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复习资料一、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整体鉴赏方略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诗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暗示本诗的典故、思想内容、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的志趣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使此“物”具有象征意义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常见意象如下: 〖月亮〗①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②相反,也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③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明月蕴涵时空的水恒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柳〗主要有三种:咏柳颂春天,以柳喻美人,折柳别亲友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草木〗古人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芳草〗喻离愁别绪《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芭蕉〗〖梧桐〗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菊〗象征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类似意象还有兰、竹、梅、松柏、莲花等〖莲〗出污泥而不染,品质清高另外,“莲”与“莲”音同,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杜鹃(子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常与悲苦之情联系在一起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蟋蟀〗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唤为“促织”。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猿啼〗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关山〗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关山合称指代边关的山河人地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羌笛〗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借雁抒乡思.“碧云天,黄草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借雁叹孤寂孤雁简直成了离别和思乡的代称蒋捷的《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借雁表忠贞元好问《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以雁代书信.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作为信使的象征在诗歌中的运用很普遍,有时也可代指信函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比作信函的还有鲤鱼和尺素.〖燕〗燕子亦为候鸟,春季归来,可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有眷恋旧巢的习性,常寄托着对物是人非之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
〖水〗水柔静和清冷,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还比喻事件的流逝〖风〗①和谐、自然、生机盎然 “春风又绿江南岸”,“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豪迈、慷慨之壮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③邪恶、敌对势力的象征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舟船〗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有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最为常见杜甫晚年 “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与漂泊之感相对,船另一种内涵是“自由”〖浮云〗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丁香〗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牡丹〗牝丹寄寓富贵皮日休《牡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在古典诗歌里指代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如张籍《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八要注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共四大类,也可归并为三大类其知识系统图表如下(表一,见附页):诗 词 鉴 赏 的 术 语 及 运 用类别概念说 明例 句赏 析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听说官兵取胜时的心情.细节描写,简洁生动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陆游直接抒情;温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修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合理用典可使诗歌含蓄蕴藉,产生言外之意;但用典过偏会影响读者理解,使诗歌生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写作手法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鸟飞起兴,暗示了爱情悲剧的性质,奠定了哀怨缠绵的基调,起到了提摄全篇、导引下文的作用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