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5.18KB
约26页
文档ID:540121000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1页
1/26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引子: 1、工作中的误区: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 案例:你怎么是这样? 2、问题呈现:数据 (1)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课题组在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初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7%,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2)浙江教育学院:骆伯巍 对1127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含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和经常性头痛头晕)、不良习惯(吮拇指、咬指甲、眨眼、皱额、努嘴、嗅鼻、耸肩)、品行障碍(经常打架、逃学、恶作剧、说谎、偷窃)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初一学生为26%,初三学生为28%,这些数据较研究者15年前对同一区域学生所作的同类调查显著上升 3、结论 不能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见怪不怪”;不必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大惊小怪”,关键要分析原因并寻找应对策略。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那么,中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呢?(区别:发展性、适应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学习障碍  2、行为障碍 3、情绪障碍  4、人际交往障碍 5、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6、人格障碍(个性障碍) 对这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应如何识别并加以初步的干预和呢?  二、成因分析 (一)学习障碍 定义:一般是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就中学生而言,则大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 例:一位初中生的自诉—— “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入初中后,学习精力一直很难集中,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有时候看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自卑和紧张很难从中得以自拨而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有时候一边做一件事,一边想一些锁事,到后来自己做错了也没有察觉。

记忆力、视力都在不断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障碍在许多时候还会引起人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同学,我通常会忍不住地忌妒,不自觉的跟他们比较都以像敌人的眼光看待同学,对生活很消极而且脑子会陷于一些幻想,很不现实这种心理障碍已从入学持续到现在了我觉得自己的日子像发霉了一样,极度的困惑和难受我很担忧,因为期末考试就快要到了,我还是处在这种困境当中,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 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 1、一般性学习落后(含入学学习适应良); 2、语言表达能力差; 3、数学成绩极差; 4、不遵守纪律; 5、学习活动偏离本人最佳点(动机水平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低于实际可达水平/ 教师要求高,学生努力超出极限/ 学习方法的缺陷,导致潜能被压抑) 中学生学习障碍的评估—— 1、是否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某方面的认知能力较差/ 某方面的学习技能未形成/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等 2、是否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体质弱/神经衰弱/ 视、听、发音器官发育不全等 3、是否外部原因——缺少教师个别指导,缺乏情感及语言交流,家长和教师关心爱护不够,等等。

  对学习障碍学生的—— 学习困难是中学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1、调整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及时肯定进步 2、配合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心理素质薄弱的方面 4、试试真正含义上的“分层教学”,创设成功情景(降低作业难度、评分标准、提供必要帮助等),体验成功喜悦 5、克罗华特的“角色地位改变”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生产生责任感并改进方法 (二)行为障碍 讨论:连续三次说谎的学生,你原谅他吗? 定义——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之为“少年品行障碍”、“边缘行为”或“问题行为”等) 行为偏差又可以分为三类: 1、过失行为  2、不道德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卢家楣1989) 1、过失行为—— ⑴说谎行为 ⑵课堂违纪行为 ⑶考试作弊行为(怕失败、保全面子,熊川武提出:要与学生商定一个既改正错误又照顾其面子的学业评价办法,如只考查不计分,或让学生选择与自己现实水平相应的考试内容,再作纵向评价) ⑷青少年吸烟行为(替代反应法) ⑸厌学、逃学行为 ⑹网络迷恋行为 ⑺离家出走或夜不归宿行为 ⑻依赖行为(任务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 ⑼激惹行为(任性行为) ⑽逆反行为 2、不道德行为—— 攻击行为;偷窃行为;社会化品行障碍(打群架、集体酗酒、敲诈勒索等)例:少年团伙犯罪案例 破坏公共设施行为;暴虐行为 3、自我消极行为—— 自残自伤行为;自杀 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 1、生理因素: ⑴ 精神发育不全、脑损伤等可能造成心理活动异常; ⑵ 青春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生理和心理的矛盾状态。

 2、心理因素: 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 ⑵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 ⑶异常心态的影响,如情绪波动、缺少理智感、好冲动; ⑷耐挫力低引起的极端行为; ⑸持久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心理定势并不断得到强化 3、家庭、社会因素: ⑴ 单亲家庭造成的情感匮缺; ⑵ 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 ⑶ 家庭暴力; ⑷ 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 ⑸ 媒体渲染暴力,报道过细 (三)情绪障碍 个案:考试焦虑为哪般? 定义——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实,而以一种妨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并表现出种种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躯体症状 例如:考试焦虑、挫折体验、自卑感  (四)人际交往障碍 一封来信:你可不可以帮帮我? 定义: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中,由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沟通受阻等等原因引发的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突或退缩,当事人大多伴有持续、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常见种类—— 1、自卑与同伴交往退缩(社会退缩行为) 例:一篇周记中的十七个“忍” 2、师生交往困难 3、亲子代沟 4、孤独与孤傲 5、嫉妒与猜疑 6、自我中心 7、过度敏感、防御心理及反应过度 对策—— 1、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训练沟通技巧(语言表达、沟通方式,目光、表情、距离等非语言信息,化解矛盾的技巧等) 3、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交往方式,增强个体的人际吸引 4、小组团体:敏感性训练 5、个体训练技术:角色扮演 (五)青春期性心理障碍 讨论:对中学生恋情我们能做什么?中学生初恋:对了,错了? 定义: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在对自我身体发育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对待异性交往需求及交往行为方式等方面明显地偏离同龄人群体的正常发展水平,而带来的持续的心理失衡及行为偏差。

  常见种类—— 1、异性交往障碍 2、异性交往失当(交往过密、失恋) 3、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焦虑 4、青春期发育(体像体貌、性器发育、遗精初潮)焦虑 5、性角色认同障碍 6、性代偿(看黄色书刊、录像、影视等性代偿行为) 青春期性心理障碍的主动干预—— 1、增进青春期中学生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强调这时期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只是暂时性的,不必过分忧虑 2、鼓励学生适当地装扮自己,以改善体态上自己不满意的特征,从而变得快乐起来,并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 3、引导家长、有关教师了解此时的青少年学生难免有疲倦、乏力、功能失调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暂时的退步不加责备,并适当减轻其负担,以免产生不愉快或挫败的感觉,进而诱导其发展潜能 4、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必要的异性交往,多组织集体交往活动,以满足中学生向往与异性交流的情感需求,并引导他们把握异性交往分寸,防止学习期间交往过密(预防在先) 5、宽容学生出现暂时性的忧郁,减少其受排斥、不受关爱的感觉只有当青少年学生觉得快乐时,才可能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可能愿意来学习成人的行为模式 6、对已经出现“青春期恋情”的学生,一要理解,二要通过团体或个别来引导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人格障碍 视频:心理访谈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点—— 1、一般始于青春期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 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最主要的行为特征 3、常常把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从不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 4、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解,从不考虑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5、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任何一个接收他的新群体的气氛无不受其行为特点的不良影响 6、自己行为的后果经常伤及他人,使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但自己毫无知觉 7、总要等到别人告发或埋怨自己时,才知道自己有怪僻或不良行为,而不会自己首先感到不安并主动求助于他人 总之,人格障碍者往往无事生非、难以相处,与他较接近的人很快便可领教其怪癖 人格障碍主要是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而言,但它的发病往往始于儿童期和青春期人格障碍与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治愈,因此必须引起家长、教师的高度重视,并能加以识别但是,中小学生的人格尚未定型,可塑性还很大,不能轻率地把他们的某些特殊反应误认为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认定虽然是以18周岁为年龄标志的,但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却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中学阶段。

因此,对中学生在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偏离常态的特征或行为倾向性,决不能熟视无睹 (七)成因总结 生理 (青春期);心理(知、情、意、行);家庭,社会 三、应对策略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职责,也是班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对如何处理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基本技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用人本主义技巧走进学生心灵 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