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科教版第十册《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2、初步认识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充分感受动物的多样性3、知道一些动物分类学知识和科学家的事迹4、提高列举、分类、比较、归纳等探究能力5、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及探索生命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动物的分类及各类动物的不同特征,感受动物多样性2、难点:归纳各类动物特征,体会分类学的意义三、教学准备:动物卡片,动物骨骼脊椎图,动物图片,部分动物实体、相关科普视频等四、教学活动:活动一:观察分类脊椎动物活动目标:1、提高观察、交流、归纳等探究能力2、知道一些动物分类学知识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交流:多种常见动物2、讨论、交流:上述常见动物各自所属类别3、归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4、交流:它们分别有什么不同特征?1、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教师引导说明分类学上常见分类方式2、黑板上列出五类名称文字3、明确分类是依据事物某方面的不同属性、特征而进行划分的说明:(时长约3-5分钟)先借植物分类导入,分类常见动物(袋鼠、蟾蜍、海马、鲤鱼、鸡、虎、鳄、龟、猫头鹰、蛙),再通过学生先前所学及教师的补充,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活动二:归纳脊椎动物共同点活动目标:1、知道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 2、感受脊椎动物多样性3、知道一些动物分类学知识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讨论:我们身边还有蚯蚓、蜜蜂、河蚌等其他动物,如果把它们上面这些动物放在一起,又该如何分类呢?有什么办法先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呢?2、观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及其呈现的脊椎透视图2、发现、交流:五类动物的共同点3、讨论:是否各种动物都有脊椎?4、观察:所呈现动物实体有无脊椎?5、归纳:按照有无脊椎可以把动物分为动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两大类6、列举身边的动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7、小结:分类的意义1、通过需求,体会分类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各自观点,考虑从各方面进行分类再引导观察脊椎图,引出按有无脊椎分类2、学生并不清楚“脊椎”这一概念,因此在讨论、交流共同点时,会有其他表述形式,教师及时说明“脊椎”这一概念2、教师在学生分别列举五类脊椎动物时,黑板上呈现相应图片* 可简单介绍一下多级分类说明:(时长约10分钟)通过观察五类动物的骨骼标本,同时结合上学期学习过的人体骨骼的组成,引导学生关注共同特征——具有脊椎,并让学生简要说说脊椎的特点作用。
至此,比较顺理成章地进行归纳总结脊椎动物;接着让学生说自己认识的动物,从说不完中体会,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最后,讨论交流五类脊椎动物之间的差异性,初步了解脊椎动物再分类的依据活动三:实验探究,认识无脊椎动物活动目标:1、知道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 2、感受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观察、交流:说说动物图片名称,共同点——无脊椎2、交流: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6、练习、反馈:按生活环境归类7、拓展:介绍几种无脊椎动物类别1、教师呈现鳗鱼、章鱼、墨鱼,让学生亲自观察动物有无脊椎,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动物的兴趣2、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不同点,从生活环境等方面归类说明:(时长约15分钟) 小组各取一段鳗鱼及小章鱼,通过亲自观察了解到章鱼没有脊椎,而后教师演示操作用剪刀从中间剪开墨鱼,让学生观察到没有脊椎,得出有些动物“名鱼非鱼”,进而得出还有些动物没有脊椎,同时明确无脊椎动物概念;而后让学生说出媒体上罗列的动物图片名称,发现其无脊椎的共同点,也感受到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不同点,并从环境角度归类(海滨、淡水、陆栖、寄生)。
最后教师简单介绍几种无脊椎动物类别,如软体(乌贼)、节肢(蝗虫)、环节(蚯蚓),引发学生探究无脊椎动物再分类及各自分类特征的兴趣活动四:了解拉马克,感知动物世界活动目标:1、从具体数据上进一步感受动物多样性2、知道一些动物分类学知识和科学家的事迹 3、产生探究生命世界的兴趣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1、阅读:相关小资料,简要了解拉马克及一些分类学知识2、欣赏、感悟:动物世界宣传片,说说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3、总结:世界因多样而美丽,保护动物多样性引导学生产生向科学家那样探究生命科学的意识和兴趣,进一步体会“珍惜动物,保护动物,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的思想说明:(时长约3-5分钟)通过一组动物数量数字及《动物世界》视频,从数据及视觉层面进一步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并通过师生的交流,树立“动物世界继续学习了解,世间动物携手珍惜保护”的理念软体、环节、节肢……130多万种动物95%无脊椎动物5%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