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50KB
约6页
文档ID:534481888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_第1页
1/6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主要评估指标考察要素重点考察容及对应数据编号涵说明备 注AC1.领导作用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数据库7〕学校事业发展规划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不相适应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1.2办学目标与定位①学校教育思想观念;②在册各类学生的结构〔数据库1.3〕①办学思路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②全日制普通高职办学规模适宜、稳定;短期培训种类、规模逐步增加;全日制中职、 "五年一贯制"、"3+2"招生、专升本学生、成人高职学历教育学生规模逐渐减少,比例未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要求;未举办委托全日制或各类成人本科〔含专升本〕教育,未组织在校高职生参加各类成人专升本学历教育①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②全日制普通高职办学规模不适宜;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培训规模小于全日制高职学生数的5%; 有高职毕业生后全日制中职、"五年一贯制"、"3+2"招生、专升本学生、成人高职学历教育学生规模较大,比例占全日制高职学生的30%以上;举办有委托全日制或各类成人本科〔含专升本〕教育,组织在校高职生参加各类成人专升本学历教育。

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①人才培养政策制度保障情况〔数据库2.2、8.8〕;②教学经费保障情况〔数据库5.1、5.2、6.1、7.5〕;①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关心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有健全有力的制度保障,执行情况良好;②教学直接投入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大;③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①教学直接投入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低于20%;②人才培养政策制度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执行情况不好;③闭门办学,未与区域社会及产业合作育人教学直接投入包括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日常教学经费〔含实习实训费、聘请兼职教师经费、体育维持费〕、图书资料讲义费、教学差旅费、教学改革经费、课时补贴费等主要评估指标考察要素重点考察容及对应数据编号涵说明备注AC1.4校风与校园稳定①校园文化建设情况;②学校安全稳定工作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校风、教风、学风良好,校园秩序井然,学生守纪文明;②符合《平安校园》的各项规定,无校园不稳定事件、违规办学事件发生①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校貌较差;② 有较大校园不稳定事件、违规办学事件发生2.师资队伍2.1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基本情况〔数据库6.1、6.2〕①注重基础课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提高,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超过30%;②注重专业课专任教师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超过两个月。

①不重视基础课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提高,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低于15%;②未建立专业课教师提高实际技能的机制,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课专任教师不足50%2.2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数据库6.3、6.4〕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情况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超过50%,并注重对他们教学能力的培训①兼职教师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课教师合计数之比小于20%②未针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培养工作3.专业建设3.1 专业结构专业设置〔数据库7〕①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要求②形成了国家、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已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专业群结构合理,能协调发展①专业建设规划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不相适应②专业群结构不合理3.2 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数据库7〕①制定并实施了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注重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保障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色②有市级及以上教改示或特色专业未明确特色专业,无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特色专业相关容未体现特色。

考察方式:现场专业研讨主要评估指标考察要素重点考察容及对应数据编号涵说明备注AC4.课程建设4.1课程容※①课程教学目标〔数据库7.2〕;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据库7.5〕①多数专业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容②主要专业主干课程半数以上由校企合作开发①主要专业课程未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容②无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考察方式:现场专业研讨4.2教学方法手段①课程教学设计〔数据库7.2〕;②教学方法、手段〔数据库7.2〕;③考试考核方法〔数据库7.2〕;④授课地点〔数据库7.2〕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考核方式灵活、恰当教学方法不适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单一、旧考察方式:现场听课4.3主讲教师授课教师情况〔数据库6.1、6.2、6.3、6.4〕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或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校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基础性课程任课教师多数无专业背景;实践教学任务50%以上仍由校教师承担。

4.4教学资料①教材编写及选用情况〔数据库7.2、7.5〕;②馆藏图书资料〔数据库3.2〕;③校园网〔数据库3.4〕选用优秀新版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教辅资料充足,手段先进所选教材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容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落后,教辅资料与现代教育技术未有机配合5.实践教学5.1顶岗实习※①专业顶岗实习记录〔数据库4.2〕;②校外实习基地〔数据库7.4〕各专业均安排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50%以上的专业不安排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少于半年5.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①专业课程设置〔数据库7.2〕;②专业产学合作〔数据库7.5〕①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②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① 三年制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比列低于40%,二年制低于30%;②行业、企业未参与教学方案设计主要评估指标考察要素重点考察容及对应数据编号涵说明备 注AC5.4实践教学条件※①校实训基地〔数据库4.1〕;②校外实习基地〔数据库4.2〕;③实践教学经费〔数据库5.2〕;④各专业校企合作情况〔数据库7.5〕;⑤社会捐助〔数据库9.3〕。

①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实践教学经费有保障;②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校外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实践教学经费无保障5.5双证书获取专业职业书〔数据库7.3〕有相应职业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90%以上有相应职业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不足毕业生的70%6.教学管理6.1管理体系①教学管理机构②教学管理制度〔数据库8.1〕;③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8.2〕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教学运行有序教学管理队伍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备和规,教学运行管理混乱,教学事故多发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院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考察方式:随机访谈教师、学生、管理干部6.2质量监控①专职督导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8.5〕②教学监控状态①建立了完善的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机制运行与效果良好②每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查①未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未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师评学等活动;②未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查。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考察方式:随机访谈教师、管理干部主要评估指标考察要素主要观测点及对应数据编号涵说明备注AC7.素质教育7.1学生管理①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8.3〕;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与运行情况〔数据库8.1〕学生管理队伍结构合理,制度健全学生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够健全考察方式:随机访谈学生、家长、教师7.2职业素质※①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工作;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学校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教育;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质评价良好学校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未建立职业素质教育机制;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质评价较差考察方式:学生座谈会或随机访谈学生8.社会评价8.1生源招生工作〔数据库9.1〕近二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70%以上;第一志愿考生报到率大于60%第一志愿上线率及报到率均低于40%8.2就业※就业工作〔数据库9.2〕近二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近二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在50%以下8.3社会服务①教师技术服务情况〔数据库6.1〕;②产学合作〔数据库7.5〕;③社会技能培训开展情况〔数据库7.3〕;④鉴定站〔所〕鉴定情况〔数据库4.3〕。

学校社会技能培训、服务等开展良好,社会回报高学校未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8.4社会声誉人才培养社会评价有市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立项、精品课程;人才培养工作受到市级及以上表彰和主要媒体赞誉人才培养质量差,多次被主流媒体曝光 / 说明:一、本指标体系主要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高〔2008〕5号〕制订,指标体系中建议重点考察容主要参考《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二、 评估结论标准本方案主要评估指标8项,考察要素25项,其中重点要素9项〔即:带"※"的考察要素1.3、2.1、3.2、4.1、5.1、5.4、6.2、7.2、8.2〕每项考察要素分A〔优〕、B〔合格〕、C〔不合格〕三个等级,指标体系表中的等级标准及涵说明给出了A〔优〕和C〔不合格〕两级,介于二者之间的为B〔合格〕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二种,其标准如下:1."通过"的标准达到下列条件,即为"通过":重点要素C<3项,且全部考察要素C<6项2."暂缓通过"的标准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即为"暂缓通过":(1) 重点要素C≧3项;(2) 重点要素C<3项,但全部考察要素C≧6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