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试卷(广东卷)Word版解析版

mw****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4MB
约14页
文档ID:545373620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试卷(广东卷)Word版解析版_第1页
1/14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 理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984年以来,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经历了萌发停滞(Ⅰ)、缓慢发展(Ⅱ)、快速发展(Ⅲ)和高速发展(Ⅳ)4个阶段,葡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葡萄酒生产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且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如图反映4个阶段葡萄种植区自然要素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1984年以来,贺兰山东麓地区新增葡萄种植区趋向( )A. 土壤更贫瘠地区 B. 黄河两侧平原区C. 暖湿化加剧地区 D. 贺兰山高海拔区2. 驱动该地区葡萄酒生产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大量回流 ②政策支持与激励 ③肥沃的土地资源多④旺盛的市场需求 ⑤适宜的气候条件 ⑥企业示范效应显著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答案】1. A 2. D【解析】【1题详解】据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时期从阶段Ⅰ到阶段Ⅳ的数值体现是越来越少,说明整体葡萄种植区域的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越来越低,而这四个阶段当地的葡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这说明贺兰山东麓新增葡萄种植区的趋向是向土壤更贫瘠地区方向拓展,A正确;据b砾石含量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Ⅳ葡萄种植区域的砾石含量占比越来越高,而黄河两侧平原区土壤中的砾石占比很小,所以新增葡萄种植区不应向黄河两侧平原区拓展,B错误;据c年均降水量和d年均气温从阶段Ⅰ到阶段Ⅳ的数值表现为年均降水量不断增加、年均气温以下降趋势为主,说明新增种植区域气候冷湿化加剧,C错误;葡萄生长需要一定的热量条件,贺兰山高海拔地区热量条件较差,新增区域不应向高海拔地区拓展,D错误。

故选A2题详解】葡萄酒生产并不需要大量劳动力,且题目中没有信息表明有劳动力大量回流,排除①;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已成为宁夏的重要产业,自1984年以来葡萄种植规模和葡萄酒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鼓励,②正确;据上题分析得知新增葡萄种植区域是向土壤贫瘠地区拓展,与当地肥沃的土壤资源多无关,③错误;葡萄酒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葡萄酒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④正确;当地气候条件是相对稳定因素,且气候对葡萄酒生产过程影响较小,⑤错误;葡萄酒生产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说明从阶段Ⅰ开始一些葡萄酒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了示范效应,影响力增强,从而使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当地的葡萄酒生产,扩大了葡萄酒生产规模,⑥正确点睛】贺兰山东麓地区位于东经105°45′39″—106°27′35″,北纬37°43′00″—39°05′3″之间,地处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位于中带干旱气候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 降水较多 B. 云雾较少 C. 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 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4. 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 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 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C. 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 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答案】3. B 4. D【解析】【3题详解】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

故选B4题详解】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点睛】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形成热带季风气候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旧城核心地带的某片区,19世纪初期工业繁荣、交通便捷20世纪30年代开始,该片区工业快速衰落后经持续更新改造,该片区现已建成国家剧院、艺术中心和电影院等文化场馆,成为伦敦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片区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更新改造初期,选择该片区布局文化场馆的最有利条件是( )A. 失业工人数量多 B. 工业闲置用地多C. 功能分区较完善 D. 生产技术水平高6. 更新改造后,泰晤士河该片区河段功能提升最明显的是( )A. 休闲游憩 B. 水源供给 C. 物流运输 D. 生态保育【答案】5. B 6. A【解析】【5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片区是工业快速衰落后经更新改造成为文化场馆,所以该片区布局文化馆最有利条件是工业闲置用地多,与失业工人数量、功能分区是否完善、生产技术水平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

故选B6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更新改造后,泰晤士河该片区是文化场馆,是人们休闲游憩的场所,虽能起到生态保护作用,但不是最明显的,A正确,D错误;文化场馆对水源供给和物流运输的影响较小,B、C错误点睛】老工业区改造的主要措施: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进行工业厂房改造工程造价管理;制定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行动方案;鼓励旧厂房进行工改工、工改商或工改混项目;完善规划,突出连片改造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表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名称2008年2015年2019年上海都市圈3.455.216.54兰州都市圈2.202.362.78合肥都市圈2.160.810.977. 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A. 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 B. 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C. 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D. 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8. 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A. 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 B. 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扩大C. 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D. 合肥都市圈城市数量增多【答案】7. C 8. C【解析】【7题详解】读表可知,从数据看,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不断增大,说明分工程度提高,城市间功能互补性应是增强而不是减弱,且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发展,各城市间的信息流通常是增加而不是大幅降低,AB错误;指数值增大,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更明显,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C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功能分工情况,不能直接得出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D错误。

故选C8题详解】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不能直接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A错误;指数值变化与都市圈地域范围扩大没有直接关联,B错误;合肥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较大且降低,可能是受上海都市圈等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其自身分工特点发生变化,C正确;指数值变化不能直接说明城市数量增多,D错误点睛】总体上都市圈功能分工形成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进而提高了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效率;由于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因而都市圈功能分工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A. 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 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C. 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 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10. 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9. B 10. A【解析】【9题详解】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的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几乎没有海冰覆盖,B正确;乙地纬度略高于甲地,冬季白昼的时长更短 ,A错误;构造运动强弱没有信息显示,且海冰主要与水温、气温有关,而不是构造运动,C错误;同位于大西洋高纬度,海平面上升幅度没有差别,D错误。

故选B10题详解】极地气候峡湾区,气温更低,不利于植被生长,植被覆盖度更低,固碳速率慢,①正确;极地气候峡湾区,气温更低,河流结冰期长,入海径流更少,携带的营养盐类少,海洋浮游生物少,固碳速率慢,②正确;因海水大量结冰,海水的盐度可能更高,③错误;受极地东风影响,波浪的动力可能较大,④错误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点睛】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数万年前巨大的冰川切割海岸边的大地,形成一道道槽谷,而当冰川消融后,海水倒灌进槽谷,便形成了峡湾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左图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③④⑤12. 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A. 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 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C. 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 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答案】11. B 12. D【解析】【11题详解】溶洞是流水溶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该溶洞是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可溶性石灰岩形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