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姓名:徐艳华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西山驿中学摘要:政治世家出身造就了唐太宗非凡的政治头脑;成长之路给予李世民雄厚的政治基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权,没有玄武门之变就不会有贞观之治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一共延续了二十三年(627-649)后人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称为“贞观之治”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因为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的措施另外,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不分华夷,视民如子也不无关系关键词: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景仰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共生共荣,共创中国历史的一个神话千年之后再回首,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千回顾历史,翻开贞观盛世精彩的篇章,回望“天可汗”,我们不应该只是惭愧,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很多……一、 评价唐太宗1、 1 政治世家出身造就了唐太宗非凡的政治头脑唐太宗李世民于599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长子李建成,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一女平阳昭公主)李世民之父李渊的爷爷李虎在北周时代被封为唐国公,爵位父死子袭,经父亲李昞,李渊七岁的时候就袭爵唐国公。
李渊从小受到他的姨妈――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的照顾皇后再爱护,毕竟不如亲妈,所以李渊从小没有养成贵族青年常有的自以为是、偏激孤傲的性格,反而是性格豁达,广交朋友这是作为政治领袖的重要品质李渊后在隋炀帝身边谋职,隋炀帝喜怒无常、充满猜忌,但李渊敏感谨慎,而且高瞻远瞩李世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父亲的潜移默化,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一个孩子来说,除了父亲的影响之外,母亲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父亲娶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从小就在周武帝身长大,而且从小也就显示出超常的政治智慧在李渊的仕途路上,窦氏给他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李世民出生在这样一个政治世家,有这样诚俯很深、政治热情高昂的父亲和母亲,这对他的成长方向,怎么会没有影响呢?1、2 性格决定命运关于李世民早年的生活,记载很少《旧唐书*太宗本纪》有一段记载,真是弥足珍贵:“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这是概括李世民性格的一段著名的话关键是“玄鉴深远”,就是见识很远这些性格特点,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特别是成就帝王事业而言,的确是非常必要的品质《旧唐书*太宗本纪》还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看李世民的行为特征,再看他所交的朋友,竟然都是群盗大侠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心安这些当时社会秩序的破坏者竟然都是李世民的朋友,那么我们对李世民的为人也就有所了解,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世人的一般观念中,李世民的这些行为,就是一个纨绔子第的常见行径但是,对于一个乱世来说,这些习见的观念就太老套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要找造反的领袖,只能反其道而行了1、3 成长之路给予李世民雄厚的政治基础1、3、1 参与晋阳起兵(617年),协助父亲李渊推翻隋朝的暴政,晋阳起兵是唐朝建立的第一件大事,李世民为唐朝建立立了大功618年,李渊称帝,标志着唐朝的正式建立,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1、3、2 指挥了唐朝建立之初的四大战役,为统一全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第一,消灭薛举,确保关中;第二,打败刘武周,收复太原、山西;第三,消灭王世充,统一河南;第四,消灭窦建德,统一河北概括地说,唐朝的天下,大半是李世民打下的有了如此分量的政治资本,他难道不可以问鼎最高权力吗?不管以前朝廷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单单看李世民的这些政治资本,就足以容得下天大的野心1、3、3 太子之争——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 随着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响,势力越来越大,使得太子李建成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而事实上,李世民此时也积极在争取太子之位。
李世民通过展示自己的武功、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建立洛阳根据地、暗中储备军事力量、争取后宫嫔妃的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加强自己的力量以及政治影响,从而也更加剧了太子与李世民的矛盾1、4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权杨文幹谋反事件,是玄武门事变的前奏,李世民争取用政治斗争的方法取代太子,这一次最接近成功目标,但最后还是功败垂成之后北方又发生战火,突厥铁骑围攻乌城(注:乌城是唐朝防备北方草原民族的一个军事据点,位于今甘肃武威境内)乌城战报激化了太子李建成一派和李世民阵营的对立关系当李世民从卧底那里得到情报,太子李建成想利用朝廷为李元吉送行举行出征仪式的机会杀掉李世民,而迫使李世民采取果断措施,先下手为强,上演了一幕玄武门之变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长安城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手足相残的血腥政变,李世民率兵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控制了皇帝李渊几天以后,李世民成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唐朝在一阵腥风血雨之后,完成了政权的转移没有玄武门之变就不会有贞观之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一)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事变,可以肯定,李世民就当不成皇帝不论后来谁当皇帝,都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不能叫做贞观之治。
二)玄武门事变是一个历史惨剧,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为了减少这件事对自己名誉的影响,李世民必须用更光明的手段治理天下,用更大的成绩从正面证明自己这就是说,玄武门事变对于李世民而言,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心动力,让他更努力地克己复礼,治理好天下玄武门之变,对于贞观之治而言,如同温暖春天的前一个寒夜,如同灿烂黎明前的一刻黑暗二、 评价贞观之治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一共延续了二十三年(627-649)这个年号来自《周易*系辞》,“贞”的意思是正,“观”的意思是给人看,所以,“贞观”的基本含义即是示人以正,也就是正大光明的意思后人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称为“贞观之治”2、1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2、1、1 历史原因:2、1、1、1 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2、1、1、2 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2、1、1、3 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
2、1、2 唐太宗本人的原因:2、1、2 、1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并告诫他的子孙在搞好君民关系的同时,对君臣关系也很重视,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卷二),他甚至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正因为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居安思危”,作为一国之君,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采取一切措施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2、1、2、2 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虚怀若谷,重视纳谏,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二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德行兼备”“举行能之人”(《旧唐书杜正伦传》)他知人善任,选拔人才,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他曾经说:“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194)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卷三)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之目的,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从而为他所用太宗善于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并能用一切办法化解矛盾,即使原来曾是其对立面的人也能够被他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魏征便是其中之一 他虚怀若谷,致使从谏如流,如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卷二),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以致使唐太宗把他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作为一代君主,他在用人纳谏方面的举措,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封建皇帝可以与他相媲美 因为重视用人,注意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贞观年间,君臣和谐,一心一意,群策群力,这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1、2、3 视民如子,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三 唐太宗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注重与老百姓搞好关系,君民关系如同鱼水,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政要》卷8)新、旧唐书中有很多太宗赎民、免租、给复、赐脯、虑囚、赏赐等亲民爱民的记载 唐太宗还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他不只重视农业,也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君王,是难能可贵的中国封建王朝历来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非常低,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很快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却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新兴的商业城市很快兴起,商业迅速并长足地发展起来据记载,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更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大都会中外商贾云集 唐太宗的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做到这一点,这不能不说唐太宗的高瞻远瞩的过人之处 2、1、2、4不分华夷,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许多封建君主视大汉族为正统,歧视少数民族,但是唐太宗特别注意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信任、尊重以及和亲等安民措施,处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把他们当成一家人,从不轻视他们,唐太宗因而也受到他们的尊重和拥护,也因而得到了“天可汗”的称号。
2、2 贞观盛世的和谐之音2、2、1 社会秩序空前安定: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是真正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六三○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挺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2、2、2 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这种政治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