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卢梭的自然教育.doc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4页
文档ID:533086637
卢梭的自然教育.doc_第1页
1/4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启示宋长武(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09教育学原理硕士生 ,安徽 芜湖 241000)【关键词】:卢梭 自然教育理论 启示【摘 要】:卢梭在所著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中,详尽而生动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卢梭“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政治思想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其政治思想反映到教育领域便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1762年他在著名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一书中,通过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详尽而生动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时至今日,这一理论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一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涵义及提出背景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自然主义”自然”一词,在卢梭的著作中经常可见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自然教育就是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野蛮的封建教育摧残了人性,束缚了人的发展,也阻碍了教育理论的创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有时把它解释为人类生存的周围世界;有时解释为人类原始的与虚伪腐败的社会制度相对的自然状态;但更多的解释为心理学上的自然,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可借用卢梭的一段话来说明:“我们生来是有感觉的,而且我们一出生就通过各种方式受到我们周围事物的影响可以说,我们一意识到我们的感觉,我们便希望去追求或逃避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我们首先要看这些事物使我们感到愉快还是不愉快,其次要看它们对我们是不是方便适宜,最后则看它们是不是符合理性赋予我们的幸福和美满的观念随着我们的感觉愈来愈敏锐,眼界越来越开阔,这些倾向就愈来愈明显,但是,由于受到我们习惯的遏制,所以我们就或多或少地因为我们的见解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产生这些变化之前,它们就是我所说的自在的自然[1](P.4)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自然教育就是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18世纪法国及欧洲许多国家,教会垄断了一切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世纪延续而来的“七艺”、宗教和古典语文的教学占主要地位这些知识严重脱离实际,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经院式的教条主义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特点的抽象说教、玩弄概念、咬文嚼字及烦琐的形式主义充斥学校教学更为可怕的是,为了培养绝对服从封建统治者的顺民,学校教育采取了各种束缚学生自由、控制学生思想行为的严厉措施。

正如卢梭所愤怒控诉的:“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他们之所以折磨那可怜的孩子,是为了使他好,可是不知道你们却招来了死亡,在阴沉沉的环境中把他夺走了[1](P.66)野蛮的封建教育摧残了人性,束缚了人的发展,也阻碍了教育理论创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二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启示(一)基本含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

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所以卢梭也常提及“消极教育”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针对富人的原因是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被迫只能接受这种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因此卢梭认为针对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养一些人成为人综上所述,卢梭为之呼号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戏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二)培养目标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按照他的论述,“自然人”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公民”“国民”等概念来说的卢梭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目的,因此,不可能同时教育成这两种人卢梭选择“自然人”而不是公民作为培养的目标,显然是由于他的人性论、社会发展观特别是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他不无蔑视地说当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而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用说什么培养“公民”综观卢梭的论述,“公民”与“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由于天性的发展受到压制,因而自然教育无法,也不应当以培养这样的公民为职责第二,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归于自然”的教育当然不培养等级的人,不造就王公贵族或奴隶他警告说,社会正处于难以预测的变迁的前夜,身份和地位是靠不住的,皇冠可能落地,爵位可能丧失只有自然人无须为此烦恼,更无须为维持地位和身份而施展阴谋诡计第三,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囿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 (三)启示 卢梭自然教育论的理论依据是其天性论哲学中的性善论思想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就教育效果来看,唯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乘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

[1](P.1)“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1](P.84)他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就是愚蠢的事情卢梭还从天性、环境、教育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必要性他认为,人的成长受到3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P.3)卢梭指出:只有使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儿童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1](P.3)从中可以看出,卢梭要求“事物的”与“人的”教育必须与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的”教育结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和要求去发展,以培养他所谓的“自然人”当然,卢梭所讲的“自然人”,并不是指让儿童“回归自然”,成为脱离社会生活的、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率性(即按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2](PP.105-106)1、由“归于自然”、“顺应天性”的教育理论出发,卢梭主张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教育他说:“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首先,要把他放在他应放的地位,而且要好好地把他保持在那个地位,使他不再有越出那个地位的企图[1](P.85)卢梭倡导的教育追逐儿童的自然,就是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去施教自然所希望于儿童的,是儿童成为儿童而不是儿童成为大人他批评封建经院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把儿童看成小大人,抹煞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不顾儿童特有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能力,拿成人的能力去代替儿童的能力,以至把适用成人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为了儿童的将来而牺牲儿童当前的生活经验的教育,在卢梭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指出了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教育任务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2岁这个阶段,对婴儿进行的教育主要是体育教育,应顺应婴儿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这一时期对儿童应主要是感官教育目的是丰富儿童的感觉经验,发展儿童感官,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东西。

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少年已具备了一些经验和进行智力训练的条件,在这一时期,应重点进行智育教育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成为摆在这一阶段的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应是道德教育,将人培养成道德共同体的公民从20岁开始,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对青年的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前教育时期,儿童本以游戏和玩乐为主,以发展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目标导向,许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儿童记多少汉字、会说多少英语、能够计算几位数的加减法为衡量儿童教育水平的标准儿童入小学后,早起晚睡、作业成堆,以至于有一年级小学生竟发出“生活是如此漫长”和“毫无意义”之类的感叹事实证明,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无益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幼儿教育改革应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2、应在活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卢梭指出:“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

[1](P.10)要尽量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以促进身心发展卢梭注重活动的功用,他特别强调直观教学原则,反对滥读书、读无用的书书看多了,反而使我们不去看世界这本大书了他认为儿童对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切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主张对反对封建教育灌输脱离生活实际的书本知识,无疑有很大进步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譬如,当儿童犯错误时,要使用“自然后果法”,目的是“为了使大家明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1](P.101)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食其果,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就会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中国的幼儿教育,由于活动场所过小、班额过大、条件有限、过分强调安全等原因,不能很好在实际活动中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大多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致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我们应努创造条件,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切忌“灌输式”死板僵硬的教学方式3、应培养道德公民,接受生存教育卢梭一向憧憬和向往充分展现人的自然本性的善良、快乐、自由的自然状态,而人类自己创造的偏见、权威和腐败的社会制度,扼杀了人的善良本性人类脱离自然本性以后,便进入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竞争、猜疑、倾轧、冲突、贪婪、野蛮的社会状态。

卢梭认为,封建的专制主义教育,并没有使人成长为真正的符合人的善良的道德本性的人,而是使人失缺了道德本性,成为道德堕落的非人卢梭认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