新民。 康诰上周公训诫康叔:助王宅天命,作新民。辅助周王,安定其天命,鼓舞百姓革故鼎新。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大雅文王之篇,说周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但是因为文王能新其德,故其获得天命,代表了上天最新的选择。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极是尽,由于这个新,是要时时坚持的,是邦国定鼎的道德基础,所以君子没有什么事不尽善尽美来要求自己、以达到自新新民的目的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经商颂玄鸟说:王的国都纵横千里,百姓们居住在这里。本篇引此,

12、释止为居,百姓何以居?居于有德者之国。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小雅绵蛮,缗蛮,鸟的叫声,这样叫着的黄雀,栖息在山丘的一角。孔子感叹说:止啊,鸟儿知道他所栖居的地方,为什么人还不如鸟呢?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这是大雅文王篇。穆穆,庄重。于,叹词。缉熙,光明。庄重的文王,光明而敬慎。这里的止,一般解释为语助词,但在本篇中,敬止,被认为是敬其所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作为人君,就要恪行仁政;为人臣,就要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子,就要首孝悌;作为父亲,就要慈爱;于别人交往,

13、就要谨而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孔子说:处理诉讼,我同人们一样。但我希望最好没有诉讼。没有实情而花言巧语的人,它们是表达不出实情来的,让人们都知道畏天命,畏大人,这就叫不被言语迷惑、人云亦云,这就叫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只要有脾气、有情绪,心不得正;只要有所怕、有所恐惧,心不得正;只要有喜欢,心不得正;只要有所担惊、害怕,心不得正。这正说明,当人被个人情绪所控制,其心便不得其正。所以冷静与客观是修身第一个关头。 心不在焉

1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像鸟形。本义:焉鸟,在这里比喻为人心中的要求与欲望。心思不在要求欲望上面,不随着它跑。不在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上面,遇事便不动情绪了。内心无有“好乐”故不重视,故不见、不闻。食其原本之味,内心无有所喜好,便没有“好吃”与“不好吃”之乐。这就是修身正心的表现。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辟,偏僻,邪僻。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对于他们所亲爱的,所敬畏惧怕的,所哀矜伤心的,所傲惰懈怠的,都会有所偏心偏向而失去了本应有的公正。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以,人若能从自己所喜好的地方,了解它令人厌恶的方面,能从所厌恶的方面,再看它美好的方面。这样的人,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