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doc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50KB
约5页
文档ID:533893254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doc_第1页
1/5

二)近代化的起步 一、 洋务运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28-P30)(一)洋务派的产生1.原因(背景):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统治(目的),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了洋务派2.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二)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2.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典型的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2)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在继续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3)洋务派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和外交人才4)洋务派还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5.评价:(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目的: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作用和影响: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二、 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32-P35)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背  景: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2.变法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作“百日维新”3.变法诏书内容: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经济方面 提倡实业,奖励发明,改革财政文化方面 改革科举,办新学堂,设译书局军事方面 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4.戊戌政变:(1)原因: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经过: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5.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三、辛亥革命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37-P41)(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894年,夏威夷檀香山 (2)领 导 人:孙中山 (3)目标任务: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性质: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时间地点:1905年成立于东京2)领导 人:孙中山3)机关刊物:《民报》(4)纲  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5)性 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二)武昌起义  1.经 过: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的革命士兵,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发动起义,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控制,史称“辛亥革命”。

2.影 响: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43-P46)1.背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3.口号:“民主”、“科学”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

3.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6.主要内容:(1)前期(兴起-十月革命前):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6.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79-P85)1.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策划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19日占领沈阳全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2.影响: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以长春为“都城”,扶持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任“执政”3000万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二,,西安事变  1.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使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坚持“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无效2.目的:为了逼蒋抗日3.经过: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西安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历史上称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4.结果: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斗争,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5.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三,七七事变(《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87-P97)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双方在桥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寇占领南京后,开展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在6个星期之内,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多万人五,台儿庄战役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李宗仁组织中国军队将一路日军阻止在台儿庄经过激战,歼敌1万多人,这是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虽然这一战役的胜利没有能够扭转国民党正面战场被动的局面,它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百团大战  1.目的: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2.时间:1940年8月至12月3.地点:华北地区4.指挥:彭德怀4.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5.意义: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六,中共七大(《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99-P103)  (1)目的: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2)时间地点:1945年4— 6月,延安(3)主要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④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这次大会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形成了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七,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的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的签字仪式9月9日向中国递交投降书2.抗战胜利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和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是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结果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③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对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人民和爱国华侨的支持和援助⑤战争后期,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红军的出兵对抗战最终胜利起到加速作用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中华民族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六)经济和社会生活1.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中国一部分         、         和         纷纷投资于新式企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2.到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总共创办了       多家企业最著名的企业有           、          和同文书局等3.            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          ”4.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民族工业厂矿有        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3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和        当时著名的实业家有         、          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5.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大力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